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2023-04-19 来源:客趣旅游网
八(下)《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满分80分,时间45分钟)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

一、基础达标(24分)

1.文学常识填空:《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该诗人名_________,字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5分) 2.理解性默写。(11分)

(1)《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2)《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自己表明来桃花源居住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记》中捕鱼人前走几十步,眼前变得开阔明亮,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淳朴自然的乡村美景。

3.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

5.下列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2分)(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了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表现出桃花源中人纯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二、文言文阅读(56分)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联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论止盗》

【注】①上:特指君主、帝王,这里指唐太宗。②哂:讥笑。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故不暇顾廉耻耳( ) (4)自是数年之后( )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 A.具答之 B.或请重法以禁之 .C.上哂之日 D.民之所以为盗者 ..9. 翻译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0. 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有(1) 和(2)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的目的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渔人甚异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屋舍俨然( ) (4)老人引杨氏入山(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忘路之远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 以数谏故 ....C.杨氏谢而从之 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忧患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____________为线索,甲文段按____________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3分)

15.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16-20题。(16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秦时妇人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注】①客僧:外来和尚。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③权:权且,暂且。④法朗:和尚法号。⑤赍:携带。⑥宁:难道。⑦形骸:形体。⑧事:侍奉,供奉。⑨摈落:剃光头。⑩自:本是。⑪弊:压迫。 16.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恬 多 使 妇 人 我 等 不 胜 其 弊 逃 窜 至 此。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便要还家( ) (2)无论魏晋( ) ...(3)并衣草叶( ) (4)僧具言之(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不知有汉 / 汝乃何人 B.寻病终 / 遂寻洞入 ....C.皆出酒食/ 初食草根 D.悉如外人 / 悉逐之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完成下列题目。(4分)

(1)《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和《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荡山的原因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21-25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f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不独子食子(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 ..2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 长跪而谢之 ..

2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八(下)《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满分80分,时间45分钟)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

一、基础达标(24分)

1.文学常识填空:《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该诗人名_________,字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5分) 【答案】东晋; 陶渊明; 潜;元亮; 靖节先生; 2.理解性默写。(11分)

(1)《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2)《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自己表明来桃花源居住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记》中捕鱼人前走几十步,眼前变得开阔明亮,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淳朴自然的乡村美景。 【答案】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成分,根据意义关系来分析语音停顿,划分朗读节奏。用反选排除法,A项,应是“复行/数十步”。B项,应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项,应该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答案为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项,作为/对、向。B项,代词,代指问题/代词,这。C项,代词,代指桃花源/代词,代指渔人。D项,都是指“先前的”。故答案选D。

5.下列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2分)(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答案】A【解析】B项,省略了主语“桃花源中人”;C项,省略了主语“渔人”;D项,省略了宾语“桃花源中人”。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了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表现出桃花源中人纯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答案】C

二、文言文阅读(56分)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

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联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论止盗》

【注】①上:特指君主、帝王,这里指唐太宗。②哂:讥笑。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故不暇顾廉耻耳( ) (4)自是数年之后( )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 A.具答之 B.或请重法以禁之 .C.上哂之日 D.民之所以为盗者 ..9. 翻译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有(1) 和(2)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的目的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7. (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所以 (4)这、此

8. D(A.代词,指桃花源中的人。B.代词,指盗贼。C.代词,指那个提议“请重法以禁之”的官员。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9.(1)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 哪里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10.(1)赋繁役重 (2)官吏贪求 (3)表达对和平自由、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地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参考译文][乙]唐太宗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讥笑那个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因为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无暇顾及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哪里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四海之内都很太平,风气很好,在路上不小心掉落了东西不会被别人捡了据为已有,民众的大

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野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渔人甚异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屋舍俨然( ) (4)老人引杨氏入山(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忘路之远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 以数谏故 ....C.杨氏谢而从之 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忧患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____________为线索,甲文段按____________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3分)

15.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2分)(1)觉得奇怪 (2)类 (3)整齐的样子 (4)带领 12.(2分) C

13.(2分)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错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14.(3分)行踪 空间 人物对话

15.(4分)第一问: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第二问:不真实。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16-20题。(16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秦时妇人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注】①客僧:外来和尚。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③权:权且,暂且。④法朗:和尚法号。⑤赍:携带。⑥宁:难道。⑦形骸:形体。⑧事:侍奉,供奉。⑨摈落:剃光头。⑩自:本是。⑪弊:压迫。

16.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恬 多 使 妇 人 我 等 不 胜 其 弊 逃 窜 至 此。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便要还家( ) (2)无论魏晋( ) ...(3)并衣草叶( ) (4)僧具言之(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不知有汉 / 汝乃何人 B.寻病终 / 遂寻洞入 ....C.皆出酒食/ 初食草根 D.悉如外人 / 悉逐之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完成下列题目。(4分)

(1)《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和《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荡山的原因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1处1分,共2分)

17.(1)通“邀”,邀请。(2)不要说,更不必说。(3)穿(衣)(4)详细(每个1分,共4分) 18.D(2分)

19.(1)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人说啊。”(2分) (2)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2分)

20.(1)前者是“避秦时乱”,后者是“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2分)

(2)①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②里面住着一群为避难而来的人;③无意间被外人发现;④结果是再寻而不得,极为神秘。(至少答出两点,2分) (四)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21-25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f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不独子食子(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 ..2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 长跪而谢之 ..2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

21.(4分)(每小题1分)(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 (4)憎恶 22.(2 分) B

23.(4分)(每小题2分)(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4. (2分)(每小题1分)(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5.(3分)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 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 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