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期、是转变方式加快发展的攻坚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突出发展主题,弘扬团结务实、勤奋创新的“茶陵牛”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十大观念”。充分发挥资源、交通、人文等优势,推动由产业全面发展向扶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转变,推动由区域自生发展为主向互生发展为主方式转变,推动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推动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不断增强茶陵的综合实力。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四化两型”要求,紧扣市委“保二争一”目标,继续打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大力实施产业支撑、枢纽带动、城镇辐射、民生优先“四大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旅游规模化“四化建设”,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
2、发展原则
坚持跨越发展的原则。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培育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和重点行业。抓住醴茶、垄茶和茶安耒常高速建设的机遇,拉动我县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项目建设“井喷”,促进我县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引导和鼓励企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和资源节约型转变,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注重区域协调,根据功能区布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引导侧重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注重城乡协调,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距,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注重产业协调,提高工业和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投资消费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坚持人本发展的原则。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坚定不移地关注民生、体现民情、尊重民意、体恤民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
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培育生态产业为基础,以发展生态科技为支撑,以健全生态机制为保障,以建设生态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把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切实提高绿化率,增强森林蓄积量。促进节能减排增效,关闭淘汰落后企业,发展绿色经济。
3、发展战略
——产业支撑:全面实施“2511”产业发展计划。即打造2个支柱产业、发展5个重点行业、培育10个过亿元企业、促成一个企业上市。打造两大支柱产业。打造有色金属和建筑建材产业。发展五个重点行业。即发展清洁能源业、现代物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培育10个过亿元企业。加大对湘东钨业、德安居陶瓷、彩蝶陶瓷、贵派电器、洮水水库、红星集团、龙华畜牧、东山石材、古城香业等现有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
促成一个企业上市。提供优惠政策,扶持一个条件成熟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
——枢纽带动:紧紧抓住交通枢纽的优势,化优势为资源,带动一个工业新区建设,将开发区发展为湖南有色重要资源加工基地、中国陶瓷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使“一区五园”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劳动就业的主场所和财政税收的主渠道;带动以商贸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使我县成为湘赣边界商贸物流中心;带动以“一山一水一城一府一园”为重点的旅游发展,使我县成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名城。
——城镇辐射: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加快“一带两轴四重点”的城镇建设步伐。一带:沿江风光带的建设;两轴:106国道、320省道为“两条轴线”的城镇建设;四个重点:腰陂、虎踞、浣溪、界首的重点镇建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开展融乡入城,使人口向城镇集中,综合要素向城镇聚集;提高县城发展的首位度;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整体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把城镇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民生优先: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全面提升群
众幸福指数。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领域的均等化水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法治茶陵”创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逐步建立社会福利体系。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让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增进全县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发展目标
主要目标:到2015年,实现“四个一”总目标。即财政收入增加10亿元、城区面积扩大10平方公里、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前移10位。
——经济发展提速提质: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4 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25%;城镇人口达到26万人,城区建成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过500亿元,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8亿元,年均增长18%。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至2015年调整为18:40:42;城镇化率达到45%;非公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7%;金融机构银行存款存贷比达45%;高新技术产业增
加值年均增长25%;建设100亿元园区、10个产值过亿元企业。
——资源环境不断改善:“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5%;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90%;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耕地保有量42万亩。
——民生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2%以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2%以内;每万人拥有病床35张以上;民生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60%。
——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民族宗教、人才事业有较大发展,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人均预期寿命73岁;城镇社区服务设施万人拥有量3.5个。
茶陵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十二五”目标值建议 序指标分类 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值 2010年年均增速目标值 (%) 1 2 3 一、经济 4 发展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 (累计数)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9.55 27.1:35.6:37.3 指标 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 规模工业增加值 亿元 元 亿元 亿元 81.6 14000 5.31 18.5 15 15 25 25 164 28000 16 56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亿元 132 26 500 预期性 18 68 预期性 7 三次产业结构 % 18:40:42 预期性 工业园区增加值 8 占GDP比重 二、经济9 结构 10 金融机构银行存款存贷比 11 12 三、资源13 城镇化率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森林覆盖率 城市绿化覆盖率 % % 万元 % % 32 32.5 990 62.34 31.8 25 45 45 3000 65 34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 % 63.9 67 预期性 % 11.9 35 预期性 环境 14 15 16 17 耕地保有量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城市污水处理率 城镇生活垃圾 万亩 % % 88 85 42 95 90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18 无害化处理率 19 20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万元GDP能源消耗 % 85 约束性 % % 元 元 % 15650 2999 43 15 15 下降10% 约束性 下降15% 约束性 31400 6000 42以下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 23 农民人均纯收入 恩格尔系数 亿元GDP生产安全 24 事故死亡率 四、民生 改善 2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27 28 城镇登记失业率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率 民生支出占财政 29 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30 五、社会31 发展 32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均预期寿命 平均受教育年限 25 每万人拥有病床数 % 0.38 0.2 预期性 张 % % % 22 95.3 4.14 35 100 3 95 预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 60 预期性 年 年 ‰ 9.28 71 9.8 12 73 7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33 治安案件发生率 ‰ 0.6 预期性 34 社区服务设施万人拥有量 个 2 3.5 预期性 (二)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县域空间本着优化结构、保护环境、协调开发的原则,构建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布局、产业空间布局、城镇发展空间布局、交通网络布局,形成二三产业、居住空间集约紧凑、农业和生态空间适度开敞的空间格局。
1、主体功能区布局
按照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要求,结合现有发展基础,县域内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县城的新城区、建成区、经济开发区以及腰陂、虎踞、界首、浣溪等中心集镇。使重点发展区域成为支撑全县经济发展、人口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城镇发展的主要扩容空间。
——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县域内宜农土地,宜载经济作物的丘陵等生态脆弱地区。限制开发区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适度的原则。
——禁止开发区。主要包括云阳山、南宋古城及工农兵政府旧址周边等风景区,洮水水库、湖里湿地、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作为维护生态结构、保护粮食安全的土地空间,要实行强制性保护。
2、产业空间布局
——工业。以经济开发区为中心,沿106国道、320省道形成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带,形成“一区五园”的产业布局。“一区”即茶陵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建筑建材、有色金属深加工及总部经济、低压电器、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建设成为茶陵的工业新区、中国陶瓷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湘赣物流中心。“五园” 包括东山石材工业园、汉背严塘有色工业园、平虎工业园、龙下工业园、思聪物流园。东山石材工业园专注发展花岗岩石材加工,建设成为专业化的石材工业园区;汉背严塘有色工业园重点发展钨锡、钽铌、铜、银等有色金属的采选、冶炼及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建设成为专业化的有色金属工业园区及湖南有色资源基地;平虎工业园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化工、冶炼、铸造、皮革深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的综合型工业园区;龙下工业园重点发展化工、冶炼、纺
织、塑料等产业,建设成为能源效益高的生态型工业园区;思聪物流园作为湘赣物流中心的分支物流基地,重点发展散货物流、农副产品物流及仓储业,建设成为专业化的物流园区。有色金属产业空间布局:初选、冶炼在矿山开采附近范围建设加工生产线;开发区中心区布局茶陵有色总部、后勤保障、机械加工厂、物流储备、有色金属交易市场、精深加工基地等,形成有色矿山—有色工业园—有色总部及精深加工基地的多梯次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建筑陶瓷产业空间布局:经济开发区布局2-3个建筑陶瓷企业为龙头,根据发展需要逐渐在马江、界首、平水、火田、严塘、高陇、秩堂等地布局陶瓷原料工业基地。
——农业。以106国道及320省道沿线的马江、枣市、界首、腰陂、火田、高陇等乡镇粮食主产区为主发展优质稻基地;以界首、火田、腰陂、马江等乡镇为主发展烤烟基地;以严塘、桃坑、湖口、秩堂、平水等乡镇为主发展油茶基地;以界首、平水等乡镇为主发展食用菌种植基地;以秩堂、高陇、火田、严塘等乡镇为主发展脐橙基地;以虎踞、平水、城关、洣江、思聪、下东等乡镇为主发展蔬菜基地。
——服务业。以县城为中心,发展现代综合服务业。在主城区形成商务服务、职业教育、酒店餐饮、通信、房地产、金融保
险、文化创意、社会服务的集聚区;以火车南站和北站为主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以云阳山、南宋古城、工农兵政府旧址、洮水水库为主发展旅游休闲业。
3、城镇发展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将采取“相对集中”的城镇空间发展布局。延续G106和S320十字型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以县城为中心,以腰陂、虎踞、浣溪、界首等为重点镇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县域空间发展格局。
——“一纵三横一带一环”的城区空间布局。一纵三横在中心城区,以犀城大道至茶陵大道、连接云阳街、东阳街、朝阳街,建成行政中心、文体广电中心、市民广场及主题公园、旅游配套中心和商业服务中心;一带指洣水沿江风光带;一环指垄茶高速、衡炎高速与辉山、雅环、茶陵大道合围形成环线,打造犀城大道、茶陵大道、火车南站、洣水沿岸等四大居住中心。
——“一心两轴、四个重点”的县域城镇空间布局。“一心”指县城,是我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点打造茶陵经济开发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发展商贸物流业,建设湘赣物流中心;开发云阳山、保护与利用南宋古城,发展旅游产业。“两轴”。将虎踞、平水、城关、下东、马江、浣溪串联
成南北走向的城镇发展主轴;将界首、枣市、城关、思聪、腰陂、火田、高陇串联成东西走向的城镇发展主轴;“四个重点”加快对腰陂、虎踞、浣溪、界首四个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域吸引投资、集聚产业、承接人口转移的能力,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以重点镇为支点的城镇体系,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辐射带动其它乡(镇)的发展。
4、交通网络布局
——形成 “4211”的县域交通布局。4条高速公路(衡炎高速、岳汝高速、泉南高速、茶安耒常高速)、2条铁路(衡茶吉铁路、醴茶铁路)以及106国道和320省道组成的“4211”县域交通布局,成为连接两大动脉、融通湘中南和赣西南的空间支点,向东西连接京广和京九铁路、京珠和粤赣高速,并延伸连接福建泉州和广西南宁,向北连接岳阳,向南连接汝城,继而连接珠三角地区,使我县交通网络成为湘赣地区区域交通网络的枢纽中心。
——形成“一环六横四纵”的城区交通布局。城区交通网络由“一环六横四纵”的城市主干路系统组成,一环:指由云阳大街、炎帝路和茶水路围合的环路;六横:指六条横向主次干道,包括
朝阳街、东阳街、白云街、青云街、望云街和紫云街;四纵:指四条纵向主次干道,包括洮水路、犀城大道、欧江路和文江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