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① 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法,体验算法多样化,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初步理解“凑十法”。
② 能正确进行9加几的口算。
③ 培养学生合作和用数学的意识。
④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过程:一、生活情境导入,提出数学问题。
师:上上星期我们学校举行了运动会,你们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的比赛?
生1:我参加了接力赛。
生2:我参加了跳远。
生3:我参加了100米和60米跑步。获得了第二名。
师:今天张老师再带小朋友们到运动场上瞧一瞧。(课件出示场景图)你们看运动场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1:有跑步的小朋友。
生2:有踢键子的小朋友。
生3:有的在跳绳。
师:参加各项比赛的各有多少人?请你数一数。
生 :一共有17位。
师:那么有这些人中,参加各项比赛的各有几人?比如说跳绳的有几人?
生1:参加跳绳的有3位。
生2:参加踢键子有9位。
生3:跑步的有5位。
生4:跳沙坑的有7位。
生5:1位。
师:他们在干什么?
生:在跳远。
生:还要准备呢!
生:后面6人在准备。
师:他们准备参加什么比赛?
生:跳远。
师:我们小朋友也参加过跳远比赛。
师指着一群在分饮料的小朋友问:你们猜猜看,他们在干什么?
生1:喝牛奶。
生2: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他们在数钥匙,我看见盒子里有好多钥匙。
生3:我不同意何俊择和田杰的意见,我认为是饭盒。
生4:我不同意田杰的意见,因为这个钥匙是细的,我认为是在分牛奶。
师:那么箱子外面有几盒牛奶?
生:2盒。
师:看着这幅图,你认为可以提些什么问题?
生:我是提数学问题。是11-2=9。
师:表示什么意思?
生1:本来箱子里11盒牛奶,拿出来2盒。还剩下9盒在箱子里。
生2:有5位小朋友在跑步,9位小朋友在踢键子。9+5等于几?
生3:不是这样的。应该是5位跑步的小朋友和9位踢键子的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几位?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那么求合起来一共有几位?用什么方法做?
生5:用加法。9+5是14
师:都同意是14吗?
生:箱子里是鞋子,不是牛奶。
生2:我认为他们在摸奖。
师: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可以怎样列算式?
生:9+5等于几?
师:9+5等于几呢?
生:14。
师:9+5是等于14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两分钟思考时间)
师:想好的小朋友举起勇敢的举起你的小手。
生:因为9+1等于10,10+4等于14。
师:1是哪来的?
生:从5里面拿出来的。
师边表述边板书:你的意思就是把5分成1和4,9和1凑成10,10再加4等于14。
师:他这样想可以吗?
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三、巩固练习。
运动场上的比赛还没有结束呢?请小朋友们再仔细观察,像田杰那样的问题,你还能提吗?
生1:9位踢键子的女孩和3位跳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几位?9+3等于几?
生2:3位跳绳的小女孩和5位跑步的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几位?5+3等于几?
生3:张老师想跟你说为什么有一个球门没人踢?
生4:我不是9加几,我是7加几。(这个我们以后再学)
生5:5+7等于几?
生6:9+7等于几?跳键子和跳远的一共有几人?因为他们都是用到脚的。
师:小朋友说了这么多,请你选最喜欢的一题,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小朋友听。
生:9位踢键子的小女孩和在分矿泉水的6个人合起来有15人。9+6等于15。
师:刚才你们列的9+4、9+5、9+6。你能不能把他们补充完整。
生:我是来问你们的!9+1等于多少?
9+2等于多少?9+3等于多少?9+4等于多少?9+5等于多少?9+6等于多少?9+1等于多少?9+7等于多少?9+8等于几?9+9等于几?
师:算式都列出来了,请你给它们排排队。
生:9+2排第1,9+3排第2,9+4,9+5,9+6,9+7,9+8,9+9。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师:接下来我们要来玩一个小游戏。看看是你们的小脑袋转得快,还是电脑老师变得快。
师:刚才在变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生:顺序变乱了。
生2:一个9没变,另一个加数变了。
从9+6变成了6+9。
师: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因为反过来了。
师:什么在娈,什么没变?
生:其实也没变,只是位置变了!
师:冬天来到了,天气渐渐变冷了,爱运动的小鸟却仍旧飞出去。回来的时候却找不到家了,你们看该怎么办呢?他们来了!还好小鸟妈妈在它们的身上做了标记。(4个人一小组,把自己想送的小鸟送回去。)
生1:我要送9+4=13,因为13这座房子很漂亮。
生2:我要送9+6=15,因为15这座房子好像在海边的。所以我要送这只。
生3:9+7送16。
师:哇!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回家,身上的标志也看不清了,你们说说看这只小鸟身上的标志是什么?
生:9+2。
生:10+2。
教学反思:
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生活中引出课题。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一次次把课堂推向高潮。在场的老师不禁发出惊叹:好聪明的孩子!太精彩的回答!
“老师,我对这位小朋友有意见;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有补充;我是来问你们的,9加1等于几?9加2等于几?┉┉”如此轻松活跃的课堂,不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吗?在课堂上,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更是快乐的。好奇、好问、质疑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保护它们,去正确地引导他们。积极保护学生的好胜、好奇、好问的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习惯。这就是我们做教师的职责。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虽然今天他们的疑问与教学并无直接的联系,可是这种思想,却体现了一种趋势!一种好的发展趋势!多么难能可贵。再者,由学生引发的疑问,更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和内在的动机。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我们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本来在设计时已经为这个步骤留下了时间和时间。但是在课堂上因为个人原因,却并没有真正体现,确实感到挺遗憾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