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囚绿记》教案

2020-06-02 来源:客趣旅游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2.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3.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 读写赏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课件中的一幅图“绿”,请同学设想在不同情况下观“绿”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欢乐时、忧烦时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绿,当你看到它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物的感情,常有环境和情境的限制,从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与作者的感受,一定要关注写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课题(板书:《囚绿记》陆蠡)

  3、感知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讨论,引导学生再阅读,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并达成共识,最后选几名同学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交流。设计问题如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绿枝条有什么特点?

  3、你所理解的象征手法?同时,放几幅图片让同学加深对写作背景的认识。)

  二、释题启疑

  1、“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了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流出“囚”的意思并与“绿”联系起来)

  2、学生自读

  要求:自由朗读,找出“囚绿”的相关章节,并思考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了什么?划出关键词、句。最后思考下为什么囚绿 ?

  三、研读探究

  1、囚之意

  (1)囚绿写在文章的8—12段

  (2)囚绿的本意

  ①所囚的是一枝什么样的绿?

  △绿的特点(生机勃勃)

  情境设想:如果是你,看到这枝绿,会怎样?

  ②作者囚绿的本意是什么?[生边读边找]

  △接近、亲密、装饰、比喻(8段)

  △从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处境与心境?[ “一枝一叶总关情”,自然界的物总会触动和激发善感的文人的心情,而这份触动和激发又会被文人附着在物上,从而形诸文字,当读者去读这个含情之物时,必然可从中琢磨出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此处可以加诗句说明,那些古人用那些枝叶表达情感的)

  抑郁的心情、不顺的人生;对爱、幸福和美好的追求和希望

  △小结:囚绿是因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抑郁、不顺心的人对爱、幸福和美好深深的追求而采取的行动

  △ 鉴赏“牵”[作者为了得到这份爱、幸福和美好,他用了一个“牵”字](生讨论)

  牵,让我们想到人与人的牵手,无论悲伤与幸福,不管逆境与顺境,都见证着一份真爱,相濡以沫,同心、同梦、同喜、同悲、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虽然牵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简单、朴素,却包含着宁静、充实、满足、安慰和体贴。 它直入了作者的心田,可见作者爱这枝绿之深。(有深意。表述要动情。说到学生心坎上去。)

  2、爱之深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对这支绿的爱之深?

  △[因为欢喜这片绿,我才选定了这简陋的小房间]选房

  △[热情地歌颂绿(生命、希望、慰安、快乐)]歌颂

  △[“我”的心态(怀念、把我的心都等焦了、急不暇择、视同至室、绿叶和我对语、快活、留恋、欢喜)]心情

  △[对常春藤的细腻的美的描写]描写

  (2)本有爱抚,本是善意,爱之深却换来一个“囚”字,你怎么认识作者的“囚”的行为?

  △对绿的爱与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

  △囚绿虽是爱意,但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他的思图占有

  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和摧残。[在爱与囚之间作者有着内心的矛盾]

  (3)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

  △绿的固执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不快、恼怒、魔念

  △绿的衰变让我觉得它的可怜,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

  3.释之理                                

  △作者囚住了绿可他得到“绿”了吗?他的“囚绿”如偿所愿,换得了与“绿”的亲近吗?

  9段的似乎“有”(“依旧”)和10段、11段的实际“无”和失去 [在爱与魔念之间,作者选择了“释”]

  (2)找出并理解作者“释绿”时的动作与心情

  △珍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诚意的祝福/愿---是尊重,是礼赞

  △“释”仍缘于对绿的爱,并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对固执不屈精神的礼赞

  4.文之旨

  囚绿记,由爱到囚,由囚到释,作者写了一次生活中的经历,对这枝绿的爱和尊重是否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和目的所在?

  △象征意义:

  ①什么是(如:明月—相思;青松—坚贞;落花—流逝)

  ②联系可知,“绿”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了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释绿,证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同时也包涵着这种顽强抗争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执著必将会换来自身命运的解放。

  绿字这四点做的好, 说的也透彻。

  四、作者情怀(此处补充介绍作者的有关知识)

  这既是在日寇铁骑下中华民族命运和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陆蠡个人的精神写照。正可谓“文如其人”。

  ※阅读材料: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1942年被捕,受尽酷刑,日本人问:“你爱国吗?”“我爱”“你认为日本能战胜中国吗?”“不能!”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据说,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刘长春《陆蠡故居》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灵——李健吾

  △他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巴金

  五、品读联想

  1、从文中任选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地方来诵读

  2、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每繁茂苍绿”。并且有了一次探问,“有一天,待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请你设想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曾被作者“囚禁”多日的常春藤和作者重新见面的情景。

  六、总结全课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这样的自然之物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的生命之歌。绿色,在视觉上给你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遍”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了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是光明,是自由,是永不屈服了黑暗的“黄金的心”。正如陆蠡自己所说:“世界上,应有高贵的东西”。这高贵的,应是人的心灵。

  我想用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诉来结束今天的课:“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困难不在躲避死,而在躲避不正直,因为那比死跑得还要快些。”

  七、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学后记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