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危机干预分析与措施

2023-12-05 来源:客趣旅游网
青年期心理干预分析与纠正措施

青年期是人生的成长时朗,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青春活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奋发求知、追求真理、探索人生、向往未来的辛勤耕耘的季情、青年期分为青年初期(12-18岁)、青年中期(18-25岁)、青年晚期(25-35岁)三个年龄阶段。青年初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亦称“人生第二次诞生期”、“心理性断乳期”,它在年龄上同青春期、青少年的概念完全相向,相对应的学制为中学学习阶段;青年中期正处在学习专业科技知识时期,相对应的学制为大学学习阶段;青年晚期正处于刚刚走向社会、求职敬业的时期。

一.孤僻性格:

1.孤僻性格的表现特点

孤僻性格多见于内向型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具有这种个性缺陷的人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但也免不了为孤独、寂寞和空虚所困扰。因此,孤僻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

孤僻的人缺乏同学、朋友之间的欢乐与友谊,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很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容易消沉、颓废、不合群,缺乏群体的支持,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忧心仲仲,易出现恐怖心理。这种消极情绪长期困扰,也会损伤身体。

2.孤僻性格形成的原因 (1) 幼年的创伤经验 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是威胁当代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郁闷、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2) 交往中的挫折

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的人,由于“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往往不愿和别人交往。

3.孤僻性格的防治 (1)端正认识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孤僻的危害,敞开闭锁的心扉,追求人生的乐趣,摆脱孤僻的缠绕;另一方面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孤僻者一般都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的自认为比别人强,总想着自己的优点、长处,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命不凡,认为不值得和别人交往;有的倾向于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人,交往中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从而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保护着脆弱的自尊心。这两种人部需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多与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享受朋友间的友谊和温暖。 (2)优化性格

多参加正当、良好的交往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要敢于与别人交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任何人成为朋友的愿望。这样,在每一次交往中都会有所收获,丰富知识经验,纠正认识的偏差,获得友谊、愉悦身心。长此以往,孤僻者就会喜欢交往,喜欢结群,变得随和了。 (3)改善家庭气氛,增加温暖和体贴

家庭是惟一能体会到亲人亲情的场所,有人把它比喻为避风港,可见家庭温暖最能满足

人的情感饥渴。

二.异性恐惧症

异性恐惧症是属于恐怖性神经症的一种,它在我国中学生及青年、成年人中较为多见,有人认为,这可能是长期封建道德禁锢的结果。羞耻心和对自我形象的格外关注是我们社会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羞耻心是产生对人恐惧症的社会心理基础”,对异性的恐惧心理和这种社会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1.异性恐惧症的特征

异性恐惧症首先表现为接触异性的紧张情绪与接触异性的强烈愿望之间的心理冲突。异性恐惧症患者一方面在异性面前感到紧张和恐惧.害怕与对方进行目光或身体接触,难以维系正常的异性交往;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与异性接近的强烈愿望,这种意识有的是鲜明的存在于意识之中,有的以内心形式埋藏于潜意识之中。由此带来的心理冲突会使患者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有的甚至出现异性关系妄想等心理症状。青春期先后的中学生正是性生理与性心理走向成熟的阶段与异性接触和交往的愿望已萌动.并从朦胧逐渐走向鲜明。男女交往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本能行为:但是,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以及患者童年期的特殊经历,难以像其他人那样自然地实现男女学生的正常交流。观念上的束缚和生活中的曲折使他们不得不强迫自己抑制异性交往的愿望,有的甚至远离异性,自我封闭,使心灵变得扭曲,即使在正常的或不得已而为之的男女交往中,也总是感到惶恐不安,紧张万分。

其次表现为赤面恐怖(面红耳赤)、视线恐怖(目光紧张,竭力回避目光接触)和面部表情恐怖(面部肌肉紧张,表情不自然)。患者在异性面前总是神情紧张、心跳过速、目光呆滞、面颊发烧、口干舌燥、语无伦次。异性恐惧症患者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害怕与异性目光接触,只要目光一接触就会出现其他各种伴随症状,内心感到紧张和恐惧。而且断定对方看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自身存在的“毛病”。于是焦虑情绪更加严重,恐惧心理愈加强烈,有时对方的表情也会影响患者的感知、判断和情绪。例如别人低头或走开时,患者会认为对方讨厌他从而内心深处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因而形成过敏性关系妄想。在总结对人恐惧症的中心症状时,日本学者内沼幸雄认为,从赤面恐怖、表情异样恐怖直到视线恐怖形成关系妄想这—过程是对人恐怖症的不定发展阶段。异性恐怖症的临床表现基本上是遵从这样一种发展过程 的。

2.异性恐惧症的病因

异性恐惧症的形成是社会心理因素和个人自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异性恐惧症大多初发生在青春期,这段时期的中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与同龄异性交往的 强烈愿望。但是,社会文化中的某种传统观念为这些自然愿望的实现设置例了无形的障碍;学校很少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对中学生的异性接触往往排斥和压制的态度;家长在对孩子的性教育方面更是闪烁其辞,躲躲闪闪,其全闭口不谈,百般回避。这些无形的压力使中学生很容易形成对异性的恐惧心理、对异性交往也会内存畏惧,甚至将正常的两性关系视为洪水猛兽,道德沦丧。这些都是形成异性恐惧症的重要原因。

患异性恐惧症的青年往往性格内向、脑腆、孤僻、行为正派、规范,甚至有些刻板。许多异性恐惧症患者还具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特殊经历,如在幼年时期偶然目睹过父母的性生活,偶然看见过异性生殖器;有的是对某位异性同学产生向往和好感,遭到周围人的嘲讽和非议。

3.异性恐惧症的矫治

主要采取分析、疏导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咨询者帮助患者分析形成异性恐惧症的社会、家庭及个人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异性交往的生理和心理基础,鼓励他们摆脱以往对异性和两性关系的种种偏见,进行自然的异性交往。从而消除幼稚观念,实现真正领悟之外,患者可

在咨询者的指导下逐渐建立并发展正常的异性同学关系,掌握交往的原则和技巧。行为的改变对于固有形成的正确观念会起到重要的强化作用。一般采用的行为治疗多为系统脱敏疗法和放松训练。

三.中年人中较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障碍有焦虑症、强迫症和更年期综合症等。 (一)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个人因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挫折而威胁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神经症性障碍。焦虑症可以在不同年龄阶段发生,但大多数病例始发于20-40岁之间,在中年人中更为普遍,更为典型,其中女性多于男性。 1.焦虑症的特征

焦虑症的一般特征是:患者的焦虑指向未来,自感某种威胁或危险存在;患者情绪不安,甚至出现濒临死亡的感觉;在持续性焦虑状态下,常有急性惊恐发作,并伴有植物 神经系统障碍和躯体症状等。

焦虑症是一种多维心理现象,形式多样。从性质可分为:客观性焦虑,如升学、就业前的考试焦虑;神经过敏性焦虑,如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自尊心损伤;以及道德性焦虑,如违背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内疚体验等。从特征可分为发作性惊恐焦虑和广泛性紧张焦虑。发作性惊恐焦虑的基本症状是反复突发惊恐,表现为紧张性忧虑、害怕、恐惧等情绪状态;广泛性紧张焦虑的基本症状是产生不明原因、无明确目标、游移不定的弥散性紧张不安,表现为焦急、烦躁、提心吊胆、预感不祥等情绪状态。因此,焦虑症也就是一种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以恐惧体验为中心的神经症性综合症。 2.焦虑症的病因

焦虑症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1)焦虑症的发病与社会紧张刺激有关。一个人事业上的失败、工作上的挫折、生活中的困苦、交往中的冲突,均易引发焦虑症。表现为焦躁、恐惧、失眠、冲动等症状。

(2)焦虑症的发病与个体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有关。当个体机体受到内外各种负性刺激时,由于神经活动过程过度紧张,大脑皮层内抑制弱化而引起皮层下兴奋性增强,导致网状结构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一系列焦虑反应。表现为头晕、心悸、气短、口干、便秘、腹泻、尿急、尿频、出汗、颤抖等症状。

(3)焦虑症的发病也与个性素质有关。一般讲,性格内向、胆小怕事、自卑多虑、警觉过敏、情绪多变、自我中心的人易患焦虑症。表现为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患得息失、情绪低沉,甚至预感祸事临头等症状。 3.焦虑症的矫治

目前对焦虑症多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和方法是:

(1)针对与引发焦虑症有关的社会紧张刺激,可采用理性情绪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对患者给予解释、安慰、鼓励和支持,使其认识紧张刺激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去除病因,以利治疗。

(2)针对焦虑症发病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有关问题,可采用松弛疗法、催眠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使患者心身放松、入静、安宁,调控其焦虑情绪。

(3)焦虑症的发病也与个性素质有关。一般讲,性格内向、胆小怕事、自卑多虑、警觉过敏、情绪多变、自我中心的人易患焦虑症。表现为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患得息失、情绪低沉,甚至预感祸事临头等症状。 四.强迫症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它是指以强迫症状为中心的一种神经症。所谓强迫症状是指

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意向或行为的存在。虽然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意向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难以自我控制和克服,从而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所以,强迫症的病态,主要不在于那种心不由己的自我强迫本身,而在于患者感到必须对它加以抵抗,从而产生一种十分紧张的痛苦。

1.强迫症的特征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反应在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等方面:

(1)强迫观念。强迫观念表现为不由自主地在大脑中呈现某种想法、某事件、某句话等,它包含强迫怀疑、强迫思考、对立观念。强迫怀疑,即对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如是否关好水龙头,是否在考试时漏答某题目,是否系好了裤带等。强迫思考,即对一些毫无现实意义而且不可能得出结论的问题进行其思苦想,穷思竭虑。患者思考的问题,通常是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如天空为什么是蔚蓝的,一加一为什么要等于二。对立观念,即强迫思考他人讲话的反意,如当教师叫立正时,他就想到稍息,听人说到安全时,则想到危险。

(2)强迫表象。强迫表象是一种盘踞在患者脑海里的逼真的、详细的、同时常常是恐惧的景象。这种景象常是凶暴事件、意外事故,或者有关性方面的东西。如有的患者总是强迫自己想像自己的墓碑,上面清晰地刻着他的名字等。

(3)强迫意向。患者感到有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有好像马上就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一殷并不能真正转变为行动。这种强迫性的冲动意向可以是某种小动作、如触摸、计算、排列物件、丢掉刚买的小东西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患者具有的只是想做无伤大雅的小动作的意向,他还是感到强烈的不安。

(4)强迫动作。患者在发病时不由自主地反反复复做相同动作,有时甚至达到十分刻板的地步,强迫动作通常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屈从性强迫动作。从强迫怀疑而引起捡查或核对行为,如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做作业时反复检查是否漏掉题;考试前反复检查钢笔是否有墨水;反复看信件是否封好等。检查和核对每一件事有时可达数小时之久:如由污染的强迫观念导致反复洗涤动作,每天可达数十次洗手、洗脸、擦桌子等。其二是对抗性强迫动作。为抵抗淫秽内容的强迫观念,病人反复背诵道德箴言或政治口号等。

2.强迫症的病因

强迫症的发病诱因常不明显,仅少数患者是某些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下发病的,绝大多数则无明显原因而逐渐发病。但是资料表明患者以前所受的精神创伤和人格特征与本病有很明显的关系。

(1)强迫症患者大多数在发病以前有过精神创伤经历,如近亲的丧亡,本人或亲属的突然生病或意外危险等。因为在突发性不幸事件产生时,人往往有一种恐惧感,总有一种抵制有害行为和想法的内心冲动,总是害怕一些不利于自身的事件发生。在这种期待性恐惧情绪的支配下,就容易引发此病。例如,有一个女孩发现和她同床而卧的姑姑在夜间突然死亡而起病。一个中学生看到父亲吐血而发病。

(2)患者不健康的人格特征也是诱发强迫症的重要原因。强迫症患者在性格上,通常具有主观任性、刻板拘谨、胆小怕事、迟疑畏缩、自卑感强、过分注意细节等特点。如有一位女中学生,性格拘谨胆小,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一中。从农村来到城镇后,学习上的优越感逐渐减退,代之以生活上的自卑,她时常痛苦地思索,问是“上帝”的女儿,为什么自己穿得如此寒碜,由于家境贫寒.她不可能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于是只求得整洁,出门总要整理很长时间。久而久之,她晚上睡觉前一定要把鞋子摆好,反复数次,直到认为摆整齐了才能人睡。还有一个13岁的女中学生,平时较注意细节,比较任性,发育较早,看上去像17岁一样。由于一位中年任课教师对她较关心.她逐渐产生此教师是否对她有意思的想法,后来发展到出现与老师谈恋爱、结婚的想法,最后甚至发展到一见到男性,不论年纪

如何,她均会产生可能要与这人谈恋爱、结婚的想法。虽然她明显不可能,但脑子里反复思考,无法抑制,以致影响生活和学习。以上两例,患者发病之初都没有明显的原因,但都与她们的个性特点有关。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以心理疗法为主,适当辅以药物疗法,其原则是说理、安慰、鼓励和人格矫正。青少年患者自己必须重视自我调节工作。一般调节方法有如下方面:(1)通过心理咨询法加以调节。患者在进行心理咨询中要认真听取心理医生对该症特点、表现、病因及其本质的阐释.打消对自己病情的顾虑,减少内心的焦虑不安,并根据心理医生的分析了解自己性格的弱点,要积极改善和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防病情进一步发展。

(3)通过橡皮圈致痛法加以调节。橡皮圈致痛法是当出现不良的或病态的行为时,比如拉弹预先套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和消除不良的或病态的行为。具体操作如下:每当出现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冲动的时候就开始拉弹橡皮圈;拉弹橡皮圈必须用力,以引起适度疼痛感为宜,但不能过分用力而使皮肤受伤;拉弹橡皮圈时必须集中注意力计数,直到病态现象消失为止;拉弹橡皮圈开始可能时间长、次数多,日后会逐渐减少,但每次超过500次且尚无明显效果时,应改用其他方法,如电击法、药物法等厌恶疗法;每天使用时应记下拉弹次数和回数,以便和日后的效果加以比较。这种方法对强迫行为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4)通过思维中断法加以调节。当强迫观念出现时,患者可以轻声喊“停”或“我要干点别的事了”或“不被再想了”等,来中止强迫性观念的出现和发展。如果在人多的公众场合,患者可以先深吸一口气,稍屏气,然后张嘴发‘啪”(不出声),让气流迅速从口中进出,反复几次。患者也可以运用注意转移法来实现思维中断,如一有强迫观念出现,便运用与此观念不同的语言、美景等来转移,使强迫观念的思维得到转移、中断。也可以运用活动来实现思维中断,如一有强迫观念出现.就去操场跑步或打篮球等剧烈活动,以此来转移注意力,使强迫观念迅速中止。

(5)通过深入思考法加以调节。强迫症患者中有一部分人的强迫性观念主要来自于“怕”字.他们总是怕出现什么有害的、不道德的想法,为无法抑制这些强迫观念而忧心仲仲。深入思考法就是针对这种心态而设置的,它要求患者不要怕治不了这种疾病,也不要回避这种疾病的表现。要畅开思想,特别在强迫观念出现时,更要大胆地面对它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思考,用尽自己的心思去想,并不断地提醒自己:现在自己脑中的强迫观念是什么?是哪些内容?有没有想清楚?这些东西也没什么可怕,想想也无害处,要想什么时候都可以想,如有可能,还可以记录下来,也可以出声地说出来,事后再看看,再想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患者就不会产生不敢去想的念头,从而产生一定的适应性,消除强迫观念。

(6)通过森田疗法加以调节。临床实践表明,森田疗法对强迫症有较好的疗效。因为强迫症的特征是内向性,强烈的自我意识,过度地追求尽善尽美以及过分地渴望生活美满。具有这种特征的人,当他感到生活环境的改变。甚至很轻微的精神创伤时,就会倾向于使自己产生自卑感。而且,当外界诱发因素出现时,具有这种个性素质的人往往竭力地回避它。越是如此,他就越是变得敏感,越感到焦虑,从而形成精神上的交互作用。所以,强迫症最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是接受事实,听其自然,不要和自己较劲,老老实实地接受症状,真正体验对症状的抵制、反抗、回避、压制是徒劳的,不要把症状当作自己心身的异物,对其应不加排斥和抵抗。此外,要靠自己本来固有的上进心,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从面逐步从症状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7)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融洽愉快的人际环境之中。不要自己一个人学习、生活、活动,而要与共同语言较多的同学一起学习和生活,加强与同学的交往.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时地得到宣泄。只有把自己置身于集体的温暖,置身于同学老师的友谊之

中,才会感到充实、愉快,生活才会充满乐趣,精神才会振奋。

(8) 运用自我暗示法加以调节。如在出现精神委靡不振、悲观愁情时,就立刻回忆或想有趣的情景或活动,或暗示自己在优美的风景、完全清新的环境中陶冶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设法去游览,以此来改善恶劣的环境,引起良好的情绪。也可以在情绪低落时,运用“笑一笑,十年少”、“喜笑颜开”、“高兴得不得了”、“天大的好事”、“今天我真高兴”等俗语和词汇进行连续默念。同时想像这些令入愉快的美景,自己抑郁的情绪就会得到控制和改善。因此,每当自己情绪低落时,就可以通过言语、美景等自我暗示的作用来调节和放松心理上的抑郁.使情绪振奋起来。

(9) 学会用宣泄法调节情绪。当情绪低落到极点,光靠前面的方法尚不够,还需要找一个通情达理的知己,把自己心中的苦恼和抑郁倾吐出来。当自己处于心情压抑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淤积于心中,不要把自己关在狭隘感情的圈子里苦思其想、这样只会使自己更加苦闷,甚至悲观失望,无助于摆脱不良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寻找一个正直、知心的朋友,无论是同学、老师或是兄弟姐妹和父母都可以、推心置腹地把自己的苫闷,把自己的忧郁、烦恼,毫无保留地统统倾吐出来。此时,内心就会感到轻松愉快,也容易忘却自己的情绪低落。

人格特征不同,对考试的反应也不一样。研究发现,内向的人把注意指向自身,在人际交往中较为被动、胆小、缺乏自信,不愿表露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感情,过分关注自己在事件中做出的不适当的反应,容易出现负性情绪而使其应付手段越来越无效。由于他们封闭自己不愿展示自己,难以发展和利用可以起重要作用的社会支持,因而易长时间陷入应激状态不能自拔。

缺乏责任感:患者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道义感、犯了错误无内疚懊悔感,从不吸取经验教训,屡教屡犯.这种患者自己无视社会常规,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反而经常去责备他人.埋怨他人,总认为自己没有错,责任在他人,常用花言巧语来辩解.推弃责仟。

紧张性情绪。例如,完成计划规定的繁重任务时产生惊慌恐惧感;长时间学习,不注意休息和睡眠,同时伴有严重的思想负担,对工作不满又非完成不可,产生抵触情绪等,这都会产生过度的紧张情绪。如果长期持续地处于紧张的脑力劳动中,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就会大大增加脑机能活动的过度紧张不安,从而导致神经衰弱的出现。 神经衰弱的矫治:

由于神经衰弱的发病因素主要是心理问题,所以在治疗中应以多种形式的心理疗法为主,适当辅以药物治疗和理疗。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同时合理安排作息制度,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这样效果才会更明显。青少年患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自我调节。 (1)通过心理咨询法,减轻心理负担,坚定治愈本病的信心。患者要主动求助于心理医生,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工作。要客观地提供病史和病情,不夸张,不隐瞒,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医生的检查和提问.做到有问即答。同时,认真听取医生的嘱咐,了解神经衰弱的基本知识和病因,调节原则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医生一起分析自己发病的原因和影响疾病的各种因素,学会一些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方法,努力改善自己的情绪,树立治好疾病的信心,创造治好疾病的良好环境.适当调整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和人际关系。 (2)通过呼吸控制法进行自我调节。呼吸可以调节和解除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下述几种呼吸法可使吸入肺中的新鲜空气增多,血液氧充分,循环系统中的二氧化碳减少,身体器官和组织氧气充足,从而减少患者的焦虑、压抑、疲乏、头晕等症状,使患者神清气爽,精神焕发。呼吸法有 深呼吸法:患者平躺在床上,两膝变屈,两脚分开约20厘米,背直躺,对全身紧张区逐一运用意念扫描。将一手置于脚部,另一手置于胸前。先用鼻子用力吸气,

然后用嘴设法呼气,呼气时轻轻地松弛地发出“呵”声,好像在轻轻地将风吹出去,使嘴、舌、脖感到松弛。呼吸应当深长缓慢。在呼吸时使全腹上下起伏,注意体会呼吸时的声音和机体越来越松弛的感觉。此练习每天须做1-2次,每次5-10分钟,1-2周后可将练习时间延长20分钟。每次练习后,用一定时间检查一下身体是否还是紧张,如果仍觉紧张,比较一下是否与练习前一样。

叹气法:叹气或打哈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紧张。其方法是:站立或坐着深深地叹一口气,让空气从肺部呼出,不要想着吸气,应力争让新鲜空气自然地进入肺部。重复8-12次,体验一下松弛、舒畅的感觉。

拍打呼吸法:直立,两手自然垂下,慢慢吸气,两手指尖轻轻敲打胸部的各个部位,深吸气并屏住气,改用手掌对胸部各部位依次拍打呼气,呼气时嘴唇加含麦秆(或吸管),适当用力一点一点间歇地吐气。重复练习,直到感到舒服。在进行拍打呼吸法时除拍打胸部外,还可拍打手所能及的身体其他部位。

交替呼吸法:患者舒适地坐好,将右手的食指与中指放在额上,用拇指堵住右侧鼻孔,让空气从左鼻孔吸入。然后用无名指堵住左鼻孔,同时松开拇指,使空气慢慢从右鼻孔呼出。如上反复10-30次。

以上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其效果较好。

(3) 通过自我暗示法加以调节患者。可选择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在睡前自我暗示时,要选好自我暗示语,最好能针对自己的病情进行组织,一般可以这样,如“现在我很舒适,安静地躺着,浑身都很轻松,我的额部感到轻松,头顶部轻松了,后脑勺轻松了,面部轻松了,耳根部轻松了,额轻松了,双肩轻松了,双臂双肘也轻松了,双手指轻松,一股温暖的感觉在手心流动……现在这种温暖的感觉从双手心传到前臂、上臂、肩部,肩部更加轻松了……温暖轻松的感觉又到了胸部,胸部也轻松了,呼吸也越来越平稳了……松弛轻松的感觉又到腹部.一般暖流在腹部流动,腹部轻松了……现在大腿部也轻松了,轻松的感觉又传到了大肠、膝部、小肠、双脚,双脚都轻松了,脚心有一股暖流在流动……轻松、无力的感觉又回到双腿.双腿很沉.我已不想挪动它们了,我的整个身体都轻松了,无力了”。在进行自我暗示时,应当缓缓地默念暗示语,在念到身体某一部位时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此,并尽力体验轻松无力的感觉。做时切忌不按顺序,或速度很快,或漫不经心。如果一次效果 不理想,可以重复1—2次。一旦全身轻松就可以进行催眠诱导。催眠诱导的暗示语是:“我全身轻松了,困乏了,我已经不想再动了……我的眼部感到困乏,眼睛模糊了……我的全身都充满了倦意,手、脚无力动了,我很想睡了……我的眼睛已睁不开了,我真想闭上眼睛睡一觉了……我闭上眼吧,闭上吧,我很快就会睡着了……浓浓的睡意笼罩了我.我要唾了……我会深熟地睡一觉的……我要唾着了,我很熟地睡上一觉。”上述催眠暗示语可以重复使用,直至睡去。如果这种自我暗示语一时记不牢也不要紧,可事先录好,在使用时边放录音边练习。患者干万不要去想这暗示语是否有道理有作用,只要认真跟着做就是了。如果催眠效果好,则可加些诸如“我处于非常舒适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头痛已消失,心情很平和”等治疗用语于催眠暗示语中。这样不仅易于睡眠,同时还有利于神经衰弱症状的消除。

心理疗法

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

靠自己本来固有的上进心,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逐步从症状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用自嘲的方式对待过去。

通过自我暗示法调节自己的人格障碍。在遇到挫折时,患者就立即暗示自己切忌冲动,不要意气用事,要力遏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在情绪不冲动的平时,也要经常进行自我暗示训练,在冲动行为即将发生时,可以马上进行自我暗示。暗示语可以这样:“自己现在的心情非常好,情绪也很稳定,完全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己以后不会无缘无故地做出冲功性的行为了。即使在情绪冲动时也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在以后的行动之前,都会事先好好计划,会有目的地行功,不再受偶然的动机或本能的欲望所支配……自己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过去对同学冷漠无情,毫无同情心,这些不是自己的本性,自己以后会更加热情地对待同学,关心同学,自己也会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爱护,自己一定能够做到……自己有时也会做错事情,这不要紧,谁都会做错事情的。其实有时做错事情自己是清楚的, 但忘了改正,这不好,做错事一定要纠正,必须纠正,因为做错事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这是应该内疚的。通过这种自我暗示法,患者可以使自己认识到悖德型人格障碍及其在自身上存在的症状,树立起消除悖德型人格障碍的信心,这对缓解相减轻悖德型人格障碍是有较好效果的。

通过情境转移法来调节自己的人格障碍。在遇到挫折时,一般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为了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和挫折情境的纠缠,可以去参加一些愉快的活动,或赶快离开挫折情境,或去回忆愉快的往事,使自己的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中转移到其他愉快有趣的活动或事物中去。这些有趣的活动可以是听听音乐,看看喜剧,出去游戏或郊游,参加体育活动等。通过参加这些有趣的活动,自己感到有乐趣。这样,烦恼、激动的情绪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冲动行为也会明显减少。

通过精神发泄法来调节自己的人格障碍。患者可以找自己的亲人、知心朋友、自己信得过的人,把自己的苦衷和怨恨尽情地倾吐出来,以求得他人的开导和安慰。如果一时找不到这些人.也可以记日记,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到日记中去。有时还可以运用“原始狂叫法”在空荡而不影响他人的房子里,甚至大声狂叫,直至自己感到无话可说而精神得到放松为止。也可以运用“活动释放法”,通过一场球赛、一次劳动等体力劳动,使自己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而使内心平静下来,把紧张情绪排泄出去。有时也可以大哭一场,使自己的不良情绪随着泪水排出体外。总之,通过精神发泄法让自己的不良情绪排泄疏导,使内心达到平衡,从而控制作自己的行为。

受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儿童是群体中的一员、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生活着。当儿童处在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猜疑、戒备、防范、感情隔阂、冷淡、对立的不相容的病态人际关系中,就会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筑起一墙防御之墙,以不信任的审慎心理状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时时警惕,处处防范。

努力形成儿童和谐相容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如果儿童处在一个各成员之间目标一致、活动协调、心理相容、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这种人际关系就会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产生依恋向往的情感。相反,如果儿童处在一个四分五裂、矛盾重重、心理相克、关系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则会给儿童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产生焦虑厌恶的情感。因此,在儿童群体中,建立和谐相容的人际关系,是防止儿童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措施。

研究表明:儿童彼此之间帮助、支持、同情的行为,会引发相互信任和接纳的反应;儿童彼此之间赞同、合作、友谊的行为,会引发相互协助和友好的反应;儿童彼此之间怀疑、厌倦、对抗的行为,会引发相互拒绝或报复的反应;儿童彼此之间攻击、惩罚、责骂的行为,会引发相互仇恨或反抗的反应;儿童彼此之间拒绝、自夸、自傲的行为,会引发相互不信任或自卑的反应。上述行为反应,凡是积极的、正确的,应给予肯定,发扬光大;凡是消极的、错误的,应给予否定,及时调节。

善于发现儿童品德上的缺陷,塑造健全的个性品质。儿童品德上的缺陷,往往是产生逆反心理、与他人心理不相容的根源。研究表明:虚伪的人,常使人担心上当受骗,失去安全感,产生戒备反应;自私的人,常使人担心吃亏受损,失去互惠感,产生厌恶反应;不尊重人的人,常破坏别人心理需求的满足,使人产生疏远反应;报复心强的人,常使人担心稍有不慎,遭受不幸,产生紧张反应;妒忌心强的人,常使人担心被剥夺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产生隔阂反应;猜疑心重的人、常使人难以真诚交往,产生不信任反应;爱吹毛求疵的人,常使人心情不快,产生厌烦反应;骄傲自满的人,常使人感受威胁,产生对抗反应;孤独固执的人,常使人难以共事,产生困惑反应。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兴趣,开朗的性格,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状态期待水平、认知评价及学习活动本身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有利于克服考试焦虑的重要心理品质;因此,学校在教青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非智力品质,这是预防和减轻学生考试焦虑、提高心理卫生水平的一项积极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