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是什么时候

2021-09-15 来源:客趣旅游网

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规则及特殊情况。根据《民法典》第188条,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3年,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超过20年的权利受损将不予保护,但在特殊情况下可延长。另外,当事人约定分期履行债务的诉讼时效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从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法律分析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第一百八十九条【分期履行债务的诉讼时效】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条【对法定代理人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拓展延伸

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条件是指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时间内,对于诉讼主体提起诉讼的有效期限。计算方法一般是从特定事件发生之日起开始计算,例如合同履行完毕、侵权行为发生等。适用条件则根据不同法律规定而异,可能包括诉讼主体身份、案件性质、特殊情况等。举例来说,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一般为3年,计算方法是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适用条件可能包括原告身份符合法定条件、案件性质符合诉讼时效规定等。因此,了解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对于维护自身权益、合理安排诉讼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了解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对于维护自身权益、合理安排诉讼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一般为三年,计算方法是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在特殊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时效。因此,合理了解和把握诉讼时效期间对于维护自身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三条 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从其报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断。

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一条 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