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房屋的性质及证据情况,法院会有如下两种判决:
1、出名人取得房屋所有权----既出名人要回了房产
这个情况大多发生在政策性保障住房包括经济适用住房、两限房等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房屋借名买房中。众所周知,政策性保障住房在性质上属于向低收入困难家庭出售的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与市场上任意交易的商品房有本质的不同。对于购买人是否具备购买资格具有严格的审查和公示程序,在限制上市交易期间属于限制流通物。如果允许未取得政策性保障住房资格的当事人受让购买资格,即与国家制定和推行的保障性住房的政策目的相悖,也损害了广大潜在符合购买保障性质住房的群众的利益。不符合条件的人购买或使用政策性保障住房,客观上损害了其他符合购买资格的人的购买权,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因此法院会认定双方针对经适房的借名买房协议是的无效的。
所以在此种情况中,双方发生纠纷,诉讼至法院的时候,法院一般会判决借名买房协议无效,房屋由出名人所有。
2、借名人取得房屋所有权----既借名人变成了房屋产权登记人
这个情况发生在拆迁安置用房、商品房或者单位房改房的借名买房中。2010年9月29日,中国政府网站公布了“国十条”,其中对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随后京十二条更加严格,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暂定同一购房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2011年“京15条”中规定,外地人购房需要提供连续5年以上社保或者纳税证明。种种限制,让很多来京打工、生活的“外地人”没办法、没资格买房,这时候亲戚、朋友的购房资格就成为双方借名买房的基础。
这种情况下,因为所购房屋没有国家政策性福利性质,法院在查明借名买房的事实后,一般会认定借名买房的事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