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认为( )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D.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 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一思想( ) A.正确肯定了英雄在历史中的作用 B.根本忽视了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C.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属于历史决定论的观点 3.“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这一观点属于( )
A.英雄史观 B.唯心史观 C.唯物史观 D.宿命论 4.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是因为(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5.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表明( )
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当前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作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 7.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B.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
D.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其优越性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 8.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这段话表明( )
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B.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性质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D.生产关系可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9.下列关于上层建筑的说法,属于意识形态形式的是( ) A.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B.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C.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思想观点
D.国家政权机构、地方组织机构
10.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是( )
A.民族利益 B.民族交往 C.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 D.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 11.“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这表明( )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B.生产工具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C.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由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决定 D.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志 12.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 ) 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 B.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革命 D.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3.“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表明( )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B.随着社会的发展,革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C.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D.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巨大成就都要归功于改革 14.马克思指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表明(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推动社会政治革命
15.德国唯心主义者、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鲍威尔兄弟认为,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这种观点产生的认识根源是( ) A.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只有少数人从事精神活动 B.出于阶级偏见,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 C.他们停留于历史的表面,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D.剥削阶级独断专行,可以为所欲为的主宰历史
1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两句话表明( )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17.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这说明( )
A.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后决定的 B.社会发展规律是自发实现的
C.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同的 D.社会发展像自然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18.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
A.自然环境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19.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 )
A.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20.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 B.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
C.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
2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技能 B.科学技术 C.生产管理 D.生产工具 22.生产关系是一种( )
A.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 B.思想关系 C.血缘关系 D.经济区域关系 23.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24.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 ) A.反映一切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B.与统治阶级的要求相符合 C.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D.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25.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2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产品的分配方式 B.商品的交换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资本的组织形式
2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2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政治思想、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29.“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0.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3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
A.资本主义私有制 B.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C.资本主义政党制度 D.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32.“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畴 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33.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政党 B.国家政权 C.法律 D.哲学 34.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被压迫阶级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劳动群众的思想 35.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36.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
A.生产力水平的不同 B.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同 C.先进文化的不同 D.文明水平的不同 37.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决定于( )
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8.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 )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发展科学技术 D.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9.“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 )
A.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B.改革也是一种阶级斗争形式
C.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惟一途径 D.改革是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制度创新” 4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
A.在阶级社会,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B.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C.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D.在任何社会都受历史条件制约 4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个观点是( )
A.唯物史观 B.英雄史观 C.二元论历史观 D.不可知论的观点 42.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43.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
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 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C.前进论和倒退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4.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 )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45.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 )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46.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47.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4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它( )
A.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 B.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 D.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9.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50.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 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 51.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 ) A.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 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
C.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 D.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 52.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 )
A.人们的社会心理 B.前人留下的学说 C.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人类的社会实践 53.“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
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5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55.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 )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6.生产力是指( )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 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 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57.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58.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59.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从而转化为( ) A.需要的生产能力 B.重大的生产能力 C.新型的生产能力 D.实际的生产能力 60.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61.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生产、分配和交换 62.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 A.生产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63.“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个观点说明了( )
A.人为因素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
B.在一定条件下,拔高生产关系也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C.它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64.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原理( ) A.拔高的生产关系能使生产力获得“跨越式”发展
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C.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6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6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 ) A.道德进步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B.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C.道德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D.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67.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68.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 A.生产要素的总和 B.生产资料的总和 C.物质要素的总和 D.生产关系的总和 69.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 )
A.基本经济制度 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体制 D.基本政治体制 70.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的上层建筑建立在( ) A.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 B.一定的制度基础之上 C.一定的生产基础之上 D.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71.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和作为核心的分别是( ) A.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B.观念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C.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 D.政治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72.国家的实质是( )
A.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工具 B.安定社会秩序的保卫工具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工具 D.阶级统治的工具 73.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 ) A.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
B.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 C.前者以税收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 D.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血缘来划分 74.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
A.前者作用于后者,后者也作用于前者 B.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也决定前者 C.前者服务于后者,后者也服务于前者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服务于前者
75.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
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76.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是( ) A.为了保护国家的物质利益 B.为了保护人们的既得利益 C.为了保护国家的既得利益 D.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77.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
A.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体 B.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统一体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D.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78.依据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历史可理解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这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 )
A.一直性 B.一致性 C.唯一性 D.统一性
79.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也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等等。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 ) A.不可认识性 B.杂乱性 C.无规律性 D.多样性 80.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 )
A.多样性必然排斥统一性 B.统一性与多样性互相矛盾 C.多样性是统一性的产物 D.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 81.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 )
A.合目的性的过程 B.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矛盾的过程 C.合规律性的过程 D.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8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 )
A.客观规律的决定性 B.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C.领导人的决定性 D.领导人的选择性 83.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 )
A.前进性与渐进性、曲折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B.前进性与跨越性、渐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D.前进性与发展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8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或基本动力是( ) 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8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86.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 ) A.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 B.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C.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87.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88.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 )
A.现实的生产力 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制度 D.旧体制和旧思想观念 89.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90.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 )
A.人及其活动 B.有血有肉的人及其活动 C.自然存在的人及其活动 D.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91.人类的本质活动是( )
A.生活 B.生存 C.发展 D.劳动 92.人的现实本质是(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D.一切生产关系总和 93.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
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 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94.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 )。
A.从事思想文化产品生产的群众 B.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C.广大工人、农民和其他新兴社会阶层 D.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95.( )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
A.领袖意见 B.英雄观点 C.发展观点 D.群众观点 ===<<<单选题>>>===
===<<<多选题>>>===
1.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人口增长总要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一个“永恒的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这一观点( ) A.把人口因素看成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因素
B.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口相对过剩的事实,却掩盖和歪曲了事实的本质 C.在重视人口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人口发展的规律
D.注意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2.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力》中提出“人们对自然的了解越多,就越难以接受那种认为宇宙是
为人类而存在的观点。与其说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不如说他是自然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这说明( )
A.人与自然应当遵循和谐的整体发展目标 B.人与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必须从整体生态系统中去考察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D.自然历史的变迁永远为人类所主宰 3.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作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句话表明( ) A.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 D.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4.“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C.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5.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 C.社会形态总是超社会、超历史的
D.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6.“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这句话揭示了( )
A.社会历史发展充满偶然性,无法控制 B.社会历史发展既具有偶然性,又具有必然性 C.发现规律就定能支配规律 D.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类具有选择性 7.爱因斯坦说:“人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的奋斗目标”,这一思想揭示了( ) A.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的重要性
B.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就能解决人口、能源、环境等问题 C.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
D.因为科学的价值由人来决定,因此解决一系列“全球问题”不能依赖科学 8.马克思指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意味着( )
A.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革命因素 B.社会历史是由科学技术所决定的
C.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动力 D.科学技术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9.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这句话的内涵是( )
A.人的本质是抽象的、孤立的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D.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10.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这句话揭示( )
A.历史是由千百万人共同创造的 B.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依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C.历史人物起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D.离开了个人作用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11.“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这一思想( ) A.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B.坚持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切工作中主张的根本观点 C.主张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主张正确的群众观点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 12.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 ) A.肯定了思想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B.否定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C.否定了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实践活动创造的 D.否定了社会历史在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13.列宁曾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表明( )
A.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 B.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特殊性
C.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没有一般规律性 D.社会形态的更替有严格顺序性,不可跨越 14.马克思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是因为( )
A.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B.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C.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 D.革命能够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及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16.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精神生活过程 17.在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的有( )
A.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B.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D.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18.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C.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D.实践是人类社会和人的存在方式
19.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
A.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 B.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
C.它是当代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 D.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 20.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 ) A.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B.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C.人的自觉活动可以改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被人们所驾驭
21.在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之中
B.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C.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D.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盲目支配,而不能有自由 22.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是( )
A.建构社会存在 B.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 C.控制社会活动 D.调节社会活动 23.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 )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
D.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2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5.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人的头脑中自生的 C.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 D.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 A.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各类要素中去 C.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超前作用 D.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27.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表明,国家是( )
A.一个阶级概念 B.阶级统治的工具
C.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8.国家的对外职能表现为( )
A.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 C.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D.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29.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
A.国家政权 B.政治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 D.道德思想 30.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
A.劳动发展的历史 B.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C.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 D.物质资料生产者活动的历史 31.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32.社会存在包括( )
A.生产方式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宗教思想 33.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 A.是否与它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能否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D.是否能帮助它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34.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 A.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B.判断我们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C.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D.判断思想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
3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它( )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B.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 C.决定着社会政治结构 D.决定着社会意识结构 36.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B.它有助于发现新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对象的新用途 C.它物化为新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D.它有助于生产管理的合理化
37.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直接改变生产方式 C.直接改变生活方式 D.直接改变政治结构 38.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B.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9.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 ) A.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群众的一切意见都要遵从
C.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原理
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原理 40.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
A.相信群众的观点 B.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 C.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41.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B.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可以摆脱既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和驾驭社会规律
) D.人们可以对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进行历史选择,通过不同的具体道路实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4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 ) A.人类社会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3.“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C.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D.历史规律的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 44.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 )
A.考查人们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B.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C.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发现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否认历史规律性的唯意志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4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同点是( )
A.自然规律是由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的,社会规律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B.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C.自然规律是自发实现的,社会规律要通过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D.自然规律存在于自然界,社会规律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社会之后才产生的,它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
47.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 ) 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
B.根本否定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C.根本否定精神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D.根本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
C.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49.人口的数量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
A.两者成正比例 B.两者成反比例
C.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D.人口数量适度则促进社会发展 50.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 )
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D.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
51.进行某一项社会改革,实施某一项重大方针政策,都要考虑到“人心向背”和群众心理的承受能力,这说明( )
A.社会心理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B.社会心理关系到人们对某一社会改革的积极性问题
C.社会心理是影响群众情绪的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形式 D.社会心理是关系到事情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5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与社会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这是指( ) A.社会意识永远落后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能任意超越社会存在而产生
C.旧思想意识在其物质基础消灭之后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D.新的理论学说能预言未来社会存在的变化 53.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 )
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 B.生产关系中的决定因素
C.区分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志 D.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 54.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产品的分配形式取决于( )
A.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归谁所有 B.人们对消费的不同需要
C.人们创造财富的多少 D.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表现为(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及其发展方向 C.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D.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状况 5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A.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B.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C.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57.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上层建筑 B.观念上层建筑 C.政治思想和制度 D.法律思想和制度 58.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表现在( ) 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B.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 C.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D.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
59.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互决定、相互促进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
60.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决定于( )
A.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
C.人民群众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D.领导层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愿 6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因为它们( ) A.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B.规定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涉及社会基本领域 C.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D.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62.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在社会矛盾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C.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63.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 A.国家政权在各阶级之间的相互转移
B.国家政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相互转移 C.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D.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
64.下列正确表达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是( ) A.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的部分质变 B.社会改革是走向社会革命的一个步骤,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
C.革命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 D.革命和改革的根源都是社会基本矛盾
65.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上,唯心主义者( )
A.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个人意志的体现 B.用个别人的思想动机来解释社会历史 C.主张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 D.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66.群众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是( )
A.历史条件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前提 B.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C.人民群众能不断打破原有历史条件的制约 D.人民群众最终摆脱历史的制约 67.党的群众路线是( )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在党的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 C.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D.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路线
68.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它认为( )
A.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B.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C.要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D.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69.既承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又承认英雄人物对历史的重大影响作用。这( ) A.坚持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B.说明对群众作用的肯定内在地包含了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D.把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调和起来
70.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我们党的( )的理论基础。 A.群众观点 B.根本利益 C.最高纲领 D.群众路线 ===<<<多选题>>>===
===<<<判断题>>>===
1.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 2.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 4.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 5.经济基础即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 6.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
7.“全球问题”只能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解决。( ) 8.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 ) 9.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
10.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11.时势造英雄。( )
12.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
13.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经济决定论。( ) 14.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 15.“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 )
16.唯心史观主要缺陷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性。( ) 17.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18.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 19.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 2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 2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 22.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2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24.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
25.劳动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
26.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导致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
27.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 )
28.如果意识或精神没有独立性,精神文明便无法传承。( ) 29.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客观规律与主体自觉活动的统一过程。( ) 30.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 ) ===<<<判断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