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怎样上好科学课 课 型 新 授 教学目标: 1、科学课堂常规训练; 2、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本学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3、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上好一堂科学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喜欢科学,喜欢科学科学老师。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怎样上好一堂科学课。 教学准备:空蛋壳、橡皮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科学课是什么样的一门课? 1、科学课是一门让人聪明的学科,用心学好科学课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是一名聪明的人。 2、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利用橡皮泥使空蛋壳竖立在桌上。努力调动课堂气氛,让孩子们的热情充分地调动起来。告诉孩子们:科学课是让我们观察、实验,在观察中、实验中思考,知道很多知识的一门课。 三、怎样学好科学课 1.课前三分钟排队到实验室门口集中,课代表检查同学课前准备情况。 2.上课时遵守纪律,积极动脑,积极举手发言。 3.小组工作 推选一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分好实验小组,4人小组学习单位。设定好实验小组长、材料员、记录员、观察员,布置好工作任务。 小组长做好三件事:管好小组成员的纪律; 收缴小组成员的作业本; 分配好小组的实验工作任务。 组长享受的权利:享受布置工作的权利,有权利在小组成员各奖励一张科学家名片的时候能特权奖励两张。 四、奖惩制度 奖励上课遵守纪律、积极动脑、举手发言的孩子;科学作业本5次获得五星的孩子;实验课上最先养成实验课习惯的孩子;课外观察仔细认真坚持不懈的孩子;多写观察批 注
小日记的孩子就可能获得“科学家名片” 不遵守实验纪律,被老师两次点名批评的孩子;作业不认真的孩子;观察中不够认真仔细的孩子都要被扣除科学家名片,如果屡次翻错误将要惩罚给老师准备实验器材。 所有小组成员中,如果有一个同学违反纪律,被老师点名批评了,所有小组成员都要扣除一张科学家名片。 所有小组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团结,实验非常认真的可以每人获得科学家名片,其中有人如果外出比赛获得荣誉的孩子,咱们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将奖励科学家名片。 讲解每月科学之星评选方法(从作业、器材准备、上课、合作等方面加星) 板书设计: 怎样上好科学课 一、科学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 二、怎样学好科学课 三、奖惩制度 课后反思:
第1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课 题:1.科学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科学探究包括过程与结果。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的作用。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意识到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学准备: 1.每人一张长30CM、宽10CM的纸条、长杆铅笔、彩色笔等。 2.课件。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科学课。(板书:科学) (二)了解科学是什么 1.提问:当你听到“科学”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出示教科书上的图,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3.小结:刚才大家说的和在图上看到的都是科学家在搞科学研究。那么科学是不批 注 是只和科学家有关系? 4.提示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提问: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学生交流)想一想,你为什么会做这些事情? 5.谈话:好奇心让我们想弄懂许多事情,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6.活动:请大家来读琴纳和牛痘的故事。(可以分组读,也可以指派学生一幅图一
幅图地读) 7.谈话: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还有科学家在其他方面也有重大的发现,我们来看一看。 8.师生总结:按照教科书上提示的4个环节,找出几位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中共同的地方。 (三)做活动,理解科学是什么 1.谈话: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 2.讲解:动起来小人“的制作方法。(学生制作) 讲解如何“玩“。在学生“玩”之前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交流“玩”后的发现。 4.读教科书,了解罗杰特的发现。 5.小结:只有像罗杰特那样善于思考,才能把小发现变成大科学。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1.科学是…… 提出问题 作出猜测 寻找证据 得出结论 课后反思:
课 题: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让纸鹦鹉“站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能将探究的结论运用于日常生活或小制作中。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课 型 新 授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重点: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 学 过 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批 注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板书设计: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课 题: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对生命体进行观察。 2、能将大自然中区分有生命的和没生命的两大类。 2、能利用语言、文字或图画来描述观察结果。 3、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4、增强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找出有生命的物体,并初步了解其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能概括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校园环境,笔,记录纸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朗诵单元小诗,让学生接着读下去…… 2、美丽的大自然处处都有生命的火花在闪烁,这节课我们就来我们就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板书课题) 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你们瞧我们教室里哪些是有生命的物体? 2、指名说 3、想不想去校园找一找?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哪一组找得对,找得多。小组选举一人作记录员。 4、表格: 有生命的物体: 5、讨论:在校园里寻找需注意些什么? 6、分组活动。寻找、观察。 共同点: 批 注
7、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三、交流,总结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1、交流:刚才大家在校园里找到哪些“有生命的物体”呢? 2、出示交流的表格。 3、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共同点:需要水、营养、呼吸,能够生长、繁殖后代等。 4、师小结:所以我们把这一类物体都叫有生命的物体,简单点叫“生物”。 四、辨析明理,分类深化 1、看书上13页,你认为它是有生命的物体吗?为什么? 2、指名说(瀑布、云朵,机器人、瓜果、摘下的花朵、种子……) 3、师补充:果实和蔬菜收获后仍然是有生命的活体吗? (果实采收脱离母体后,失去了从根部得到水分和矿物质,也无法从叶部得到正常的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营养物质,但仍是具有生命活动的活体。它们利用自身在田间积累的有机物进行新陈代谢,保持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贮存期间,果实组织逐渐趋于衰老,最后死亡,不能抵抗病菌的侵蚀而腐烂变质。) 五、补充延伸,拓展深化 师:种子是不是生命体?种子的寿命有多长?(补充介绍黄豆、小麦、萝卜、绿豆等常见种子的寿命以及最长寿种子“古莲子”) 六、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植物 生物 { 能生长 繁殖后代 有生命} 动物 非生物 { 没有生命 } 课后反思:
课 题: 2.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2、能按一定的标准给植物排序和分类。 3、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各种植物、纸、笔。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寻找到了校园里有很多有生命的物体,说说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今天我们要来特别认识一下生物里的其中一类————“植物”(板书) 3、你以往知道的植物有哪些?长得什么样子的,举个例子。 4、学生说。(玫瑰花,柳树,青草,竹子……) 5、师:看来它们都长得各有特点,说明植物的外部形态是各种各样的。 二、认识植物的多样性 1、同学们,你还知道植物一般有哪些部份组成吗? 2、学生说,(根、茎、叶、花、果实……)能说多少是多少。 3、我们来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是一样的吗? 师出示:拓好的两张树皮的图案,(杨树和柳树)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当然在面对实物时还可以摸摸有什么不一样。 批 注
学生交流. 师出示三种树叶,观察形状. 再观察在树枝上看一个节上的叶子是怎么排列的?画一画。 根据学生的结果,归纳出:叶子的对生、互生、轮生三种形态。 讲解如何观察花:它的形状,气味,大小等。 观察卡片上的花,再交流。 过渡:同学已经掌握了这么多观察植物的方法,让我们到校园里去观察植物吧。你可以选两株最喜欢的植物,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并且把你观察的结果填在这张表格上。 三、实地观察,比较植物差异,总结共同特征。 1、学生活动,师巡视指点。 2、完成表格: 3、交流观察的结果。 说说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四、给植物分类 1、看看书上17页,你认识这些植物吗? 2、你可以给它们分分类吗?怎么分? 板书设计: 2、 校园里的植物 多样性:外形不一 共同性:位置一般不移动,需要阳光, 水分…… 课后反思:
课 题: 3.校园里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课 型 新 授 2、能够围绕小动物自行一些简单探究活动。从中发现小动物的更多习性特征。 3、认识到动物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能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观察小动物,并能概括特点。 教学难点: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活动目的:观察了解蜗牛 活动准备:活体的蜗牛,记录纸,放大镜、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蜗牛喜欢的环境 1、同学们,课外你们都去捉蜗牛了,说说你是从哪里捉来的? 2、交流 3、小结:由此看来,蜗牛一般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阴暗,潮湿,或有蔬菜、嫩叶的地方) 过渡:今天我们要来好好认识这位朋友,老师事先已经画好了一只蜗牛,瞧(出示卡通蜗牛图),你们说像不像? 真的像吗?我们可得用科学说话,经过自己仔细观察比较以后才可以下结论哦! 二、观察蜗牛外形特点 1、找一找 你们都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吧,那么请你观察自己手中的蜗牛和老师画的蜗牛到底有哪些不同,看谁找的多,找的细致。 小组一起找,师巡视,并提示:要想看得清楚可借助放大镜。 交流汇报:实际的蜗牛有两对触角,眼睛是长在大触角上而并非脑袋上;没有耳朵,有嘴巴;有一个螺旋状的壳,没有脚只有很大的一块肌肉(腹足);还有两个小洞那是肛门和生殖孔(要仔细找才能发现)。 观察不到的东西,教师可补充,比如介绍蜗牛的牙齿等 2、画一画 既然同学们找出了那么多的不同,看来是老师画错了,老师画的是加工后的带有拟批 注
人化的蜗牛,在科学研究上可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要还蜗牛以真面目,好吗?小科学家吗,请你把它画一画吧: 我观察的小动物是 请在右边画下来 生活环境 身长 有哪些部分组成 运动方式 3、说一说 谁来当一回《动物世界》的解说员,客观科学地介绍蜗牛外形? 指名说一说(加深印象) 三、观察蜗牛的习性 4、蜗牛是怎样出壳的? 5、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6、蜗牛喜欢吃什么? 7、蜗牛对刺激有什么反应? 四、自己还想提出哪些研究蜗牛的问题 8、学生自由地提 9、如果有的班的孩子不善于提问,教师也可帮助其提出一些问题,再让他们选择一些问题去研究: 比如:蜗牛怎么排便? 蜗牛喜欢冷还是热? 蜗牛会游泳吗? 蜗牛有听觉吗? …… 五、课后有针对性的研究 1、把上面提出的这些问题设计成表格,看自己能完成几项。并说说你准备怎么研究? 2、把研究的结果在下节课带来交流。 六、总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 能给动物分类,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活动准备:几只不同窝的蚂蚁。放大镜。一些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对蜗牛的研究,我们知道了蜗牛的哪些特点? 2、我们是怎么研究蜗牛的? 3、今天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观察另一种小动物“蚂蚁”(板书) 二、观察蚂蚁外形并画一画 1、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并能填写表格内的问题。 我观察的是蚂蚁(画一画在右边) 身长 颜色 身体分成几部分: 每部分上长着: 2、学生交流,师指导。 (蚂蚁有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一对触角、一个口器、复眼;胸上有三对足,腹部看上去没有什么东西,其实是由许多环节组成。一般有3—12个环节) 3、蚂蚁身上的这些部位对它都有什么作用呢? 4、学生猜测:触角是传递信息;口器吃东西,攻击敌人;眼睛是看得;足用来爬行…… 过渡:真是这样吗?接下来同学自己观察蚂蚁的生活特点。 三、观察蚂蚁生活方式或习性 1、每一组桌上有面包屑、苹果皮,观察蚂蚁是怎样用口器吃东西的? 2、还发现了蚂蚁不仅吃东西,还搬粮食,用什么“搬”的?(口器) 3、观察蚂蚁如何爬的? 4、小组内拿出两只蚂蚁放在一个小瓶子里,观察当它们碰到一起时,首先用什么来刺探对方信息的?(触角)然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5、不同窝的蚂蚁相处会怎样?猜测。然后再观察 6、小结:发现:同一家的蚂蚁相遇后不会打架,不同窝的蚂蚁遇到后便“打”得不可开交。(咬)
四、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比如:蚂蚁会不会游泳…… 课后研究 五、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我们观察了蜗牛和蚂蚁,发现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生活方式,但是它们又有着共同点,谁来总结一下? 小结:它们都需要喝水、吃东西、呼吸;都会长大、繁殖、对刺激有反应;还有都会运动…… 六、按一定标准分类 世界上的动物很多,我们不能一一列举,看书上这些小动物,你认识吗?试着可以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说。 七、总结延伸 1、讲述《珍古德与黑猩猩》的故事,激发学生继续研究动物的情感。 师问: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2、从这两堂探究小动物的课上,你收获了什么?觉得哪些还做得不够? 板书设计: 3.校园里的小动物 会运动 会繁殖 特征 能长大 要呼吸 要吃东西 课后反思:
课 题: 4.植物、动物、人 教学目标: 1、能够对植物、动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2、能够利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和交流观察的结果。 3、能利用集合图表现生物类别的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一组萝卜生长与兔子成长的图片,一段黑猩猩的视频。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这是什么?(出示图:兔子)你知道兔子有哪些特点? 2、学生说。 3、出示:萝卜。这是兔子喜欢吃的植物。看看萝卜有什么特点? 4、学生说。 过渡:一个属于动物,一个是植物。(板书:植物、动物)我们要来比较一下它们有哪些不同? 二、比较兔子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 1、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完成集合图的填写: 2、小结:兔子与萝卜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但是它们也有很多相同点与联系。 三、比较人与黑猩猩的不同与相似之处。 1、同学们,刚才我们观察了小兔子,接下来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另一个动物——黑猩猩。(播放视频短篇,因为很多学生可能并没有见过黑猩猩) 2、黑猩猩与我们人来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呢?(板书:人) 3、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组说得多。 4、交流。 5、补充知识:黑猩猩属于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是哺乳类中结构最高等的一类动物。脑很大且结构发达。两眼向前第一指与其它四指相对,这样可以把握物体,指端长有指甲。 在中国分布的灵长类动物较多,如金丝猴,红面猴它们群栖高山,以野果、嫩芽为食,金丝猴毛色美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猩猩身高可达1、4米,体重79到80公斤,前肢长,直立时指可触地,头尖吻部突出,鼻平口大,耳和耳部小。较聪明,能模仿人类的简单动作,检查黑猩猩的DNA时发现,大约有百分之99与人类相同,因与人类形态结构形似,所以在医学和生物学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6、师:人与黑猩猩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比如:人会制造工具…… 小组讨论完了,填写表格: 批 注
人和黑猩猩的相同之处 都要吃东西 7、交流答案,师可补充。 人和黑猩猩的不同之处 人会制造工具 8、补充知识:人类起源于动物,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直到18世纪,人类才开始对人和动物的关系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著名的瑞典分类学家林奈首先把人归入哺乳类灵长目,认为人是灵长目中最高级的动物。后来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从生物学上考察,人类也属于动物的范畴。 四、比较植物、动物、人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1、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仔细观察比较了兔子与萝卜以及人与黑猩猩的相同点与不同 点,我们来总结一下植物、动物、与人三者之间主要的不同之处是什么?(植物需要阳光,不会运动,动物会运动,人会说话,劳动……) 2、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 3、学生说。 4、师:是的,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所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所以它们都叫“生物”。 如果我们要把它们的关系简单明了的表现出来的话。可以用圆圈图来表示。 5、我们先来看一看“笔”的圆圈图的含义。(师讲解)、 6、迁移:填写“有生命的物体、人、植物、动物”的圆圈图。 五、总结延伸 思考:我们人类和植物、动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应该怎样相处呢? 板书设计: 4、植物、动物、人 相同:需要呼吸、阳光、水分、食物、空间、能生长、繁殖 1.植物与动物的异同点 不同:动物能运动,植物不能 相同:能运动,需要呼吸、水分、食物、空间、能生长、繁殖 2.人与动物的异同点 不同:人直立行走,有语言、思维,会劳动 3.人与动物、植物的关系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练习
一、填空题
1、校园里 ( )是有生命的。
2、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是( )、( )、( )、( )等。
3、蚂蚁的身体分为 ( ) 、( ) 、( ) 三部分。 4
、
动
物
和
植
物
的
不
同
点
有 ( ) 5、在下面的圆圈里分别填写:“人、植物、动物、有生命的物体”
二、判断在观察活动中下列行为对不对? 1
、
注
全。 2
、
不
惊
吓
物。 3、不管什么动物可直接触摸、抓举它。 4
、
保
静。 5
、
可
践
坪。 6、外出观察要获得成人同意,或者有大人陪同。 ( 7、观察的结果要真实,不可编造。 三、问答题
1、你认识的植物和动物可写多少呢?(至少写五个)
。
意
( 小
( ( 持
( 踏
( )
( 安
)
动
)
) 安
)
草
)
)
植物: 动物:
2、在“家鸽、鸟、螳螂、斑马、乌龟、非洲象、大熊猫、娃娃鱼、蜻蜓、蛇、蛙”中你认为哪些是一类的,为什么?
四、画出你所观察的一种植物或小动物。
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 课 题: 1、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目标: 1、知道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植物体内含水的多少。 3、意识到水哺育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想各种方法,比较物体中的含水量 活动准备: 1、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水的作用的资料。2、每人准备一个桔子或橙子。 3、带材料袋中的透明试管,有根的小草。 4、教师准备榨汁机、香蕉、桔子。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过 程 一、赞美水,了解水的作用 1、瞧黑板上,老师带来了一首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 读了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 2、对了,诗中赞美的是水,生命离不开水。(板书课题) 3、除了小诗中讲到的,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离不开水的例子?(指名说) 4、那我们照着黑板上的格式,你也来编一首小诗赞美一下水吧! 5、提问:你知道动植物为什么离不开水吗? 6、学生答。 7、师补充:水是生命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动植物体内占的比例很大,比如,有些海洋动物体中的水占了百分之98,人体肌肉里含水百分之70,血液、淋巴液含水百分之90。水还是人体、动植物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如果没有水,养料不能吸收,废物不能排泄,光合作用不能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就停止了,所以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离不开水! 二、知道水是生命体的必须,设计实验验证 批 注
1、我们每天从食物中吸取了很多水分,科学研究表明:正常人每天要摄取2-3升水,相当于一大雪碧瓶那么多。如果我们不吃食物能活两三个星期,可要是不喝水,也许三天也活不了,那么你知道一棵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吗? 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观察和验证。 3、学生交流实验设计,师生补充完善。 4、学生活动:选取材料,安装装置,课后观察记录。 时间 水面高度(厘米) 注意点:每天同一时间观察测量。 三、了解人体及食物的含水量 1、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离开水,动植物体内也都有水,那么我们人体内究竟含多少水呢?你猜猜看。 2、教师边讲解边画图:人体内有百分之65的水(圆圈),就是扇形面积部分,我们把它涂上蓝色。 对照书中的各种食物的百分数,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图中涂色。 4、过渡:顾名思义:水果是含水很多的,你平常喜欢吃水果吗?你吃过的水果中觉得哪种含水最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5、学生交流。 四、比较植物体内水分的多少 1、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两种水果的含水量,香蕉和桔子。你先猜猜哪种含水量多? 2、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证明? 3、学生交流。 4、老师也想到了一种办法,不过要借助一样现代化的工具。出示:“榨汁机”。 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并交流。 5、师根据学生的答案,示范操作。(注意:两次分别放入同体积的桔子和香蕉) 6、最后得出结论。 7、你还想比较哪些蔬菜或水果的含水量呢?课后我们自己可以想个办法去验证。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板书设计: 1.生命离不开水 动物 植物 人 方法:手挤 刀拍 捣碎 压汁机 课后反思: 课 题: 2.观察水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知识与技能; 知道认识物体可用看、闻、尝、摸等方法。 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教学重点: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难点:选择用具,把水运到1米或更远处的空桶中。 材料准备: 课 型 新 授 1、演示实验材料:平底烧瓶、圆底烧瓶、水槽、大烧杯、方便袋、塑料桶各1个。 2、实验材料:牛奶、白醋、糖水和冷开水每组各一杯,并编好号;筷子5双,导管每组粗细各一根,塑料桶2个。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教师出示装有水的瓶子(不透明),晃动几下。让学生猜猜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批 注 2、学生猜测,教师引导学生说明猜测的根据。 3、提出问题:如果四个烧杯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有什么办法找到水? 4、学生讨论并动手操作。
5、学生汇报本组方法。 6、教师小结:认识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是:先用眼睛看,再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不了解的物体,千万不能随便闻和尝,以免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二、观察水、描述水 1、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总结出的观察物体的方法仔细观察桌上这杯水是什么样的?把你们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2、学生组内观察并记录。 3、教师巡视,表扬观察、记录认真的小组。提醒学生用上各种观察方法。 4、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强调看哪一组选用的方法最多,对水的描述最详细。随即板书水的各种特点。(谁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们水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 5、评价优胜组,全班掌声表扬。 6、师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三、认识液体的特征 1、观察实验:用一个有洞的方便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回答。 3、实验:让塑料袋中的水流进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逐次倒入其他形状的容器中。 4、提问:随着装水的容器的变化,水的形状也跟着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水有固定的形状吗? 生回答。 5、教师评价:说的太好啦!水会流动,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像具有水这样特点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液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液体?(组织学生反复说) 6、师小结: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四、体会水的作用,感受水给人们带来的自然之美 1、师:生活中我们处处用到水,早上起来我们就用到水洗脸刷牙,还有什么时候也要用到水? 2、生回答 3、师:你知道在哪些地方有水?(组织学生回答) 4、师:不过并不是所有地方的水都像我们桌上杯里的水这么清,有些地方的水就是黑的,而且发出了难闻的气味。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珍惜水。 五、探究运水的方法
1、分组运水 教师布置任务,请各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工具,在不搬动盆的情况下,将一只盆里的水在规定的时间内运到另一只空盆里。填好分析记录表。(水与我们的关系真是太密切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运水的游戏) 2、老师记时,学生开始运水。(依次用粗管、细管、小杯运水。提醒学生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 3、教师提问:比较一下,用哪种方法运水快而且省力? 4、小组内进行讨论、填表,然后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5、教师:假如两只盆相距再远一些(3米),你们组又会采用什么方法运水呢? 6、学生简单讨论,设计方案。 7、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过用管子运水的呢? 六、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 3、谈话:希望你们课后继续观察水,把你们发现的水的神奇之处记下来,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2.观察水 观察的方法:看 闻 尝 水的特点: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 易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水、醋、油……) 课后反思:
课 题: 3、神奇的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课 型 新 授 了解水的各种有趣现象——毛细现象、溶解现象和表面张力,水的压力和浮力。 能指认日常生活中的上述现象。 过程与方法: 会做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溶解现象、压力及浮力的实验 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教学准备:烧杯、红色的水、窄条薄纸巾或棉布条、一元硬币、滴管、大可乐瓶、钉子、 胶布、带刻度的大烧杯、小烧杯、砝码、橡皮泥、水、方糖、高锰酸钾、搅拌棒。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批 注 奇的水》。 一、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认识水的压力。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认识水的浮力。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把你们知道的水的神奇之处回去告诉家长。 板书设计: 3、神奇的水 纸巾湿了——会爬的水——小孔、细缝——毛细现象 四周扩散 硬币装水——会团结的水—— 拉力 —— 表面张力 课后反思:
课 题: 4.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课 型 新 授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知道常用节水措施。 2、了解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能做过滤水和咸水变淡的实验。 教学重点: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现象。 教学难点:分析数据,理解地球上缺乏水资源。会做过滤水的实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准备:有关水的视频资料,图片,杯子、汤勺、滴管。滤纸若干。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地球上的水是怎么分布的吗? 2、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播放美丽水景的课件),你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3、学生交流。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除了刚才看到的,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吗? 2、(出示图片),这是整个地球展开的地图,有颜色的是陆地,白色的是海洋,谁来把海洋涂成蓝色? 3、学生涂色。 4、讨论:涂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5、小结:地球表面百分之70被水覆盖,只有百分之30是陆地,在陆地上还有河流、湖泊、小溪、地下水、我们生活的地球其实应该说是一个大水球,从太空上看地球,整个地球是蓝色的,非常漂亮。 三、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 1、谈话: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水,我们缺水吗?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3、观看课件,并讲解:地球上的水大部分是海洋里的咸水,只有极少量的淡水,而绝大部分又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大气中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汽,只有河流、河流、浅层地下水可以供人类使用。 4、体验活动:假如这一杯水是整个地球的水,那么可供人们使用的有多少呢?请你从里面舀出一勺水,这是相当于地球上淡水的分量,再从这一勺中用滴管取出一滴,这才是相当于可供开发利用的淡水。你有什么感受? 5、学生交流 四、了解水污染情况及处理方法 批 注
1、就是这么仅有的“一滴”可利用的水资源也在被不同程度的污染,你周围的水是怎么被污染的,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学生说 3、看书上图片,小结:喷洒农药、施加化肥、工厂中排放有毒气体、生活中乱倒垃圾等都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严重时将导致动植物死亡,人体中毒得病。 说说我们身边有没有污染水资源的现象? 4、水污染有两种形式,一是自然污染,二是人为污染,当前绝大多数的水污染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所以可以加以控制和避免的。已经污染的必须加以治理。瞧,如果老师这杯水里倒入了泥沙等垃圾,谁能想办法让这杯水干净一些? 5、体验过滤水的实验。 6、补充资料,观看录像:污水处理厂对污水的处理。 五、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1、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 2、每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在平时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来节水、护水呢? 3、学生交流。 六、作业 1、简单介绍一下咸水变淡的实验,回家做这个实验。(一个礼拜就会有现象) 2、小组为单位可设计一张节水小报 板书设计: 4、地球上的水 海洋和咸水湖93% 淡水 7% 水资源匮乏 人类活动使水污染严重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课 题: 1.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1、意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质。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的材料。 教学重点: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石块、砖头、木头、书、棉花、沙子、陶瓷等常见物品,学生自带一样玩具。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常见材料 1、谈话导入: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东西(出示石子、木头、棉花、玻璃片、纸),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材料”(板书) 2、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都有哪些物品?他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3、学生观察讨论 4、汇报交流,师相机板书(相关材料): 铁、木头、玻璃、漆、塑料、布、橡胶、陶瓷、水泥、砖头…… 5、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教室里的物品大多由以上这些材料制成的,这些就是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出示课题:常见材料) 6、你还知道哪些也是常见材料吗?(指名说) 二、给常见材料分类 1、提问: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常见材料,你能给它分分类吗?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2、小组讨论,进行分类。 3、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4、材料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介绍一种人们常用的分类法,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不是直接来自于大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加工处理使性质发生改变的材料叫人造材料,如纸。那么现在你能指出哪些是天然材来,哪些是人造材料吗? 5、学生分类。 6、出示8幅图片:(木质纤维、纸、铁矿、铁、沙粒、玻璃、石油、塑料。)请你按照刚才的标准分成两类。 批 注
7、生:天然材料:木质纤维、铁矿、沙粒、石油。 人造材料:纸、铁、玻璃、塑料 8、请你仔细看,以上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9、学生讨论交流(如:铁是从铁矿中提炼出来的) 三、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 1、提问:同学们,你们自己身边的物品,如穿的、文具、玩具之类的,看看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学生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填写表格。 身边的物品 制作的材料 3、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4、为什么要选这样的材料做这些物品?(举例说一说)你还知道这些材料从哪里来的吗? 四、了解一些新型材料 1、教师播放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的资料片。 2、学生谈谈体会。 五、课后延伸 1、回家后观察自己家里的物品,都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人造材料制成? 2、你也用一两样常见材料来做个小制作。 板书设计: 1. 常见材料 天然材料:木质纤维、铁矿、沙粒、石油 人造材料:纸、铁、玻璃、塑 课后反思:
课 题: 2.纸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研究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3、知道纸的一半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4、了解纸的生产过程,意识到要节约用纸。 教学难点:了解纸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教学难点:用形象化的方法交流研究纸的结果。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宣纸、毛边纸、报纸、腊光纸,放大镜,水杯,滴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纸,你们能举些例子吗? 2、分小组先讨论,比一比哪一组说的多。 3、为什么用不同的纸来做这些物品呢?(可举例说) 4、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软硬度、韧性、结实度 、透明度 、吸水性…… 二、比较纸的不同性质 1、是吗?纸真的像你们说的有这些不同的特点吗?我们不妨自己来研究一下。 2、瞧,老师今天带来了我们常用的纸:餐巾纸、报纸、普通白纸,请你们比较这三种纸的结实度、透明度、吸水性。小组先讨论一下,你准备怎么研究,需要哪些工具? 3、汇报初步研究方案,领取需要的工具。(如:水、小刀等) 4、小组研究,并填写表格,师巡视 (填写的结果用:“强、中、弱”来表达) 透明度 抗拉性 吸水性 餐巾纸 报纸 普通白纸 批 注 5、交流结果,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 三、选择一种性质进行研究 1、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纸的透明度有透明有不透明,吸水性有的强有得弱……,
那么纸的这种特性跟什么有关呢? 2、学生猜测。 3、选择一种性质进行研究,看跟你的猜测是不是相同。 我的猜测 实验设计 我的发现 4、汇报交流。 (如:纸的吸水性跟纸的紧密度有关,撕开纸用放大镜看纸的纤维疏密程度……) 四、归纳纸的性质 纸有很多有趣的性质,不同的纸的结实程度不同,透明度也不同,吸水性也有强弱,同一张纸的纵向和横向的抗拉性能也有不同…… 五、课后延伸 课后请你查一下资料,纸还有哪些性质?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每组一套纸的标本,学生搜集的文字资料,教师准备的视频资料。 一、复习导入 1、上堂的研究发现纸有哪些性质? 2、通过课后调查,还知道关于纸的哪些知识? 二、看纸标本,讨论不同用途 1、小组成员观察纸标本(20种),并说说各种纸的特点。 2、哪些纸平常见过,实际生活中用在什么地方。哪些纸没见过,不知道的可请教老师。 三、了解纸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 1、自从人类发明了纸,它的用途就越来越广泛,可是纸张发明之前人们是用什么来书写的呢?(看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书写材料的发展历史与变革。) 2、自从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人根据不同的需求又创造了不同的纸,随着用纸量的增加,会发生什么问题?(观看录像造纸过程) 3、学生交流想法。(一是树木被大量砍伐后影响环境质量,而是造纸厂的污水污染了河流) 4、思考:我们该怎么办? 5、学生讨论交流 6、畅想一下未来的纸是什么样的?会是用什么原料做的? 纸的 性可能跟 有关。
四、制定调查表格,课后研究 课后调查:我们每学期要消耗多少纸?从自己开始进行一项简单的调查,根据自己使用纸张的情况,统计全班同学纸张的使用情况。 种类 课本 练习本 卷纸 课外书 …… 一学期总计 自己 全班同学 板书设计: 2. 纸 吸水性 光滑程度 透光性 结实程度 软硬程度 节约用纸 课后反思:
课 题:2.纸 课 型 新 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探究。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知识与技能: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纸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教学难点:用形象化的方法交流研究纸的结果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放大镜、滴管、红墨水、火柴。 教师准备:投影片。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讲述: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例如书是由纸做成的,桌子是由木头做成的,轮船是由金属做的等等,今天我们来重点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材料:纸。(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提问: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 3、出示各种纸制品,提问:为什么要用纸来做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不同类型的纸来做这种物品?主要是运用了这种类型的纸的什么特性?(板书纸的各种特性) 4、信封、信纸、笔记本、纸桶、纸杯、纸扇、纸袋、卫生纸、报纸、纸灯笼等。 5、研究纸的性质: (1)讲述:纸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同一张纸从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镜下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纸吸水性强,有的吸水性弱……。 (2)实验研究: A、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实验。 把报纸按纵向、横向裁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 批 注
把裁下的纸条对折后相互勾住,两个人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换一张其他的纸重复上面的实验。 B、用显微镜观察纸。 将学生用放大镜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纸的表面和撕开后纸的毛边,并描述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C、吸水性实验。 学生动手小心地将有颜色的水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观察哪种纸上的颜色扩散得最快或最慢。 讨论:滴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 D、透明度实验。 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好。 拓展: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吗? 学生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 6、了解造纸的过程。 (1)谈话:大多数的纸的主要原料来自木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2)造纸的过程: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成纸张。 (3)教师介绍其他纸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 1、课后搜集有关纸的知识、造纸术的发明以及现代造纸法。 板书设计: 2. 纸 吸水性 光滑程度 透光性 结实程度 软硬程度 节约用纸 课后反思:
参考资料:
造纸术:
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另外,纸和藻饰书通过丝绸之路也先后传向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 晋代开始,我国书画名家辈出,大大促进了书画用纸的发展。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时期书画用纸大有提高。晋与南北朝的书写纸抄经纸为麻和楮皮制造,纸面已敷用淀粉与白色矿物涂料并进行研光。隋代统一南北后,唐、宋继承与发展了数百年造纸的成就,并开辟了唐、宋我过手工造纸的全盛时期:唐代书画与佛教盛行,使纸的需求剧增,造纸的原料扩大
到用藤和桑皮等。书画纸还用淀粉硝煮成涂料涂布后再经打蜡,最后用粗布或石块等揩磨砑光。写经纸还用黄檗染成黄色以避蠹。北宋时安徽已采用日晒夜收的办法漂白麻纤维以制纸,抄出的生纸光滑莹白,耐久性好。南宋时我国南方已盛产竹纸,王安石、苏东坡等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亮,笔锋明快,当时受到
许多文人墨客的仿效,从而促进了竹纸的发展。宋代不但盛产竹纸,而且开始用稻、麦草造纸。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载了浙江人以麦、稻秆做纸浆及与油藤配用造纸。 到了明代,我国用竹子造纸的技术(指手工)已臻完善,该时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系统叙述了用竹子造纸的生产过程,并附有生产设备与操作过程的插图。该书已译成日、法、英文传人日本与欧洲,是我国系统记述造纸工艺的最早著作。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课 题:3.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课 型 新 授 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品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重点:了解一些纺织材料的性质差异。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比较纺织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烧杯、滴管、托盘、打火机、镊子、显微镜或放大镜;活动记录表。 演示材料:实物投影仪、活动方案表、土布、伞、丝巾、风筝、毛巾、拖把图。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谈话:前面我们了解了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纸。但许多地方用纸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生活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由它们织成的。它就是:纺织材料。(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各种各样的纺织材料。 (1)讲述:人类最早用兽皮和树叶裹体,后来逐渐掌握了纺织麻、棉、蚕丝等天然纤维的技术。到了近代,人工合成纤维技术的发展,又给纺织材料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员。 (2)提问:书中这些都是常见的用纺织材料做成的衣服,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看一看,总共有几块布料? (3)讲述:这些布料都是由常见的纺织材料织成的。不同的材料织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龙伞、丝绸衬衫和领带等。 (4)讲述:同学把自己穿的衣服脱下来,认一认上面的标记,你知道这些衣物是由什么纺织材料织成的吗? (5)学生分组进行,通过纺织材料的标志来识别不同的纺织材料。 (6)、教师总结:棉、尼龙、羊毛、涤纶、聚脂……,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是从石油批 注
中提炼出来的。 2、研究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 A、讲述:尼龙和棉布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两种纺织材料的不同。 B、比较结实程度实验。 (1)实验过程:从布料中抽出纤维;用放大镜观察;再拉一拉。 (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 C、比较气味实验。 (1)将棉布和尼龙分别烧一烧,然后用手扇着闻一闻。 (2)提问:两者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3)分组汇报实验结果。(4)教师总结。 D、比较吸水性实验。 (1)裁剪同样大小、质量近似的尼龙、棉布各一块; (2)把它们同时沉入水中; (3)一段时间后(3分钟),比较一下看哪种布料吸的水多?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尼龙和棉布的吸水性的方法吗? E、教师做最后的总结。 (三)拓展应用: 1、讲述:我们的祖国幅圆辽阔,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差异很大,如果我们从厦门去东北游玩的话,需要带很多的衣服,出门旅游很不方便。现在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为未来的衣服设计设计,你希望将来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本组的讨论方案。 4、教师总结:同学的设计都很不错,希望你们的设计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发挥作用。 5、课后搜集有关新型纺织材料的知识。 板书设计: 3.纺织材料 丝 棉 麻 尼纶 毛 涤纶 …… 课后反思: 参考资料:
纤维:纤维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细丝状物质.在现代生活中,纤维的应用无处不在,而且其中蕴含的高科技还不少呢。导弹需要防高温,江堤需要防垮塌,水泥需要防开裂,血管和神经需要修补,这些都离不开纤维这个小身材的“神奇小子”。穿得舒服, 御寒防晒,是我们对衣服的最初要求,如今这个要求已很容易达到。海藻碳纤维做成衣服后,穿着时能长期使人体分子磨擦产生热反应,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因此能蓄热保温,而防紫外线辐射的纤维制成衣服便可减少我们夏日撑伞的麻烦。
纤维更大的作用早已不仅停留在日常穿着了,粘胶基碳纤维帮导弹穿上“防热衣”,可以耐几万度的高温;无机陶瓷纤维耐氧化性好,且化学稳定性高,还有耐腐蚀性和电绝缘性,航空航天、军工领域都用得着;聚酰亚胺纤维可以做高温防火保护服、赛车防燃服、装甲部队的防护服和飞行服;碳纳米管可用作电磁波吸收材料,用于制作隐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电磁波辐射污染防护材料和“暗室”(吸波)材料。
纤维在环保上也是好帮手。聚乳酸作为可完全生物降解性塑料,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可将聚乳酸制成农用薄膜、纸代用品、纸张塑膜、包装薄膜、食品容器、生活垃圾袋、农药化肥缓释材料、化妆品的添加成分等。
纤维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已非常广泛。甲壳素纤维做成医用纺织品,具有抑菌除臭、消炎止痒、保湿防燥、护理肌肤等功能,因此可以制成各种止血棉、绷带和纱布,废弃后还会自然降解,不污染环境;聚丙烯酰胺类水凝胶可能控制药物释放;聚乳酸或者脱乙酰甲壳素纤维制成的外科缝合线,在伤口愈合后自动降解并吸收,病人就不用再动手术拆线了。
在建筑领域,防渗防裂纤维可以增强混凝土的强度和防渗性能,纤维技术与混凝土技术相结合,可研制出能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土建工程质量的PP纤维,对于大坝、机场、高速公路等工程可起到防裂、抗渗、抗冲击和抗折性能,在国家大剧院、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屋顶停机坪、上海虹口足球场等大型工程中已露了一手。
人造纤维:用纤维素和蛋白质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化学加工制成高分子浓溶液,再经纺丝和后处理而制得的。纤维素多从和木材中取得,而蛋白质一般从大豆和花生中取得。
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的一种。以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为原料,经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合成的线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丙烯腈、聚酯、聚酰胺等。从纤维的分类可以看出它属于化学纤维的一个类别。 尼龙的诞生:1930年,美国杜邦公司的年轻化学家卡罗瑟斯在实验室中制造了一种很黏的东西,可以抽拉成很细的长丝,这就是尼龙。后来,人们发现用它可以代替蚕丝,它比蚕丝还结实耐用,织出的袜子透明漂亮,深得人们的喜爱。从此人类结束了只能用植物纤维和动物毛皮制衣的历史。今天,尼龙不仅可用来制作衣料、降落伞等,甚至在有些地方取代了钢铁,医生还用它制造人工血管。现在的合成纤维大都是用石油化工产品制造的。
未来的服装:人类有探索未来的需求,对于服装消费同样存在着超前的设想,科学家们对未来服装做出了许多有趣的预测。科学家认为,下个世纪服装将呈现如下的趋势:绝对免烫;无需洗涤;内部空调;防水透气;变化色彩;永不磨损;保健功能;可以降解;防护效果。
课 题:4.金 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金属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即能变形。 教学准备: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批 注
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板书设计: 4.金属 铁、铜、不锈钢…… 共同性质:质地坚硬、 有光泽、 容易导热、 具有延展性…… 课后反思:
参考资料:
人类应用的最早的金属:
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到目前为止,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出自新石器时代后期,相当于中原夏代的一些文化遗产中。商代早期遗址中也出土了较大型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近一个世纪来,各地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不断增多,精美绝伦的铜工艺品、种类繁多的铜日用品、逐渐成为礼器祀具的青铜彝器、抽象变形令人眼花缭乱的铜器纹饰、庞大建筑群的铜构件和铜饰物、金声玉振的音乐演奏及持干戈而舞的铜像,都显示出那个时代文明的灿烂辉煌。
金属的物理性质:
由于金属单质都属于金属晶体,因此决定某些相同的物理性质: 状态:常温下为固体(汞除外)。
颜色:大多数为金属光泽——银白色,少数有特殊色(金是金黄色、铯略带金黄色),块状金属有金属光泽,有些粉末状金属呈黑色或暗灰色(银屑为黑色)。
特性:大多数有延性和展性,延性最好的是铂,展性最好的是金;具有良好的传热导电性,导电性最好是银。
密度:除锂、钠、钾较水轻外,其余密度均较大,最轻的是锂。 熔点:一般均较高,但差异较大,最难熔的金属是钨,熔点最低是汞。
硬度:一般较大,但差别较大,最硬的是铬,除汞液态外,最软的金属是铯,碱金属均可用小刀切割开。
不锈钢:
钢铁的最大弱点是容易生锈,全世界每年约占总量三分之一的钢铁制品由于生锈而变成废品。在克服钢铁生锈这一致命弱点上,不锈钢立下了奇功。
不锈钢是合金钢的一种,它的合金元素是铬和镍,含碳量较低。常用的不锈钢有铬不锈钢和铬镍不锈钢两类。顾名思义,不锈钢不易生锈。也就是说,它具有抵抗空气、水、酸、碱或其他介质腐蚀的能量。
除具有抗腐蚀能力外,不锈钢还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因此它的用途极为广泛。例如,不锈钢广泛用于化工生产容器、管道、制造医疗器械、建筑装饰材料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炊具的制造。
课 题:5. 塑 料 课 型 新 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小标兵。 教学重点:认识塑料的优点和缺点。 教学难点:通过与其他材料的对比,了解塑料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书、衣服 、剪刀、小尺,教学挂图,录像资料。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书、衣服、剪刀提问: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问: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谈话:对,塑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优点。 1、观察书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优点。 2、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3、学生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 4、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 (2)和纸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对牢固,不怕水的优点; (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烫手的优点; (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轻便的优点; (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轻便,易叠放,不占地方的优点。 (二)讨论总结塑料的优点。 1、讲述: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塑料的许多优点,同学们分组总结一下塑料的优点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轻便、易塑形、不易碎、导热能力差等 (三)塑料的缺点及治理方案。 批 注
1、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塑料的优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那你们知道塑料有什么缺点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讲述: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是极为有害的。 4、提问: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5、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6、教师播放录像资料,学生观看。 7、讲述:通过刚才播放的资料片我们看到,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极其严重的,如废塑料堆积如山,占用土地;威胁海洋动物、影响市容等。 8、谈话: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样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9、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0、教师总结: (1)用布袋购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 (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4)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三、拓展应用: 1、提问:各种废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产,你对回收塑料有什么好的建议?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4、课后搜集有关塑料的资料阅读。 板书设计: 5.塑料 优点:轻便、鲜艳、耐用、不易碎、有弹性、防水、噪音小、便宜 最大的缺点:不易分解(腐烂) 课后反思:
课 题: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爱提问。 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 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 对流行的一些说法、观点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怀疑。 感受并体验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在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在怀疑一些流行说法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课 型 新 授 1、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图片,读物《昆虫记》;厨房图片,校园一角图片,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 2、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记下想提的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2、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 3、出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批 注
(二)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 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 “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 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 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三、小结 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 题: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 课 型 新 授 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重点:学会如何选择可研究的问题。 教学难点: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目前可研究的问题。 教学准备: 1、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2、乒乓球、尺子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批 注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