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
填补城北缺少合适二级中心“空白”;
重点对6.8平方公里核心区展开设计;
构建“一轴一带一园一心一港”;
完善临港以及服务口岸配套产业。
法律依据:
《合肥庐阳北部中心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
填补城北缺少合适二级中心“空白”
从历史规律来看,城市一、二级中心的合适距离应为7-9公里,位于长丰县的北城距离老城一级中心16公里,因距离过远,削弱了城市发展轴的辐射带动作用。
而庐阳北部区域距离老城中心仅7公里,因此规划建设庐阳北部中心,可以填补合肥北部城区缺少适当距离二级中心的空白,有助于强化合肥南北发展轴辐射带动能力,贯通连南接北主动脉,有效承接老城区疏解的人口。
长期以来,庐阳北部中心内部及周边存在多处城中村、老旧小区和低效企业,严重影响全市整体形象特别是北部窗口形象。科学规划建设庐阳北部中心,通过要素集聚、环境提升、产业升级,配套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能够全面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品质品味提高。
重点对6.8平方公里核心区展开设计
本次规划内容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专项规划;第二层面为核心区城市设计。塑造特色形象空间,彰显庐阳新时代气质。
专项规划范围为东至庐阳区与新站区界线、南至北二环路、西至庐阳经开区界线以及四里河、北至庐阳区与长丰县界线所围合形成的区域,总面积25.35平方公里。具体包括庐阳区林店街道(庐阳经开区)全域及杏花村街道、杏林街道部分区域。
核心区城市设计范围为东至庐阳区界线、南至菱湖路及220kV高压线、西至蒙城北路、北至天水路所围合形成的区域,此规划面积为暂定面积,重点是针对庐阳北部中心6.8平方公里范围的核心区开展研究与设计。
构建“一轴一带一园一心一港”
本次规划中,十分注重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将充分考虑大房郢水库、一二级水源保护区、四里河、板桥河、桃花店汉墓群文物保护紫线等因素,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发挥大房郢水库、蒙城北路西侧林店街道、杏花村街道辖区内的生态环境优势,打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生态、生产空间。
为了凸显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城市特色,规划将重点围绕“一轴一带一园一心一港”,也就是阜阳路北部城市南北中轴、大房郢水库沿线生态活力带、桃花汉墓遗址公园、城市二级中心核心区、合肥国际陆港,塑造展现合肥风范、庐阳风韵、时代风尚的新风貌。
加强文化研究,延续历史脉络,关注铝厂、碳素厂等工业遗址文化,提炼核心文化内涵,明确文化发展定位,体现城市记忆、地方民俗与人文气息。
完善临港以及服务口岸配套产业
在经济发展布局上,对接滨湖科学城北部发展带和阜阳北路城市发展轴,科学构建城市空间格局。立足庐阳经开区现状产业基础,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造庐阳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构建“庐阳北部中心”产业体系,把握合肥国际陆港发展契机,厚植“中欧班列”发展优势,科学谋划临港产业以及服务口岸经济的配套产业;研究庐阳北部中心同新站高新区、科学岛、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空港新城、合肥国际陆港等周边地区的产业协作与对接,凸显差异化和特色化。
实现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双向优化,重点谋划探讨电厂搬迁的可行性以及电厂搬迁后原址再利用的潜在方向和空间布局方案。
延伸轨道线网谋划增设线路
庐阳北部中心将助力滨湖科学城北部发展带东西联动发展,综合考虑交通区位、水源地保护、高压线与铁路交通走廊等因素,通过打通交通屏障,重构南北向城市快速路与主干路体系,提升对外联通便捷度。
对轨道交通5号线、8号线的线型、站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轨道线网延伸的可能性。对庐阳北部中心范围内的其他轨道交通线路进行前瞻研究,提出线路增设、预控的合理建议。
以合肥国际陆港核心区为依托、联动内河港、保税港、航空港、邮港、公路港等形成“多港联动”的空间格局,构建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体系,实现港港联动、优势互补、互为流量、差异共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