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2023-10-05 来源:客趣旅游网

  课题   《庐山的云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标   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精彩的描写,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感悟文章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读中内化语言,积累背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   内容   分析   《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以优美明快的的语言,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留恋之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三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但对于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还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感悟文章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读中内化语言,积累背诵。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   建议   分析      1.读书指导   (1)初读感知   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结合语境及生活经验理解部分词语。在初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精读感悟   学习本文,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的云雾的特点”着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边读边思,体会第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写出庐山云雾的特点的。    学习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指导学生看图,读文,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体会庐山云雾无处不在、变幻无常、飘忽不定的神秘感。    学习第二自然段,可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放手让学生选择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学习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从“刚刚还……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等词句中,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云雾变化之快,感受作者想象的丰富。同时,引导学生对省略号处进行想象,说出云雾还会在瞬间由什么变成什么。 2.积累内化 本文语言优美,教师要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弄清表达方式。 3.积累运用。 (1)“流连忘返”一词在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想什么地方曾让你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然后用“流连忘返”造句。   (2)仿照课文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4.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庐山的图片资料,古今诗文,办一份手抄报。 教学重、   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难点:初步认识总分段式,练习写作。   主要学习方法及策略分析                                          本课设计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题的意识,淡化对课文内容的空泛分析,强化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读书,充分读书,积极思考,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使学生的语言素质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本课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感受庐山云雾的多而神秘,产生喜爱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掌握“总——分”的构段方式。体会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运用本课语言,联系生活实际选择一处景物按照总分的方法写一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课前探究   备课,搜集庐山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搜集庐山资料   帮助学生了解庐山,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板书:庐山)认识吗?    2、你们听说过庐山没有?有人去过吗?    3、同学们背诵过很多古诗,有没有人是在诗中了解庐山的?    4、同学们,庐山在我国江西省的北部,紧靠长江边。毛主席写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写的就是庐山。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将来有机会你们一定要去看一看。现在,我在“庐山”的后面加三个字。(师板书:的云雾)加了这三个字,课文的题目就是“庐山的云雾”。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 (在“云雾”的下面加上点。)    5、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要写什么。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要写它的云雾。现在你脑袋瓜里面还会有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6、这两个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      好。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把不懂的词语作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两个问题。   1、回答老师的问题。   2、吟诵《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篇课文会重点写庐山上的云雾。                   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稀奇的?    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   选择学习方式。(大多数学生选择到书里找答案)   这种出示课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忆吟诵《望庐山瀑布》,引起学生对庐山的向往,再以诗的语言对庐山的云雾加以赞美,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然后以学生提问的方式,明确课文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选择,大多数学生会选自己到书里找答案,用这样的方式,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读书的主动性。   教授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   3、指名朗读,随机正音、随文识字。   4、练读课文中读得不太流利的地方。   听课文朗读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交流思考题,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   再读课文   通过听课文朗读录音,自由读、指名读、练读,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熟悉课文,为精读感悟打下基础,“练读课文”的设计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2.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在庐山众多秀丽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3)你还体会到什么?   (4)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漫步山道,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5)课件演示。   (6)感情朗读。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尤其”   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感情地朗读               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说”“画”的练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   3.指导学习生字   1.观察每个字,说说它是什么结构。   2.在小黑板的田字格里范写。   3.说一说什么字怎样写。   观察字形   练习写字   抓住汉字的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和写字要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交流自己的初读感受   这种以旧引新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已知扩充到未知,从旧知进入新知,顺理成章,贴近自然,非常有效。   二、精读感悟   (一)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二)引导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运用刚才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说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出来的?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   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   5、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中心句。   2、学生汇报: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   比喻   3、汇报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4、仿照作者的方法形容各种姿态的云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学习方法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中心句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5、比较句子,体会文章的用词   6、仿照课文写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自然段。               7、交流读后感受                                                           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针对本课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删、改、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诱发学生诵读的欲望,让学生入情入境,忘却自我,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通过说话训练,让学生把规范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课堂总结   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到那里游览观光的人们流连忘返,赞不绝口。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什么是千姿百态,什么叫瞬息万变?           生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   帮助学生回忆巩固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   业   设   计   课堂: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   课后:搜集有关庐山的图片资料,古今诗文,办一份手抄报。   学生练写   习作。   1、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情真意切地写出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做到读写结合。               2、联系课前探究,加深学生对庐山的了解,用手抄报的形式,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训练。   板   书   设   计   千姿百态(总——分)   14庐山的云雾                        流连往返   瞬息万变(总——分)   教   学   后   记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课件,展示庐山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想象,理解感悟     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引导学生借助看过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动作来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由于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层次受限,加上我们学校学生受家庭条件的影响,阅读量小,在课堂上本应是备课时认为最精彩的想象部分,学生却只是说出像什么,不能更具体地表达了。因此,我在学完本课后的练习中,着重辅导了把学生想说的事物说具体的练习,为学生的习作做铺垫。   四、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味地想把课文内容上完,操作过急,反而造成了学生动作的迟疑,甚至有些动作不搭配的感觉,我越想快,学生反倒慢了下来,最终拖堂,两课时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