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名称:《学校管理的艺术》 作者:祁团、丁莉莉、朱永新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07月 推荐词:
《学校管理的艺术》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的“大夏书系”丛书之一, 由祁团、丁莉莉、朱永新合著,该书精选了“教育在线”论坛和博客上关于学校管理的精彩随笔、案例、故事等。作者以“教育在线”网友中的校长为主,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是随着“新教育实验”与“教育在线”成长起来,进而带领着自己的学校走向成功的。 翻开这本书,就被卢志文校长的《文化,在制度管不到的地方起作用》这篇文章深深的吸引: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在我耳里并不陌生,但这是一直令学校领导困惑,一直让学校领导思考,一直使学校领导尝试的工作。让我佩服的是卢校长竟然用如此简洁,如此精妙的语言涵盖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文化建设与学校制度的关系。“管理除了要在制度上竭力之外,还要从文化上掘金。”“制度是纲,纲举目张;文化为魂,魂归神安。制度具有强制性,强调执行力;文化
没有强制性,强调感染力……制度和文化并不割裂。”特别是卢校长在刚性的制度后所倡导的《员工宣言》“创造一切给学校增加美育度的机会。”令人赞叹:首先,我们都要努力给学校增加“美誉度”,而不是“丑誉度”;其次,有给学校增加美誉度的机会,一定要学会把握;第三,没有机会,要创造机会给学校增加美誉度;第四,创造机会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他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创造了文化空间,美誉从校内一直延伸到校外。让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营造校园,像爱自己的家庭一样真正爱护学校的形象,这就是制度之外的一种学校文化,我觉得这种学校文化十分重要,这也是许多学校教师所缺失的。读了书中《每个人都是学校的形象大使》一文后,引起我的共鸣,那就是:每一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在接触家长、学生和社会上每一位同志的时候,当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时刻记住,你是学校的形象大使。当教师注意自己的素质,包括言行举止,自觉为学校的形象增光添彩的时候,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润泽制度,在制度止步的地方掘进。
《动态的校本教研》一文是针对科研给我们很好的经验,他们倡导教研“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研究策略,严格做到“小题大做”,迈好“四大步”。 第一步,引导教师及时发现和提炼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难题。第二步,专题确定后,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制
定方案。第三步,行动研究、个案分析和反复实践中寻求解决办法,第四步,通过教师间交流、讨论和邀请教研员指导形式,借助同伴和专家的力量来检验自我研究的成果,及时反馈改进。
读完之后,我想起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校本研究:是草根式研究,是行动研究,是平常、扎实而真实的研究。” “草根式研究”是自下而上的研究。看来发挥教师个人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合作研讨的功能,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共享经验与成功至关重要。
课改提倡合作研究,思维只有撞击才能发出灿烂的光芒。走进新课程,思想观念必须先“走进”。没有思想观念上的真正到位,即使各种新方法都进入教育教学实践进入课堂,也将走样、走味。唯有让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教师才会走得轻松,走得更远,学校才会有生命力。
读到李镇西的《“把教育当饭碗”不可耻》,观点极为犀利。他说,“应该允许有教师仅仅把教育当作饭碗,因为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普通人。如果一个教师真正把教育当作饭碗,因而珍视这个饭碗,怀着敬畏之心对待自己的职业……那么,比起教育家们的追求,这个境界也许谈不上高尚,但绝对不低下。现在教师队伍中有少数教师,敷衍塞责,误人子弟,相比之下,忠于自己饭碗的教师同样令人尊敬”。我
想,教师不管将自己的工作境界定位在哪个层次,受家庭、社会背景、个人修养的影响,从他们自身来看都有一定合理性的。所以,对这类教师,管理者在适时引导的同时应该得到充分尊重,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文。
其次,努力满足教师合理的需求,这也是管理者人文的体现。合理需求是指在不伤害学生、同事的切身利益,不影响学校发展的基础上,学校有能力解决的一些难题。例如,尽最大努力改善老师的待遇,最大限度地为老师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总之《大夏书系·学校管理的艺术》既是学校领导管理者们的修业读本、良师益友,也是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学校管理者的自修教范,还可作为校长培训或其他各种类型的学校管理培训的选用教材。
荐书人单位:村上小学 荐书人职务:小学校长 荐书人姓名:张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