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脉学考辨 精良之作——简评《脉诀汇辨校释》

2022-05-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中医文献杂志 ・书刊述评・ .瞵孳考瓣 犒 良之作 简评《脉诀汇辨校释》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上海,201203) 王兴伊 摘要:《脉诀汇辨校释》为清初脉学名著《脉诀汇辨》的整理本。本文对《脉诀汇辨校释》进行简评,指出该整理本 具有考证深入、校注详备、按语精到等特点,是一部脉学古籍整理之力作。 关键词:脉诀汇辨校释脉诊 中医诊断 书评 近日,由汪剑主编的《脉诀汇辨校释》一书由中 末之际,国家危亡,李氏遂从其师,当时名儒徐孚远 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汪剑是成都中医药大学著 投入扶明抗清活动之中。直到南明永历湮灭,李氏 名医史文献学家和中浚教授的博士生。2006年,因 才回到浙江平湖一带隐居于道观,或僧或道,或医 一同赴京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 或儒,并改名易字,故其生平经历犹如人云之龙,隐 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总结达半年之久,因 约难觅。而《脉诀汇辨校释》中对李延昱生平,包括 此机缘得以结识和中浚教授及其弟子汪剑。之后 生平经历、生卒年等等,都进行了详细考证。书首 京中一别,转眼数年,后闻汪剑入滇任教于云南中 专为李延星作了1 600余字的传记《李延昱先生 医学院,以而立之年,便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甚感 传》,这是目前为止,后世研究李延是的最为详尽的 欣慰。前日,收到汪剑寄来的新著《脉诀汇辨校 一篇传记,对于了解《脉诀汇辨》作者,触摸感受300 释》,灯下展卷,墨香沁脾,书中言辞精妙,琳琅满 多年前这样一位爱国名医的萧萧风骨,大有裨益。 目,脉学疑案,犹如拨云见日,令人有豁然开朗之 《李延星先生传》不仅详于考证,且富有文采,描写 感。该书为整理明末清初医家李延星《脉诀汇辨》 李延昱爱国之情又富于感情,笔调感人至深。如传 的校释之作,其考证、校勘、注释、按语都不乏精彩 中摹写李延呈隐居后的生活状态——“其品格孤 之处,观择其要而简评如下。 傲,放浪不拘,凛然有侠骨,犹如闲云野鹤,栖身江 考证绵密,校注详备 湖,寄情山水,常作湖山之游,居则有花有苗,俨然 得道高士。唯以诗酒琴书为伴,曾有《和陶饮酒诗》 《脉诀汇辨》为清初集前代脉学大成之著作,作 云:‘寄此一椽下,日遭群动喧。我自饮君酒,忽觉 者李延星。李延昱,原名李彦贞,字我生,后改名延 日影偏。终身在城市,仍不异云山。清风与明月, 星,改字辰山,明末清初医家。出身名门世家,先祖 有时相往还。昨者事已往,今者又何言。’自感身世 与父、叔皆为一时名流,或为官,或为医,李延星叔 凄凉,而以山河破碎为慨,清风明月之间,戚戚伤 父,即明代医学大家李中梓。李延昱由此淹通家 怀,不胜萧条。”其文既富文采,又能引起读者阅读 学,青衿之时于医一途便已造诣非凡。后因生于明 的兴趣,确为一篇较为出色的名医传记。 ——47—— 2012年第4期 《脉诀汇辨校释》中还针对李延星的生卒年提 出了不同于前人的新观点。如对于李氏的生年,前 人多认为是1628年,但主编根据李延星《脉诀汇辨》 的自序、彭孙贻为《脉诀汇辨》作的叙,以及与李延 是为莫逆之交的名医缪仲淳、喻嘉言、张卿子、卢子 繇、陆丽京的生卒年,提出李延星的生年应该远早 于1628年,并上推至1615年前后,即明神宗万历年 后期。且认为之所以出现李氏生年为1628年的错 讹,是与李氏曾经参与反清活动,后隐居而多次改 名改姓有关。《脉诀汇辨校释》这一考证对于李延昱 研究,乃至对于明末医史的研究,都有极大的意义, 值得医史界予以关注。 《脉诀汇辨校释》对《脉诀汇辨》中一些篇章 的学术源流以及成书刊刻年代,也进行了细致考 证。还注意指出文献出处及其与原文的出入,力驳 旧说,每出新意,如“脉有亢制论”注指出原书“《经》 日”,不是出于《内经》,而是王冰注。又如“太素脉 论”篇后对太素脉的论述,以及《脉诀汇辨》与李中 梓《诊家正眼》的相似篇章等,均进行严密细致的考 证,对于研究《脉诀汇辨》学术源流具有较高的学术 参考价值。 脉学古籍在中医古籍中向来难以研读。古人 常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脉象难以捉摸,常常 需要心领神会,故脉学著作对于脉象的语言描述历 来较为艰深,学者阅读脉学古籍往往有一定难度。 《脉诀汇辨》集清代以前脉学之大成,虽李延星在编 著该书时纲举目张、条目清晰,但其中疑难之处亦 复不少,加之言辞古雅,故整理、注释该书,就显得 尤为重要。《脉诀汇辨校释》在注释方面十分详尽, 全书注释有近千条之多,对《脉诀汇辨》字、词、句、 文义及医理、学术源流进行了全面梳理。如“多读 书论”中有“触涂成滞”一语,一般读者往往难以理 解,而《脉诀汇辨校释》对此进行注释,指出“触涂成 滞”出自佛典,《楞伽阿哆罗宝经玄义》云:“执之则 触涂成滞,了之则无法不通。”涂即泥也,滞即凝也, “触涂成滞”在文中指执着于谬论邪说。在“彭孙贻 叙”中,对离、容成、僵俭、鼓等上古人名也进行了注 解,如注释“鼓”,指出即上古长寿者彭祖,并述其原 委。另对一些典故、民俗、文献引征、历代医家也有 详尽注释。这些对于读者更好地阅读利用《脉诀汇 辨》这一脉学名著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校勘方面,《脉诀汇辨校释》选用了清康熙五年 丙午《脉诀汇辨》李氏刻本(初刻本)为底本,保证了 该书校勘方面的准确与完整。《脉诀汇辨》在1963 —48一 年、1982年曾两次繁体竖排整理出版,但是内容都 有不全,如两次出版都删除了卷十经络部分的经络 脏腑图,且还缺少彭孙贻为《脉诀汇辨》所作的叙。 《脉诀汇辨校释》则弥补了前两次整理本的遗憾,补 足了卷十的经络脏腑图和彭孙贻的叙。因此《脉诀 汇辨校释》当是目前为止,《脉诀汇辨》整理本中最 为完整的一部。 按语精良,画龙点睛 《脉诀汇辨校释》还针对书中各章节所论述的 种种问题,新加按语170余条,对该书以及脉学,乃 至中医学之整体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些按 语或对原文进行了精辟的总结,或对原文未尽之义 进行了补充,或对错漏之处进行指正,或对未及之 处进行敷扬,具有很高的可读性,显示了编者深厚 的中医功底。如在“脉位法天地五行论”按语中将 该论总结为“本论分两纲三论”,然后具体加以阐 发:“三论两纲者,人身一小天地也,脉合五行也。 两纲统摄后三论,而论左右寸关尺脏腑脉位之理。 三论者,一从五行方位论,一从五行相生论,一从五 行相克论。以阐明左手心肝左肾水、右手肺脾右相 火之理。”寥寥数语,画龙点睛,颇见功力。 一些按语还对中医的学术特点进行了阐发,颇 为精彩。如“审象论”篇后按语云:“天地万物,气象 万千,天有天象,脏有藏象,脉有脉象,有诸内必形 诸外,故善观象者,审其象,察其情,而能知根 本。……学者须知脉中有象,若能明此六点,于脉 法一途则思过半矣!”精辟地指出了中医“取象”的 特点。又如“脉有不可言传论”篇后按语云:“医者 意也!脉之无形,难以名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脉贵有神,不可以迹象求、言语告也。谭子《化书》 日:‘以形用神则亡,以神用形则康。’形迹有限,故 求之于意,用之于神,而握玄机。脉道也,其中有 象,其中有精,故云口莫能宣,难以名状。若多于临 证用心参求,心领神会,自得脉中之道。”以及“脉无 根有两说论”篇后按语:“道本一也,推诸后世而成 万殊。但万殊一本,故决断者当求之于本,理法通 则碍膺尽脱。百家之言,诸子之说,道本一体,理无 二致。……善思者成,更能见其本真。”皆以道论 脉,十分精妙,彰显了中医学术的传统哲学根基。 按语还对学者怎样学习脉学、如何进行脉诊进 行了细致的解析,如云:“凡诊脉者,当清心凝神,调 匀呼吸,心无旁骛而虚极静笃,以静致一而极其精 爽之思,故《内经》平息诊脉亦静一之道矣。若身处 中医文献杂志 嘈杂,心不专一,则脉不可察。”又如:“医者临证,应 自以道观之于象,心领神会,方可得脉中之玄珠。 谨记阴阳二字。证有阴阳,脉亦有阴阳,故以脉之 学者若能于数年之间,诊脉上万,谨察阴阳,体悟脉 阴阳测证之阴阳也。有生机为阳,无生机为阴。脉 道,必有所得。……业医者当耐得住寂寞,尝尽甘 来有根,则有生机。而下为根,下而上为有根,里为 苦,方能体味其中三昧。脉学一途,精微艰深,学者 根,脉来源源不绝为有根。上而无下为无根,去而 若能深研李延罡先生此书,于此多多用力,并学以 不来为无根,止而不至为无根。有根则脉和,脉和 致用,他日即是脉道有成之时。”如非对脉道真有体 则有生机,反之难治。”“求脉之道,当以有力、无力 悟者,很难能有如此深入的见解和体悟。 辨阴阳,有神、无神察虚实。……故日:胃气为本, 此外,卷三卷四二十八脉部分、卷九医案部分 脉贵有神。” 等卷的按语也颇多精彩之处,兹不一一赘述。 编者在“前言”中也指卅了学脉之道:“孰知脉 总之,汪剑主编的《脉诀汇辨校释》是目前《脉 学实为一门最平易质朴之学问,率以脉形、脉位、脉 诀汇辨》较好的一部整理本,校注、考证、按语都颇 率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 具特色。当然,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卷八、卷 其病,病在何脏何腑,精勤用心者皆可掌握。惟庖 十的运气图与针灸经络图虽然在此次已据底本原 丁解牛,十九年而游刃有余;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而 图影印补足,但由于古籍刻本年代久远,故部分图 知天命。学脉之道,天长日久,心诫而见真机。又, 已模糊难辨,未免遗憾。但瑕不掩瑜,相信这样一 庄子曾云,黄帝失玄珠,使知与离朱、吃诟觅之而了 部脉学古籍的整理力作,一定能为读者所珍 , i。 不可得,而象罔得之。象罔者,似有象而实无,盖无 (收稿日期:2012-05-08) 心之谓也。故学脉者当沉潜其中,以无心得有心, ・文献文摘・ 抑郁症霈见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 资料来源于2001年-2010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收录文献,以“郁”、“抑郁”、“抑郁症”、“郁病”、“郁证”为题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然后分别在检索到到的文章中用“中医”或 “证候”或“症状”或“辨证分型”等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获取文献共计4 539篇。将文献中涉及到的中医证候、症状选出,分别粘 贴至不同的Word文档中,共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582篇供分析用。1、共获取249个证候类型,经过证候规范后归纳为86个 讧候类型,其累计出现的总频次为2 417次,频次在10次以上的证候类型共20个,累计频率为90.36%,分另0为肝气郁结、肝郁 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肝郁痰阻、肝郁血瘀、气滞血瘀、肾阴虚、肾阳虚、痰气郁结、气阴两虚、肝郁肾虚、气血两虚、脾肾两 虚、瘀血阻遏、心肾不交、阴虚内热、肝郁化火、气郁化火、痰湿内阻。2、共提取出证候要素26个,累积出现的总频数为4 258 次,其中病性类证候要素18个,分别为气滞、气虚、阴虚、血虚、热(或火)、神、痰、阳虚、血瘀、寒、脑神失养、阳亢、内燥、实、虚、 内湿、外湿、阴精。病位类证候要素8个,分别为肝、脾、肾、心、胆、胃、脑、清窍。文献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证候类型复杂多 样,通过对文献辨证结果规范后的证候进行分析,抑郁症出现频率≥5%的证候类型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 虚、肝郁痰阻、肝郁血瘀,与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基本一致。从证候要素的角度分析,病位类证候要素8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8 个,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证候研究的复杂性。病性类讧候要素出现频率≥5%分别是气滞、气虚、阴虚、血虚、热(或火)、神、痰; 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肝、脾、肾、心。气滞为本病发病之标,病位在肝,同时与脾、肾、心密切相关。 鱼浚镛、田金洲.山东中医杂志,2012,31(7):476. 《 )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