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绿道规划研究现状分析

2024-07-21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3期夏晨:我国绿道规划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绿道规划研究现状分析

夏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江西分宜336600

摘要:自绿道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引入我国以来,我国的绿道规划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也存在不足。文中从国外理论与实践介绍、绿道分类与功能讨论、规划模式与方法探究、国内实践总结 以及具体规划案例5个方面对我国绿道规划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今后研究需要补充和深入的方面, 以期推动我国绿道研究的深入和绿道规划实践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绿道,分类,功能,规划模式,规划层次 DOI: 10.3969/j. issn.1672 -4925.2018.03.010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Greenway Planning in China

Xia Chen

(Experiment Center of Subtropical Forestr^^,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 Fenyi 336600, Jiangxi)Abstract : Since the concept and theories of greenway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in the 1980s and 1990s, the research on the greenway planning in China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but there is a large space to be improved. The paper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on greenway planning in China in terms of overseas concept and practices, greenway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s, planning modes and methods, domestic practices and specific planning cases. It came up with the aspects that need to be enhanced, with the aim at improving the research on greenway and the practices of greenway planning in China.Key words: greenway, classification, function, planning mode, level of planning绿道规划是进行绿道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我 国研究者在介绍国外绿道规划理论与实践、探讨 绿道规划模式与方法以及进行具体规划实践方面 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将就此进行总结 分析。

的概念,并且在1987年的美国总统委员会报告[4] 中被正式提出;绿道的形成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即19世纪的城市运动和国家公园运动、20世纪 的开放空间规划以及20世纪末绿道规划的出现。 周年兴等[5_从词源角度分析了绿道(greenway) 的概念,即green指与环境有关或支持环境保护,

1国外理论与实践介绍

在我国,“绿道”一词最早出现于1985年, 付斌对日本冈山市西川绿道公园进行了介绍[1。 其后,张文等[2]认为绿色通道(greenway) —词 是由greenbelt和parkway合成的,在景观生态学 中属于廊道;并简要介绍了美国的博尔德绿色通 道和Woodlands镇绿色通道。刘滨谊等[3_指出,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已经开始出现了“绿道”

收稿日期:

way指通道或线路与路径,因而绿道即人们接近 自然的通道,其基本功能是连接城市和乡村景观。 谭少华等则[6]认为,欧美的绿道规划思想始于16 世纪,而在中国却可以追溯到周代。

赵珂等[7]认为,绿道思想虽在美国最先提出, 但在我国盲目照搬美国“绿道”理念进行绿道规 划建设导致对其生态功能重视不足,而系统总结 欧洲的绿道规划方法可以弥补这一不足:1)明

2017-11-20作者简介:夏晨(1970-),男,工程师,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山下林场场长,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和研究工作,E-

mail: 986087591@ qq. com

48中国城市林业第16卷

晰生态的保护;2)丰富绿道功能;3)增加绿道 形式。他们认为,生态网络是欧洲绿道的研究基 础,生态廊道是欧洲绿道的衍生母体;欧洲的绿 道规划方法以生态学、拓扑学和景观生态学为理 论基础。鉴于奥姆斯特德被普遍认为是“绿道” 思想的源头,高梦瑶[8]对其思想进行了分析,指 出奥姆斯特德的理论颇具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风 格,他继承了英国的自然主义造园思想,19世纪 美国城市的工业化转型是其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 英国皇家公园的公共化是其历史契机,而其思想 之所以在绿道规划领域长久占据重要地位在很大 程度上是由于他对于人类本性需求的率先感知而 且切合时代需求。

2绿道分类与功能讨论

目前我国研究者对于绿道的定义尚没有形成 统一意见,而且由于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多数仍 沿用国外的相关概念。目前广泛引用的国外绿道 概念有2个:1)

LittW9]将绿道定义为沿河滨、

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沿着废弃铁路线、 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2) Ahem11。-将绿道定义为为了多种用途(生态、 休闲、文化、美学等)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 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此外,在介绍和分析 国外绿道概念的基础上,也有部分国内研究者对 绿道进行了定义。例如,孟亚凡[11_分析了几种较 为流行的对绿道的认知:1)生命的网络;2)以 受保护的线形廊道为基础的绿色自然通道;3) 某条从环境的观点来看是好的路线;4)各种宽 度的自然廊道;5)包含了线形元素的土地网络。 在此基础上,他将绿道定义为由具备较强自然特 征的线形空间组成的网络体系,以生态功能为基 础,综合了休闲、美学、文化等多种功能。

在绿道分类方面,我国研究者也多数借鉴国 外学者的意见:1) Little19-的5分法,即娱乐绿 道、自然绿道、历史风景绿道、城市河岸绿道、 综合网络状绿道;2) Fah〇s[l2-的3分法,即娱乐 性绿道、具生态意义的走廊和自然系统绿道、具 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的绿道;3) AhemUU-提出的 2种分类方式,即以面积尺度为分类依据的市区 级、市域级、省级、区域级4种类型绿道和以功

能为分类依据的休闲娱乐、水资源保护、生物多 样性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4种类型绿道。我 国研究者也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式。 例如,俞孔坚等[13]将我国的绿道分为沿河道或水 域边界的滨河绿道、公园道路绿道或具有交通功 能的绿道以及沿田园边界分布的田园绿道;刘滨 谊等[3_将绿道分为城市河流型、游憩型、自然生 态型、风景名胜型和综合型5种。此外,受《珠 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 行)的影响,在我国的具体绿道规划实践中广泛 采取的是生态型、郊野型和城市型的3分法。

关于绿道功能,周年兴等[5_从4个方面进行 了总结:1)生态功能,包括防洪固土、清洁水 源、净化空气、维护自然界生态过程、保护内部 生境免受外部干扰以及成为生物保护的栖息地;2)

休闲游憩功能,包括促进健康与舒适、接近

自然区域、提供休闲机会以及增进社区自豪感;3) 经济发展功能,包括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增 加旅游收人、带动商业繁荣以及促进地区经济发 展;4)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包括将破碎化的 景观通过线性自然要素连接起来从而维系和增强 景观美学价值以方便旅行者欣赏自然、历史、地 质、景观以及开展文化活动。刘滨谊等[3]则指出, 绿道具有涵养生态、休憩旅游、经济推动、社会 文化及美化5大功能。金云峰等[14]则将绿道系统 的功能总结为:1)生态的重要廊道;2)提供线 性的游憩空间;3)承载与保护重要的历史文物 与遗存的空间。

3规划模式与方法探究

金云峰等[14-认为,在区域、城市、场所3个 规划层面中,“城市”无疑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而现阶段绿道规划的主要关注点应置于城市层 面。他们比较早地提出了完整的绿道系统规划模 式,即分层分析一

叠加分析一

专项规划。孟

亚凡[11]指出绿色通道规划的意义和地位在于它是 一种多目标综合性规划,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 的规划;但绿色通道本身只是一个线形的网络体 系,绿道规划无法取代总体规划,其与景观基质 关系密切因而需要总体规划对周边土地利用进行 控制。宋雁[15]提出,省域绿道网规划建设实施的

第3期夏晨:我国绿道规划研究现状分析49

关键问题在于难点突破,即选线连网与互连互通, 包括整体选线、贯通成网、无缝衔接和区际互连。

陈辉海等[|6-指出现有绿道规划指标体系存在 指标缺乏系统性、指标意义不明确和指标测算方 法不统一的缺陷,提出了适宜度和自然度2个新 指标,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并给出了每个指 标的意义和计算方式。周聪惠[17]根据绿道的区位 和服务层次并与游憩圈层相对应,将绿道划分为 社区绿道、城区绿道和地区(区域)绿道3个等 级;从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载体特征2方面分析 了城市内部的绿道布局特征。

李方正等[18_探讨了利用POI大数据的社区绿 道规划方法,指出可以从环境公平视角进行社区 绿道规划,考虑的要素包括串联社区资源的绿色 线性廊道、维护环境质量公平可达的绿色慢行廊 道和保障社区环境公平的绿色基础设施。李均超 等[19_借鉴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研制的风景资源管理 系统(VRM)构建了农业观光绿道的生态、文 化、游憩和产业结合的VRM系统,并以北京市房 山区河北镇农业观光绿道为案例探讨了其具体应 用。蔡瀛等[2°]提出了绿道网选线的基本思路与规 划方法:1)在进行生态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结 合区域生态景观格局和城乡绿地系统,确定绿道 网主体框架与生态保护体系;2)优选绿道网串 连节点并扩展绿道功能体系;3)通过评估绿道 系统现状确定绿道选线布局密度与容量;4)确 定绿道网的适宜路径。5)通过加强绿道网与其 他交通系统的连通完善配套设施;6)最终确定 绿道边界并形成规划布局方案。作为我国第1部 指导绿道规划设计的技术文件《珠三角区域绿道 (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提出了绿道 的区域(省立)绿道、城市绿道和区级(社区) 绿道3级分类体系。

4国内实践总结

我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即已对绿道的概 念、实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和讨论,但绿道 规划建设实践起步较晚。2009年,广东省住房和 城乡建设厅以及省委政研室牵头起草并上报了 《关于借鉴国外经验率先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的建 议》,首次提出了“建设珠三角区域绿道”的构

想,并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 此背景下,《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于2010年开始编制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绿道规划 建设的正式开端。此后,北京、陕西、浙江、福 建、四川、江苏等地相继提出了绿道发展政策。 2010年,《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 术指引》(试行版)正式颁布。2016年,国家住 建部发布《绿道规划设计导则》,标志着绿道规 划建设已从地方探索实践上升为国家政策。

随着各地尤其是珠三角绿道规划建设的逐步 展开,研究者也开始对我国的绿道规划实践进行 总结和反思。庄荣等[1对《珠三角区域绿道(省 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的规划理念、原则和方 法以及设计要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分析, 并指 出该指引主要是针对珠三角地区绿道建设的宏观 指导,各地区应结合各自实际完成更为详细、具 体的规划指引。李建平[22_从管治理念转变背景下 珠三角空间模式演进的角度对珠三角绿道规划思 想的形成进行了总结。宋劲松等[23]在对珠江三角 洲绿道网规划建设方法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指出, 与国外绿道建设多采取“自下而上”模式不同, 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的初期更多地表现为“自上而 下”的政策行动;总结了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设措 施和管理运营模式;提出了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一 些问题;强调了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促进公 众参与绿道规划建设和管理监督的重要性。

盛鸣[24]认为我国已出现了绿道网规划建设 “热”的现象,指出在此背景下,在部分地区绿 道网规划建设成为了 “面子工程”,并存在一些 普遍性问题,如功能和业态单一、生态性欠缺以 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他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完善我国绿道网规划建设的系统对策:1)系统 耦合,即进一步优化绿道网空间布局框架。一是 连通为先,强化绿道对特色资源要素的链接;二 是耦合为重,促进绿道与城乡空间结构相匹配; 三是以人为本,注重绿道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四 是系统升级,逐步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网络。2) 综合开发,即不断丰富和挖掘绿道价值与功能内 涵。一是生态优先,倡导适度设计和低碳环保; 二是多元发展,从单一目标走向复合功能开发; 三是内涵活化,注重绿道沿线空间整合与管控。

50中国城市林业第16卷

3)差异协同,即促进绿道网规划的务实有效实 施。一是差异引导,构建分级分类分时的绿道网 络;二是匹配地权,进一步优化绿道选线与开发 建设方式;三是协同推进,倡导部门协作和更广 泛的公众参与。刘铮等[25_在全球绿道运动这一背 景下对我国绿道规划建设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 回顾了珠三角绿道网模式的形成;分析了珠三角 绿道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如实施过程偏离 早期规划愿景、对绿道的理解过多局限于慢行系 统、长距离借道城市道路与非机动车道、缺少绿 色廊道缺失以及对生态性考虑考虑不足等;并针 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强化绿道的连续性、关注绿 廊系统规划以及减少人工化绿道数量。

5具体规划案例

在我国绿道规划建设“热”的背景下,除在 各级政府部门主导下完成的绿道规划案例外,研 究者也分别针对不同行政层级、地域自然条件、 类型的绿道进行了规划实践或提出规划建议。

沈员萍等[26-以福建省为例,进行了省域层面 的绿道网规划体系研究,将福建省绿道层级分为 3级:1)省级绿道: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全省生 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 绿道。2)市(县)级绿道:市(县)级行政区 划范围内,连接主要节点,并与省级绿道相连通, 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具 有重要作用的绿道。3)社区级绿道:城镇社区 范围内,使居住区、居住组团与绿道有机联系, 主要为附近居民提供服务的绿道。在此基础上, 他们完成了福建省绿道网规划体系总体布局。丁 金华等U7-将江苏省苏州市的城市自然生态结构特 征总结为:1)水陆共生的城市基底;2)河流水 系构成城市骨架;3)湖泊、湿地形成城市生境 斑块。在此基础上,他们从3个尺度进行了苏州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在宏观尺度上进行以生态维 育为目标的生态格局规划,在中观尺度上进行以 生态连通为导向的廊道设计,在城市微观尺度上 进行以生态服务为提升的慢行系统设计,最终将 苏州绿道生态网络布局结构确定为“一核二环” “两横” “两纵”“多带”。

邓腾峰[28_分别针对生态型、郊野型、都市型

3种类型的绿道提出了规划目标:1)生态型绿道 突出强化生态区域边界、确保生态廊道完整性和 提供科普探险体验;郊野型突出串联沿线村庄、 促进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沟通城市与郊野、扩 大城镇居民休闲空间、串联主要景点和打造旅游 精品线路;3)都市型绿道突出恢复城市活力、 连接城市慢行系统和串联线型绿地。在此基础上, 他们将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绿道网分为2个层级, 即主线层与支线层共同构成7条主线绿道以及涵 盖3个街道办片区的3片区支线网,形成龙岗绿 道网“三横四纵三片区”的整体布局,同时连接 市级、省级的绿道线。郭屹岩等[29_从促进城乡生 态旅游发展的角度,筛选出与其相契合的5个影 响因子作为绿道选线适宜性评价因子,运用Arc-

gis10. 0软件建立适宜性模型,利用可达性分析

结果完成了辽宁省丹东市城市绿道网络设计方案。 潘关淳等130—31-以北京三山五园(香山、万寿山和 玉泉山以及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遗 址和圆明园)绿道作为案例进行了绿道规划,将 该绿道定位为都市型绿道,并进行了景观设计。

6结语

绿道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于20世纪八九十年 代引人我国。其后,在我国进行了不同侧面、不 同内容的相关研究,具体规划研究和实践也在不 同层面展开乃至形成了绿道规划建设“热”,取 得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加以弥补:1)介绍国外理论 与实践不够全面,多是对欧美尤其是美国情况的 介绍,缺少对国外实证研究方法及结果的介绍; 在今后研究中应更加重视欧洲绿道规划理论和技 术方法的引人,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 相关理论与实践予以更多关注[32。2)关于绿道 分类的讨论与我国及各地区实际情况的结合不够 紧密,对绿道功能的分析多限于一般性的列举而 缺乏详细实证结果的支撑;在今后研究中应在总 结现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深化对绿道分类的分 析并提出更适合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 类方式,对绿道功能的研究应更加关注其与其他 类型绿地和廊道的不同特点并加强实证研究[33。3)关于规划模式的探究,对绿道规划与其他城

第3期夏晨:我国绿道规划研究现状分析51

市规划的区别不够关注,对规划方法的研究不够 全面深人;在今后研究中应在深人分析绿道规划 特征的基础上加强研究的系统性,对规划方法的 研究更加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和技术细节的讨论。4)在国内实践总结方面讨论不够全面,在具体 规划案例方面针对实际情况不足;在今后研究中 应对我国绿道规划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 题进行全面总结并针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 施,在进行具体规划的过程中关注各地域及规划 对象的实际情况。参考文献

[1] 付斌.冈山市西川绿道公园[J].世界建筑,1985(2) :28-29.[2] 张文,范闻捷.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国外城市规

划,2000(3):40-43.

[3] 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中国园

林,2001(6) :77-81.

[4]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 Outdoors.The report of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s outdoors : the legacy, the challenge[ M ] . Washington : Island Press , 1987.

[5] 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生态学报,

2006(9) :3108-3116.

[6] 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园林,

2007(2) :85-89.

[7] 赵珂,李享,袁南华.美国“绿道”到欧洲绿道:城乡空间生态

网络构建: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中国园林,2017,33(8): 82-87.

[8] 高梦瑶.浅析奥姆斯特德的理论内容与源头[」].现代园艺,

2016(5) :78.

[9] LITTLE C.Greenways for American[ M] .Baltimore:」ohns liopkins

Lniversity Press,1990:7-20.[10] AliERN J.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 [」]. Landscape and

Lrban Planning,1995,33( 1/2/3) :13卜 155.

[11] 孟亚凡.绿色通道及其规划原则[」].中国园林,2004(5):

14-18.

[12] FABOS」.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the greenway movement,

use and potentials of greenways[」] .Lands cape and Lrban Plan-ning,1995,33( 1/2/3) :1-13.

[13] 俞孔坚,李伟,李迪华,等.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

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地理研究,2005,24 ( 1): 69-77.

[14] 金云峰,周煦.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现代城

市研究,2011(3) :33-37.

[15] 宋雁.省域绿道网规划建设实施关键问题[」].城市交通,

2012,10(4):10-18.

[16] 陈辉海,梅杰娜,黄金玲.绿道规划技术指标体系研究[」].广

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4) :57-61.

[17] 周聪惠.城市内部绿道布局特征及量化控制指标体系建构

[」].中国城市林业,2014,12(1) :47-51.

[18] 李方正,郭轩佑,陆叶,等.环境公平视角下的社区绿道规划

方法:基于PO1大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园林,2017(9): 72-77.

[19] 李均超,徐峰.基于VRM系统的农业观光绿道构建研究[」].

小城镇建设,2013( 1) :72-79.

[20] 蔡瀛,何昉,李颖怡,等.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

方法[」].规划师,2011(9) :32-38.

[21] 庄荣,高阳,陈冬娜.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的思

考[」].风景园林,2010(2) :81-85.

[22] 李建平.管治理念与珠三角空间模式演进:兼论珠三角绿道

规划思想的形成[」].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 :1-4.[23] 宋劲松,温莉.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建设方法[」].城市发

展研究,2012,19(2) :7-14.

[24] 盛鸣.对当前我国绿道网规划建设“热”的思考与对策.风景

园林,2015(5) :31-37.

[25] 刘铮,王世福,赵楠楠.全球绿道运动中的中国实践:理念思

辨与理论展望[」].南方建筑,2017(4) :23-29.

[26] 沈员萍,黄萌.省域层面的绿道网规划体系研究:以福建省为

例[」].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 3) :227-230.

[27] 丁金华,马程林,胡中慧,等.基于生态功能保护的苏州城市

绿道规划设计[」].生态经济(中文版),2017, 33 ( 2 ): 190-194.

[28] 邓腾峰.基于功能需求的绿道选线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

园艺,2014( 11) :79-81.

[29] 郭屹岩,宁生全,齐钟程,等.基于G1S促进城乡生态旅游发

展的绿道线路优化:以丹东为例[」].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 学版),2017,24( 1) :57-63.

[30] 潘关淳,王先杰.北京三山五园绿道系统规划设计[」].北京

农学院学报,2016,31(2) :102-106.

[31] 朱强,张云路,李雄.北京三山五园整体性研究新思考[」].中

国城市林业,2017,15( 1) :29-32.

[32] 粟娟,何清.广州绿道建设研究[」].中国城市林业,2014,12

(2) :55-57.

[33] 刘畅,孙欣欣,谭艳萍,等.绿道的发展及在中国的实践研究

[」].中国城市林业,2015,13(6) :49-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