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雨衣》教学案例
一课两上教研活动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记叙了一位“小发明家”小林如何发明了充气雨衣。小林年纪虽然小,但她善于观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尝试,当她遇到“下雨时,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被风一吹,冷极了”的问题时,就想到“得把雨衣改一改”,她一直在想如何改,后来观察到裙子张开,触发到把雨衣改成下摆是可以撑开的。但又遇到不知如何叠起来的问题。她又一直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一次游泳时,由塑料救生圈充气变成圆环形的塑料气囊,触发到用塑料膜来做雨衣下摆,成功发明了充气雨衣。小林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遇到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2、学生实际: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默读,再交流一下,看看他们是否已粗知大意。然后引导他们想一想或讨论讨论:日常生活用品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像小林那样,多动脑筋,动手做做看。
3、课标要求:
略读课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4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
(3).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过程与方法:借助拼音和上下文自主识字,并安排生动有趣的读书和巩固识字的活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默读速度快的优势读书,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识字,在默读中感悟。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想日常生活用品有哪些需要改进。
5、教学重难点:抓住小林“看、想、做”三方面内容读书思考,感悟小林遇事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
6、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默读感悟。
7、教具准备:实物雨衣,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模式设计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导语:同学们,下雨时,看到你们穿着五彩缤纷的雨衣在雨中嬉戏真像一幅美丽的画。不过,美中不足的是,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你们想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一个叫小林的孩子,就动脑动手想了一个好办法。他发明了一种雨衣,叫什么?然后再学习生字“充”,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用品需要充气?这种设计的意图是从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切入,更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二)通读全文,学习生字。
我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然后再识字识词并交流方法,采用同桌互读、领读、“开火车”读等方法,目的是针对本课生字字形复杂,字音难记的特点,采用多种复现方式,增强了识字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质量。
(三)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鼓励学生默读课文,此时要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如果一次没读懂,可再次默读思考。出示阅读提示:1、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小林为什么要发明充气雨衣?3、小林在发明充气雨衣时有四次想的句子 ,请赶快在课文中画出来。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思考自主探究,这样能够迅速地帮助学生粗知课文大意。通过学生的反馈,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四)想象创新,情感升华。
这个环节是在默读的基础上,让低年级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课文的大致意思,有利于提高默读的速度,培植语感,积累语言。
然后告诉孩子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充气雨衣的发明者就是小林。他的真名叫林恒韬,我们可亲切地叫他小林。随机出示关于林恒韬的文字资料:充气雨衣发明者:北京市打钟庙小学四年级林恒韬(男,11 岁)发明作品:充气雨衣,又名吹气衣。该作品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中获一等奖。林恒韬被授予“小小发明家”的称号。同时充气雨衣已在工厂正式投产。这是全国第一届科技创新大赛,在全国参赛作品中,总共评出了22个一等奖,林恒韬的充气雨衣是其中的一个获奖作品。
最后让学生说说你还有比小林更好的办法吗?怎样才能使设想变为现实?
通过小林的发明“充气雨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留心观察生活,培养勇于实践的好品质。
(五)激励延伸,课后实践。
你们一定也想成为小小发明家吧,想一想:日常生活用品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动手做做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此环节进一步开发文本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动手实践。
(六)板书设计。
看──雨水流到裤腿上
充气雨衣 想──改雨衣 受到大家称赞
做──①铁丝圈②气囊
三、教学反思
《充气雨衣》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略读课文,情节清晰,但识字任务较重,共要认识14个生字,有些字存在识记难点,如“旋”、“囊”等。识字教学是低段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将识字教学放在显要的位子。执教后,我的总体体会是:由于本文“科普性”和“略读”的特点,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探究相关问题,感悟其中所折射出的道理,朗读以默读为主,轻声朗读为辅。教学中,需把握的一个主方向是,这是一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而非科普材料,因此应竭力克服科学课的影子,突出语文性。
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第一,为了抓住低段识字教学的重点,这部分安排的内容较多,占了一定的教学时间,再加上课前学生预习不太到位,耽误的时间有点多,所以感到前松后紧。第二,在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时提出的3个问题,应该修改,第1个问题修改到通读全文,学习生字环节中,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归纳课文大意,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第3个问题提的过于简单,不能统领全文,需修改为,发明充气雨衣时小林遇到了几次难题,是怎么解决的?第三,板书需改进。
四、改进实施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下雨时,看到你们穿着五彩缤纷的雨衣在雨中嬉戏真像一幅美丽的画。不过,美中不足的是,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你们想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一个叫小林的孩子,就动脑动手想了一个好办法。
2、他发明了一种雨衣,叫什么?
3、板书课题《充气雨衣》。学习生字“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用品需要充气?
(二)通读全文,学习生字。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画不认识的字,而后请教“小鱼儿”和“字典老师”)
2、合作交流,检查效果。
(1)同桌两人合作,一人读,另一人听或一人指字,另一个人读给对方听。
(2)教师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
例:形声字:嘿,泳,膜,胎,剪
结构相近:羞、着
翘舌音:充、粘、差
多音字:缝(fénɡ)假(jià)得(děi)
易读错字:膝(xī)
(5)出示词语
表演、舞蹈、优美、旋转、称赞、联欢会、展览台、徐徐张开、渐渐模糊、五颜六色
(6)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思考:
(1) 小林为什么要发明充气雨衣?
(2) 发明充气雨衣时小林遇到了几次难题,是怎么解决的?
2、小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在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这几个方面:
(1) 小林发明的灵感来自哪里?读读有关句子。
① 小林的雨衣刚过膝盖,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被风一吹,冷极了。
② 随着优美的乐曲,小演员们旋转起来,五颜六色的裙子徐徐张开,就像一把把花伞。在小林的眼中,“花伞”渐渐模糊变成了下摆张开的一件件雨衣。
③ 他拿出塑料救生圈开始吹气,叠起来的救生圈渐渐变成了圆环形的塑料气囊。
(2) 读好小林想的句子:
① 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不能再让雨水流到裤腿上了。
②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小林一直在想啊想……
引导学生“这个难题”指什么?把它代进去读一读。“一直”说明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的朗读感悟必定是水到渠成。
③ 这样的雨衣怎么叠起来呢?
④ 小林眼睛一亮,心想: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
(3) 夸奖的句子: 嘿!别提多棒了!
(四)想象创新,情感升华。
1、复述“充气雨衣”发明的过程。
然后告诉孩子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充气雨衣的发明者就是小林。他的真名叫林恒韬,我们可亲切地叫他小林。随机出示关于林恒韬的文字资料:
充气雨衣发明者:北京市打钟庙小学四年级林恒韬(男,11 岁)
发明作品:
充气雨衣,又名吹气衣。
该作品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中获一等奖。林恒韬被授予“小小发明家”的称号。同时充气雨衣已在工厂正式投产。
这是全国第一届科技创新大赛,在全国参赛作品中,总共评出了22个一等奖,林恒韬的充气雨衣是其中的一个获奖作品。
2、你还有比小林更好的办法吗?
3、怎样才能使设想变为现实?
(五)激励延伸,课后实践。
你们一定也想成为小小发明家吧,想一想:日常生活用品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动手做做看。
(六)板书设计。
雨水流到裤腿上→旋转起来的裙子→做雨衣 想办法
充气雨衣
用铁丝不能合拢→塑料救生圈→做充气雨衣 敢尝试
五、再次反思
1、从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切入,更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针对本课生字字形复杂,字音难记的特点,采用多种复现方式,增强了识字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质量。
3、抓住课文重点,通过交流小林“看、想、做”的内容,学生深刻感悟到“小林爱思考”和“勤实践”的好品质,逐步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在默读的基础上,让低年级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课文的大致意思,有利于提高默读的速度,培植语感,积累语言。
5、通过小林的发明“充气雨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留心观察生活,培养勇于实践的好品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此环节进一步开发文本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动手实践。
二次上课教学环节紧促,安排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堂效果明显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