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月刊2010年1月出版
《西游记》题旨新论
徐乃为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成功意识”是人类的共性,成才—成事—成业—成名—成功是每个进取者的人生愿望;幻想获
取超凡能力而出人头地则是底层百姓的成功意识。这就是贯穿于由民间传说累积而成的《西游记》的题旨线索。孙悟空形象的成长史正契合这一意识:学成“七十二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卓异绝伦的“成才”;大闹天宫、龙宫、地府,以及取经路上的降妖伏魔均是凭借超凡能力的“成事”;获封“弼马瘟”、“齐天大圣”是与超凡能力相应的封官进爵范畴的“成业”;而取经后“斗战胜佛”名号的取得则是最高境界的“成名”,即终结性成功。这一解读既可以正确品读孙悟空其人,领悟《西游记》之旨,亦可圆通解释孙悟空接受“弼马瘟”、“齐天大圣”封敕与“大闹天宫”之间并无抵牾的相容关系,又可避免“阶级解读”、“宗教解读”、“心学解读”等种种偏颇与误解,还可正确解释《西游记》之所以为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等各种阶层都接受的原因。
关键词:西游记;题旨;歧见;孙悟空;形象内核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10)01-0070-05
等,其题旨自然有各种说法。谢肇淛在《五色俎》中说《西游记》是“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心之驰”的“定性”之书;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中说:“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而刘廷玑《在园杂志》却说:“《西游》为证道之书。”晚清梁启超、阿阁老人却认为《西游记》是“哲理之书”[1]210-278;也有把《西游记》说成“悟书”、“性命之书”等各种名目的……而众所周知,鲁迅以为出于“游戏”;胡适则以为仅是“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的小说,其歧见亦多矣。
这里先用以宗教解读下的歧见之奇稍作说明:有人说它“崇佛”,有人说他“证道”,有人说它“三教括于一部”,这里的宗教题旨已经鼎足而三!说其“证道”,而我们知道,《西游记》里道士没一个是好的:乌鸡国、车迟国、比丘国均是道士作国丈,祸国殃民;道教的祖师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两次下界为妖,两个炼炉童子亦下界为妖,这是“证道”?……。说其“崇
根据创作学原理,根据对极大多数成功作品的创作考察,任何一部优秀小说都应当有贯穿全书的逻辑题旨;否则,将不可能形成有机完整的艺术整体而被人们接受与称道。于是,我们显然可以得出这样的推理:凡是无法找出贯穿全书逻辑题旨的作品必然是平庸的作品;反过来则是,一部为人们称道的优秀作品而出现题旨纷出的现象,那必然是尚未找到那么一条贯穿全书的逻辑题旨的缘故。
一、题旨歧见纷出的奇书
《西游记》就是一部既是交口称誉定评、又是题旨歧见纷出的奇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个案。
《西游记》一自流行,即有种种解读,概而括之,至少有:宗教解读、心学解读、人生解读、阶级解读、文化解读、社会解读、时代解读、哲理解读、娱乐解读
收稿日期:2009-11-24
作者简介:徐乃为(1949-),男,江苏启东人,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70
佛”,小说中偏有孙猴子撒尿于如来手掌,如来的护法金翅大鹏鸟亦下界为妖,如来手下的守经阿傩、伽叶竟然因索贿未成而以“无字经”欺骗唐僧,可说对“佛”竭尽揶揄之能事。若说三教归一,更是不知从何说起,孙悟空这一形象哪一点与儒教搭界?
今再试以现代文艺学介入《西游记》研究之后所得出题旨的歧见作一说明。文学史的撰写最为慎重,既取各家之长,又有独家之得;分任撰稿的均是研有专长的专家,专家间常作深入切磋探研,又有权威审定的程序,因而,其论断能代表着此前的主流观点与最高水平,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与权威性。这里特别就学术界影响最大的几种文学史,即中科院文研所编著、游国恩等编著、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对《西游记》题旨的解读的发展与变化,说明解读《西游记》题旨的复杂性、艰巨性与分歧的尖锐性。
中科院文研所编《中国文学史》关于孙悟空形象与《西游记》题旨的论述是这样的: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叛逆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大闹天宫”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民的反抗。……
“大闹天宫”以孙悟空的失败结束,这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所受的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有关。同时必须指出,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和以后的皈依佛法,也是情节发展上的必然要求。
[2]907
这里,著书者把小说主人公孙悟空定格为“叛逆的英雄”,把生活素材、文学题材以及典型环境的底色确定为“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其题旨的倾向就显而易见。著书者十分清楚“叛逆”与“皈依”之间无法调和的逻辑抵牾,于是把“皈依佛法”说成“情节发展上的必然要求”,亦属“苦心孤诣”的自圆己说。———然而,这里只问一句:“大闹天宫”之前的第四回中孙悟空自觉自愿的兴高采烈地接受最高封建统治者象征的玉皇大帝的“弼马瘟”的封敕,“大闹天宫”过程之中也是主动接受“齐天大圣”的封敕,将何如解释“叛逆”这一题旨?“叛逆说”之难以说通可见一斑。
稍后版行的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则竭力弥补文研所本的矛盾之处,把“叛逆”降格为“反抗”,把其所作所为,定格为“专为人间解除磨难的英雄”,以及“歌颂他的战斗精神”的“人民性”。其实,就小说所写,取经路上的妖魔并非“人间磨难”,妖魔并非对老百姓“磨难”的施虐者,大多或是想“长生不老”而吃“唐僧肉”的妖魔,或是篡夺国政君权妖魔!孙悟空一行或自为取经,或解除西方路上“统治阶级”范畴的君王们的灾难!再说,取经一行四人、大小妖魔、玉皇大
《西游记》题旨新论
帝、天上神仙、观音佛祖都委实难以画出敌、我、友……可见,“人民性”的解读也十分勉强。
到了上一世纪末出版的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已经离以上两部文学史的出版三十余年。经历了“思想解放”,人文领域的研究打破种种框框,有了质的变化,可以说各种研究越加逼近本真。这期间涌现出不少对《西游记》题旨的解读,该《中国文学史》的著者显然参考诸说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对题旨做了全新的表述。该书体例的特征之一是标题下设置有“关键词(短语)”,使“关键意思”一目了然。今将该书《西游记》一章论说《西游记》题旨的部分内容移录于下:
第二节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关键词(短语)】戏笔中的的至理;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呼唤着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正文】……因而作家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3]152
(关键词语之间原无分号,系引者所加。)
《西游记》的题旨即是标题———“人生哲理”,“游戏之作”盖从鲁迅处来;关键词则是对“人生哲理”的阐述。而正文中也全然没有“叛逆”、“农民起义”、“反抗性”、“人民性”等早先习见的关键性词语。说作者改造取经故事时,纳入“时尚的心学框架”,把孙悟空在小说中的大闹天宫、五行山下、西天取经三过程认定为“放心”、“定心”、“修心”三阶段,从而认定小说“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的功用!这对前两种文学史作了翻转一百八十度的否定解读;然而,无论从怎样的角度,还是很难看出“宣扬‘明心见性’”与“维护封建社会正常秩序”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
以上三文学史的解读,说明了“阶级解读”与“心学解读”的偏颇。
应当说,“人生哲理”是一种很不错的解读,但是,具体的解读却很不够,大多读者仍不明所以;特别是未能具体地解释孙悟空既“大闹天宫”、又接受“弼马瘟”、“齐天大圣”封敕;既蔑视三界权威、有皈依佛门等完全“矛盾”的现象。———例如,关键词中的“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呼唤着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又如何与接受“弼马瘟”、“齐天大圣”谐和起来呢?
一部作品题旨有这么多的歧见,有如此尖锐的对立,是极为罕见的,是令人深思的。
自袁行霈本《中国文学史》出版后,各地学术刊
71
徐乃为
物继续研究讨论《西游记》的题旨,“人生哲理”说得到较多的相应(源头是梁启超,见上文所引),而有些则回复到《西游记》流行初期的“《西游记》是一部觉悟之书”[4]1,“定性”之书等旧说。
应该说,各种解读都有合理的成分,但都不准确,都有有违于小说的本意之处,都未能拈出关键之处。因此,得出的结论都不能贯穿全书而使整个小说圆通。
作品题旨的特殊性在于,其会自然而然地贯彻作品的始终,其会自觉不自觉地范囿与导引作者的创作思绪,使作品浑然而成完美的逻辑整体。是的,《西游记》是一部长达数世纪累积而成的小说,以各种方式参与的“作者”有甚多。但是,这文艺创作的特殊性正在于,后续的“作者”,或者集大成的作者如吴承恩能十分自然地获取原有作品旨意的信息与基因,从而连缀生发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累积而成,“作者”众多,不能成为题旨抵牾的理由。
二、解读的难点与思路
解决《西游记》题旨的问题,似乎必须解决思路问题,方法问题。笔者以为,有两个问题问题是务必引起我们注意的。
第一,一个绕不过去的症结:那就是上文已经说到的,无论那一种视角的解读,无论怎样的结论,必须要圆通解释形成孙悟空形象的那些关键点、被学界视为矛盾的困难点:即既主动接受“招安”去当“弼马瘟”、“齐天大圣”,却又两反天宫的情节事件;既完全蔑视佛法而又皈依佛法,最后护法成佛的情节事件。因为这些是孙悟空形象的原底色;是小说的主导情节,甚至是主干情节,无法绕开,无法回避。因此,任何一种解读的结果,必须对这些症结作出合理的解释。假如不能圆通地解释,那么,应当认为解读出的题旨就有重新认识、重新评估的必要。
第二,一个为人忽略的现象:那就是,在把纲常礼教视为社会人最高准则的时代,又是文网严密,朝廷、地方屡屡颁行禁毁书目的时代,《西游记》并未遭受禁毁,也就是说,《西游记》是一部难得的封建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都乐意接受的小说。———其原因何在?
在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中,《西游记》是唯一一部未遭封建统治者与民间任何一方禁毁的一部书;将四大奇书换为四大名著,用《红楼梦》替代《金瓶梅》,《西游记》的被接受度仍是如此。(说明:对《三国演义》,统治者并未禁毁,但民间的谚语“老不看三国”,正说明讲权术
72
的“三国”有坏人心术的负作用而不被人们接受。)
这就说明了,《西游记》是一部被各色人等都接受的小说,为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接受的一部书。———这本身也说明封建统治者并未认为《西游记》有犹如《水浒传》那样鼓动老百姓造反的功能。这为各色人等都接受的那个“点”是什么?为什么为各色人等都接受?这个关键点“点”应当就是小说的逻辑题旨!
三、“成功意识”是人类的本质共性神话小说《西游记》,从本质说是写人的,写了人的某一方面,每一个人都从中看到了人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完全可以说,都看到了对象化了的自己隐秘的一部分。———这必然是人性中的共性!
正是这一部分,为所有人接受与认可。
假如说,“人生哲理”是《西游记》“旨意”的大范畴,那么,“成功”,人生的成功,对人生成功的追求,就是这“人生哲理”大范畴中的内核!说得更具体一点,这种成功是“底层百姓的成功观”。这就是贯穿整部作品的题旨线索。
“成功意识”是人类社会从动物时代承继来的天性之一,是社会人与生俱来的共有的天性,这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共性。
我们之所以在“成功意识”之前要加上“底层百姓”这一限制性修饰语,那是因为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进入文明时期,产生国家君权以后,“成功意识”是有所分化的,君王、士大夫与底层百姓有区别的。《西游记》作为流传于社会底层百姓之间的小说,“成功意识”显然打上了底层百姓的深深的印记,但尚未达到上层士大夫不能接受的程度。
底层百姓的成功观有时更感性些:渴望获有非凡神勇的本领,崇尚孔武有力,以战胜部落以外的入侵为壮举;乃至血淋淋地征服弱者,称雄一方;渴望获得更强悍于自己的对手的尊重与认可;接受不可知的冥冥上天、神明或命运的封敕……;总之,幻想获取超凡能力而出人头地是底层百姓的最素朴、最本质的成功观。
即便是最最底层的,最最凡人的一个,也莫不渴望成功———成人、成才、成家、成事、成业、成名……这些成功的意识直至发展到白日梦呓———“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西游记》孙悟空之语)。
四、孙悟空是底层百姓成功意识的化身孙悟空就是这些成功意识的化身,就是这些成
功征象的放大。我们考察孙悟空的形象成长史,可以鲜明地说明这一切。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成长历程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从出世而至大闹天宫失败,压于五行山下;后一部分是从第十四回起,保护唐僧取经而至受封“斗战胜佛”。前一部分是形象成长史,后一部分是形象的终结完成。
我们主要分析前一部分。孙悟空在七回中间所作的事是:
一、诞育成人: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见风而生;自称美猴王。
二、访道学艺:学成“七十二变化”与“十万八千里筋斗云”。
三、学成回洞:剿灭霸占花果山的混世魔王,当起山大王。
四、龙宫借宝:得获“如意金箍棒”。
五、地府消籍:梦游地府,“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去”,得以长生。
六、初受“招安”:官拜“弼马瘟”。
七、识骗回洞:自称“齐天大圣”;打败前来进剿的托塔李天王的天兵神将。
八、二受招安:回天做“齐天大圣”。
九、一闹天宫:吃仙桃、仙酒、仙丹;回花果山,自办“仙酒会”。
十、二闹天宫:一人敌众神,毫无惧怕;中老君暗器被捉,被炼于“八卦炉”,踢翻“老君炉”,被压“五行山”。
其中“一”是成人;“二”是成才;“三”是成业。拥有自己的天地,自封美猴王,这是十分自然的底层百姓的成功“三步曲”。
“四”之“借宝”、是谋取更大成功的需要;同时也是“成功”的标志之一。
“五”之“地府消籍”,得以长生,这是底层百姓的长寿的愿望。
从“六”、“七”起是转折。请注意:孙悟空接受第一次诏安,是十分情愿的。当小猴报称太白金星前来宣旨时,小说写道:
美猴王听得大喜,道:“我这两日,正思量要上天走走,却有天使来请。叫:‘快请进来!’”猴王急整衣冠,门外迎接。……教:小的们!安排筵宴款待!吩咐:“待我上天去看看路,却好带你们上去同居住也!”(第三回)
这样的心态,与凡间的布衣突然被天子宣召赐官的心态是一样的,可以说,与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异曲同工!这其实是那个时代的底层百姓正常而自然的心
《西游记》题旨新论
态,正常而自然的举动,这是那个时代的平民百姓心目中最大的成功!非惟如此,———书中写道,孙悟空居官竟然十分勤勉谨慎:“弼马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是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关于这一节,大凡被解释为封建统治者的“反革命的‘剿’、‘抚’”两手中的“抚”的阴谋。请注意:这形式,与“招安”、“抚”固然无异,但具体到小说中,孙悟空与天廷并无冲突,从悟空一方说,完全是自觉自愿的,他的内心完全认同那是“当官”,那是出人头地!后来,当他知道“弼马瘟”是一个“没有品从”的“未入流”的马夫时,乃“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
他的成功意识受到嘲弄与揶揄!他并未与玉帝“理论”,而是“因嫌官小”,擅离职守,回洞去了。
他的侮慢招致托塔天王率领天兵神将的第一次追剿。孙悟空不假思索,披挂迎敌,打败了他们。———这是不是“反抗”呢?这恐怕不能解释为“阶级对立”的反抗,在生活底层的老百姓的代言人孙悟空看来,来犯的托塔天王那拨人,与他早年离洞学道时前来侵占花果山的混世魔王没有区别,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与子孙,象部落间的械斗那样,捍卫自己。因此,对这些情状的最符合本质的认识是,这些应是底层百姓的超凡能力的的展示,捍卫自身权利的人的天性的展示!而在击退天兵们的过程里,倒是真的享受了成功的快乐。这与“造反意识”、“革命”无关!
“八”是第二次接受“招安”。悟空打退天兵,在“美猴王”的基础上,自我进爵“齐天大圣”。这里需要稍作说明的是,不要以为“齐天大圣”是一个有多么强烈的造反意识的叛逆的封号。孙悟空在“地府消籍”时,与十代冥王说道:“我老孙修仙了道,与天齐寿,……”“齐天”,就是“与天齐寿”,这是老百姓的成功意识中“福、禄、寿”中平常的一种。而此番太白金星再次招安,孙悟空竟然是这么说的:
悟空道:“来得好!来得好!想是前番来的太白金星。那次请我上界,虽是官爵不堪,却也天上走了一次,认得天门内外之路。今番又来,定有好意。”……那猴王信受奉行,……他才遂心满意,喜地欢天,在于天宫快乐,无挂无碍。
孙悟空对玉帝“招安”其为齐天大圣是那样的得意!可见,孙悟空接受“招安”,是完全自愿的,在他的意识里,是自己的超凡才能被权威所认可,是一种高层次的成功!所以,既不能理解他的“闹天宫、斗天兵”是造反、是革命,又不能理解孙悟空的接受“招安”是
73
徐乃为
投降变节,还不能理解他的接受弼马瘟却丢弃弼马瘟、抗击天兵天将却再接受齐天大圣是性格的反复无常。———这些,在底层百姓的意识里,是强悍、是能耐,是制伏他人的标志,总之,是成功的标志,这一切都合情合理地同一在成功意识这一框架内。
在底层百姓的意识里,拥有一片邦国领地是成功,拥有一个山庄宅院也是成功;当上朝廷的知府道台是成功,当上官衙的都头捕快也是成功;铁拳钢牙使人莫敢仰视是成功,诡计诈谋而屈人之兵也是成功———他们既不会意识到孙悟空说的“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的白日梦是一种反叛,更不会意识到转而接受皇帝赐予里正、县丞那样的小官是对昨天的“白日梦”的背叛。……他们以为这些都是出人头里的美事,是成功的征象。
我们不否认,“天上朝廷”有“人间朝廷”的某种折射的成分,可是,“人间朝廷”里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孙悟空的“大闹天宫”是反叛而禁毁《西游记》!可见,统治者们正是以自己共性中的“成功意识”认同了孙悟空!与此相应的,《西游记》的作者们显然绝无撰写“造反”的故意,只是塑造一个底层百姓成功的英雄,借着孙悟空的成功,表达自己心中对成功的渴望而已!
至于第十四回以后,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其形象要单纯得多。就是使取经大业成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妖擒妖,逢魔伏魔。作为大师兄,指挥若定,身先师弟,一路当先,他自己充满了一种成功的满足感。在取经的团队里,他的大师兄地位是有“领袖”意味的,是并不逊色于天廷里的“弼马瘟”与“齐天大圣”的名位的,当然仍是一种成功。
最后,他成了“斗战胜佛”,———成名,代表了最大的成功。
在底层百姓的心目中,就是以成人、成才、成事、成业、成名解读孙悟空的,准确的说,心中的这些潜意识与孙悟空形象是相知相通的。
至于说,“这些虚构和幻想的情节是以现实生活
中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作为基础。如果没有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次规模巨大的、猛烈地冲击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大闹天宫’的情节不可能想象的那样大胆,孙悟空作为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的那样光辉夺目”。
[2]907
我们认为,引文所说的在作
品中构成的乃是作品的形式因素。作为形式因素,诸如说清“典型环境”的来源所自,这自然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题旨毕竟是主观意识,是作者的构思与读者解读的统一,由作品的形式因素而确定主观题旨,应当是不确当的。
作品题旨可以有多种解读,不同生活经历的作者、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作品,人们可以有不同解读的途径,也应当有不同的解读途径。不同视点的解读可以殊途同归,相同视点的解读也可能大异其趣,这些都应当是正常的学术现象。各种视点的解读自然各有长处,例如,阶级分析的方法可以使研究者的眼光犀利而能快捷地抓住要害,———然而,有时却也失之于偏颇。“心学解读”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时尚,但一定得分清,这些到底仅仅是借以表述的名目、躯壳;还是欲以实现的目的、主旨。
但是,通过这一典型个案似乎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
高尔基有一句名言:文学是人学。无论在自然命题还是社会命题下,人类是有共性的。这种人的共性超越时代、超越阶级。当别的视点的解读难得一致的时候,人的共性解读或许能得到较为公允的结论。参考文献:
[1]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郑州:中州书画
社,1983.
[2]中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三)[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79.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李安纲.孙悟空的斗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校黄毓任
——ANewProbationThemeofJourneytotheWest—XUNai-wei
(SchoolofLiberalArts,NantongUniversity,Nantong226019,China)
Abstract:“Awarenessofsuccess”isthecommonpointinhumans.Successinallwalksoflifeisthepursuitofeveryperson,whilethepossessionofmagicpowersistheillusionofordinarypersonsforsuccess,whichisthethemeofJourneytotheWest.ThemagicpowersofMonkeyKingareallthesuccessfuldeedsofMonkeyKing,andallthetitlesbestowedtoMonkeyKingaretypicalachievementsrelatedtomagicpowers.ThisinterpretationofMonkeyKing’ssuccessesandachievementscanhelpreadersunderstandMonkeyKinghimselfandthethemeofJourneytotheWest.ReaderscanalsounderstandwhyMonkeyKingwouldacceptthosetitleswhichhadnothingtodowithhiscapabilities.
Keywords:JourneytotheWest;theme;differentinterpretations;MonkeyKing;essenceofimage
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