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技能是教师主要用语言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启迪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类教学行为。讲解的实质是教师用语言对知识进行剖析和揭示。无论过去和现在,讲解都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地理教师重要的一项教学技能。
第一节 讲解的功能
讲解的目的是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的总目标,具体说来又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掌握关键有重要意义
难点是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的地方。在难点之处,教师有针对性的,精练、生动的讲解,往往能使学生茅塞顿开。
重点和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精要之处,这些知识对于完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要求学生清晰、牢固地掌握。然而学生往往搞不清楚哪里是重点,什么是关键。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强调重点和关键,并在这些地方着意雕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2.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讲解的内容经过了教师系统整理,将知识去粗取精、提炼和升华。其中包含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以及学生学习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听教师讲课,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3.生动形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讲课不能照本宣科,而是用生动、形象、精练的语言,用有趣的典型的例子去解释和叙述。语调抑扬顿挫,表情自然亲切的讲解会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如见其人、其物、其景,可以把枯燥的情节讲得入神入画,使学生神往陶醉。
4.有利于掌握知识结构,培养能力
教师讲课严密的逻辑,清晰的层次,准确的推理,透彻的分析和综合,会影响学生,使学生学会认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教师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自然而良好的情感流露,如深刻的爱与憎,激愤与惆怅,兴趣与豪情,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
然而,讲解的这些特点,都只有使用恰当时才能体现。如果使用不当,比如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少安排学生的活动,一味的灌输,还会产生“满堂灌”、“注入式”等问题,这是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的。
第二节 讲解的分类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一般可分为解释、描述、讲述、论述四种类型。
1.解释
解释是为扫清学生学习的障碍,对学生不懂的名词术语、原理用通俗的话简要地说明,或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一些已知的名词术语做补充说明。比如为了让学生记住地名,增加趣味性,可以解释地名的语源来历等。
在教学中第一次出现,以后还会经常遇到的重要名词应加以解释。比如,讲日本的富士山时,课本第一次提到它是座活火山,此时,应解释什么是活火山。讲中南半岛时第一次出现三角洲概念,应让学生观察三角洲的插图并加以说明。讲东南亚的经济时,第一次提到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对这些学生不熟悉的地理事物,应配合图片、幻灯或录像加以解释。
有些名词虽不常用,但,是学生生疏的,课文中的主要词汇,也要加以解释。比如讲大洋洲在国际交通和战略上的重要地位时,讲到大洋洲已成为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的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的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教师应解释什么是海底电缆。
在阅读地图和地理图表时,有时要先介绍地图符号所表示的地理含义,某些图表要介绍表现方法。如横、纵坐标表示什么事物,计量单位是什么等等。
解释是一种最简单,然而又是不可缺少的讲解方式。一般来说,只要点拨几句,讲清楚明白,让学生理解就可以了。它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是为学习更复杂和难于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做准备和铺垫
的,多穿插在其他讲解方式或演示、练习之中。因此,决不可喧宾夺主,占用过多时间,否则会离题万里,冲淡学习的主题。
解释的技能要求教师语言通俗、简练、能一语道破。 2.描述
对于地理感性知识,诸如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地理演变等知识,需要用描述的方式讲解。描述是用生动、形象、逼真的语言将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形态、各种地物的组合关系,景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表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科学的表象,为认识地理原理、特征和规律提供地理事实材料。描述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1)地理分布描述。描述地理分布必须使用地图。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时,应注意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范围、组合关系、密度及其态势等,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地图表象。
比如描述城市和港口、山顶、工矿、旅游景点等点状地理事物的分布应从与参照物的相对方向(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与距离、地区部位、经纬度、与相关的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几方面去说明。
山脉、河流、岸线、寒潮、台风等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则从源地、走向或流向、流经地区、平面形态等几方面描述,有时还要表述分布的态势,如用手势表示中南半岛的河流和山脉与我国的横断山联为一体,呈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态势。
面状地理事物的分布如大洲和大洋、地区、国家的位置,常从半球位置、经纬度(包括四至点)、海陆关系、地区部位与相邻行政区
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描述。森林、湖泊、沼泽、沙漠、作物、土地类型等面状地物的分布,则从各要素在区内的位置、面积、形状、集中与分散、密度及组合关系等几方面描述。
总之,描述地理分布,就是让学生建立空间方位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准确地描绘一幅幅地图。当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述在自己的头脑中清晰地浮现出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形态的时候,描述地理分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地理景观描述。描述地理景观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地物表象,获取感性知识。同时将学生带入到我们所要认识的地理环境之中,让地物的情与景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真实、形象、情景交融是描述地理景观的技巧。
地理景观反映地理事物的外部景象,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中学地理教学,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景观描述占有较大的比重。地理景观描述最好借助于图像或实物,让学生不仅通过声觉,而且通过视觉得到充实的感受,描述的效果才会更好。
描述自然景观要从地物的种类、数量、形态、结构、色彩、组合关系及时相变化等几方面说明。比如河南郑州三十七中徐增林老师在讲述非洲概述时,这样描述热带草原景观:“因为热带草原有明显的干湿变化,所以这里的植物具有旱生的特点。草高而密,大都叶窄直立,以减少水分过分蒸发。草原上稀疏地散布着的树木,叶小而硬,树干很粗,雨季可储存水分,供干季时需要。为了适应干湿季的变化,这里的动物善于奔跑,经常搬家。雨季时草木茂绿,地上铺满了鲜艳
的花草,这时羚羊、斑马、长颈鹿等都成群结队地来这里寻草觅食,后面还跟着狮、猎狗等肉食动物。干季时一片枯黄,各种动物又返回原地。”徐老师边指图边描述,学生们仿佛真的来到了非洲广阔的热带大草原。
文化景观是社会现象的缩影,涉及民族与语言、宗教、礼节、服饰、饮食习惯、民间艺术、建筑风格、文化教育、经济贸易、交通运输、名胜古迹等诸多方面,比自然景观要复杂得多,它和一个地区的社会历史、政治制度以及人们的思想文化修养、风俗习惯密切相关。描述文化景观,除了说景以外,还要描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活动,才能情、景交融,讲出意境。比如讲“花园城市”——新加坡,教师一面演示新加坡城市风光的彩色图片,或放映幻灯、录像,一面讲述说:“新加坡是一座十分清洁美丽的热带城市,整个城市建设得像一个大花园,马路两旁高大建筑风格各异,马路两旁和街道中心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组成了一个多彩花坛,耸立在道路两旁的鱼尾棕、槟榔、芭蕉、椰子等热带树木,随着习习海风轻轻摇动着枝叶。人行道上铺满了花砖,干净幽雅……。”在介绍了新加坡美丽的城市风光以后,接着讲述新加坡政府保护环境、美化城市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比如,在城市布局上把重工业和有污染的工业配置在远离市区的西部海岛上。为了使绿地面积不因建设新房而减少,政府规定:新造建筑物只能占计划用地面积的35%,其余都用来绿化。政府还规定:马路和建筑物之间必须留下15米宽的空地建筑小花园、小草坪。到目前为止,新加坡共有50多个精心设计、修饰整齐的公园。整个
城市包围在红花绿叶之中。
(3)地理过程描述。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在空间上的运动和时间上的发展变化。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过程的描述很普遍。比如自然地理中四季的更替、昼夜的变化、水循环、大气环流、地质循环、风化、湖泊的形成、火山的形成、降水的形成等,人文地理中人口的迁移、政区的沿革、城市化、工业分布的变化等。如果说地理景观描述要逼真形象的话,地理过程描述则应清晰、生动。
描述地理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过程,应指明事物运动的方向、路线、强度及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地物的形态、数量、种类、结构所发生的变化。运动的过程常常可以用框图或不同时期的景观图表示清楚。
(4)地理事件描述。在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常常有许多事件发生,教学中穿插这些事件的情节描述,可避免单调、空洞和枯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地理事件描述具有综合性,即要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等过程,又要进行景观描述。比如高中地理讲活火山时,可举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的例子:“在公元前79年以前维苏威火山的火山口相当平坦,山坡覆盖着黄土,草木丛生,牧人放牧着成群的牛羊。但是在公元前79年的时候却突然爆发,一阵轰鸣,面向着海洋的火山部分被全部崩掉,繁荣的赫库兰尼姆城和斯塔比奥城被熔岩流推毁,庞贝城被7米厚的火山灰埋没。以后仍不断爆发,20世纪三次爆发分别发生在1906年、1926年和1944年。像这种在人类历史时期经常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叫做活火山。”
3.讲述
对地理概念、特点、规律、成因等理性知识,一般来说,单用解释或者描述的方法是不易表达清楚,让学生掌握的。这些知识往往是教学的重点,许多还是难点,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才能让学生明白其道理。
讲述一般又分为分析综合式、归纳演绎式、比较式、范例式、综合式等。
(1)分析综合式讲述。分析是将复杂的事物分解开来进行剖析,分别认识各部分的特点。综合则是将剖析过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从总体上加以认识。分析和综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分析与综合是地理课堂教学重要的讲述方式之一,这是因为,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主要用分析综合和比较的方法。地理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必须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才能认识清楚。
第一,概念的分析与综合。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知识。用分析综合法讲解地理概念时,首先分析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涵义包括哪几部分内容,或者说有哪些限制因素,然后分析概念的外延,即概念适用的范围,内涵与外延综合起来构成了概念的全部意义。比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是自然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一位地理教师在讲解自然资源概念时这样分析道:“自然资源的概念中包含了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它的自然属性是说自然资源这种物质和能量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社会属性是指这些物质和能量是能够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然后举例哪些物质和能量是自然资源,哪些不是,为什么紧扣自然资源的概念加以说明,经过教师的深入剖析和综合,学生对自然资源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第二,区域特征的分析与综合。学习区域特征知识常用分析综合的方法,一般先由教师讲解分析问题的思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综合出区域的总体特征。比如学习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时,应从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几方面分析。进一步说,河流水位的变化应分析我国雨带的推移和雨季的长短;流量的大小应分析河流流经的干湿地区;含沙量的大小应分析流域内植被、地形和土质状况;结冰期的长短应分析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别是0℃等温线的位置。分析的思路如下表所示:
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后,引导学生独立地总结出我国南、北方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完成表11-1。
表 11-1
要 素 地 区 东北地区的河流 北方河流 水位 流量 含沙量 结冰期 南方河流
第三,地理成因的分析综合。地理成因是反映地理事物因果联系的地理理性知识,诸如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地理规律、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等等。
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讲述地理成因知识,首先要找出地理事物的形成因素并逐项揭示其因果联系,进而对各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主要因素,形成总体观念。比如讲环境问题的成因时,首先逐项列出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然后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产生环境问题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从总体上说,人类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在诸多人为影响因素中,滥采滥用自然资源和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又是最容易造成环境问题的两个因素。因此,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禁止排放有害物质,对保护环境尤为重要。”(见表
第四,地理规律的分析综合。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必然联系
的地理理性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演变规律和地理分布规律。讲述地理规律知识一般先经过分析地图、图表、文字等地理事实材料,分别认识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然后综合概括出地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比如讲水平衡原理,需要进行如下的分析综合:
A.分析水平衡和水循环的关系:
B.分析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水量的变化:
C.综合概括:
水平衡是探讨水循环过程中水量的收入与支出问题的,但有一定的条件,就是随时间和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总的来说,水平衡是指某一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2)归纳演绎式讲述。归纳是从众多同类个别的事物中总结特征、原理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对立统一。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循环往复中实现的。
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归纳和演泽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主要用于学习地理理性知识。比如学习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是先让学生观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冰原带的分布状况,认识到这些自然带都是成带状沿着纬线方向延伸,沿着经线方向更替的,从而归纳出纬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学习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亦如此,让学生看地图,思考从东北地区沿纬线向西到新疆,自然景观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归纳出从滨海地区向内陆的沿经线方向延伸,沿纬线方向更替的经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就是用的归纳法。再如学习了世界或大洲的气候分布以后,再学习各个分区各个国家的气候就是用的演绎法。
(3)比较式讲述。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地理教学内容相当复杂,在众多的地理事物中要分清各种地物的特征,搞清它们之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最好的办法是进行比较。比较式讲述的类型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纵比法、横比法和借比法几种。
纵比法也叫自身比较法,是将地理演变中几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比如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可列表比较(见表11-3)。
表 11-3
内容 迁移路线 时间 地埋大发现,资本主义的发欧洲→美洲 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二战前 贩运黑奴,开发殖民地,实非洲→美洲 行奴隶制度 迁移原因 日本、中国、印度—东南亚、美洲、非洲 发展中国家—西欧、北美、大洋洲、中二战后 东产油国 招募劳工 世界各国生产发展不平衡
横比法是几个同类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或一个地理事物与众多的地理事物相比较,比较的项目一般较多。
借比法也叫比喻,是借用学生熟悉的其他事例去比较抽象的、遥远的或难于想象的地理事物。
下面,我们以“黄河”这一节为例,说明这节课都可以用哪些类型的比较法讲述。
纵比法:以黄河的水患灾害及其治理为内容,比较解放前后黄河的巨大变化,描绘利用改造的宏伟蓝图。
横比法:比较黄河与长江在长度、流域面积、发源地、流经省区、入海等方面的区别;比较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表11-4)。
表11-4
特点 分 界 分段 龙羊峡以上:水浅清澈 龙羊峡—青铜峡:多峡谷、多泥沙、水流上游 河口以上 急 青铜峡以下:水流缓,流量减小 中游 河口—孟津 多泥沙,多支流 特 点 下游 孟津以下 地上河
黄河的含沙量与家乡的河流相比较。
借比法:黄河每年的输沙量用满载4吨的汽车运输每天装载110万车次,要运一年。
用比较法讲述,除借比法以外,比较的事物必须是同类的;要注意比较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比较的对象应具有典型性;就近取材,还要实事求是,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
(4)范例式讲述。这是一种以典型的、生动的、能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事例讲解地理理性知识的一种方法。比如讲能源概念:
师:哪位同学举例说明什么是能源 生:(略。)
师:很好,煤和水都能为人类提供能量,但两者有什么不同 生:(略。)
师:煤是以物质本身的燃烧为人类服务的,而水能是人类利用水的运动,推动水轮机产生电能,为人类提供能量,这个过程并不消耗水物质。因此,能量的概念应该是:能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
(5)综合式讲述。凡是运用两种以上方式讲述的,称为综合式讲述。比如讲火山的类型,先举出日本的富士山、中国的白头山、中国大同火山活动的例子说明什么是活火山,什么是休眠火山和死火山,然后再比较三者的异同。这里即有范例式讲述,又有比较式讲述,
甚至还有描述,这就是综合式讲述。
4.论述
地理理论是指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组成的知识体系。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理论部分主要安排在高中地理学习。这些理论尽管在课文中介绍得比较浅显,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生疏的术语仍然出现较多,推理较复杂,这些理论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般需要教师将该理论涉及的新概念、规律、观点、结论和形成过程较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并注意讲解的逻辑性。比如高中地理讲解板块构造学说时应讲清以下几点:
复习旧概念:岩石圈、软流层等; 解释板块新概念及六大板块;
讲清板块运动的规律:板块在软流层上漂浮运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交界处地壳活动,板块碰撞和张裂;
明确基本观点:板块移动所发生的碰撞和张裂,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活动论的观点;
遗留的问题:板块运动驱动力问题尚未解决。
最后,比较板块构造学说与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节 讲解技能的构成要素
讲解是一项综合技能,以使用语言为主,还包含和渗透着提问、
演示、导入、总结、板书、强化、变化、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等多项技能,就其特点来说,无论何种类型的讲解,都具有以下几项基本的构成要素。
1.建立讲解的结构框架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无序地讲授知识,要将教材的知识结构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清晰地展现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讲解的结构框架,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教学方法的组织结构三者有机的结合,其中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核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他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懂得原理就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所谓教材的知识结构,就是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材料及其联系。掌握了知识结构,在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许多与之相关的内容,不用教或只需稍加引导和指导,学生即可掌握,这些基本内容就可以迁移于广阔的范围之中。教师讲解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让学生在头脑中编织知识之网,不断地认识、充实、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讲解中一定要明确本章、本节、某一内容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并按部就班地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也明确起来。
怎样才能清晰地建立讲解的结构框架一般是通过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清晰的板书,转承以及分析综合实现的。
(1)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设置悬念或者系列提问对形成讲解的结构框架有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讲解是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和解决问题为线索实现的。问题可以明确讲解的中心是什么,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教师在每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时都提出一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通过讲解等学习活动得到了解决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则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然后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编织了讲解的结构框架。因此,讲解时提出的关键问题应该精心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以此为线索展开教学。
(2)结构化的板书。清晰的、结构化的板书可以强化讲解的结构框架,板书具有简明、直观的作用,能将讲解的主要内容概括地写在黑板上,并且用连线表明它们之间的联系,用彩笔加强重点,表现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有板书直观相配合,更能突出和明确讲解的结构框架。
(3)转承。清晰的讲解要求讲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内容转换之处一定要做好转承和衔接,这对明确讲解的结构框架很重要。比如在讲冷锋与天气时,教师先讲:“冷气团主动前进,插入在暖气团的下面,暖气团被迫抬升,沿着锋面爬升成云至雨。此时会有两种情况:当冷气团行进速度快,来势迅猛时,暖气团迅速抬升形成暴雨天气,这就是快行冷锋。然而,当冷气团缓慢前进,暖气团慢慢在锋面上爬行时,会形成稳定的、持续降水。这就是慢行冷锋”。接着讲冷锋过境时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好的天气状况。讲到此处要注意转折,教师可以用加重的、缓慢的语调将话锋一转:“这是在暖气团湿润的情况下形成的天气,然而,如果锋前的暖气团干燥
时,又会形成什么天气呢(停顿)会形成风沙天气,我国北方春、冬两季的大风和沙暴天气就是这样形成的。”
(4)分析与综合。紧密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和综合,对于明确讲解的结构框架也有重要作用。教师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是为了充实和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意向、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和创造。
在学生认知的感知阶段主要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在哪儿的问题;在理解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综合概括出地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并进一步认识其原因;在应用阶段,教师是在综合概括全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灵活地分析在变换的新情境下出现的问题,可见,讲解是一个不断的分析综合的过程。教师准确,清晰的分析、适时,精僻的综合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和提炼知识结构,突出讲解的结构框架。
2.突出重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突出地解决好重点问题,是讲好课的关键。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主要矛盾,起着主要的支配的作用,这些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则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教材中的重点一般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这些知识具有广泛的迁移作用。
突出重点,是指教师在讲课时,不要眉毛胡子一起抓,不分轻重
缓急,不分主次。要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重要和基本的信息上,而将不重要的信息保持在背景状态下。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重点,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集中时间和精力于重点问题的解决,对这些内容尤其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讲解时突出重点可采用以下的做法:
(1)强调重点问题的重要意义,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2)在时间分配、讲解的深度和广度、使用教学手段上,讲到重点问题都要比讲到一般问题多下些功夫,多用一些精力。
(3)在讲解重点问题时,尤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取教师讲解,积极思考问题,参与教学活动。
(4)教师在讲解重点问题时,声音要响亮,语言简洁,语气加重,吐字清晰,生动并富于逻辑。
(5)对重点问题要及时强化,做必要的巩固和练习,变换情境,在不同的认知层次上多次出现,让学生牢固、灵活地掌握。
(6)一般问题要少讲、略讲或指导学生自学,要知道,舍不得化简就腾不出时间去突出重点。重点和一般是一对矛盾,解决得好,则即可以将重点突出出来,又可以照顾一般,使讲解的层次更加清晰。
3.突破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有易有难,如果教师不能帮助学生解开思想上的疑团,不仅对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除了突出重点之外,还要想办法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
要根据难点的具体特点,针对学生的问题所在,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1)对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讲解时可以多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用活的例子或用形象的比喻,在一定的形象基础上加以类推;或用板书、板图、板画、挂图、模型、图片、标本、幻灯、录像等直观手段进行讲解,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创造条件。
(2)对于缺乏基础知识而难以理解的知识,如果这些基础知识前面已经学过,现在忘记了,则从复习旧知识入手,逐渐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以旧带新,温故而知新。如果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从未学过的,教师则要先讲这些基础知识,让学生以掌握的这些基础知识为阶梯,逐步认识更难的问题,从而攻克难点。
(3)对于错综复杂的难点,则可采用分散难点的办法,按照先易后难的逻辑顺序,将难点分散成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由简而繁,由易到难地逐步加深认识,最终理解复杂的问题。
4.使用惯例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光靠教师讲道理,单纯地进行推理是不行的。这样讲课空洞枯燥,学生听起来会感到乏味,对问题也不好理解。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密切呢讲课时使用惯例是很好的办法。惯例——即典型的最好是学生熟悉的例子,这些例子可以帮助教师把枯燥的,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讲生动,与学生所见所闻联系在一起。惯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纽带。
惯例常用于以下讲解类型:一是当解释某一地理事物时,用来举
例。比如讲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大的特点时,可举春节时广州举办花会而哈尔滨此时正看冰灯的例子说明。二是在讲述某一类地理事物时,重点剖析一个地理事物,通过剖析这一事物,认识一类地理事物的特征。比如讲述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时,剖析孟买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以该地为例,认识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举例时,所选用的例子应该是典型的,能代表一般的。因为举例的目的是为了从个别认识一般或为了证实一般。典型的事物易于类化,学生只有获得了类化的知识,认识上升到一般概念的时候,这类知识才是最容易迁移的。另外,举例还应该通俗、形象、直观,这样的例子不仅易于理解,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由于区域内部地理事物的复杂性,有时一个例子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可举几个例子,表现各地的差异,切不可以偏概全。
惯例有正反之说,在举了正面的例子以后,有时再使用一个相反的例子,反而可以从对比中说明问题。比如,讲过了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后举几个例子问学生:“煤、钢、水稻、木炭是不是自然资源,为什么”学生从不是自然资源的钢、木炭的例子中得到启示,加深了自然资源概念中“直接从自然界获得”这一涵义的理解。
5.反馈与调整
教学的本质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得到发展。地理教师在讲解时,如果只注意自己讲,不注意学生学得如何,听得如何,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信息流不仅指向学生,学生的一部分反馈信息还要反送到教师那里,教师根据学生接受信息
的状况随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变换教学方式,才能有的放矢,引导和指导学生顺利地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并使他们的思想品德也得到发展。
讲解时,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听课时的表情是喜悦、兴奋、认同,还是呆板、不解、惆怅或是昏昏欲睡。
(2)学生的动作如打开书、地图册,举手等是迅速还是迟缓。 (3)学生的目光是集中还是分散。 (4)学生做练习、回答问题是否顺利正确。
(5)学生愿不愿意听你讲课,有无小声说话或做别的事情的情况。
教师采取的调节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当大多数学生喜欢听你讲课,对你的讲解充满兴趣时,此时教学状态最佳。应按原计划讲课,注意讲课的系统性,语言精练生动,一气呵成。争取让学生的这种高昂的学习状态一直保持下去,直至讲解结束。
(2)当一部分学生感到疲劳,精神开始分散,表明学生听讲时间过长或教师讲话音量过高,或知识已经学会,没有新意。这时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兴趣已经减弱,此时,应尽快结束讲解,转入知识的应用阶段,安排学生做练习,或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进一步深入讲解。如果是音量问题,则可以调整音量。
(3)当学生注意听讲,但感觉听得吃力,可能是讲解缺乏旧知
识铺垫或缺乏实例,也可能是音量过低,语调平淡。
(4)教师讲解时有可能出现口误,学生发现教师讲课中的错误,或根本听不懂的时候,应迅速提醒教师纠正。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形成民主的教学氛围。及时发现并纠正一个小错误,能够迅速疏通师生间的信息通道,可避免出现大的失误。
(5)讲解中安排提问,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反馈信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把握并调节教师的语言、动作,教学的进度、深度或变换教学的方式。
总之,讲解不是教师单独的行为,讲解以学生为对象,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讲解的优劣,是以学生能否听得懂、记得牢,兴趣如何为标准的。教学反馈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师生之间形成畅通的信息循环。教学反馈的主动权在教师那里,教师在讲解时,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迅速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自己的行为,教学就是在这样的师生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
6.语言表达
教师的讲解主要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的。教师讲解时语言运用如何,关系着讲解的质量。
地理教师在讲解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时,使用的描述性语言应形象、生动,应能让学生迅速地形成地理事物的真实表象,把他们的想象带入到地理环境之中,意境真实、优美。语言要有一定的感染力。
地理教师在讲解地理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原理时,使用的论述性语言应精练、逻辑性要强。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应分析透彻,综合概
括用语要简练准确。
地理教师在解释某一地理事物时,语言要通俗易懂。 准确地、规范地使用语言是讲解的基础和前提。 7.情感控制
讲解不仅是地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交流,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渗透着教师的思想情感。讲解的情感控制是指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时,要善于把握自己的情绪,按照地理知识本身蕴含着的思想内涵,恰如其分地表现其思想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讲解的情感控制还表现在教师的责任心上,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讲解之中,以教会学生为己任,心中想着学生,以关心、爱护学生的态度投身于教学,讲解就会有亲切、自然之感。
讲解的情感控制还指讲解时不受外界或自身思想情绪的干扰,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
第四节 讲解技能的应用要点
地理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几项基本要求: 1.注意科学性和系统性
这是指教师讲解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真实的,即传输地理信息不能失真,这是地理教师讲课的基本要求,也是讲好课的前提。另外,还要求教师讲解的逻辑性要强,层次脉络要清晰,体现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系统。
2.注意思想性
这是指教师的讲解内容观点要正确,思想要健康,并以炽热的情感投入到讲解中去,以情动人,真实而自然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不仅从教师的讲解中得到丰富的营养,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良好的熏陶,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情操上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3.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作注说:“‘愤’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教师教学,只有当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再去讲给他听。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就是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启发的反面是注入,即不管学生有无学习的要求,不顾学生是否理解一味灌输,这是讲解最忌讳的。
4.注意教学反馈
教学是师生知识和情感的交流,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随时从学生的表情、动作、情绪、回答中了解自己讲解的效果,获得反馈信息,随时调控教学过程,如调整速度、深度、广度,变换教学的方式等等。
5.注意让学生参与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认识过程的主体,教师在讲解时,始终应注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比如教师在讲解中穿插一些提问,安排学生观察地图,阅读课文,或做一些练习都是十分必要的。
6.注意讲解与其他教学方式相配合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一次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教师切不可以包办代替,将整堂课都安排讲解,这样,即使是最好的演说家也很难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应把必要的讲述压缩在最短的时间内,只在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上下功夫,即所谓“精讲”。“精讲”的另外一个涵义的语言精练,举例典型能产生举一反三之功效。
讲解应与读、议、练等几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穿插进行。在这方面国内外许多人都做过实践研究,例如美国肯尼思·T·汉森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小学,10分钟的讲授以后,跟着20分钟的讨论,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再进行作业,效果最好。当然,这只是他的一项实验研究,到底应如何安排读、议、练的时间和顺序,则依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
7.注意直观性及密切联系乡土地理知识
讲解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学习活动。比如适时演示地图、地理画片、标本、模型;利用挂图、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配合教师讲解等,特别是阅读地图,更是讲解不可缺少的手段。
讲解应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要经常以乡土地理知识为例去说明那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地理知识。
8.讲解要适度
这是指教师讲解内容的深浅、广度要适当,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课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9.讲解地理知识要体现人地协调的观点
讲解中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是地理教学的需要。要从人类和地理环境协调的关系着眼,讲述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合理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第五节 讲解技能评价单
评 价 等 级 评 价 项 目 1.语言的准确清晰和通俗性 2.讲解的启发性 3.讲解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4.惯例的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讲解的思想性 权重 好 较好 一般 差
第六节微格教学教案
学中
校 怀柔一年
级 高一 课
题
气
旋 主讲人 于冬云 时间 1995年4月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气旋的形成。目标 2.使学生掌握气旋的气流和天气特征。 3.使学生能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风向的共同 作用原理判断气旋不同部位风向 学生学习行为时间分配(分) 教师教学行为 (讲解、提问、演示等) 教学技 (预想的回答构成要素 等) 需准备的视听教具、板书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 道,空气作水平运动要受三个力的作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是哪三个力对风向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复习提引起注意形 问转承 成学习动机 对!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三个力对风向的影响,我们把三个力表示在等压线图上。(边画图边分析)从图分析 中看出,实际近地面风向是F梯、 讲解 F偏、F摩共同作用形成的,掌握这一原理,是认识大气各种运动形式的关键 联想 观察 下面请同学们看投影片,在实际的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常常看到特殊形式的气压场(指图),指图 图中有两个明显的由闭合等压线解释 组成的图形,从等压线数值上看,越往中心气压值越低,我们管这种形式的气压场叫低气压 识记 板书:低气 压 读图 线图。 幻灯:实际 海平面等压 那么,低气压场气流是如引起注意形 何运动的呢下面就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一下,以北半球为例 转承 成学习动机 续表
学生学习行为时间分配(分) 教师教学行为 (讲解、提问、演示等) 教学技能构(预想的回答成要素 等) 教具、板书 需准备的视听 观察、分析、 下面我提几个问题大家思考: 并回答:(2) 图(2)在低气压区,四周气压高于中受气压梯度心,由于存在气压梯度,这时空 气受什么作用风向 图(3)空气刚一开始运动就立刻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如果是在北 终和等压线平半球,风向发生什么变化 行。 分析 力作用,空气从提问 四周流向中心。 (3)向右偏,最 (3)受摩擦图(4)近地面空气坯受什么力作 用风向发生怎样的变化 等压线 作用,空气斜穿 好!这时同学们看到在低压区形成了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流动的空气旋涡,我们把这种空气旋涡叫气旋。北半球分析 气旋的气流特征是:逆时针由四周向中心讲解 辐合,那么,南半球气流如何呢请同学们转承应 在笔记本上画出南半球气旋的形成。找一用提问 同学回答:对!南半球气旋顺时针由四周综合 向中心辐合。那么,中心气流呢两图对照,讲解 同学们会观察到不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气流都是从四周向中心流动,迫使中心气流抬升 观察识记 b 中心气流上升 针 心辐合 南半球顺时a 北逆南顺向中学生答: (2)气流特征 画图 (低气压) 联想、识记 (1)形成气压 板书: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气旋气流运动, 请同学们看投影 观察理解 投影幻灯:气旋气流运动偏振片 为了记记上的方便,同学们不妨用左、右手来表示南北半球气旋气流,请举起右手握拳,竖起拇指,四指方向表示北半球 气旋旋转方向,姆指表示气旋中心气流方向。怎样用左手表示南半球气旋气流运动,大家试试 讲解 综合 观察并动手 续表
时间 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技能构成学生学习行 需准备的视分配(分) (讲解、提问、演示等) 要素 为(预想的听教具、板书 回答等) 板书:(3) 气旋气流这样运动对天气有什么影响呢 转承 天气特征 由于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气流在上升过 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所以每当气旋过境天空中云量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气旋过境出现阴雨天气,那么位于气旋不同部位风向是否一样呢 分析 讲解 转承、 分析 提问 听、思考 答:不一样 阴雨天气 板书: 对!不一样,请同学们看投影。 (指图)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偏南 风,西部为偏北风。南半球正好相反 由此看来,气旋不同部位风向不容易掌握,其实,同学们不用死记,只要掌握三个力对风向共同影响这把钥匙,一画图即可 讲解 思考 低气压图 分析 观察 投影: (边画边讲)这是北半球的一个低气压。过A、B点作等压线的切 线,再过A、B点作切线的垂线,这就是分析 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然后按北半球右偏南半讲解 球左偏的规律画风 向,要斜穿等压线,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南半球气旋东、西部风 画图 观察思考 板图:(略) 向,其他同学画在笔记本上 好!以上我们学习了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过境时的天气。气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夏秋季节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 总结 请大家看这是气象卫星发回的台风 云图,北半球逆时针旋转的气流旋涡表现得多么清晰。 台风是热带气旋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属灾害性天气,所到之处狂风暴雨,破坏性很大,因此要及早预报并预防 描述 听、思考 观察 幻灯: 台风卫星云图 [练习]
1.设计世界地理“澳大利亚的工矿业和农牧业”的教学片段,注意如何完善讲解的结构框架,选择和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正确运用惯例,并注意语言表达。
2.设计中国地理“保护森林资源和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的教学片段,要求与上题相同。
3.设计高中地理“世界工业生产和布局的新趋向”的教学片段,要求与上题相同。
4.设计高中地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教学片段,要求与上题相同。
5.按上述教学片段设计进行角色扮演、录像,并按评价单进行教学反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