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吕布与董卓的关系——兼论吕布的“反复无常”

2021-05-15 来源:客趣旅游网
论吕布与董卓的关系 ——兼论吕布的“反复无常” 粱满仓 摘要:历来论吕布者,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性反复无常之人。事实上,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是因 为认同董卓反宦官的政治态度;杀董卓,则因反对董卓代汉,是二人政治上分道扬镳的结果,貂蝉并非主 要原因。在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群雄四起的社会环境中,大多数人都急于找到施展自己才干的舞台,吕 布也不例外。吕布在当时称得上“英雄”,因而成为一些实力集团争取的对象。他只是一个有琥虎之勇 的武将,并非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而社会的政治需要及其本身的才能,又偏偏不断地把他推向政治斗 争旋涡的中心,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弃旧图新的选择只能通过弃而杀之来实现,并非他天性好杀。 吕布诛杀董卓,在历史上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一是为国为民除了一大害,二是避免了一场旷日持 久的讨董战争,使历史的发展少了一个曲折。 关键词:吕布;董卓;曹操;袁绍;东汉 中图分类号:K234.2:K25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11)03—0102—08 作者简介:梁满仓,河北涿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人们评价吕布,历来都认为他天性反复无 常,桀骜难养。其最主要的证据,就是他和董卓 的关系。西晋陈寿说吕布“轻狡反覆,唯利是 视”①,南朝宋范哗说“布亦翻覆”②,南朝梁萧 介说“臣闻凶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恶一也。昔 吕布杀丁原以事董卓,终诛董而为贼”⑧,宋苏 辙也以吕布杀丁原、董卓之事比附吕慧卿之奸: “昔吕布事丁原则杀丁原,事董卓则杀董卓。”④ 所有这些评论,概括起来有两层意思,一是吕布 杀丁原、董卓是因其反复无常,二是这种反复无 常是其天性如此。笔者以为,这种认识只看到 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并没有触及本质,因而是不 是天性还是社会政治因素与个人素质综合作用 的结果?本文欲就这两个问题略陈管见,以就 正于方家。 一、吕布投靠董卓是 对其政治作用的认同 毫无疑问,从总的作用来看,董卓是使东汉 末期社会更加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更加水深火 热的独夫民贼。但一开始,董卓并不是以这种 形象出现的,他是朝中士大夫集团借以诛除宦 官势力的希望所在。董卓本人也是反对宦官专 权的。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朝廷征时任 并州刺史的董卓入朝任少府,董卓即上书推辞, 准确、不科学的。吕布杀丁原、董卓是因其反复 无常,还是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原因?反复无常 他说:“凉州扰乱,鲸鲵未灭,此臣奋发效命之 ①②③④102 《三国志》卷7《魏书・吕布传》陈寿评。 《后汉书》卷75《吕布传》范晔评。 《梁书》卷41《萧介传》。 《宋史》卷47l《奸臣・吕慧卿传》。 梁满仓:论吕布与董卓的关系——兼论吕布的“反复无常” 秋。吏士踊跃,恋恩念报,各遮臣车,辞声恳恻, 未得即路也。辄且行前将军事,尽心慰恤,效力 行陈。” 此时的朝廷虽然由于黄巾起义的爆发 已下令解除党锢之禁,但宦官仍在专权,董卓拒 不入朝,固然是不愿意放弃手中的兵权,但也表 示了不愿与宦官势力为伍的态度。灵帝死后, 夫宣布为“党人”,先后制造了两次“党锢之 祸”。这些党人轻者遭终身禁锢,不许为官,重 者则身陷囹圄,惨遭杀害。董卓进京后,“乃与 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铁钣诣阙上书,追理 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为党人平反昭雪,并恢 复他们的爵位,擢用他们的子孙⑥。史载当时 染党铜者被举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选拔”。 即位的少帝年仅14岁,由于皇帝幼小,何太后 临朝,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与后将军袁隗 共辅朝政。何进秉政后,与宦官集团的矛盾更 加尖锐,谋诛宦官而太后不许,乃私呼董卓将兵 入朝,以胁太后。“卓得召,即时就道。”②这种 与前次推辞截然相反的积极态度,足以反映董 卓诛除宦官的政治立场。除此而外,董卓此次 进京,鲜明地打出了反宦官的旗帜,他给朝廷的 表章说:“臣伏惟天下所以有逆不止者,各由黄 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操擅王命,父子兄弟并 据州郡,一书出门,便获千金,京畿诸郡数百万 膏腴美田皆属让等,至使怨气上蒸,妖贼蜂起。 臣前奉诏讨于扶罗,将士饥乏,不肯渡河,皆言 欲诣京师先诛阉竖以除民害,从台阁求乞资直。 臣随慰抚,以至新安。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 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 及。”⑧要彻底铲除宦官势力,根除长在朝廷政 治肌体上的毒瘤,这可看作是董卓进京的政治 宣言。 诛除宦官在当时无疑是一件得人心的事, 它尤其得到朝廷内士大夫集团的支持。东汉中 后期,宦官专政一直是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 一大弊端。宦官的权力非常大,他们“手握王 爵,口含天宪”,“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 对他们阿旨曲求者,则有光宠三族之荣;直情忤 意者,即遭参夷五宗之祸④。宦官们的飞扬跋 扈遭到了朝中士大夫集团的反对,他们同声相 求,“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⑧,以诛除 宦官、澄清政治为己任,因此也遭到了宦官集团 的报复。在桓帝、灵帝时期,宦官们把这些士大 ①《三国志》卷6《魏书・董卓传》装注引《灵帝纪》。 ②《后汉书》卷7244董卓传》。 ③《三国志》卷6《魏书・董卓传》裴注引t典略》。 ④《后汉书》卷78《宦者列传序》。 ⑤《后汉书》卷67《党锢列传序》。 ⑥《后汉书》卷7244董卓传》。 ⑦《后汉书》卷724董卓传》。 汉阳人周 任吏部尚书,汝南伍琼任侍中,郑太 任尚书,何禺页任长史,苟爽任司空,韩馥任冀州 刺史,刘岱任兖州刺史,孑L仙为豫州刺史,张咨 为南阳太守⑦。可见,董卓反对宦官的态度是 得到当时很多人的支持和认可的。 吕布也是反对宦官的。《后汉书・吕布 传》记载,吕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今内蒙古包 头市西北)人,善弓马,有勇力。并州刺史丁原 为骑都尉,屯河内,吕布任其主簿,甚见亲待。 灵帝崩,丁原受何进召,将兵诣洛阳,为执金吾。 丁原受何进之召,带兵进洛阳,是否与董卓受召 同时?其使命是否与董卓相同?回答应该是肯 定的。《三国志・吕布传》对此记载得尤为明 确:“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与何进谋诛诸黄 门,拜执金吾。”袁宏《后汉纪》也记载,何进劝 太后诛除宦官遭拒绝后,袁绍对何进说:“形势 已露,将军何不早决?事久变生,复为窦氏 矣。”于是何进以袁绍为司隶校尉,王允为河南 尹,乃召武猛都尉丁原、并州刺史董卓将兵向京 师,以胁太后。可见丁原与董卓进京的时间相 同,使命相同。时吕布正在丁原军中,也一定参 加了进京除宦官的行动,其反对宦官的态度由 此可知。 反对宦官是吕布投靠董卓的政治基础。在 这个基础上,董卓对吕布的争取是实现这种投 靠的重要环节。 董卓出生在陇西,性粗猛有谋,膂力过人, 以健侠知名。其手下的军队多由凉州的武勇之 l03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 士组成,号为天下强勇。然而董卓进京,除了清 除宦官外,还要使天下畏服其所作所为,而要使 天下畏服,仅靠手中的凉州兵,力量显得有些单 薄。史载董卓初入京城,“步骑不过三千,自嫌 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 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 中无知者”①。董卓大摆疑兵阵,正是其兵力不 足的生动写照。然而摆疑兵阵毕竟只能应付于 一时,扩充自己的实力才是长久之计。为了扩 充实力,董卓在兼并了何进及弟何苗先所领部 曲之后,矛头自然指向了丁原所领的并州兵。 并州兵在当时是与凉州兵齐名的另一支劲 旅。史载并州太原“人性劲悍,习于戎马。离 石、雁门、马邑、定襄、楼烦、涿郡、上谷、渔阳、北 平、安乐、辽西,皆连接边郡,习尚与太原同俗, 故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云”②。吕布、张 扬、张辽等三国名将,当时均在并州军中,为丁 原部将。丁原本人也是一名骁将。史载他“本 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 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 知书,少有吏用”⑧。这样一支部队,董卓要想 用武力强行兼并谈何容易。而且,即使强行兼 并能够消灭丁原,其结果也是要付出沉重代价, 从而使自己实力大大削弱。这样的结果是董卓 不想得到的。因此,他采用了分化的办法,诱使 吕布杀掉丁原而并其众。 毋庸讳言,董卓诱使吕布杀丁原,肯定许给 他一定的好处,这点从吕布后来在董卓处所受 待遇中可得到证实。除了以利相诱之外,董卓 还有没有采用其他手段呢?这点史书上没有详 细记载,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事件的分析看 出端倪。早在桓帝末,董卓就已任并州刺史,兼 河东太守。汉灵帝中平年间,董卓又先后带兵 击张角黄巾于下曲阳,征边章、韩遂等于凉州。 此时并州之位出现空缺,丁原正补其空。及灵 帝中平六年(189年),又下令拜董卓为并州牧, ①《后汉书》卷72《董卓传》。 ②《隋书》卷30《地理志中》。 ③《三国志》卷7《魏书・吕布传》裴注引《英雄记》。 ④《后汉书》卷72《董卓传》。 ⑤《资治通鉴》卷59《汉纪・灵帝中平五年》。 ⑥《后汉书》卷73《公孙瓒传》注引《续汉书》。 l04 令以兵属皇甫嵩。董卓上书言日:“臣既无老 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 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 将之北州,效力边垂。”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 变④。董卓上书,虽多推辞之词,但他所推只是 以兵属皇甫嵩,从其“乞将之北州”、驻兵河东 来看,并没有推掉并州牧之职。此时丁原亦为 并州刺史、骑都尉,屯兵河内,出现一州二主的 局面。无论是丁原还是董卓,谁也不会自动放 弃并州刺史之职。因为在此前一年,朝廷由于 无力对全国进行有效的行政控制,采纳刘焉的 建议,“选列卿、尚书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 开了州牧权重的先河⑤。担任并州刺史,就意 味着掌握了一州的军事、行政大权。决定董、丁 二人谁任并州刺史,或者要进行一场恶斗,或者 一方阵营内起变化。董卓在以利相诱的同时, 肯定也要吕布在二者间选择其一。吕布是反对 宦官的,所以当他处在上述选择中时,所考虑的 除了自己的利害之外,恐怕还有反对宦官的大 局。在诛除宦官这点上,董卓所起的作用显然 要比丁原重要。据史书记载:“何进欲诛中常 侍赵忠等,进乃诈令武猛都尉丁原放兵数千人, 为贼于河内,称‘黑山伯’,上事以诛忠等为辞, 烧平阴、河津莫府人舍,以怖动太后。”⑥丁原虽 与董卓同受何进之召,但他只是在外围骚扰,为 诛除宦官制造声势,而董卓却直接带兵进京,可 见二者作用的区别。所以吕布选择的天平自然 要向董卓倾斜。 二、吕布诛杀董卓是二人 政治上分道扬镳的结果 如果董卓把自己的使命仅仅局限于诛除宦 官,他在东汉末的政坛上或许还有些作为。但 董卓不是政治家,他寡于学术,是一个崇尚暴 力、嗜杀成性的野心家、军阀。董卓的政治野心 萌生于进京途中。史载他到洛阳城西,闻少帝 梁满仓:论吕布与董卓的关系——兼论吕布的“反复无常” 被宦官劫持到北芒,因往奉迎。“帝见卓将兵 扬天将弃汉的舆论工作一直没有停止⑥。这两 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 个条件,董卓当时一个也不具备。他在诛除宦 语,遂及祸乱之事。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 官之后继续向前迈进的一步,超越了当时历史 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①他在兼并 条件的限制。这超前的一步,使他失去了脚踏 丁原之后,掌握了号称天下强勇、为百姓所畏的 实地的根基,也决定了他必将跌得粉身碎骨。 并、凉之军,又以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 董卓试图代汉的行为,在当时确属冒天下 种等胡人军队为其爪牙②,自以为天下无人可 之大不韪。此举一出,立刻招致众人的反对。 敌,便开始问鼎皇权。其标志就是他决意废少 京兆尹盖勋给董卓写信说:“昔伊尹、霍光权以 立献。当他的决定遭到袁绍等人的反对后,回 立功,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 答说:“刘氏种不足复遗。”③对此,胡三省评论 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⑦尚书卢植当面反对 道:“卓意欲废汉自立。”④可谓一语道破问题 说:“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 实质。 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 东汉皇权虽已摇摇欲坠,但历史证明,要想 也。”⑧司隶校尉袁绍的反应更加激烈,史书这 彻底取代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有足 样记载袁绍与董卓争论的情形: 够的实力。所谓足够的实力,形象地说,得具有 卓议欲废立,谓绍日:“天下之主。宜 像曹操称王时的力量。曹操于建安二十一年 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指刘 (217年)称魏王,具有皇帝所应有的权力,享受 协)似可,今当立之。”绍日:“今上富于春 皇帝所应有的待遇,只差一个皇帝的名号。此 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若公违礼任情,废 时曹操的实力,手中掌握雄兵百万,天下十五州 嫡立庶,恐众议未安。”卓案剑叱绍日:“竖 占有十一个半,只有孙吴、蜀汉两个政权占据三 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 个半州与之对峙,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 谁敢不从!”绍诡对日:“此国之大事,请出 他称王。曹操做到这一切,足足用了二十多年。 与太傅议之。”卓复言“刘氏种不足复遗”。 第二,要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东汉时期,由 绍勃然日:“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 于统治阶级的提倡,皇帝君权神授、天子应天受 揖径出。⑨ 命的观念深入人心。汉末,冀州刺史王芬等人 所有反对董卓的人迅速结成了两条战线: 谋与曹操一起废灵帝,曹操拒绝说:“夫废立之 一条是以袁绍为首的公开的战线。袁绍和 事,天下之至不祥也。…‘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 董卓吵翻后,来到冀州,以渤海太守的名义公开 未睹当今之难。”⑧曹操所说之难,当包括天命 起兵反董。其从弟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 在汉的观念难以动摇之意。而天命在汉观念的 州刺史孑L仙、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 动摇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意识形态的变化是一 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 个缓慢的过程。所以,直到曹氏代汉的前夕,宣 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 ①《后汉书》卷72《董卓传》。 ②《后汉书》卷70《郑太传》。 ③《后汉书》卷74《袁绍传》。 ④《资治通鉴》卷59《汉纪・灵帝中平六年》胡注。 ⑤《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 ⑥《三国志》卷2《魏书・文帝纪》裴注引《献帝传》栽:“定天下者,魏公子桓(曹丕字子桓),神之所命,当合符谶,以应天人 之位。”“汉以魏,魏以征。…‘代赤者,魏公子。”“汉以许昌失天下。…‘日载东,绝火光。不横一,圣聪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言 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其为主,反为辅。”“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所有这些谶语,都表达了汉命将终的意思,反映了此 时意识形态的变化。 ⑦《后汉书》卷58《盖勋传》。 ⑧《后汉书》卷72《董卓传》。 ⑨《后汉书》卷74《袁绍传》。 105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 万,结成反董同盟,推袁绍为盟主①。 另一条是隐蔽的战线。这条战线反对董 卓,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秘密配合公开 的反董战线。如侍中周 、城门校尉伍琼、议郎 最终选择了反董,因为他也反对董卓代汉自立 的行径。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就在反董斗争激烈进行之际,吕布和 董卓之间产生了裂痕。史载“卓性刚而褊,忿 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 何颢等人,都是当时的名士,深得董卓信任,但 他们都暗地里帮助袁绍。袁绍跑到冀州,董卓 本想派兵缉拿之,而周璐等人却对董卓说:“夫 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 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 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绍不达大体,恐惧f}J 奔,非有他志。今急购之,势必为变。袁氏树恩 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 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 拜一郡守,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②结果董卓 不但没有捉拿袁绍,反而拜其为勃海太守,使得 袁绍能以勃海太守的名义起兵⑧。另一种是对 董卓实施暗杀。《三国志》卷6《魏书・董卓 传》注引谢承《后汉书》记载: 伍孚字德瑜,少有大节,为郡门下书 佐。……稍迁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董 卓作乱,百僚震栗。孚著小铠,于朝服里挟 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语阕辞去,卓送 至闷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却不 中,即收孚。卓曰:“卿欲反邪?”孚大言 日:“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 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 奸贼耳,恨不车裂汝于市朝以谢天下。”遂 杀孚。 董卓徙都长安后,苟攸、郑泰、何颗、种辑、 伍琼等也谋划过对董卓实施刺杀④,这些行动 虽均失败,但它反映出当时反对董卓代汉的斗 争是多么激烈。 应当指出,在董卓实行废立之初,吕布并没 有参与反董的活动,两条反董战线均与吕布无 涉。但日益激烈的斗争不可能对吕布没有触 动,是站在董卓一边助纣为虐,还是参加反董战 线,这是吕布必须作出的选择。笔者以为,吕布 ①《后汉书》卷74《袁绍传》。 ②《后汉书》卷74《袁绍传》。 ③《三国志》卷6《魏书・袁绍传》。 ④《三国志》卷10《魏书・荀攸传》。 ⑤《三国志》卷7《魏书・吕布传》。 ⑥《三国志》卷7《魏书・吕布传》。 ⑦《后汉书》卷66《王允传》。 ⑧《后汉书》卷66《王允传》。 106 安”⑤。这个记载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促使吕布 杀董卓的根本原因。到后来,这个记载甚至被 演绎成王允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关系 的故事。笔者以为,上述记载可能是导致吕布 杀董卓的原因之一,但不能看作是根本原因。 不过这个记载倒确实反映了吕、董之间关系的 裂痕。原来董卓与吕布的关系是“誓为父 子” ,现在是董卓因吕布小有失意便投戟相 刺,大失为父之慈;吕布因守中闷之便与父之婢 女通奸,少有为子之顺。父子关系荡然无存。 第二,就在反董斗争激烈进行之际,吕布和 隐蔽的反董战线关系密切。王允是董卓迁都长 安后隐蔽反董战线的代表人物。他一开始隐蔽 得极深,当董卓迁都关中时,王允“悉收敛兰 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既至长安,皆分别 条上,又集汉朝旧事所当施用者,一皆奏之”。 当时董卓尚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 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 疑”⑦。但王允从骨子里是反对董卓的,后来董 卓对此似乎有所察觉。王允曾向董卓推荐护羌 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土孙瑞为南阳太 守,让他们带兵出武关,名义上是讨袁术,实际 上是要分路讨董卓,而后奉献帝还洛阳。董卓 并没有把杨瓒和士孙瑞派出,而是“疑而留 之”⑧。还有一次,董卓问王允谁可任司隶校 尉,王允便推荐盖勋。盖勋反对董卓废少立献 已见前述。董卓当即就说:“此人明智有余,然 梁满仓:论吕布与董卓的关系——兼论吕布的“反复无常” 不可假以雄职。”便派其任越骑校尉,不久又对 权曾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 布、刘表与孤耳。”⑥孙权所说“老贼”即指曹操。 他典领禁兵不放心,改任他为颍川太守①。可 见董卓对王允产生了怀疑。就吕布和董卓的关 系而言,他不可能不知道董卓对王允的怀疑,然 而他却和王允过从甚密。史载“司徒王允以布 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 吕布既然反对袁术、曹操等人称帝,反对董卓代 汉自立也应无可置疑。 三、吕布“反复无常”析 通过对吕布和董卓关系的分析,人们应当 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 为内应”②。像差点被董卓所杀这样的事吕布 都向王允诉说,密诛董卓这样的大事王允竟敢 约吕布参加,如果不是过从甚密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吕布反对董卓代汉自立,可以在其他 事件中找到旁证。建安二年,袁术在淮南称帝, 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他派使人将此事告知 吕布,并请求吕布将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吕 布没有接受,并把袁术的使臣执送许昌斩首⑧。 《三国志》卷7《吕布传》记载得较为详细: 术欲结布为援,乃为子索布女,布许 之。术遣使韩胤以僭号议告布,并求迎妇。 沛相陈硅恐术、布成婚,则徐、扬合从,将为 国难,于是往说布日:“曹公奉迎天子,辅 赞国政,威灵命世,将征四海,将军宜与协 同策谋,图太山之安。今与术结婚,受天下 不义之名,必有累卵之危。”布亦怨术初不 己受也,女已在涂,追还绝婚,械送韩胤,枭 首许市。 从上述记载看,吕布反对袁术称帝是陈蛙 劝说的结果。当然不能否定陈硅劝说的作用, 但如果吕布认准了的事,他是不大能听进别人 的意见的。如曹操征讨吕布,陈宫劝吕布主动 出击,以逸待劳,吕布拒不接受④。吕布的盟友 萧建受臧霸的攻击,吕布要亲自率兵讨伐臧霸, 部将高顺谏日:“将军躬杀董卓,威震夷狄,端 坐顾盼,远近自然畏服,不宜轻自出军。如或不 捷,损名非小。”布不从⑨。吕布听从陈畦的意 见,说明他最终还是反对袁术代汉称帝的。孙 ①《后汉书》卷58《盖勋传》。 ②《三国志》卷7《魏书・吕布传77。 ③《后汉书》卷75《袁术传》。 ④《三国志》卷7《魏书・吕布传》裴注引《献帝春秋》。 ⑤《三国志》卷7《魏书・吕布传》裴注引《英雄记》。 ⑥《三国志》卷54《吴书・周瑜传》。 ⑦《三国志》卷17《魏书・张辽传》。 ⑧《三国志》卷l0《魏书-贾诩传》。 对吕布的“反复无常”有新的认识。从表面看, 吕布先杀丁原,后诛董卓,确实给人以反复无常 的印象。但这种反复无常,绝非吕布的天性,它 既反映了吕布的政治追求和对自己社会位置的 曲折选择,也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政治斗争的 背景。 吕布所生活的年代,天下分崩,群雄四起, 战事不断,社会动荡。原有的秩序被打乱了,新 的秩序正在重组,在这种重组中,人们都在寻求 自己的位置。由于人们的社会理想、政治眼光、 个人修养不同,寻求自己位置的方法和道路也 各异。像诸葛亮那样怀宁静之心以求致远,蓄 志待时以求明主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 急于找到施展自己才干的舞台。在这种情况 下,频频改换投靠对象的人绝非吕布一个。例 如曹操的名将张辽,先为丁原部将,后又进京依 何进,何进被杀后又以兵属董卓。董卓死后又 归吕布。吕布为李催所败,又从吕布东奔徐州。 曹操破吕布,张辽将其众降⑦。又如曹操的谋 士贾诩,先在董卓部下任讨虏校尉,又在董卓女 婿牛辅军中任职,董卓败后,又为李催、郭汜谋 士。不久又离开李催投段煨。由于不为段煨重 用,又离段煨投靠南阳张绣。他先劝张绣与刘 表连和,不久又劝张绣投靠曹操⑧。另一方面, 有实力的集团领袖又如饥似渴地招纳人才,这 也为人才选择投靠对象提供了外部诱因。 应当承认,吕布是个人才,按当时的标准, 10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 也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载他“便弓马,膂力过 也。”⑥从中平六年(189年)九月废少立献至初 平三年(192年)四月被吕布所杀,董卓当政两 年零八个月。在这短短的两年零八月中,董卓 的暴虐残忍确实是前所未有。现将董卓的暴政 概括如下: 人,号为飞将”①。当时人有这样的说法:“人中 有吕布,马中有赤兔。”②吕布也自恃其才而心 怀平定天下之志。他给韩暹、杨奉的信中说: “布有杀董卓之功,与二将军俱为功臣,可因今 共击破术,建功于天下,此时不可失也。”③当他 实行恐怖政治。董卓进人洛阳后,整个城 被曹操逮捕后又说:“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 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 下不足定也。”④吕布在当时无论是武艺还是知 名度,都非张辽、贾诩之辈可比。因此,吕布在 当时成为一些人争取的对象。陈宫对张邈说: “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 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 也。”⑧这番话正反映出吕布之才及为当时所争 用的现实。 吕布择主与张辽、贾诩等人本无本质区别, 而且前者对投靠对象的离弃要少于后者。然而 却偏偏是吕布落下了反复无常的名声。这可能 是由于张辽等人对前主只是简单的离弃,而吕 布对前主则是弃而杀之。吕布并非天性好杀, 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他只是一个有境虎之 勇的武将,并非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而社会的 政治需要及其本身的才能,又偏偏不断地把他 推向政治斗争旋涡的中心,在你死我活的政治 斗争中,弃旧图新的选择只能通过弃而杀之来 实现。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四、吕布诛杀董卓的历史作用 吕布诛杀董卓,在历史上是一件有积极意 义的事情。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为国为民除了一大害。陈寿说:“董 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 《三国志》卷7《魏书-吕布传》。 《三国志》卷7《魏书・吕布传》裴注引《曹瞒传》。 《三国志》卷7《魏书・吕布传》裴注引《九州春秋》。 《三国志》卷7《魏书・吕布传》。 《三国志》卷7《魏书・吕布传》。 《三国志》卷6《魏书・董卓传》陈寿评。 《后汉书》卷72《董卓传》。 《后汉书》卷84《列女传-皇甫规妻传》。 《后汉书》卷72《董卓传》。 《后汉书》卷9《献帝纪》及注引《献帝春秋》。 《后汉书》卷72《董卓传》。 内毫无秩序可言。当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家 家殷积。董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 剽虏资物,谓之“搜牢”。又奸乱公主,妻略宫 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朝中百官人人自危⑦。 皇甫规的遗孀貌美,董卓逼娶之,皇甫氏不从, 被董卓绑在车上活活打死⑧。为了威慑朝臣, 董卓在郧坞宴请公卿,席问将数百名诱降来的 北地反者当众杀害,手段极其残酷:“先断其 舌,次斩手足,次凿其眼目,以镬煮之。未及得 死,偃转桎案问。”⑨他听说天象有变,将有大臣 被杀,便诬蔑卫尉张温与袁术交通,遂杀之于 市,以塞天变。对于反对派,他更是大行杀戮。 袁绍在冀州起兵后,董卓大杀其在京城的亲属, “尺口以上男女五十余人,皆下狱死”⑩。时长 沙太守孙坚也参加了反董联盟,董卓在抓住孙 坚的颍川太守李曼后,将其活活煮死。凡是活 捉的联军士卒,皆以布缠裹,倒立于地,热膏灌 杀之⑥。 涂炭百姓生灵。董卓统治下的百姓也备受 其残暴之苦。史载他“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 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 系车辕,歌呼而还”。为避关东反董联军的锋 芒,董卓驱徙京师百姓悉西入关,临行焚洛阳宫 庙及人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徙往长安的数 百万人口遭董卓的“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 梁满仓:论吕布与董卓的关系——兼论吕布的“反复无常 寇掠,积尸盈路”④。当时人蔡文姬在《悲愤诗》 中写道: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 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 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 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 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戮无孑 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栽妇 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 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 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机微 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 汝。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 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 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 辜,乃遭此庀祸。② 蔡文姬此诗,没有艺术夸张和虚构,没有臆 造和想象,是一首反映当时真实情况的史诗。 搜刮民脂民膏。董卓在位期间大肆铸钱, 为了筹集铸钱所需铜,他除了凿坏五铢钱外,还 把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虞、飞廉、铜马等铜物镕 掉。由于货币增加,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谷石数万。董卓用这种办法拼命搜刮百姓财 物。・据史籍记载,董卓于邱县筑坞堡,内存粮谷 够三十年之用,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 锦绮缋毅纨素奇玩积如丘山⑧。 综上所述,董卓确实是给人民带来深重灾 难的独夫民贼。所以,当吕布杀死董卓后,“士 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 ①《后汉书》卷72《董卓传》。 ②《后汉书》卷84《列女传・董祀妻传》。 ③《后汉书》卷72《董卓传》。 ④《后汉书》卷72《董卓传》。 ⑤《三国志》卷l《魏书・太祖纪》。 ⑥《三国志》卷1《魏书・太祖纪》。 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④。人们把 他的尸体弃于街市,将他肚子内的脂肪点燃,又 将他的骨灰扬洒在路上。这充分表明,吕布诛 杀董卓终止了他的暴虐,是大快人心、大得人 心的。 第二,避免了一场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 废少立献后,山东各路豪强结成反董联盟,当时 袁绍屯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酸枣,袁 术屯南阳,孑L估屯颍川,韩馥在邺。“卓兵强, 绍等莫敢先进。”⑤唯独曹操率兵西进,准备占 据成皋,作为进攻董卓的前沿阵地。在荥阳汴 水,与董卓军发生战斗,曹操士卒死伤甚多,自 己也为流矢所中,所乘马受伤,多亏从弟曹洪以 马相让,曹操才得脱身。此后,曹操又到酸枣, 动员张邈等人出兵攻打董卓,而张邈等人屯兵 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接受曹操的意见。曹操 之所以主张立即出兵,是因为他担心“向使董 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 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⑥。曹操 是积极讨伐董卓的,但他当时的力量太弱,需要 有一个积蓄力量的过程。由于各路豪强的迁延 蹉跎,曹操所担心的局面正在形成,讨董战争正 在朝着日益持久的方向发展。等到曹操的力量 坐大,曹操所担心的局面恐怕早已大势铸成。 这意味着讨董战争将是一场长期严酷的恶战, 中原还要遭受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战乱,更多 无辜的生命还将继续死亡。而吕布凭一人之 力,使得一场讨董战争画上了句号,历史的发展 少了一个曲折,这无论如何是值得肯定的。 责任编校:张朝胜 l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