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造谣立案标准:点击浏览5000次以上或转发500次以上;造成严重后果;有过诽谤行政处罚并再次诽谤;其他严重情节。网络散布谣言罪构成要件:侵犯他人人格尊严、名誉权;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主体为自然人;故意损害他人名誉。
法律分析
网络造谣立案标准如下:
1、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2、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3、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应当认定为相关法律规定的情节严重,予以立案追诉。
网络散布谣言罪犯罪构成要件如下:
1、网络散布谣言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2、客观方面。网络散布谣言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3、主体。网络散布谣言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
4、主观方面。网络散布谣言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
拓展延伸
互联网谣言治理的挑战与对策
互联网谣言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信息传播的迅速性、信息真实性的难以确保、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等。针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应对。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明确互联网谣言的定义和处罚标准,提高违法成本,以起到威慑作用。同时,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要求平台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严禁传播谣言信息。
其次,加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媒体素养,提高对谣言的辨别能力,培养正确的信息获取和传播习惯。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谣言的警惕性,减少谣言的传播范围。
此外,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谣言传播的突发事件,采取快速反应和有效沟通的措施,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消除谣言的影响。
最后,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共同打击谣言传播。通过技术手段,加强信息过滤和识别能力,减少谣言信息的传播渠道。
综上所述,互联网谣言治理面临着挑战,但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建立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以及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结语
网络谣言治理面临挑战,但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建立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以及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