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日贸易结构浅析

2021-06-06 来源:客趣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日贸易结构浅析

作者:龚静

来源:《商情》2011年第14期

【摘要】 中国和日本作为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其贸易自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迅速发展,在近年来体现出贸易规模急速扩大,两国依赖度微妙变化,贸易结构向产业内贸易发展等特点。在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后,及时准确地把握中日贸易关系的动向显得异常重要。

【关键词】 中日贸易 贸易依存度 贸易结构 日本大地震

一、中日贸易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发达国家之一,随着世界经济复苏的加快,中日贸易往来持续恢复,贸易总额再创新高。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总额为3018.5亿美元,同比增幅达30%。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国,同时,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五大出口目的国。 近年来两国之间的贸易来往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贸易规模急速扩大

近10年来,中日贸易发展势头强劲,双边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这不仅依赖于两国经贸结构中较大的互补性,还与近年来日资企业持续增加对华的投资密切相关。在中国2001年入世后,市场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关税明显降低,政府政策导向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等因素,使两国贸易规模得到迅速提升。 (二)贸易依存度发生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开始起步,各方面经验均不足,在与日本的对外贸易中,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两国的相互依存度极其不平衡。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萧条,两者非对称性的变化使两国的依存度也发生了显著改变。

首先,日本对华贸易持续保持着旺盛不衰的强劲势头,无论在出口还是进口方面,对华贸易额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不断爬升(见图1),对华进口额占比更是高达22.2%,可见现今日本更加依赖于中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次,对于中国来说,日本的重要性却在不断下降。2003年及以前,日本一直都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但自2004年起,欧盟与美国同中国的贸易量首次超过日本,使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国,并一直保持至今。在出口与进口上,中国对日贸易额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不断下降(见图2),可见现今中国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一样依赖于日本。

(三)产业内贸易结构凸显。迄今为止,格鲁贝尔-劳埃德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即GL指数在研究产业内贸易中最具权威,一般该指数大于或等于0.5,表示两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水平分工程度高;指数小于0.5,则两国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垂直分工越显著。 从计算近几年的GL指数(见表1)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明显。首先,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高的产品类别占大多数。在这9大商品中,原材料、矿物性原料、化学性原料、原料制成品、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共6大类商品的GL指数超过0.5。其次,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大幅提高。以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为代表的机电产品的GL指数持续上升,表明在中日贸易动态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较明显提升。再次,中日贸易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处于产业间贸易水平,如食品的GL指数一直在0.1左右徘徊,表示两国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很低。综上可知,中日贸易结构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水平分工的趋势在不断提高。 二、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结构的影响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发生9.0级大地震,受此次西太平洋大地震影响,日本岩手县、宫城县以及福岛县沿岸遭受特大海啸袭击,并随后引发福岛核电站爆炸。此次日本大地震对于中日贸易结构的影响,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中日贸易结构整体格局基本不变

首先,本次地震受灾地区为日本东北部,主要包括岩手县、宫城县以及福岛县三大县。震后约有443平方公里的领土在地震和海啸后沉入水中,面积相当于大半个东京,约占日本国土总面积的0.12%。其次,受灾地区的GDP总额占日本经济总体的8%,产业类型以第三产业为主,占其产业规模的69%左右,但也集中了一些电子、汽车、石化等产品,这些产品占中日贸易较大规模,在短期内的供应短缺势必会造成中日贸易的负面影响。但从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占比看,对中日贸易结构的影响有限。

(二)中国对日本的出口短期内有所下滑,长期内有望上升

由于地震使日本消费者和制造业者的信心下滑,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定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如服装、农产品和电子类的产品,因此,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额将受到短暂的影响。但随着日本震后开展重建工作,中国食品、化工产品、钢铁以及交通运输设备等产品的对日出口将出现增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中国从日本的进口近期内将有所下降。此次地震使日本约有7%左右的港口运力受到影响,部分港口被迫关闭,将对中国从日本的进口贸易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中国与日本有关的加工贸易及日企横跨中日的工厂将由于日本相关供应链的中断,而重新选择进口部件的国内替代或由台湾以及韩国的生产部分取代,其成本将有所上升,这些行业可能主要集中在高端电子元件、汽车及其零部件、家电、化工等方面。然而,总体来看,受到严重影响的行业在中日整个工业产出中的规模较小,因此,其负面影响也不会太大。 三、结束语

即使经历了日本大地震,中日贸易的发展势头总体上仍将保持良好。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其中,中日贸易依存度的转变关系肯定了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反映了中国贸易结构的改善及升级。然而在两国贸易差距的现实中,中国在保持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应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大力提倡科教兴贸的政策,增强中国对日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及技术含量。 参考文献:

[1] 周立人.中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 2008(1). (下转第154页)

(上接第41页)

[2] 徐美光,王卫.中日产业内贸易及对策研究[J].浙江统计, 2009(8). [3] 石川幸一.日中贸易再思考[J].国际贸易与投资,2004

[4] 张季风.20世纪90年代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与特点[J].日 本学刊,2001(3). [5] 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 旦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2 年. 作者简介:

龚静,女,(1987.7—),成都,汉族,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贸易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