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第一课时

2020-07-08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一、说教材理解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技类说明文,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先生所写。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光辉历程,向读者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读罢此文,能极大地唤起读者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共5个自然段。开篇气势恢宏,仅用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了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人们的幻想纷纷变为现实,人类的生活也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重大意义。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20 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二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观全组课文,它的主题是“科技成就”。入编的4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根据文本特点、编者意图及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需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千里眼、顺风耳、地球村、农耕社会、物质生活”等词的意思;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间接、清晰、条理性及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3.了解现代科技新成就,体会是科学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逐步形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为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间接、清晰、条理性及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体会是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此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思考,在一定语境中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简洁性,在读书中揣摩课文说明方法。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词析句法、以读带讲法、质疑讨论法、读写迁移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读读、画画、思思、议议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板块一:由词引题,提炼研读主题。

  1.击“词”,激发兴趣。上课伊始,先由多媒体出示词语:“千里眼”“顺风耳”,让学生说说由这两个词语想到了什么?这样由词入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营造了浓浓的神话色彩,又让学生了解此处引号的特殊含义。

  2.引入,揭示课题。主要通过话语情境的创设引学生入境:“是啊,远古时期,人类生活水平十分落后,只能借助神话故事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可是如今,辽阔的地球似乎也变成了一个村落呢!(出示词语:“地球村”)看到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爷爷写了一篇文章:《呼风唤雨的世纪》。”

  3.质疑,提炼主题。入题后,先让学生读题质疑,再顺学而导,随机出示课文第一、二段让学生浏览捕捉信息,在解疑、感悟设问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质疑,最终提炼阅读话题:“为什么20世纪一百年的科技发现和发明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此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二度质疑,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质疑能力,还引导学生从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提炼出两个很有视觉冲击的时间词“一百年”和“一万年”,有效地构建了阅读话题,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板块二:展开话题,体会表达方式。

  文章三、四自然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作者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变化历程。20世纪以前,人类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条件十分落后,人们只能借助神话和幻想来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而20世纪人类的科技成就日新月异,其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让人大呼意外,作者引用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赞美,并在文章的开篇就惊呼:“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欣喜和自豪。面对这类科学常识性说明文,如何避免异化为科学常识课?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阅读话题,紧扣语言的理解、品味、运用来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努力凸现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主要分以下几步展开阅读:

  1.整体阅读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速读课文,并思考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上百万年”?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一百年”?在阅读过程提醒学生在书旁作批注。

  2.研读“上百万年”——贫穷落后

  在学生交流读后感受的基础上,先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农耕社会”一词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画面,从而感受到当时人们只能依赖自然生活,过着十分贫穷落后的生活。然后再引导学生扣句中的“一直”“没有”“只能”等词进行朗读指导,来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体会,同时积累语言范式。

  3.研读“一百年”——舒适方便

  大家知道科普说明文很难教,很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只重视“意”,而忽视“言”。如何做到“意言兼得”,既让学生感受百年科技的巨大成就,又能凭借文本进行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从如下两个层面展开教学:

  (1)得意:了解“科技成就”

  先从文本所举的“例子”入手,了解20世纪人类的科技成就: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电视、电话、因特网、民航飞机……在交流时,让学生区别人类的“发现”和“发明”。

  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人类其他科技成就,引导学生从生活、医疗、军事、航空、交通等方面思考。在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呈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科技新成就,强烈冲击他们的视、听觉,从而感受到20世纪的科技成就。

  最后引出岑参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并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4节,体会作者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此环节设计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关键词句,采用读、说、想象、课件辅助等手段,让学生感受着一百年虽短,但科技成就远远超过了上百万年的总和,从而体会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变化之快,并由衷的生发出对科学的赞叹和向往。

  (2)学言:尝试读写迁移

  首先启发学生链接文本和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的“舒适方便”的生活;然后借鉴言语形式,迁移运用段式:在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我们生活得又舒适又方便。这时有(可以、能……),我们就能 。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是现代科技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又巧妙的渗透了说明方法,尤其是句式迁移的训练也水到渠成,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主动去关注说明文语言的表达,语言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实践的主人。

  4.畅谈、畅想“科学”

  文章第5小节是对上文的总结和概括。“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由于有了上文的铺垫,本节教学先让学生将本自然段读成一个词——“科学”,再让学生围绕“科学”自由畅谈、畅想,从中明白科学的魅力,使学生在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板块四:拓展延伸,引发探究兴趣。

  了解20世纪现代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是科学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逐步形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学文之后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旨在引发学生的持续探究兴趣。

  首先向学生展示2008年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发明成果,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来谈谈自己最想发明什么。在学生畅谈交流的基础上出示科学家阿·费尔斯曼的名言:“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让学生熟读成诵,明白要想有所发明创造,既要有大胆的幻想,又要有求新的热情,并以此引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最后向学生推荐路甬祥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瞬间》,供学生阅读,进一步了解20世纪科技的成就。这样层层推进,极大的诱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说设计特色

  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得意”,更要让学生“得言”。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基于内容的理解,去关注作者说明的表达形式,并有意识地进行言语实践、内化和吸收,使阅读和表达紧密相连,从而实现抓“点”(学习语言的例子)画“圆”(言语本体实践)的效果。为了更好地促使生成,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生长点进行自主建构:

  1.在情境创设中生成建构。这是一篇科技类文章,文中语言比较枯燥乏味,形象性不强。在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组20世纪以来科技成就的相关画面,使学生内心为之惊讶、震撼,从而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平台。

  2.在朗读品味中生成建构。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本课设计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如本课词语的理解,20世纪以前农耕社会的生活想象朗读,诗句的品味等,力求在潜心涵咏中破解语言所隐含的信息,获得个性感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努力凸现语文学科特点。

  3.在言语实践中生成建构。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教学重点段时,我让学生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谈谈自己生活的舒适和方便,并借鉴文中第三自然段中的一典型句式“……一直……没有……只能……”,来说说20世纪我们的生活现状:“在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我们生活得又舒适又方便。这时有(可以、能……) ,我们就能 。”通过活动的展开,让学生在一次次言语实践中,掌握了不同句式的训练,也切身体验到是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生活。

  4.在拓展延伸中生成建构。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知识往往是生活中一些现象的重复再现或正在实践的产物,语文反映了现实中的生活,而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反映出语文知识的根源。因此,我们应注重语文知识的合理拓展与延伸,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巩固好所学的内容。本课教学时,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并在拓展延伸环节展示了2008年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发明成果,还推荐了阅读书籍,努力让学生在鲜活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