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7·江西新余二模)先秦时,王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最高代表,利用国家机器来控制宗教,使之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但是,一旦有人将祖先、上帝搬出来,王有时还是不得不忍让三分。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教的权力处于君王之上 B.宗教是国家统治的主要形式 C.宗教制度被奴隶主贵族接受 D.宗教还未完全与王权相结合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以,商周时期的宗教还有充当限制王权的角色,这就表明宗教与王权还没有实现完全的结合,故选D项。
2.(2017·广东佛山二次质检)下列分别是《商朝形势图》、《西周初期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这反映了( )
A.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 B.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C.华夏为主体的汉民族形成 D.集体耕作向个体农耕转型
解析:选A。材料主要体现了由商朝的方国制到西周分封制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疆域变化,体现了由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故选A项。商朝和西周都不是国家的分裂状态,故B项错误;华夏为主体的汉民族的形成应该是在夏商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与耕作方式无关,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二模)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因俗而治加强治理
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解析:选A。据材料“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可以得出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防止地方据险割据,故选A项。整合资源发展经济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因俗而治加强治理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任何基层行政组织的信息,故D项错误。
4.(2017·四川高考模拟押题)雍正帝即位后,严令各省在限期内补足国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并认真落实。这一举措( )
A.使军机处最终取代了南书房 B.打击了贪腐,整顿了吏治 C.有效加强了对中央官吏的管控 D.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危机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并认真落实,”可知这一举措打击了贪腐,整顿了吏治,故选B项。
5.(2017·湖南岳阳二次质检)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
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B.体现了政府的专卖政策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中统一向郡国征收贡赋然后出卖获取利润的做法,与私商争利,压缩了商人的经营空间,因而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故选D项。
6.(2017·山东临沂质检)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说明明代的工匠制度( )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出现 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D.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选C。明朝对工匠的待遇说明,明朝政府是要把工匠牢牢控制在政府手中,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故选C项。
7.(2017·四川德阳三次诊断)自秦至唐,政府先后推行授田、占田、均田,到清嘉庆、道光年间,还有人提出“限民田”“均贫富”“抑兼并”的主张。这说明( )
A.政府重视保障土地私有权 B.土地国有成为大势所趋 C.限制地权有一定社会基础 D.均平理念已成社会共识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政府先后推行”“还有人提出”可知,无论是从政府还是民间角度分析,限制地权有一定社会基础,故选C项。材料“推行授田、占田、均田”是为了抑制兼并,而不是保障土地私有权,故A项错误;封建社会主要以土地私有制为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同阶段不同阶层出现的均平理念,但不
能代表均平理念是当时社会共识,故D项错误。
8.(2017·山东德州二模)清初连续几任巡抚在江苏抑奢劝俭,“酒船妓乐高果看席及丧殡戏乐,概行禁止”,招致民怨。雍正谕示:“苏州等处酒船戏子匠工之类,亦能养赡多人;此辈有游手好闲者,亦有无产无业就此觅食;倘禁止骤急,……非长策也。”据此判断,当时( )
A.奢侈风气阻碍经济发展 B.奢侈思想占据主流地位 C.雍正皇帝反对禁奢政策 D.奢侈消费带动百姓生计 解析:选D。据材料“苏州等处酒船戏子匠工之类,亦能养赡多人;此辈有游手好闲者,亦有无产无业就此觅食;倘禁止骤急,……非长策也”可知奢侈消费带动百姓生计,故选D项。
9.(2017·广东广州综合测试)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 )
A.主张格物致知 C.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B.反对“天人合一” D.主张克服私欲
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地没有我的灵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故选C项。格物致知为程朱理学探究理的方法,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题不是天与人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天理与私欲的关系,故D项错误。
10.(2017·广东潮州二模)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
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解析:选A。根据材料“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可以看出该绘画理论深受理学观念的影响,注重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故选A项。注重正气并不是在彰显人性追求,故B项错误;材料与画家的品德高尚与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意对绘画和文学的地位做比较,故D项错误。
11.(2017·四川雅安三次诊断)17、18世纪中西文明有较大规模的交流,西方的宗教、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传播到中国,同时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制度也传到西方。这表明当时( )
A.中国文明处于优势地位 B.中国文明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C.文明交流具有对等特点 D.文明交流推动双方社会转型
解析:选C。材料说明了17、18世纪中西文明有较大规模的交流,但没有说明谁优谁劣,体现了当时文化交流均是自由往来,不分优劣,故选C项。
12.(2017·新疆乌鲁木齐第三次诊断)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神话小说中的“八仙”均为凡人得道,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是晚近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这种现象表明( )
A.民间思想需要借助外来宗教传播 B.民间文化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D.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性特色浓厚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是晚近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表明在封建社会晚期,
道教逐渐走向世俗化,表达了民众的内心期许、愿望,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7·山西大同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 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的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中国自然神学论》。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地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思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秦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
——摘编自张西平《18世纪的“中国热”
告诉我们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进展”的社会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莱布尼茨、柏应理、伏尔泰等推进“中国热”的目的。(8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的看法。(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从传教士的作用、西方科技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及新航路开辟等角度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信息提取莱布尼茨、柏应理、伏尔泰的主张。第(3)问看法,结合所学,从这一时期欧洲的“中国热”,东方传统文化对西方的思想解放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抨击教会和封建专制;推动了欧洲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等分析。
答案:(1)因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东来;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2)莱布尼茨:借助宋明理学、孔子哲学宣传其“单子论”和“自然神论”。
柏应理:通过中国纪年否定基督教的纪年,从而抨击天主教会。 伏尔泰:否定“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抨击天主教会势力。 (3)看法: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说明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14.(2017·湖南邵阳二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纸币的出现和发展是货币发展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中国古代纸币由雏形发展到成熟,纸币本身的型制、大小、轻重、颜色都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风貌和影响。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对商业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摘编自徐玲《论中国古代纸币的设计》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例证所提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述符合史实依据,史实运用准确。20分)
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对商业发展起了较大作用”得出观点:中国古代货币的进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互相推动;观点论证: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结合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即可:早期商业发展较为落后,是物物交换,是实物货币;战国时期,出现金属货币,商品经济发展;唐朝时期出现飞钱促进了大规模、跨区域交易;宋朝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促进了两宋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最后综述,货币使用的进步可推动经济交流,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货币的不断更新换代。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货币的进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互相推动。 例证:早期的商业发展较为落后,只能是物物交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各地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金属货币,各地商品交换有了进一步发展;唐代政治开明、商品流通加快,一种便于交易的货币形式飞钱出现,它使大规模、跨区域交易更加方便;宋朝出现
的纸币“交子”又进一步加速了商品流通,使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据此,货币使用的进步可推动经济交流,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货币的不断更新换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