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2024-01-30 来源:客趣旅游网


引 言

汉语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唐代是诗歌艺术发展的一个顶峰时期,李白就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山水诗是汉语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山水诗,就像一副山水画,有“大自然山水墨之韵”之称。李白并不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却在传统山水诗人借山水以自娱的模式上有所突破,他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于笔端,形成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清新明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独特风格,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

一、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字太白,唐代诗人。少年时期生活在四川,家境比较富裕,既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开始东游,十年之内,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的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负责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的诗歌创作也由此时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到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被赦。宝应元年(公元762年),62岁的李白,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诗篇。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许多千古绝唱。

- 1 -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青年时期的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了他的游侠精神,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因此,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诗一看便是李白的诗。实际上,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也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

三、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1、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常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更胜一筹,作品意向更加高远,感情更为真挚。李白有许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2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公元759年的春天,是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当时作者因永王案被流放夜郎,经过四川赶赴贬地,中途被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东下江陵。诗人那种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情,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两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真可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同样,《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蓄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天成,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再如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慨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人着意描述的是清溪如碧,清澈见底的美景,然而却寄予了他对社会污浊黑暗的愤慨,

- 3 -

勾画出的是一个情调凄凉哀婉的清寂的境界。又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计年。

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诗人成功地捕捉了他对自然景物、山光水色的独特感受,在继承了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了更深层次的开拓。《岁寒堂诗话》中说:“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为诗人之余事。”

李白的山水诗,虽然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诗人仅用一二句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写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2、清新明朗,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玄宗时期,正是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他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

- 4 -

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各种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到处寻访名山胜水,足迹遍布蜀中、黄河、江淮、长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异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同时又揭露黑暗,鞭挞时弊,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清新明朗,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用清新的笔墨勾画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水中波动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意境开阔,曾被古人誉为“太白佳境”。再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清澈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

- 5 -

引人入胜的山水画。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之志和建功立业的梦想,离开四川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崇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意气风发的豪情,显示了清新明朗,境界开阔的特点。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显得更为壮阔,有更高的艺术境界。充分体现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正如环溪评论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

3、气势磅礴,雄伟壮丽

在李白山水诗的佳篇之中,有一类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作品最具特色。《蔡百衲诗评》中说:“李太白诗,逸态凌云,照映千载”。例如《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的比喻使境界不断升华,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横江词》六首,极力夸张当涂一带长江风涛的险恶,如第四首中“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形象雄伟,真力弥满。《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榖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等描写了华山的雄伟壮丽和黄河的汹涌澎湃,劲健不凡,而且通过黄河那触天动地、奔流万里,不可阻挡的伟大形象,体现了他的豪迈性格。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

- 6 -

莫测的神笔,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奇景,还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仙景,瞬息万变,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最后,诗人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感慨,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怀才不遇之的心声,抒发了他对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热烈追求。李阳冰曾说:“太白不读非圣人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原,鞭挞杨、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这段话,是对李白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的艺术成就的确切评价。《蜀道难》,更是这一方面的杰作:

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发,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地表现了蜀道那不同寻常的险峻,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作了铺垫。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在这一段中,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禾川,再加上黄鹤难以飞过,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接着,诗人又以青泥岭上盘旋迂回、百步九弯,似枯藤缠绕危岩的道路,和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

通过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之状,似乎已经写尽,但诗人笔锋一转,

- 7 -

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长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诗人在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段,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诗人在段中借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现了地势的险要,进而奉劝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最后,以再次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全诗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

结 论

- 8 -

李白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于笔端。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融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写山、写水,清新明朗,境界开阔;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李白的山水诗,在汲取前人艺术营养的同时大胆开拓创新,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5页)

[2]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中国李白研究,1990,(下)(25-32页).

[3]张厚余.太白诗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56-73页)

- 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