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说提问是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问题提得好,好像平静的海面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孩子思维的浪花。\"那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呢,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
一、提问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
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令\"。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提问的类型
1、复述型问题
这类问题常用\"是什么\"\"怎么样\"一类文字引出,一般能直接从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如综合教育活动《粘粘贴贴说说》,几哦啊是提问:\"熊猫来了,它长的怎么样\"引导幼儿从胖
第 1 页 共 25 页
乎乎、可爱的、美丽的、淘气的等形容词修饰。然后小狗、猴子、大象挨个出现,并告诉幼儿这些动物都是杂技演员,\"他们在表演什么杂技呢\"要求孩子说出\"小狗走钢丝\"、\"猴子爬竹竿\"、\"熊猫踩跷跷板\"、\"大象吹口琴\",便进行添画或粘贴。从思考的角度讲,这类问题着重于语言上的理解。
2、演绎型问题
这类问题是已经抽象出某种概念,要求答出具体表现,把概念具体化,常用\"表现在哪\"一类问题引出。如科学活动《秋天》,老师提问:\"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现在是什么天气\"幼儿回答\"秋天\",老师问:\"你们是从哪看出来的\"幼儿答:\"从树叶天空大雁那看出来的。\"这类问题不想复述性问题那样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需要一个\"对号入座\"的思考过程。这类问题也为下一个概括型问题打下基础。
3、概括型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孩子从已有的事实中抽象出概念。比如说在给孩子讲完故事后,提问\"从······中看出······的句式引出,由于概括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类问题的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实际教学中常常把演绎型问题和概括型问题结合起来组织提问。
4、分析性问题
分析性问题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采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由表到里地思考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为什么\"引出,例如在讲解我的家乡时,在幼儿观察过事先准备的图片等资料后,教师提问:\"你觉得家乡那最美\"\"你最喜欢家乡的什么\"\"你知道我们家乡为什么
第 2 页 共 25 页
变得越来越美么\"通过提问使幼儿通过分析推理,得到课堂内容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答案或信息。
5、想象性问题
通过想象或再现形象,这类问题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如赵老师以前上的装饰画《手套》,幼儿欣赏完图片后,感受到了装饰后的手套变得很美后,教师提问\"你想有个怎样的小手套\"启发幼儿想想,并鼓励孩子和老师装饰的不一样。
6、比较性问题
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装饰手套中老师在让孩子在观察过装饰前的手套和装饰后的手套后提问\"你能看出这两种手套有什么不同么\"
7、分类型问题
即启发幼儿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比如说:\"这些果实中,亲你说说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
8、追问型问题
就是把所传授的只是分解为一个个问题,一环又一环系统的提问幼儿。追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 语气较急促,问题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训练幼儿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追问能使幼儿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理解内容,掌握知识的内
第 3 页 共 25 页
在联系。例如,应老师在教学绘本《分萝卜》文本时,为了检查幼儿听读文本的效果,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谁给他们分萝卜他们为什么分萝卜他们是怎样分萝卜的这个故事你发现并懂得了什么道理正因为应老师这样的穷追不舍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是这届活动精彩而有节奏同时\"穷追不舍\"的提问避免了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保障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9、选择性提问
选择性提问就是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提出若干解释,让幼儿惊醒分析鉴别,做出肯定或付定的的判断。例如,在讲读本《沙滩上的大鳄鱼》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小鸟、鲸鱼、青蛙中你觉得鳄鱼会吃了谁理由是什么这个提问迅速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10、假设性提问
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或者\"你遇到这种事情,你会怎么办\"等等。
11、反诘性提问
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的出的判断进行反对,如:\"你增么知道这个比那个长\"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另外还有: 预设性提问、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 陈述性提问、 指令性提问、 否定性提问、自答性提问等总之,教无定法,问也无定法,只要做到问需有法,问需知类就
第 4 页 共 25 页
行。
三、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方式的现状
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提问较随意、机械,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
比如:在大班艺术活动《小老鼠打电话》中,教师播放了一遍歌曲后。
教师:这首歌好不好听幼儿:好听。教师:你们喜欢吗幼儿:喜欢。教师:小老鼠怎么不高兴地摇头了为什么幼儿:为什么(幼儿重复着老师的话)教师:因为小老鼠把电话打到小猫家了啊。幼儿:噢。教师:明白了就跟老师唱这首儿歌吧。在活动结束之前教师又问:小老鼠厉害不厉害,棒不棒幼儿随声附和:厉害,棒!
▲暗示性提问,导致幼儿不能深入思考
在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睡姿》中,教师带孩子做\"大灰狼抓睡姿不正确的小动物\"的游戏
教师:有没有睡姿不正确的小动物呢幼儿A:没有!教师:请你再看看,有没有幼儿A:没有!教师:你看看看萍萍睡得对不对幼儿A:萍萍睡得不对,洋洋睡得也不对。
(分析和思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象征性地向幼儿发问,要求幼儿回答,学前期的幼儿比
第 5 页 共 25 页
较容易受暗示,特别是中、小班幼儿,本身就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你看看萍萍睡得对不对\"这句话明确告诉幼儿在萍萍身上找问题,这种具有暗示性的提问会导致整个活动中幼儿不能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所以,教师应提出客观的能引起幼儿思考的问题。
▲提问脱离孩子的经验和水平。
比如在《我的身体》教学活动中,老师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肚子里面什么东西会动你是怎么知道它会动的幼儿回答:\"心脏在身体里一跳一跳的动\"老师又问:\"肚子里除了心脏还有什么会动\"没有小孩回答,因为 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使提问不能得到很好的回应。
▲提问单向,不懂\"追问\",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
比如:遇到错误答案时教师会向大家发问:\"谁来纠正他\"\"谁来帮助他\"这种提问的实质是\"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关心思维过程。无论教师得到的答案是对是错,都不要忘了追问:\"是吗\"\"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的\"。追问使孩子养成追根究底的意识,也可以使孩子暴露自己的一知半解和随声附和。
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孩子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在实践中要切实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注重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第 6 页 共 25 页
1、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在设计提问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如:一位老师在讲数学时提问:\"汽车城停有几辆车\"幼儿在那数呀数,数不清,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提问有问题,马上调整自己的提问:\"汽车城有几层楼每层楼停有几辆车\"幼儿里解教师的提问后,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目标意识,明确探究活动到底能够引导幼儿明确哪一原理,获得哪一概念、和哪一方面的经验。只有目标明确,教师才能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幼儿探究活动中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质疑、争论、促使幼儿发现科学原理和现象。
② 可接受性。提问应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我们教师从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互动既面向全体,又突显个别。如:教师一般都会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取所要的信息,如\"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你看到过哪些颜色的花\"\"什么是英雄\"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提出有效提问的探究,随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
③ 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孩子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孩子觉得活动没有趣味。提问要有情趣、有意味和有吸引力,要注意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激活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获得发展。
第 7 页 共 25 页
如:《有趣的汉字》这一活动咱们老师都知道这种活动很难组织,因为活动内容本身就很枯燥。从一般教学流程来看,活动有四个环节:一、找汉字 二、看图猜字 三、交流关于汉字的经验 四、尝试看图识字,这四个环节是节节相扣,一个也不能少的,所以从能激发的兴趣出发,《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的一个案例是这样组织的:在组织的第一个环节,先在黑板上无顺序的写了三个国家的文字--中国、美国和日本,提问:\"这是什么\"\"你们能找到我们中国的字么请你帮助老师指出来。\",孩子们非常兴奋,因为孩子们对汉字还是有点了解的,而且还是帮助老师指出来,能帮老师做事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就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孩子的心。在第二个环节中,改变了先让幼儿猜字然后总结出象形文字的教学思路。而是,先给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情境:古时候是没有字的,可是,我们要传递信息,怎么办孩子们说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说:\"大声喊\",有的说\"让小白鸽告诉他(她)\"。孩子每说一次这位老师都提出疑问,后来有孩子说\"做记号\",孩子们能想到做记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是\"怎样做记号呢\",在孩子没有回应的情况下,我说:\"古时候的很聪明的,他们想了个好办法,就是把要说的话,用画画出来。\"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人\"的象形图案,提问\"你看这个象什么它可能是哪个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并请小朋友上台表演。接着,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象形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演变而来的,然后继续玩猜字游戏。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④系统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教师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地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一般以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最后。这样,既体现了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又为幼儿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脚手架\"。如诗歌教学\"家\"。教师首先提认知性问题:\"今天老师带来一副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画上都有些什么\"(答案:天空、树木、河水、花儿);其次是提理解性问题:\"天空是什
第 8 页 共 25 页
么样子的树木长得怎样河水是什么样的\"等等;最后是提创造性问题:\"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清清的小河会是谁家的呢还有什么地方会是谁的家\"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达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2、减少简单低层次的提问
一种是教师很随便地提问\"好不好\"、\"对不对\"等等,幼儿无需思考,只要通过揣摩老师提问的语气来回答\"好\"或\"不好\",滥用这类提问易导致幼儿养成不动脑、过分相信和依赖教师的不良品质;另一种情况是简单重复的提问,这种情况较易出现在一些有重复情节的语言活动中。如在语言活动《老鼠太太请客》中,老鼠太太共请了5位客人,老师出示第一幅画面提问:\"第一位客人是谁它带来了什么礼物\"后面几幅图依次出现,提问也是依次类推。幼儿才看到第二幅就没劲了。可以这样提问:\"今天老鼠太太一共请了5位客人,我们来看看它请了哪些客人,你最喜欢谁带来的礼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做引导,幼儿很快就理解了故事。记得应彩云老师上的《幸福的大桌子》中了解三个兔宝宝职业的环节,应老师这样提问: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兔老二是厨师,你在哪里见过厨师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这种提问拒绝简单重复,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活跃了幼儿思维,提升了活动效果。
3.避免毫无线索的提问
有老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了吸引幼儿注意,常常会先不出示教具而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客人,猜猜它是谁啊\"这种毫无线索的提问问过几次,就引不起幼儿回答的兴趣了。
第 9 页 共 25 页
(二)要注意问题的广度,使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与孩子的经验密切相关,避免主观设疑。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比如:在一节《树真好》的实践课中,在第一环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出示了一棵树的图片),然后直接问幼儿:\"这是什么呀\"
\"树\"。
\"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要种树呀种树有什么好呢\"
\"树可以给我们乘凉\"、\"树可以挡风。\"。
当时,她觉得幼儿回答的很好,与其预设的也正好吻合,于是她就匆匆忙忙进入她预设的第二个问题。后来,经过教研组老师的集体教研讨论,发现这位教师的提问局限于活动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即目的性太强,仅仅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她想要的答案,而忽略了这幅简单的图片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等。于是,在经过反思与各位老师的建议下,她将问题设置如下:
(出示了三棵错综的树)\"这是什么呀\"
第 10 页 共 25 页
\"这是树\"。
\"有几棵树呀\"
\"有三棵\"。
\"你们在哪里也看见过树呀\"
\"在幼儿园里、在马路上、在小区里。\"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种树呢种树有什么好\"
\"种树可以挡风、给我们乘凉、给小动物吃的东西。\"
虽然,问题变动不大,但是就是在简单的追问当中,充分激发了幼儿自身的经验,一方面调整了课堂的气氛给跟多孩子提供了回答的机会,另一方面自然地衔接下一个问题,推动了活动的发展。
(三)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幼儿积极思考、充分想象。
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使活动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幼儿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幼儿必须对活动内容作进一步探究。如:在欣赏,学习诗歌《春天》时,老师问:\"春风吹来了,你觉得它像什么呢\",课堂陷入
第 11 页 共 25 页
静默状态。老师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天空中、池塘里都有些什么小动物\"\"柳树、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春雷、春雨会发出什么声音\"。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围绕中心问题,引出了连锁性的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地淋漓尽致,找到最终答案。特别是在经故事时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等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能理解故事,而且还能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提问的语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昆虫\"的学习活动中,老师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昆虫有六条腿的特征,于是就说:\"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瓢虫和蜘蛛有什么不同\"却发现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去看和想,特别是班级里面一些活跃的孩子。于是在下次的调整中,经过思考换了一种方法:\"现在有许多瓢虫宝宝和蜘蛛宝宝躲在叶子里,谁能帮我找出来吗你是怎么区分两位宝宝的\"刺激性的语言再配上老师略感神秘的体态语,果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区分两位\"宝宝\"不同的愿望也就产生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第 12 页 共 25 页
(五)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激励
在教师提问后,总会出现幼儿的一些平行答案。比如在《植树好处多》的活动中,教师问幼儿\"树有什么好呀\"一个幼儿说树上能结苹果给我们吃。于是第二个幼儿说\"树上当能接橘子。\"之后每个幼儿几乎都说了此类答案。在这个问题中周旋了很久。当时老师若是批评后来回答的孩子,那么那么这些幼儿以后就不会在这么积极的回答问题了。老师应该鼓励问道:\"树除了可以给我结果总给我们吃,谁还知道树的其他好处么如果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老师会给你···奖励。\"以这样的方式肯定会激发幼儿的思考,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二、回应的技巧
1.帮助幼儿有效提升
● 善于追问
(1)当幼儿回答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到达终点。如看图讲述活动中,第一幅图是许多小动物围在一起讨论谁当村长的事,孩子不会一下子看出来,有孩子说到\"中间有张纸\",教师马上追问:\"大家围在一起,中间还有纸和笔,可能会在干什么\"有孩子回答\"在开会\";教师继续追问:\"看小动物的表情,它们在开什么会或是会因为什么事开会\"经过追问启发,孩子回答到:\"可能在讨论工作。\"
(2)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教师的追问可以把帮助幼儿驶回正确航道。如口才书《小路哪儿去了》中,教师提问:\"你们家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一个孩子从家旁边的公园说起,说着就说到自己的奶奶常在公园里锻炼、妈妈在公园里跳舞等等,教师马上追问:\"你奶奶、妈妈都喜欢到公园里去,肯定是因为公园里的景色很美,谁来说说公园里的美丽景
第 13 页 共 25 页
色\"
(3)当幼儿因为受同伴的影响回答千篇一律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自主思考。由于幼儿的从众心理比较普遍,教师能经常注意有效追问,可以培养幼儿自主思考的良好品质。如教师提问怎么安慰生病的同伴时,第一个孩子说要送给她\"冰激凌\",后面的孩子都跟着说要送给同伴什么好吃的,这时教师可以追问:\"送些好吃的给朋友,朋友很开心,还能做什么事也让朋友感到开心\"
● 善于梳理和总结
当幼儿的回答表述不够清晰、比较零散时,教师应在充分倾听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帮助幼儿将零碎的经验系统化和条理化。如在大班语言活动《找工作》中,孩子们为许多动物都安排了工作,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了梳理总结:\"刚才小朋友为动物安排工作,有的先选动物再帮它安排工作,如安排小狗当保安。有的是根据村里的工作来选择合适的动物,如村里需要卫生管理员,你们选了松鼠。从这些来看,你们都是根据动物的特长来安排工作的。\"
2.给幼儿适当的思考空间
好的提问往往需要幼儿做出一定的思考,这时教师不能急于告知答案,而应耐心等候。特别当有的幼儿举手后被老师叫起回答却又突然答不上来时,教师不要给予批评,允许幼儿坐下去再思考一下。
3.给幼儿评价的机会
第 14 页 共 25 页
让幼儿对同伴的回答作出评价,可以让幼儿对老师的提问再一次进行思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可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意识,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在中小班慎用,他们还缺乏评价的能力。在大班运用时,要在幼儿对答案正确与否有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这时让幼儿评价就有针对性。如语言活动中教师经常会让幼儿给故事起名,当幼儿各抒己见起名后,不妨问幼儿:\"你们觉得哪个名字最好好在哪里\"
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核心,感受到了有效提问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加关注提问的有效性,做个\"善问\"的教师。 \"善问\"是一种艺术,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学的园地里,善思、善问,自信自如地驾御课堂,与孩子一起收获教与学的精彩!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注重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我们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阶梯。
1
、问题设计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
问重点才能保持幼儿思维清晰。重点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对重点内容要反复设问,使幼儿理解和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幼儿解答
第 15 页 共 25 页
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如绘画《乘热气球旅行》,这次活动的重点目标就是要求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图案进行有规律的间隔装饰。为了帮助幼儿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在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热气球时提问道:“这些热气球有什么不一样每只热气球上面的花纹排队有什么小秘密”这样简单的一个设问,不仅让幼儿知道可以用各种图案装饰,而且也明白在装饰图案时,要有规律地间隔进行。
2、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
Ø 面向全体幼儿的原则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时时处处落实“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提问设计也不例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面向全班每一个幼儿的,要使每个幼儿都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教师向我提出的,从而愿意参与问答活动。如《机器兵》的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出示图片后就提出:“这三个机器兵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因为三个机器兵身上有太多容易发现的不同之处,所以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都能根据颜色、高矮、胖瘦等来找出三个机器兵的不同,进而来参与回答。由于这个提问,既面向全班幼儿,又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非常踊跃。
Ø 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
第 16 页 共 25 页
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故事活动《小野猪和它妈妈》活动中,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就设计了提问:“你怎么知道小野猪的妈妈送小野猪治病是很辛苦的”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小野猪的妈妈明明知道小野猪的病会传染的,可为什么还是要背小野猪”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教师则提问:“野猪妈妈也得病了,小野猪会怎么想,它又会怎么做呢”由于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3、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
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研究证明:幼儿期是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最旺的时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启发幼儿积极动脑筋,勤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有启发性,启发幼儿联想,引发想象,让幼儿有选择地运用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和重组。
在《机器兵》教学中,我们针对三个环节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猜”。第一猜:猜猜,这三个机器兵是为林林做什么事的幼儿表现得很活跃,他们说是陪林林一起玩的,有的说是给林林做饭吃的,这样的提问能启发幼儿去寻找多种答案,使思路开阔、灵活,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第二猜:如果有一天机器兵失灵了,猜猜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孩子们纷纷猜测把机器兵扔了;林林没饭吃了;再买机器兵等。第三猜:机器兵失灵了,猜猜林林该怎么办啊但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提出后,幼儿有点无所适从,思路只朝一个方向去解决问题,普遍认为林林应该去修理机器兵,把机器病修理好了再为林林做事情,当然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了吗回答是否定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辅助小
第 17 页 共 25 页
问题来提示幼儿思维的方向,让幼儿的思维得到“点拨”。于是教师就问到:“林林做的这些事情,他自己能做吗”这个小问题就像一滴落入油锅的水一样,顿时孩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能,林林可能自己穿衣服。”“林林可能自己吃饭。”“林林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多个发散性的回答产生了。教师以辅助小问题来引导幼儿,不仅能使幼儿拓展思路,而且师幼互动性强了,教育的效果也好多了。教师编拟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励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找出不同答案,增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要注意问题的广度,避免主观设疑。
在课题组的活动中,一位教师上了一节《树真好》的实践课,其中她在第一环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出示了一棵树的图片),然后直接问幼儿:“这是什么呀”
“树”。
“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要种树呀种树有什么好呢”
“树可以给我们乘凉”、“树可以挡风。”。
当时,她觉得幼儿回答的很好,与其预设的也正好吻合,于是她就匆匆忙忙进入她预设的第二个问题。
后来,经过教研组老师的集体教研讨论,发现这位教师的提问局限于活动本身,提问
第 18 页 共 25 页
目的单一,即目的性太强,仅仅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她想要的答案,而忽略了这幅简单的图片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等。于是,在经过反思与各位老师的建议下,她将问题设置如下:
(出示了三棵错综的树)“这是什么呀”
“这是树”。
“有几棵树呀”
“有三棵”。
“你们在哪里也看见过树呀”
“在幼儿园里、在马路上、在小区里。”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种树呢种树有什么好”
“种树可以挡风、给我们乘凉、给小动物吃的东西。”
虽然,问题变动不大,但是就是在简单的追问当中,充分激发了幼儿自身的经验,一方面调整了课堂的气氛,另一方面自然地衔接下一个问题,推动了活动的发展。
(三)提问的语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第 19 页 共 25 页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在秋天里”的主题进行中,我们开展了关于昆虫的小主题。在一次公开学习活动中,一位教师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昆虫有六条腿的特征,于是就说:
“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瓢虫和蜘蛛有什么不同”
我们发现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去看和想,特别是班级里面一些活跃的孩子。于是在下次的调整中,经过思考她换了一种方法:
“现在有许多瓢虫宝宝和蜘蛛宝宝躲在叶子里,谁能帮我找出来吗你是怎么区分两位宝宝的”刺激性的语言再配上老师略感神秘的体态语,果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区分两位“宝宝”不同的愿望也就产生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四)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激励
在教师提问后,总会出现幼儿的一些平行答案。比如在《树真好》的活动中,老师问幼儿“树有什么好呀”一个幼儿说树上能结苹果给我们吃。”于是第二个幼儿说“树上能结橘子。”之后的每一个幼儿几乎都说了此类答案。在这个问题中周旋了很久。当时老师若是批评后来回答的孩子,那么这些孩子以后就不会再这么积极回答问题了。于是老师就鼓励问到:“树除了可以结果子给我们吃,谁还知道树的其他好处吗如果说出不一样的答
第 20 页 共 25 页
案,老师会给贴纸奖励。”以这样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果然激发了幼儿的思考,也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效果。
(五)丰富集体教学活动问答模式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提出许多“为什么”的问题,而在教学活动中却很少有提问,我们认为是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扼杀了幼儿的问题意识。而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遗憾的是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常常是按照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进行,绝少有幼儿提问,这种方式最明显的弊端是不利于幼儿问题意识、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幼儿正在积极地思考,是独立思维的主体,教师的提问更多的是来自幼儿外部,而幼儿的提问却是发自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教师的提问。因此,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幼儿回答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幼儿提问能力的培养,因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一点传统的提问模式是无法做到的,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丰富提问模式,使其多元化可采用“老师问-幼儿答”、“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模式进行尝试。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了更多的提问机会,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我提问的能力也就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教师的提问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问的技巧,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生动而精彩!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紧扣目标,找准“问点”
第 21 页 共 25 页
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找准关键,设计问题。如,在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风筝》中,教师针对“掌握风筝的基本画法,复习各种线条,并找出规律”这一目标,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两个问题:“请小朋友们看一看,风筝的线条、图案排列有什么规律”“你们觉得画风筝的时候,先画哪部分,再画哪部分”针对目标二“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绘画出各种形状的风筝”,设计了这样的提问:“除了这种样式的风筝,你还能设计出什么样式的风筝呢” 针对目标三“添画一些与画面有关的东西”,设计
的问题是:“除了画上风筝还可以画上什么呢”
二、环环相扣,找准“连接点”
设计提问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处提问。大多数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而对于教学环节而言,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因此在提问上就要体现由此及彼、承上启下的作用。如,音乐教育活动《摇篮曲》,教师在幼儿能基本完整演唱歌曲后提问:“优美的歌声,配上什么动作会让宝宝睡得更香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更加激发了幼儿表演的欲望。
三
、层层递进,突出“疑难点”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般遵循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在后的原则,也就是一步步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高认知层次的提问引起的是幼儿高级思维的过程,幼儿通过回答层层递进的问题,需要超越感知所给予的信息或回忆性知识,通过比较、
第 22 页 共 25 页
对照、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价等高级思维活动。如,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活动《鸟儿音乐会》时,首先是认知性提问:“你见过什么样的小鸟长得什么样”其次是理解性提问:“小鸟要举行歌唱比赛,会在哪里举行”最后是创造性提问:“那里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要参加歌唱比赛,小鸟会和谁去会有什么样的动作”通过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让每一位幼儿通过分析、想象、概括、创造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鸟儿音乐会”的画面。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轻松地解决了教育活动的重难点。
四、深挖教材,抓住“发散点”
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幼儿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留给孩子一定的思考空间,给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以更多的思维空间,从而促进幼儿自主、创造性地发展。
如,歌唱教学《树叶》时,教师请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一片树叶。“如果你是一片树叶,你会怎样落下来”通过这个提问,孩子们表现出了许多树叶飘落的样子,有的直接落下来,有的曲线落下,有的旋转落下——教师只需要完全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鼓励幼儿与众不同。
大班美术活动《雪娃娃的舞蹈》中,教师问:“雪娃娃可以怎样跳舞”幼儿回答说:“把手举高了跳。”“在雪松的下面跳。”“和雪人一起跳。”。正是由于教师的提问比较开放,幼儿才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而答案的不唯一性,则开启了幼儿发散性思维之门,激发了幼儿思考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 23 页 共 25 页
五、把握时机,抓住“生成点”
教师面对一群多变的孩子,他们回答问题的角度也很奇特,答案随时有可能出乎成人的意料,从而生成各种不确定的问题,这时老师的即时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把握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音乐教学活动《好妈妈》中,教师提问幼儿:“妈妈做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很辛苦”问题提出后,一名幼儿突然说:“我的爸爸也很辛苦,为什么歌曲里没有爸爸”教师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了追问:“歌曲中除了唱妈妈,你还想唱谁为什么”我想唱爸爸,因为爸爸教我做手工;我想唱爸爸,因为爸爸带我放风筝;因为爸爸教我理发,爸爸教我做水枪。音乐中歌唱妈妈的许多,其实爸爸也很辛苦,所以,教师和幼儿一起把歌曲改编成《好爸爸》,孩子们的情绪立刻高涨了许多,唱得很骄傲、很自豪。“其实,我们不仅可以唱爸爸妈妈,还可以唱谁让我们也为他们唱一首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还可以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孩子们觉得自己特别能干,一首歌可以唱给这么多人听。
六、加强互动,找好“抛接点”
教师与幼儿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就提问而言,应该既要有教师发起的提问,也要有幼儿向教师或同伴发起的疑问。因为有效的提问应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它是师幼间进行“抛接球”的过程。教师鼓励幼儿发现和提出问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如,第二次美术欣赏毕加索《梦》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发起提问:“当你再次看到这幅画时,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或是感到奇怪的地方” 教师的提问引发了幼儿思考,并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教师鼓励幼儿运用第一节课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分享。教师把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变成生生互动的环节,把“我”和“你”这样一个垂直性的问题变成平行性的问题,通过幼儿直接参与提问设计,激发幼
第 24 页 共 25 页
儿的独立思考、大胆的探索,有助于对幼儿逻辑思维、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双向提问,不仅加强了师幼间的互动,而且教师还给了幼儿一个展示疑问的空间,让幼儿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
第 25 页 共
页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