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就业◆人才 就业 职业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考 钱娜 株洲412006)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摘 要]“双创”环境下,国家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机遇。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由于有集团化办学、政 校企共建等优势,大学生创业有了更多的便利和资源。但是,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还不够成熟、职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也不够完善,因此,需要通过探索,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其走上成功创业 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6)28一ol 19—03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纲领 上,讲意义、讲重要性的多,讲操作、讲方法论体系的少,对仓0新 性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 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实习实践 见》,按照文件要求,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体系”等方面缺乏系统思考。从社会氛围来看,一般认为大学生 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普及创新教育;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 读大学是为了多学书本知识,而不是为了赚钱,在读书期间搞创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支持和鼓 业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一般在校期间创业的学生大多数也是 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也是深化教育改 因为家庭的原因,而选择自己创业来获取大学期问的学费、生活 革的必由之路。 费等费用。从实践来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讲座、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没有将创新创业作为一 要在高校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 讲演等方式进行,识,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形成创新创业的热潮,进而带 种价值追求,而只是一种谋生或者就业的手段。很多高校无论是 动全民创新创业,笔者认为,必须改变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学模 理论还是实践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准备不足,把创新创业教育 式,在教学方法、学制、考试内容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之 视为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应急之策,视为正规教育之外的 符合创新创业的要求。 一“业余教育”;有的甚至处于无机构、无场地、无资金,无规范、无 制度、无师资的尴尬境地。即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还是以理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目前,讨论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没有 论讲授,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方式进行。既具备相关学科理论知 结论的哲学命题。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几个命题是始终争 识,又有一定创业经验的教师十分缺乏,授课也是照本宣科,对 论不休的,这就是大学生究竟应该先就业还是先创业;究竟应该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显得力不从心。这些都是我国创新创 先学好理论基础还是先创业;创新和创业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 业教育的制约因素,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 问题就如同哲学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让人纠缠不清。青 提高。 年创业榜样俞敏洪在“2012第十届华人企业领袖(上海)峰会”上 在看到这些制约因素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职业教育在 发言,谈及创业者的“六个一”,是对创业问题比较理性的论述, 这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成功经验,从而为创新创业教 从中可以看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这个问题上各自的位置和作 育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用。尤其是把“创业者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创业者的第 一二、职业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贴近 要素,凸显了价值观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这种价值 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优势不断显现,为构建合理的教 观体现在大学教育上,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创新创 社会需求、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发挥了重 业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而目前无论是教 育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 要作用。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上,都有不同于一 与普通高等教育 从理论上看,对创新创业的系统理论思考较少,缺乏从教 般本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职业教育在操作水平、上岗适应性以及 育、教学、科研整体上思考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讲 注重基础理论教育不同,在教学体系上,职 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停留在一般号召和提要求、提目标的层面 理论知识基础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一1l9一 精彩语句: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源于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植根于学生的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 业教育已经初步构筑其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性; 忽视的。为更好地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促进就业,培养高素质技 在办学模式上,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出现,职教集团的建立,在资 能人才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已有的优势,我认 源共建共享、信息交流、人才共育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 为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校企、校校之间联系更加紧密,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 (一)进一步优化政校企三方联动的机制 目前,政校企联动机制方面,政府还存在对学校干预过多, 共赢模式。职业教育的这些特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 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耦合,其教学教育理念为大学生创新创业 管得过细等弊端,尤其明显的是学校还是强调行政级别,管理上 创造了条件。具体表现在: (一)注重把创新创业作为价值追求 行政色彩较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校也乐此不疲,特别是学校 的高层管理人员部分都是由政府委派,无疑更加重了其行政特 无论是高校、社会氛围还是学生未来职业定位,职业技术院 征,不利于学校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寻找并发挥自身优势。优 校都把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职业技能的培养 是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没有一定的职业技能作基础,创新创业 就没有了立足的根基。 (二)注重把技能培养作为学生立身之本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关键看技能。职业技术院校和一般 本科院校不同,从入学之日起,就着眼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 养目标的指向性明确。由于有政校企的联合作保障,学校能充分 运用企业的资源,如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广铁集团合 作建设了铁路综合实训站场,企业提供实训设备等方式,满足了 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城市地铁各专业的学生实训、职工培训及 技能比武、考证需要。职业技术院校还与企业通过师资统编共 用,形成了校企师资互培互聘、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保障了专 业教学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克服了一般本科院校技能培 养师资缺乏的软肋,这也是一般本科院校所不具有的优势。 (二三)注重构建创新创业服务lT作体系 由于定位的不同,面向市场需要,职业技术院校都有较为完 善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体系,为就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将职 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贯穿整个教学计划。将学生创业能力 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职业指导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构建了 “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 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 以‘双师’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将职业指导融入 所有课程教育教学之中,实现思想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理论 实践相结合、课程教育与职业指导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 教学、主题讲座、特色活动、舆论宣传、典型示范等形式,加强就 业创业文化建设,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培养。积极开展大学生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建设大学生孵化基地。相对完善的服务体 系,也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创造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视角完善职业教育的建议 职业技术院校的面向市场,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 生实际操作水平的特点恰恰是普通高校所不具备或者是相对被 一120- 化三方联动机制就是要形成社会管理者、教育者和人才市场三 方的良性互动。这其中政府除了要提供财政资金上的支持、政策 上的扶持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在产业政策 的制订、对区域发展走向和发展思路的把握上,使高校更好地服 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要切合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采用“订单式”“定向式”的培养方式 为地方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企业作为用人方,要及时与高校和 地方政府沟通,使企业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方,成为学 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培养基地,达到产学研三者的有机结合。 (二)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 把职业技能培养作为终极目标,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 中始终贯穿这一目标。现在,一部分普通本科院校也在朝职业技 术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固有的惯性和师资、设施等方面的原 因,可能还会延续原来那种重基础理论轻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 这就会把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丧失殆尽。因此推动普通本科职 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本科职业技术 教育应形成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目标对 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 格局,彻底改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后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 方式,形成普通高校和本科职业技术院校平行发展的高等教育 体系,形成完全不同的两种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打破传统对于 两种不同教育培养体制下学生评价的偏见,形成正确的教育氛 围。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源于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的 需求,植根于学生的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当学生在求学过程中 发现自身的潜力、确定发展方向后,通过学分互认,可以在职业 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进行自由转换,普通高等院校学 生在遇到就业瓶颈时,如果能够接受职业教育培养一技之长,就 能为其提供多途径、多样化的就业及创业选择。在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过程中,无论在哪个层次,都要不断强化职业技能这一优 势,把这个培养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把这个教育理 念体现在各个环节,并且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优化培养方 精彩语句: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源于社会发展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植根于学生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 式、方法,优化课程设计,把创新融入技能培养中,使之不仅学会 或者可以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基地,这种转型有利于现 一种技能,更学会创新的思维和行动。这种有技能作基础的创新 有资源整合,发挥各高校办学优势,又有利于克服各自的不足, 共同发展。 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和口头上的。 (三)进一步延伸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体系 从发展理念突破口看,关键是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科 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有其他本科院校 目设置。要改变考核理论素养为主的方式为主要考核专业技能、实 所没有的优势,但也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的环节。虽然 践能力,构建一套不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 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但我国职业教 高等职业本科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可以不通过理论考试,直接推 育培养体系还不完善。表现在教育层次方面,我国职业教育主要 荐保送免试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除全国统一考试英语和政治 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为主,辅助以职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 职业院校学生想得到更深层次的教育,途径并不通畅。目前我国 试行高职本科、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应用本科及专升本模式等, 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途径。但是高职本科办学体 制尚不成熟,应用本科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适应职业教育 发展,专升本机制亦不完善,且学生升入本科后教育内容和教育 模式与职业教育不衔接,影响学生系统的学习、就业以及职业生 涯的进一步提升。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延伸专、本、硕的职 业教育培养体系,培养既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有实践能力、能够 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人才。而要延伸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做好职 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对接是问题的关 键,为此必须改变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来源于普通 本科高校的状况,打通既有实践能力,又有深造要求的职业技术 学校的本科毕业生提升发展空间的通道,让其进一步发挥自身 的优势。 延伸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必须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为重点。按照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硕士 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的战略性转变;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 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重。两大转变的 基本指向就是在未来一段时期,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这 个目标,对职业教育的延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 更好的发展契机。 从发展机遇看,学术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重发展的战略,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发展本科职业教育, 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目前政府正在推动的地方普通高校 转型发展,为研究生招生分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转型的地方本 科院校中,有些院校拥有比较完善的实验设施和占有一定优势 的特色学科,这些学科的存在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 较好的条件。转型为职业教育为主的院校之前,很多高校没有硕 士点,而转型后它们或许可以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输送基地, 理论外,其他两门课程主要设计为考查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 从发展关键点看,在于推行学分互认制度。如果专业学位研 究生生源主要面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本科毕业生,那么其他 高校学生要报考专业学位,必须修完规定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否则不予录取。这种规定,对有志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学生,便 有利于给自己做好职业定位。普通高校可以把职业技术课程作 为选修课,其所修学分能够得到职业技术院校的认可;同样,职 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要报考普通高校的学术学位也应该修完相应 课程,其所修学分也能对等得到互认。学分互认最直接和最好的 结果就是有利于构建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和学科优势 互补。着重培养实践能力的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可以通过攻读学 术学位,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拓宽学术视野;着重培养基础理 论水平的普通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攻读专业学位,进一步提升实 践能力。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这种交互转换,是我国研究生培 养体系的重大改革,非顶层设计不能推行,而一旦推行,则可以 从根本上改变高校之间相对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的开 放式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渠道,而这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 竞争力,提高人才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将提供更 好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赖晓华.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 科学,2012(9). [2]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12. [3]徐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与路径优化 [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5). [4]梁广成.新媒体对大学生创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管理 探索,2015(5). [5]罗杰.互联网业成毕业生就业新选择[N].北京日报, 2013—7—12.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