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款挪用罪的处罚规定是什么?

2020-01-13 来源:客趣旅游网

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受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等。根据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罪的刑罚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而定,最高可处无期徒刑。此外,非国家工作人员在与国家工作人员共谋、指使或策划挪用公款的情况下,也可被定罪处罚。

法律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与前述贪污罪中国家工作人员的内涵、外延基本相同。同样具有特定性和公务(职务)性。

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受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与前述贪污罪中国家工作人员的内涵、外延基本相同。同样具有特定性和公务(职务)性。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受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挪用人与使用人相分离的情况下,非国家工作人员也能成为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归他人使用,使用人(非国家工作人员)与挪用人(国家工作人员)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对于滥用职权挪用公款的国家工作人员,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刑罚。对于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非法活动或营利活动的,或者未归还公款超过三个月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者将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对于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且不退还的,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对于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将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需要注意的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在挪用公款罪中也可能成为主体,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者将会被定罪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反洗钱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反洗钱监督管理职责。

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和司法机关在反洗钱工作中应当相互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对依法履行反洗钱职责或者义务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应当予以保密;非依法律规定,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

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负有反洗钱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机构履行反洗钱职责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只能用于反洗钱行政调查。

司法机关依照本法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只能用于反洗钱刑事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二章反洗钱监督管理第十一条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为履行反洗钱资金监测职责,可以从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获取所必需的信息,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应当提供。

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定期通报反洗钱工作情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