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2023-01-24 来源:客趣旅游网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 自主探究

  1.读一读:读一读课本31—34页,明确学习目标。

  【课标内容要求】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一、基本概念: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二、基本观点: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能力: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且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学习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学习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客观性。

  2.填一填: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物质是        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是           的运动,运动的主体是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                         。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               、                 和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不是不运动,是不显著的运动。静止是            、

  和                  。

  ③万事万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④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               ,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是                     。

  b.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

  (2)规律是              ,要求我们办事情必须                          。

  (3)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                                      。

  3.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静止的事物,它们是真的静止吗?

  二、合作学习

  1、合作探究

   探究一:(课本p31)

  (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 探究二:(课本p33)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2.释疑解难

  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表现:

  ①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一直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承认它,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们利用规律的表现为;

  ①人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遇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者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

  3.巧建结构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三、水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l、“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形式

  a.①②    b.②⑧    c.③④    d.②④

  2、“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对这句活的正确理解是(   )

  a.规律是客观的               b.自然界的规律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c.自然界的规律是由“绝对精神”决定    d.是唯物主义观点

  3、据天文学家介绍,我国的“神舟”六号的上天日期,是在充分考虑到太阳因素的前提下,经过科学才选定的。这反映了(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尊重规律          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XX年,我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天气,呈现出频率高、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预示着我国正在进入新一轮沙尘天气频发期。专家指出,沙尘天气的形成,天灾是一方面,人祸更值得关注。据此回答4—5题。

  4、由于人祸形成的沙尘天气,这表明(   )

  a.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b.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c.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5、对材料中“天灾”“人祸”认识正确的是    (    )

  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它无能为力    b.“人祸”是人带来的,对天气影响不大

  c.要认识“天灾”形成的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避免“人祸”的发生

  d.只要克服了 “人祸”,就不会出现沙尘天气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回答6—7题:

  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

  7、“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8、哲学中讲的规律和自然科学中的定律、定理的区别,主要在于(    )

  a.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易逝的    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c.前者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后者则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d.前者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后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9.“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   )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10.水往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使用。

  这表明(   )

  a.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人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c.人可以创造规律,但不能消灭规律   d.人可以创造规律,造福于人类

  11,以下属于规律的是(   )

  a、水往低处流 b、春夏秋冬依次更替

  c、新陈代谢 d、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二)双项选择题:

  12、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由于剥削阶级已经不复存在,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阶级斗争规律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这说明(    )

  a.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b.规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离不开人的意志

  1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提高我们活动的自觉性利预见性 

  b.要用发展的观点处理和解决问题  

  c. 要以保环境为主,发展经济为辅 

  d. 任何事物都是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难以两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三)简答题:

  14、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运用所学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四)论述题

  某县地处内陆,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本地经济,县政府多次组织大干部和群众学习经济理论,并到周边较为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参观考察,逐渐摆脱了“左”思想束搏和传统的“等、靠、要”思想,确立了“主攻业,大力发展农业”的新思路。对发展经济过程中到的新问题,允许看,不争论,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提倡大胆试,要敢为天下先。兴办了全县史上第一个外资企业,对县里唯一的中型国有企实行股份制改造,对一些长期亏损、产品又无市场的小型国有企业或实行停产,或出售。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鼓励不同经济成份之间实行联合、兼并。依据县情,发展特色农业,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梢业。目前,该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结合材料,谈一谈该县在发展经济中是如何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四、走进生活

  成功哲学第一原理 物质与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自然界的根本,是不依赖于感觉的客观存在,而运动则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没有运动就没有光线,没有运动就没有声音。实际上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一切都必须在运动中存在。宇宙中有1000亿个银河系,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绕中“中心星棒”运动,太阳系以每秒217公里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物质”运动,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运动。微观运动则更惊人,光的运行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电子运动产生具有穿透作用的磁场效应。生命运动是运动中的奇迹,而思维运动则是奇迹中的奇迹。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所谓静止是不存在的,它永远是相对概念。

  对于物质,每个人都会有朴素的物质观念,物质财富是我们一切追求的起点。但是对于运动,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根弦。运动也就是我们眼里所看到的变化,但是更多的变化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于是我们更容易形成静态、僵化的思维。你5岁的儿子为什么不愿意跟你一起逛商场,你蹲下来跟他一般高度来看就知道了,美丽的商品、珠宝、礼物装饰亮丽的柜台全不见了,所能看到的全是迷宫似的走道,到处都是木桩似的长腿和背景,这些大山似的陌生人,一双脚如同溜冰板,他们推来推去,又奔又跑,简直是一幅可怕场面。你看,你什么也没做,只不过稍微作了一点视角的移动——蹲下来而已,一切就全变了。

  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必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刻舟求剑、削足适履都是对僵化者的讽刺。成功人士在认知上总有与从不同的见解,其不同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积极思维,一是动态思维,一是全方位视角。这三个显著特征都归结于一个核心,即动态思维,他们永远于变化中掌握世界,一个人的主观认知与客观运动相吻合的程度高,成功概率就大,反之,则处处出乎意料,处处挫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