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芝、獐、猕、禽、瞑、窍”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1.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讲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检查他们对内容的掌握情况。
2.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和查字典解决。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些词句,要想全部弄懂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3.课文比较短,语言精练,节奏感强。要让学生充分朗读。教师还应在关键之处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感受祖国文化之灿烂,语言之丰富优美。如课文中的“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的动作描写突出了胆小猴子丰富而又复杂的个性;“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移”,把众猴找到了“安身之处”的欣喜若狂的心情和“顽劣”的“猴性”,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4.对于“西游记”故事,学生大多并不陌生。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备受儿童喜欢。学完课文后,可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把从书中读到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进一步体会孙悟空英雄形象的同时,激发学生课外读好书、读成本的书的兴趣。
5.下面的词语解释,供教师备课时参考。
名曰:名字叫做。曰,叫做。
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围一圈的长度。
灵通: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耍子:玩。
石碣:石碑。碣,石碑。
瞑目:闭上眼睛。
造化:福气;运气。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的。
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
《猴王出世》预习解析
● 重点生字
芝:zhī
〔灵芝〕见“〔芝兰〕“芝”和“灵”。兰”,古书上指两种香草,喻德行的高尚或友情、环境的美好等,如“芝芝之室”、“芝芝玉树”。
笔画数:6;部首:艹
造句:灵芝是一种珍贵的药材。
獐:zhāng
哺乳动物,形状像鹿,毛较粗,头上无角,雄的有长牙露出嘴外。皮可制革(亦称“牙獐”):獐头鼠目(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
笔画数:14;部首:犭
造句:在这座山里发现了獐。
猕:(獼)mí
〔猕猴〕哺乳动物,猴的一种,上身皮毛灰褐色,腰部以下澄黄色,面部微红色,尾短,四肢都像人。以野果、野菜等为食物。古亦称“母猴”、“沐猴”。(獼)
笔画数:11;部首:犭
造句:这是猕猴的一种。
禽:qín
鸟、兽的总称:五禽戏。特指鸟类:家禽。飞禽走兽。古通“擒”:“不禽二毛。”姓。
笔画数:12;部首:忄
造句:很多种珍奇的飞禽走兽已濒临灭绝。
瞑:míng
〔瞑瞑〕形容昏花迷离。闭眼:瞑目(亦指人死时心里无牵挂)。死不瞑目。
笔画数:15;部首:目
造句:看到新中国成立,人民过上当家作主的日子,他也瞑目了。
窍:(竅)qiào
窟窿,孔洞:七窍(耳、目、口、鼻)。喻事情的关键:诀窍。窍门儿。贯通:窍窕。窍领天地。
笔画数:10;部首:穴
造句:找到窍门,做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 重点词语
名曰:名字叫做。曰,叫做。
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围一圈的长度。
灵通: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耍子:玩。
石碣:石碑。碣,石碑。
瞑目:闭上眼睛。
造化:福气;运气。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的。
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
● 学习目标
1.认识“芝、獐、猕、禽、瞑、窍”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
● 课文重点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