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所见》教案

2020-09-11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一、看图导入,找趣。

  复习背诵《寻隐者不遇》(指名背诵、齐背)

  师:(板书“见”)同学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

  生:所见。

  师:这里的“见”可以用上什么方法去“见”呢?

  生:可以用上眼睛去观察。

  师:对,这是“看见”。

  生:可以用上耳朵去聆听。

  师:说得好!引说,这是——“听见”。

  (教师ppt出示课文插图。)

  看这幅图,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

  学生观察。

  生:我看到了牧童。

  (教师板书“牧童”)

  师:牧童是指——

  生:牧童是指放牧的小孩子。

  生:我看到了黄牛。

  (教师板书“黄牛”)

  生: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

  (教师板书“骑”,学生书空)

  生:我看到了树。

  师:几棵树?

  生:很多棵。

  师:数得清吗?

  生:数不清,是一片树林。

  师:树长得怎么样?

  生:是参天大树。

  生:是高大挺拔的树。

  生:树的枝叶很茂密,郁郁葱葱的。

  师:树叶的颜色呢?

  生:绿油油的。

  生:树叶的颜色青翠欲滴。

  师:像这样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的树林我们可以成为——

  生:齐答“林樾”。

  师:仔细观察这个词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是“木”字旁,都跟树木有关。

  师:拿出你们的手指跟老师一起书空,记住字形。

  师:你还有其他的所看,所听吗?

  生:我看到了蝉。

  师:“蝉”是什么?

  生:“蝉”就是“知了”,是一种昆虫。

  生:我还听到了蝉的叫声。

  师:正在叫的蝉就叫——

  生:齐答——“鸣蝉”。

  二、初读古诗,读趣。

  师: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也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

  出示《所见》一诗,并范读古诗。

  师: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吗?

  生自由读诗。

  师:我们一起来读吧!我先读,你们接。

  教师读“牧童——”,学生接“骑黄牛”。以此类推。

  师生交换读。

  指名读,齐读。

  三、情景感悟,品趣。

  师: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

  生:袁枚听到了歌声。

  生:这歌声是牧童唱的。

  师:这歌声怎么样?

  生:这歌声很响亮。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振”字看出来的。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生:这歌声也可能很悠扬,悠扬的歌声也会在树林里回荡。

  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样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嘹亮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美妙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欢快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清脆的歌声。

  师: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

  指名读。

  师:你还从诗中发现了什么?

  生:小牧童忽然不唱歌了。因为诗人写到“忽然闭口立”。诗人发现小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不再唱歌,而且站立不动。

  师:小牧童怎么突然不唱了呢?

  生:因为他想去抓树上的知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诗人说“意欲捕鸣蝉”。“意欲”就是想要的意思。

  师:看来诗人的确观察细致入微,能发现我们发现不了的东西。不仅如此,诗人还特别会表达。你再读诗,看能不能发现诗人抓住什么把小牧童写活了?

  生再读古诗,思考。

  生:诗人抓住了小牧童的动作,把他写活了。

  师:你也有一双火眼金睛。你能找出描写小牧童动作的词吗?

  生:“骑”、“振”、“捕”、“闭”、“立”。

  师: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把小牧童给读活了。

  学生练读。比赛读。全班伴着音乐齐读。

  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田老师,因为他能把每一首小诗都编成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你能把今天的这首古诗也编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吗?请你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句编编看。

  学生编故事,写在练习本上。

  交流反馈。

  四、同题拓展,说趣。

  师: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呢?

  生:活泼可爱。

  生:他唱着动听的歌,无忧无虑。

  生:他聪明机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呢?

  学生背诵,如《小儿垂钓》《四时田园杂兴》《村居》《池上》

  师:这里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首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师:比较这两首诗,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这两首诗都是写牧童的,都写出了他们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生:我觉得《村晚》里的牧童更加无拘无束,因为他不是规规矩矩地坐在牛背上,而是“横”在牛背上。

  师:你猜猜他在牛背上可能是什么样的姿势?

  生:可能是半躺在牛背上。

  生:可能是趴在牛背上。

  生:也可能是倒着坐在牛背上。

  师:多么自由的小牧童呀!哪里还能看出他的自由自在?

  生:他吹的曲子也是想吹什么就吹什么,想怎么吹就怎么吹的。

  五、课后创作,想趣。

  师:多么令人羡慕的小牧童呀!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快乐自由的小牧童,你心中的那个小牧童是怎样的呢?请你课后学着诗人的样子也来创作一首小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