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Sport University
Vol.36 No. 4 Jul.2018
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Exploration on Culti'vation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Specialis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hysical Medicine Integration
刘宇飞LIU YU - fei
摘要:体医融合背景下,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如何建立科学的运动康
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运 动康复专业发展的现状、当前社会对运动康复人才需求进行研究,并对运动康复专业发 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对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给与意见与建议,为 建立科学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体医融合;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 -2808(2018)04 -0042 -05Abstract : Under tlie background of tlie combination of physical and medicine, the demand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has increased rapidly. How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training model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is
tlie
key
to
improve the demand of and
habilitation majors. This study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the development of t!ie sports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 This
article will
profession, give
some
the current suggestions
sports rehabilitation talents, and to explo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velopment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 and provides some ideas and met!iods for scientific training model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
de
th
suggestions
Key words:Combination of physical and medicine;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alents training近年来,我国逐渐形成了门类齐全、中西并举、 特色鲜明的康复医学学科体系,运动康复作为其重 要的组成部分,亦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目前我国康
复医学较其他医学学科而言,仍是一门新兴学科, 需要发展完善的方面仍有许多。以运动疗法为核 心技术的运动康复专业已成为康复医学学科的重 要组成部分*1]。2011年,卫生部将康复治疗人员 列为急需紧缺人才;2013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国 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快培养 康复治疗从业人员。
1 “体医融合”为“运动康复”专业带来新
的机遇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描绘了推进健康中 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文中提出健康优先原则,以全 民健康为根本目的,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 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 式,科学健身促进慢性疾病预防和康复[2]。此健 康战略的提出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
收稿日期:2018 -06 -05;修回日期:2018 -07 -0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规划课题(编号:16G316) 作者简介:刘宇飞(1978 -),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运动医学。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健康与人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8
第4期刘宇飞!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 43 •
机遇。
运动康复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将体育、健康、医 学、康复有机结合,相对于传统康复医学而言,运动 康复更强调以运动为手段,最大限度发挥运动在疾 病治疗、机体功能恢复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体医 融合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的主要体现。但我 国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延迟,康复医学专业技术人才 储备不足、人才培养滞后,缺乏成型的运动康复专 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限制其发展的瓶颈之一。
老年人群死因的91. 2%,以肥胖症、心脑血管疾 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渐 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最主要疾病。如此庞大的慢 性疾病群体存在着康复需求,亟需大批的专业康复
人 。 与 统医 复 的 , 运动 复强 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主动或被动运 动方式,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 能恢复,这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于慢性病治疗的认 知,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2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运动康复专业起步较晚,2005年开始招
生,之后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共有44所高校开 设了本专业,其中既有体育院校,也有师范院校,还 有医学院校和独立学院,所授学位也包括理学学位 和教育学学位。
2018年初,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 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质量标准》),全 国各高校的运动康复专业都在根据《质量标准》修 订培养方案。《质量标准》中对运动康复专业学生 的培养目标是“必须掌握现代康复的基本理论和 方法,具备运动康复诊疗和运动防护技能,能胜任 运动康复和运动防护方面的工作”。这与许多院 校现行的培养目标是有所不同的,更加强调专业知 识体系的建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标准》要 求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习实训等实践内容, 以模块化的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加了学校 设置课程的自由度,各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对运动康 复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升学深造及就业创业的 需要,自主开设专业课程,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体 系。
3当前社会对运动康复人才的需求
3.1慢性疾病人群大幅度增加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
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促进康体结合。加强体育 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 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 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 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 构”。在体医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增强体育运动 对慢性疾病的有效干预作用,也是运动康复研究的 重要领域。我国慢性病患者就有2亿多人,有生活 能力障碍需要康复服务的老年人约有7 000多万 人[4]。据中国死因监测数据显示,慢性病占中国
3.2人口老龄化
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 老人达2. 3亿,占总人口数的16. 7%,预计到2020 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2. 43亿,到2050年将 超4亿人,老龄化水平达30%以上。老龄化导致 康复治疗需求急剧增加,而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 只有5 000余名康复治疗师,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 的康复治疗师年计划招生总数合计也仅为6 000余 人,短期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康复人才供需 矛盾增加[5]。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国民对维持 身体机能更加重视,运动康复在减缓老年人身体机 能下降趋势这一领域居于得天独厚的优势。3.3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逐渐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意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 性,人们对健康的消费需求愈加强烈。健身可以提 高身体素质,全民健身运动需要在科学指导之下推 进,要把运动安全放在首位[6]。但由于缺乏科学 的健康知识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大量的运动损伤出 现,不当运动导致的运动损伤甚至死亡事件屡见不 鲜,如何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 全民健康素养,以及运动损伤之后如何进行运动康 复都 科学 。 运动 复专业人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保障。3.4运动伤病
随着现代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竞技体育竞争 的日趋激烈,运动伤病成为专业运动员运动训练的 大敌,优秀运动员因为伤病康复周期长,很大程度 上影响了训练水平,限制了运动成绩的提高,不得 不提前结束运动生涯。因此运动伤病的预防和治复 到 视。
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优势是既具有扎实的医 学知识,又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且能将二者有机 结合,开出实操性较强的运动处方并指导患者执 行。无论是慢性疾病人群、老龄化人群、运动伤病 人 等 人 , 大的 人 都 以
• 44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
运动处方为依据,系统地、科学地进行运动康复。
目前,已进入2022北京冬奥会周期,如何有效 帮助冬奥运动员、冬残奥运动员提高康复效果,最 大程度上预防和治疗运动伤病对冬奥、冬残奥运动 员造成的影响,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基于 此方面原因,对康复人员的需求就显得更为迫切、 夹出。
能讲授上并未体现实践教学部分。
4.4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专业高层次人才及其缺乏,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究其根 本,是因为我国运动康复专业起步较晚,导致人才 储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本专业自2005年仅有 三所高校招收本科生,到目前的招生人数和层次的 发展,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按照人才成长规 律,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专业高层次人才是相当缺乏 4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培养目标不明确
虽然运动康复专业极具发展前途,但毕竟需要 一个过程。现阶段,我国的运动康复专业还处于起 步阶段,培养目标不甚明确。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 是培养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主力,每个院校培养目 标都有自己的侧重。医学院校开设的运动康复专 业更侧重其医学属性;体育类院校开设的运动康复 专业则更加注重其运动属性。如何根据《质量标 准》中对运动康复专业培养要求,设定新的的培养 目标是全国各院校都应认真面对的问题。4.2招生生源受限制
由于大部分体育院校所设运动康复专业招生 面向非体育特长生,导致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有 所欠缺,而且很多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生源量 中很多是没被第一志愿录取且服从调剂的学生,对 本专业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在学习方面信心不足, 热情不高,对于运动康复人才质量的培养有一定的
。
4.3实践教学薄弱
首先是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因为本专业是新 兴专业,各院校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差距很大,课 程设置过程中具有一定随意性。其次是对于实践 课的管理不够规范,教学效果一般。部分实践课的 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流于形式,不能严格按 照教学大纲执行。再次是毕业实习时间不足。虽 然许多院校将课程压缩至6个学期,留下2个学期 实习,但部分院校仅满足国家规定的实习期限的下 限,时间不足。而且实习基地和学校之间的责权利 划分不甚清晰,对于学生的监管和带教医生的监控 不到位,也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学者认 为[7]当前,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仅仅 文字强调要强化技能训练,并未详细阐述具体的组 织形式和实施方案,多数高校把临床见习和毕业实 习作为实践教学的全部环节,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技
的,大部分高层次人才最早是从运动人体科学和医 学跨专业而来[8],目前的师资现状是康复专业的 医师缺乏运动实际经验,而体育专业从业者医疗知 识储备不足。加上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科特点,教师 既要懂“体”又要懂“医”,而目前处于师资力量储 备不足的状况。4.5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从运动康复专业建立之日起,学生就业问题就 一直是本专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有学者对运动 康复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运动康 复专业适合自己的只占了 20%,学生对专业的整 体满意度不高。学生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就业前景 认识度不高[E]。
虽然运动康复专业的适用性很广,如队医、教 师、康复治疗师、康复训练师等都可以是运动康复 专业毕业生的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一个
复 的
, 为
的 在
素,有些职业需要强大的医学理论基础,有些则需 要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而且国家资格认证体系和 制度不够完善。例如,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要想进 入医院则要和医学院校的康复专业学生进行竞争, 大多数医院更向于招收医学院校毕业生。所以, 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就业机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4.6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 育自身发展需要形成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党的十八 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 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高等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有了一定加强,但仍存在落实不到 , 新 业教育
,
和
专业相结
合等问题[10]。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 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 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亟待健全。
第4期刘宇飞!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 45 •
5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培养目标决定了整个专业的发展走向,必须在
础。在此基础上,要紧跟社会需求变化,不断丰富 实验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从而 促进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更有效结合。
5.3.3 建立运动康复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平台 与区域共享机制加强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动手能 力的培养,将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各自优势有机结 合,将双方实习(实训$平台互相开放,供康复专业 或运动康复专业师生共同进行实习(实训),此平 台应区别于传统医学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如能将 5.1明确培养目标
进一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予以明确。《质量标准》 给与运动康复专业以明确的指导,各院校运动康复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明确以下内容,从社会需求 的角度来看,本专业人才既不能“姓医”,也不能 “姓体”,而应是“体医融合”。运动康复技术的实 施是要建立在全面的科学的医学评价基础之上,这 就要求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必须是既会“治疗”也会 “预防”,既懂“医”又懂“体”,既能开运动处方,又 能亲自执导实践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此外,也要 注意区分“运动康复”与传统“康复治疗”的差异 点,突出“运动”手段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通过 选用合适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制定专门的运动 量来治疗疾病和创伤。
5.2增加体育类生源
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 来给患者制订运动处方并指导其进行训练。建议 相关政府部门在运动康复专业招生中,可以适度增 加体育类生源的招生,弥补现有非体育类生源运动 技能的“先天不足”。同时,对于体育类专业的本 科生课程设置可以适当增加运动康复相关内容,利 用体育教育专业、管理专业等开设相应康复专业培 养课程,从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 复等层面去培养专门的康复人才。5. 3把实践教学置于更为重要位置
5.3.1 增加实践课教学比例和实习实训机会在 制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时,学生在掌握现代康复 治疗技术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运动伤害防护、运 动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技术与能力;增加实践教学学 时比例、实习实训机会。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 的实习机会,加大和校外相关康复专业的实习、实 训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供更广 阔的的平台。实习时间不要局限于第七、第八学 期,完全可以利用假期,或第六学期的一段时间去 实习,然后回到学校进行“查缺补漏”,弥补知识结 构中的空白。经过这种方式的实习,学生能够更好 的明确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识,也使实习变得更有意 。
5.3.2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对运动康复实验室 资金投入,实验相关仪器和设备购置和完善工作。 科学完善的实验室基础设备和设施的建立,是推动 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以及专业学科的建设的重要基
此平台真正建立并有效运用,将打破医学院校和体 育院校 , 将运动与 复 机结 , 为国内康复医学和运动康复专业找到新的结合点,有 提 复专业学 能 。5.4
知识体系设定与就业挂钩,拓宽就业渠道在日常教学课程设定时,要以学生就业为导 向,将运动康复实践教学课程的四个教学环节:实 验、实训、见习和实习,在课程中融会贯通的体现出 来[11]。针对就业需求岗位特点,在设置基本技能 要求的基础上,完善培养体系,形成将理论应用于 实践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实践技能为重点[12]。 鼓励学生考取相关从业资格,转变就业观念,自主 业与 业相结 。
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就业除了面向各级康复 医疗机构,可以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可以到运动训 练基地、疗养院、健身会所和体育科研机构等行业 领域从事相关工作。5.5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5.5.1教学方法创新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 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在此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有 益的尝试。成都中医药大学在已办有康复治疗专 业的情况下,专门针对运动康复专业开设了以“运 动与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运动康复课程群,即将原 本普通的术科课程,通过康复原则加以改造,融合 康复内容,创建出诸如水中康复、康复篮球、康复网 球等课程,学生对各门课程的上课效果反映良 好[13]。有学者采用改良PBL教学方法对康复治疗 系学生进行授课,研究结果表明在康复治疗学生产 实习教学中,问题引导式改良PBL教学法对激发 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能力[14]。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 加强与毕业生接收单位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 机制。其中“3+1”教学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 的重点模式,即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 能力训练,后1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 , 会贯 所学 、 新 ,
• 46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
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5-16]。
5.5.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教育问题实质是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使学生能利用 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转换新的方法和成果的能 力。在“体医融合”背景下,可以发挥运动康复专 业学生可以开具运动处方的优势,在实践中培养学 生主动探索不同运动方式、运动强度等的康复效 果,一方面促进康复处方标准化研究,一方面可以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 孔灵芝.关于当前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思
考[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1): 2 - 5.
[5] 于涛,王家仲.基于ICF的运动康复与健康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 与实践,2013,19(1):29 -31.
[6] 岳成美.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医学院校劳动与
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医学 使学生在自身专业领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提升 新能 。5.6加大力度师资培训
具有高素质的、高能力的专业师资,是运动康 复专业得以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建设 应当采用对内培养、对外引进的策略。首先,加大 现有师资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科研能 力培训,增加专业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使更多青 年教师有国际交流培训机会,选派教师去康复医院 进修学习,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加大高 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欧美发达国家运动康复专业 起步早,高层次人才储备多,加大从国外引进人才 是加强师资的有效途径之一[17]。
6结语
在体医融合大背景下,为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带
来了新的机遇。进入2022年北京冬奥会周期,如 何为我国冬奥和冬残奥运动员进行有效的运动康 复支持,帮助运动员促进伤病康复方面的需求急剧 增加,使得对运动康复人才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 认真探索分析,发现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 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方式积极解决。通过明确培 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强 师资培养,提升创新能力等手段,积极探索适合运 动康复专业学生培养的有效模式,以促进运动康复 专业更好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昀,胡英清,孙杨.产业发展战略机遇下高
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广西教 育,2016(9):163 -166.
[2] 新华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EB/
OL].2016 - 10 -25. http://news. xinhuanet. com/health/2016 -10 -25/c_1119786029.
[3] 励建安,毕胜,黄晓琳(译).Delia物理医学
与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第五版)[M].北
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1):11 -14.[7 ] 齐大路,方千华.大健康产业视野下我国运
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J].武汉
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2):71 -78.[8] 王定宣,陈巧
玉
,彭博.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
才需求与培养现状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 学报,2016,42(2):103 -108.[9] 陶胜国.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现状及实践教学
模式的探索——
以某学校为例[J].当代体
育科技,2017,7(16):14-15.
[10]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
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 国办发[2015]36 号,2015 - 5 - 4.
[11] 甄希成.高等体育教育健康类课程结构研
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3(8):78 -80.
[12] 刘宇.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课
程体系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 4(54) : 10670 -10671.
[13] 胡尧,谢卫.成都中医药大学运动康复专业
特色课程开设现状及分析[J ].成都中医药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1):63 - 64.
[14] 谢瑛,刘惠林.改良PBL教学方法在康复治
疗学专业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2):1272 - 1274.
[15] 吕吉勇,刘宇飞,陈德明,等.哈尔滨体育学
院运动康复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探究 [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32(6):62 -66.
[16] 黄汉昌.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的实践与探索[J].文教资料,2008(20): 168 -169.
[17] 朱佳滨,姜春平,王宏坤,等.哈尔滨体育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 ].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1):14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