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的演变发展

2022-06-15 来源:客趣旅游网


文学的演变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文化历史现象,下面就从两大方面来分别讲述文学发展。

一 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普列汉诺夫“五项论公式”:

(一)生产力的状况;

(二)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

(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四)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五)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根据这个“公式”,首先论述与文学有着密切关系的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

1.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它们之间的关系既非互不相干,也不是谁从属于谁。但是由于在上层建筑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一样,政治和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又不是对等的。

表现:

(1)体现为制度、设施和方针政策的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作为政治制度、政治设施方针、政策,都带有某种强制性,具有实际的社会力量,因而它可以干预社会的文学活动,对文学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2)体现为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与政治设施和制度有所不同,政治思想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一般讲不带有强制性,它是以人们接受某种政治观点,通过影响作家和读者的思想的方式作用于文学活动的,可也正因为这个特点,政治思想对文学的影响也就更为内在。

2.社会心理对文学的影响

社会心理是一种普遍流行的,低水平的,多以戌形式表现出的社会意识。呈现在社会风俗、自发倾向和时代风尚之中。社会心理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社会心理影响文学发展的又一表现,反映在艺术生产和艺术欣赏之间的这种相互制约,彼此渗透的关系中,存在着表现为审美趣味、审美倾向的社会心理对创作活动的影响。社会心理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

有可能左右文学的风格。

3.道德对文学的影响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道德没有自己的专门领域,在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中,处处都有道德的渗透,道德无时无地不在调节着人们的各种行为。正是由于道德具有这样的特点,以人为对象的文学才与道德结下了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以融化在审美意识中的道德观念去感受和理解生活素材,使偷道德成为审视与评价人或人的价值的基本尺度之一。

4.哲学对文学的影响

(1)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哲学思潮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面貌。它的持久性决定整整一个时代感的文学风尚。(2)哲学对文学影响的内在性突出表现在作家应如何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

5.宗教对文学影响

宗教实质上是一各人生哲学。在宗教的神秘经验中,潜藏着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只是它以虚幻的方式、以否定人类自我的扭曲形态表现着。主体的自我意识同样是文学艺术本体构成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审美活动中的对象化便于工作是突出的表现,尽管与宗教有本质的不同。宗教是在虚幻的想象中将现实的人异化为非现实的神,自我意识最终导致对人自身的否定;文学艺术的对象化则是建立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自我意识生成于人对自身实践的观照,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但是就人类渴望认识自身,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点而言,宗教与文学艺术又的确很相似。宗教信仰其实就是一各感情上的认同。为此,宗教哲学把诉诸于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的思维方式大大地精致化和系统化了。它高扬幻想、直观、感悟、体验和内省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一整套辩证、细腻的宗教认识论的概念、范畴与运思模式。这不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也深化了文学艺术理论对艺术思维的认识。当然宗教的形象思维具有虚幻的性质,并在深层受着抽象的宗教观念的制约,和艺术思维并不完全一样。但它对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际影响,则是不可低估的。从中国佛教的禅宗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影响的内在性与深刻性。

二 经济基础对文学发展制约作用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文学的基本面貌。这是说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的性质、内容和形式,最终都要受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文学的发展演变。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文学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只是经济基础的改变决定文学的发展变化,并不是亦步亦趋,如影随行,而往往是或迟或早,参差不齐。马克思正是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和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这就是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决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按照经济发展的步子前进,两者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成比例的。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内在原因

一、文学的从不自觉到自觉

文学的自觉首先表现在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文学观念是对文学自身的认识,是关于文学内质和文学活动的理论反思。文学观念的出现标志着文学从不自学走向自觉,从无意创作过渡到有意创作。也就是说,人们力图用文学观念去说明和解释文学,去影响或指导创作。因此,文学观念体现了文学的自学意识,是文学自我反思的产物。对文学审美特性认识的深入有利于文学形式的探求与文体艺术理论的发展。

二 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文学发展是有它必然的历史继承性的。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历史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中汲取思想和艺术的养分,受到业已形成的文学惯例和传统的影响,这就是文学的继承性。文学发展中的继承性表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文学的继承性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文学体载一旦形成,就具有自己发展的独立性和相对的恒定性。

三 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

文学的继承并不是对古人的一味模仿,也不是对文学遗产和传统的因袭与照搬,而是需要在继承的同时勇于革新和创造。社会生活的发展,向文学创作提供新的内容,也提出新的要求。文学要继承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文学的既成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创造,以产生异于前人和超越前人的作品,这就是文学的革新性。文学的革新和创造,与文学的历史继承性一样,也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从作家的创作情况来看,要有超越前人的成就,除了善于继承前人的文学经验之外,还必须勇于拓展和革新前人的经验,进行新的独创。再从具体作品的演变过程来看,革新和创造同样是文学深化、提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 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

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是中外文学发展史上的客观事实,也是文学的自觉意识之一。这包涵着两层意思:其一,在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里,各民族文学必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二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促进派文学发燕尾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交流机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并不是孤立发生的,它是出现在各民族政治、经济交流的同时或之后,而地域、语言上的接近,则有助于文学相互交流的产生和扩大。其次,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愈是相似,它们的文学愈能相互影响。大致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相类似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都会强化不同民族的文学共鸣,产生交互作用。再次,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总是表现为对等的作用关系,也就是说,由于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一民族对他民族文学的影响往往比自己受到对方的影响要大些。

所谓文学的发展的规律,就体现在上述各种思想束缚的相互作用之中。某些著述反社会生活对文学发展的制约换汇为文学发展的“外部规律”,把文学自身的矜持运动称为“内部规律”,

这是不科学的。客观上等于承认了文学的发展的有两种机制,两种规律,这又必然会引出文学有可能不受其自身发展规律支配的结论。我们认为,就文学本体而言,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其他部门的深刻影响,只有通过文学自身矜持运动才能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作用。无视后者,我们将无法认识文学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无视前者,则不能阐释文学自身矜持运动所以生成物的深刻原因及其复杂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