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3月
1
目 录
1、行业空间:支付方和服务方诉求决定了慢病管理实际空间 4
11 慢病人群基数决定潜在空间 4
12支付方和决策方利益诉求决定实际空间 7 2、中美对比看行业盈利模式 13
21 销售慢病管理服务收费,有持续现金流和最大的市场空间 13
211、向保险收费(Welldoc、Omada Health),盈利模式最优 13
212、向患者收费(万达全程、东软熙康) 17 213、向医生收费(twine health) 18 22服务免费,相关产业链收费来交叉补贴 23
221、销售采集数据的硬件和软件(Entra Health Systems、Glooko) 23
222、销售数据采集和数据上传的解决方案(bodytel) 30 3、中国慢病管理竞争格局:行业竞争激烈,闭环模式较少 32
2
31 慢病管理的核心是构建个人大数据做疾病管理 33
32 行业竞争激烈,低成本整合资源形成闭环的企业可能更优 34
4、有技术或医生资源更可能成为整合者而胜出 34
41 采集数据方面,较看好“产品优+渠道优”或者医疗资源丰富企业 34
411、从患者入口直接采集数据 34 412、从患者入口做数据整合 35 413、从医生切入 35
42 数据反馈提供服务方面,较看好有“医疗级智能算法”和医疗资源丰富企业 35
43 兼谈资本要求,四类企业资本持续能力可能更强 35 5、行业内主要公司机遇分析 36 51 乐普医疗 36 52 鱼跃医疗 36 53 福瑞股份 37 54 翰宇药业 37
3
55 通化东宝 37 6、风险提示 37
互联网医疗分析框架分为建立流量和流量变现两方面,其中建立流量是流量变现的上游和前提条件。建立流量方面,可以深入挖掘医疗主体如医生、医院、患者、医疗保险等的需求来作为流量导入入口,而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建立流量,最终的流量变现模式包括四种:药品电商、服务电商、广告和增值服务。如果自己不导入流量,选择第三方平台作为建立流量的方式,则核心就体现为变现模式的竞争;如果自己建立和导入流量,核心就体现为怎么导入流量和变现模式两方面的竞争。报告将分系列介绍建立流量方式以及药品电商、服务电商、广告、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
此篇报告将重点分析慢病管理,慢病管理在分析框架中多处出现,既可以作为医疗行业痛点来导入流量,又可以作为流量变现方式(是服务电商之一),还可以作为药品电商、远程医疗等变现模式中增强客户粘性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慢病是移动医疗主要病种,慢病管理是针对慢病病人的全程健康管理,贯穿于就 医全程(就医全程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与其他环节相辅相成,移动医疗企业通过慢病管理可以构建针
4
对个人的大数据,形成个性化的持续治疗,是移动医疗中沉淀流量的重要手段。
1、行业空间:支付方和服务方诉求决定了慢病管理实际空间
慢病管理定义:以人的健康需求为中心,利用互联网手段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全程疾病管理服务,具体包括:采集慢病患者相关数据,根据数据等提供健康和诊疗建议。将慢病管理定义为一种服务,单纯卖可穿戴设备和卖药等是慢病管理 服务的相关产业链,不在定义的范围内,也难以享受慢病管理的估值。
11 慢病人群基数决定潜在空间
从行业发展阶段看,慢病管理在国内外都处于起步期。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慢病管理未来将呈现更大的发展潜力。物联网使人体数据采集更加准确便捷,互联网出现使数据传输和分析更便捷安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了慢病管理这一市场的发展,从需求来看,随着人们患病率增加,医疗各个主体对慢病管理也都更加重视。
5
普华永道 (PWC) 撰写的最新报告中预测了全球移动医疗市场,到2017年,慢性病管理等监控服务将占整个市场(150亿美元)的65%。诊断服务将成为第二大细分市场,占全球移动医疗市场(34亿美元)的15%。这包括能使隔离区的患者与医疗专业人士沟通的移动远距离医学与健康呼叫中心,如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执业医生诊断服务 Telenor Teledoctor。治疗服务将成为第三大细分市场,营收将占整个市场(23亿美元)的10%。
通过中美两国对比来看中国未来在慢病管理的发展空间。正常空间的测算是人群数*arpu值,慢病管理服务的盈利模式较多,在保险支付方缺位情况下,arpu值难以测算,因为多数不是直接对人群的慢病管理服务收费,而是通过“交叉补贴”模式来收费,因此我们在分析慢病管理的行业空间及渗透率时重点以人群数作为指标。
慢病患病人群多,医疗开支大
在美国,慢病治疗费用是整体医疗费用的50%左右,在中国,慢病治疗费用是整体医疗费用的70%左右,这显示慢病领域可挖掘的空间很大。慢病管理服务支出虽然在慢病领域占比较小,尚处于起步期,但是可预期的是,慢病管理未来在慢病领域可分得的蛋糕份额将越来越大。
6
从领域看,移动慢病管理病种主要包含以下几类: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哮喘、COPD等。我们发现肿瘤、肝病相关的慢病管理相对较小,这可能因为该类疾病病情复杂,检测指标复杂,院外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医学参考价值还需要完善。
中美两国都面临老龄化的问题,进入65岁的人群将越来越多,未来随着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病率也会提升。
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哮喘、COPD等在中美两国疾病患病率都已较高。
从绝对数来看,中国慢病患者数量已超过26亿人。
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3186895亿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557%,与2009年比较,增长817%; 其中慢病治疗费用占比达70%,假设慢病治疗费用中20%转化为慢病管理服务费用,则市场空间高达670多亿元。
在2013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到301%、360%和339%,与2009年比较,2013年政府卫生支出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
7
12支付方和决策方利益诉求决定实际空间
慢病管理作为一种疾病管理方式,参与主体包括患者、医生和支付方三方,移动慢病管理的渗透率与患者、医生和支付方三者有关,其中决策方和支付方的影响较大。
患者自我管理难度较大:很多慢病管理非刚需,患者自身无慢病管理习惯和意识,在医保不支付、医生不给予诊疗反馈下,单纯从患者入口,培养患者不断采集数据做慢病管理的习惯难度较大,一方面患者强制自身改变生活习惯或者增加繁琐的疾病管理程序是逆人性的,一方面非医生角色对患者施加的影响有限,美国疾控中心2010年的一份研究显示,美国常见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仅为50%~63%(更何况记录数据),最高的也不足70%,可见患者自我管理的难度是较大的。
决策方承担重要作用:影响依从性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医患间对慢病管理的认知存在很大差距。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50%的患者在离开医生的办公室后并不知道医生希望他们如何做,因此医生是患者慢病管理的核心,离开医生的影响,慢病管理难以持久。
8
支付方也很重要:慢病管理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要多次服务,须有持续的支付方,不然也难以坚持。一种是保险(如美国的商业保险),一种是患者自费(慢病管理自费群体将多集中在慢病管理意识较好,经济条件较好的高端用户,潜在用户大大缩小),一种是服务提供者免费提供(这对服务提供者的资金和持续运营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在这三种模式中,我们认为保险作为支付方是较易驱动慢病管理服务发展的。
综上,移动慢病管理推广受医生和支付方的影响很大,渗透率与医生和支付方的诉求非常相关。通过中美对比,我们更加验证了这个观点。
美国医疗环境满足保险和医生诉求,这推动了慢病管理发展在美国,整体的医疗服务内容基本由保险决定,如果没有保险买单,即使这些服务得到了美国FDA和CMS的认可,服务很难推广。当然自费病人除外,但美国自费病人相对较少,且美国没有先付费习惯的,在美国推广自费服务相对比较难(美国是先看病后付费,这和中国市场不一样,国内是先付费后看病,国内消费者有一定的自费习惯,但是美国没有自费习惯)
美国2010年国会正式批准ACA法案《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ACA法案对移动医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医保由
9
按服务人次支付向打包和服务质量导向支付模式转变,商保有动力成为移动慢病管理支付方。
为了降低疾病支出预防康复极其重要,医保愿意为预防康复支付费用。ACA法案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改革措施是建立全民健保体系,希望所有人买保险,全民健保通过行政手段,规定保险必须接收有病病人(在奥巴马新医改推行之前,美国是发达国家里面保险覆盖率相对较差的国家,将近三千万人没有保险,以前如果是一个已经患病的用户,在美国他不可能买到保险),所有的保险公司不能以已经有病的理由拒绝给保户投保。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很有动力通过预防康复去减少患者的重病发生率,所以愿意为慢病管理付费。
美国医保将更注重按个人诊疗效果付费,医保节省的费用可以作为医院、医生的收入项,医院和医生有动力推进慢病管理。美国以后会使用一种模式Value-Based-Care,并建立一套系统量化评估服务对病人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医保医院等都开始以服务质量为导向,而不仅仅是服务频次为导向。以前美国的付费体系,按服务项目和次数收费,现在的ACO体系,国家对于慢性病进行评估,所有加入ACO这个机构的医疗服务系统(包括医院、医生、相关机构)对病人进行一个疾病管理,确定打包费用标准,结余的部分由所有医疗体系
10
里面的参与单位分享经济方面的利益。在这种机制下,所有的医院、医生有动力去省钱,所以现在美国医院有非常大的经济方面的动力,通过技术手段比如慢病管理等来降低整体医疗服务的成本。
使医生和医保使用移动医疗的最大动力是提高医疗效率和降低成本,美国政策使得支付方、医院医生都有动力去做慢病管理,这驱动了移动慢病管理的发展。
中国:目前社保支付的驱动力还不足,但是潜在支付者众多
中国社保收支压力大,社保短期难以作为慢病管理的支付方。在中国,社保是中国医疗服务中最大的支付方,2013 年末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全国总人口(136 亿)的95%以上,全民医保基本实现。然而,随着参保人数的增长,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保基金收支压力不断增加,多地医保基金收不抵支。
在医保基金如此紧急情况下,医保目前的重点还是只支付治疗费用,短期难以作为慢病管理的支付方。
11
移动慢病管理潜在的支付方多样。国外有数据表明,加强慢病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慢病患者人均治疗费用(慢病管理的费用支出可以带来治疗费用的节省,且节省部分大于慢病支出部分),虽然社保短期内难以作为支付方,但未来社保、商保、个人、医生、服务提供方都有潜力成为慢病管理的支付方。
商业保险作为支付方
商业保险以个人为单位,降低个人医疗费用,有意愿对慢病管理服务进行支付,商业保险未来有可能通过两种方式参与到对人的疾病管理中,一种是通过经办社保,2012年,国家下发了大病保险的政策,允许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大病保险平台,商业保险首先在政府的授权下成为支付方,成为支付方之后,保险会有便利的支付行为,也可能获得患者的一些健康数据,之后保险会不断扩展服务类型,包括对药企、医院医生服务进行质量体系评价,由保险来决定这个钱给谁,给多少,慢病管理未来就有可能被纳入作为医保支付项目。第二种是商业保险自身设计商业健康险,目前我国商业健康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因为缺少数据,难以测算赔付率,针对个人的健康险还在开发中,但是大病保险、新农合托管等政策给了商业保险公司大量的用户资源,商业保险可以大病医保为基础开发健康险产品,商业健康险发展是大趋势,慢病管理作为降低医疗费用,提升
12
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很有可能被纳入为可支付项目。 从商业保险的购买方来看,保险设计慢病管理险种后,会针对人形成全程疾病管理,一方面省钱,一方面带来更好的疾病管理,商业保险存在一定的需求空间的。
社保作为支付方
2009年国家推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显示国家对于健康预防开始重视,要为个人健康管理进行付费,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也由最初的15元提高到40元,与此同时,政府也有意愿购买社会资本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这显示国家已有用社保支付预防医学项目的意识,移动慢病管理未来有可能成为预防医学组成部分,进而也有可能被社保纳为可支付项目。
患者作为支付方
在保险尚未覆盖情况下,以下患者可能会先行成为移动慢病管理支付方。 部分高端客户愿意自费: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并非刚需和非个性化治疗的慢性病,部分慢病管理意识高、有支付能力的高端患者可能会愿意自费 部分刚需病种 :比如
13
心电监测、哮喘支气管炎等,患者可能愿意自费 部分本来就自费的项目患者可能愿意付费:比如肿瘤等
服务提供方作为支付方
服务提供方免费提供服务,通过交叉补贴来完成,后面会在盈利模式中重点论述
中国:目前医生方的驱动力还不足,短期将以交叉补贴盈利模式为主
从整个行业大环境来看,医院是提供服务的主体,医院目前状况是以药养医,慢病管理收费价格偏低且非医保类项目,医院并无太大动力去提供慢病管理服务,现在安贞医院、天坛医院等都是作为改革试点去推进出院病人管理,医院主动做患者管理并非普遍现象。从医生个人来看,目前医生并非自由职业者,B2C或者C2C的医疗服务也还不被认可,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刺激,大多数医生从个体角度出发,并无太大的动力去提供慢病管理服务。解决医生的诉求,让医生协助是开展慢病管理较为关键的环节,在没有类似美国的医保和医生自由执业环境下,中国未来增加医生服务动力可能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手段解决,比如帮助医生建立电子病历和科研资料,帮助部分自由执
14
业医生导流、与医生分享利润等。 总体来看,中国移动慢病管理的渗透率提高需要解决支付方和医生的诉求,只有合理解决两者诉求,才能推动慢病管理的实质性发展。 小结:慢病管理在全球属于新增市场,还处于起步期。庞大的慢病人群为慢病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基础,美国的慢病管理符合支付方、医生和患者诉求,未来预期发展较快,渗透率较高,中国慢病管理目前的行业环境还不成熟,但是各个公司在这一块大蛋糕中不断寻求商业模式突破并提前布局,不排除未来有企业能突破重围分得一部分蛋糕。
2、中美对比看行业盈利模式
将慢病管理的盈利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销售慢病管理服务收费,一类是销售慢病管理服务不收费,通过交叉补贴来收费。因为糖尿病是移动慢病管理中空间比较大、也相对刚需的病种,所以这部分我们多以糖尿病作为案例来分析行业盈利模式。
21 销售慢病管理服务收费,有持续现金流和最大的市场空间
15
211、向保险收费(Welldoc、Omada Health),盈利模式最优
慢管企业为患者提供慢病管理服务,保险买单,从现有慢病管理企业来看,有保险付费的企业得到的融资更多,规模也更大,比如Welldoc、Omada Health都发展较好。Welldoc通过实验数据证明,使用其App进行血糖管理可以改善血糖状况,医院医生将其作为“处方”销售给病人,每个患者每月缴纳超过100美元,可以医保支付。值得指出的是welldoc获取的患者数据是患者手动录入(逆人性、不便捷,但是在医生督促下可以坚持),welldoc自身并未招揽大量医生开展医疗服务,它是将患者的数据自动生成分析报告,这个分析报告是被医生认可的,患者去找任何医生,该报告都可以作为医生的诊疗依据(整合医疗资源的能力)。
212、向患者收费(万达全程、东软熙康)
慢管企业为患者提供慢病管理服务,患者自费。典型代表公司是中国的万达全程和东软熙康,万达全程搭建了健康管理平台,对各类用户提供服务(包括慢病患者),设计了不同的服务包销售给患者,患者自费购买服务包并享受服务。东软熙康
16
模式,为用户提供多种健康管理(包括慢病管理)服务,通过特色套餐,会员年卡等来收费。
213、向医生收费(twine health)
慢病管理企业提供慢病管理服务,医院或者医生付费。美国医保政策按服务质量付费后,医院受到医保的压力,有动力用最低成本帮助患者达到最优治疗效果,医院或者医生愿意为慢病管理付费。典型代表公司是美国的 twine health搭建了高血压管理的医患互动平台,患者自己录入数据,与医院医生进行互动,Twine Health一开始给诊所提供限时免费试用版,然后根据参与患者人数对诊所收费,公司对医院的价值在于降低了医疗机构大规模的资本支出,并通过长期病人病情跟踪降低住院和急救室的人次。向医生收费这个情况在美国会出现,在中国医院地位较为强势情况下,短期难以出现。
22服务免费,相关产业链收费来交叉补贴
221、销售采集数据的硬件和软件(Entra Health Systems、Glooko)
17
采集数据的硬件和软件包括无线血糖仪,血糖仪接口,手机端App,血糖监测云等,销售采集数据的硬件和软件是现在大多数慢病管理硬件厂商切入慢病管理的主要盈利模式,多处于采集数据阶段,未来可能会提供后段的服务将患者管理起来(卖服务才能享受服务收费,卖硬件卖软件不等于卖服务,这也是很多卖硬件设备不能在服务上寻求盈利模式的原因)。 部分企业是通过销售带有数据上传云端功能的硬件设备,只有买了设备才能采集数据,系统相对封闭,一一对应,比如Entra Health Systems、Dario、糖U等,做硬件的企业需要持续投入研发设计;部分企业是销售整合设备数据的硬件,比如Glooko,它销售一种数据线,这个数据线兼容性好,能把超过30种血糖仪的数据上传至IOS和安卓系统。从行业来看,销售采集数据的硬件和软件,行业竞争非常激烈,非常注重产品使用及数据上传的体验,后段的服务也是形成客户粘性的核心,Entra Health Systems作为全球第一个获批的无线血糖仪,固然在硬件和移动医疗上有先发优势,但是
后段服务并未及时跟上,并未稳守住先发优势,现在也并未成为移动慢病管理的核心企业。Dario是一家上市公司,支持研发的资金相对充足,但是前期投入一直居高不下,自13年上市后股价一直下滑,这显示通过销售软硬件来进行切入慢病
18
管理是相对困难的,未来一定有企业做出来,但是在初创期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22、销售数据采集和数据上传的解决方案(bodytel)
以Bodytel为例,Bodytel本身销售一部分硬件,将蓝牙装在血糖仪上对患者进行数据采集并上传电脑云端,每个患者有个账户,可以授权相关人员或者医生查看自己的数据,公司不提供后段的服务咨询,除此盈利模式外,公司还向其他公司销售自身这套采集和上传数据的解决方案。这家公司上市后因资金链断裂而造成债务违约,最终退市,慢慢淡出移动医疗界。对于这种模式,我们分析难以持续的原因可能是:帮别人做解决方案并未实质性切入慢病管理服务,且获得的用户并非自己所有,很难获取持续性的运营收入,如果解决方案本身如果又无太大壁垒,则很容易被替代。
销售慢病药品(赛诺菲IBGstar)
有很多工业企业本身有慢病相关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可以通过增加对慢病管理的数据记录功能来提供增值服务,促进自身的药品和耗材销售,比如赛诺菲的IBGstar,是体积很小、与手机直接相连的血糖仪。IBGstar本身作为血糖仪销售可以
19
盈利(7499美元,包括10张试纸),另一方面,后续还可以通过对患者持续销售自身药品和试纸盈利。IBGstar还有个Health Manager的App,是记录血糖、碳水化合物、胰岛素和体重的软件,有成就系统奖励勋章和提醒测血糖的功能。从模式来看,IBGstar实际提供的慢病管理服务非常有限,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的慢病管理服务企业,赛诺菲自身作为工业企业,糖尿病相关的软硬件推出的核心还是在于促自身药品和器械的销售。
销售采集的数据,为科研等提供研究价值
慢病管理数据具备较大的价值,可以为科研、营销等提供理论依据,但是受制于数据隐私及行业大数据暂未形成,目前该盈利模式还未大力推广
建立流量平台后,向药企等收取广告费
慢病管理聚集大批量用户和数据后,药企等会在平台上投放广告,因此可以向药企等收取广告费。这是现有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所采取的主流盈利模式,也较好理解,在此不再详细赘述。23 启示:国内短期将以交叉补贴为主,自费为辅,长期看保险介入
20
从模式的持续性发展来看,有保险加入、销售慢病管理服务收费的模式,有持续现金流和最大的市场空间,美国未来可能会以此为主流收费方式,其他收费方式为主。而中国,在医保不作为支付方的情况下,短期内的盈利模式多以交叉补贴为主:如有流量优势的企业向药企收取广告费、如工业企业销售慢病管理相关产品收费等。 从细分病种看,部分较刚需的病种即使逆人性,病人也会愿意自我管理,愿意自费支付,可能更早找到盈利模式,比如心电监测(见第三章的Natali的ECG模式)、哮喘等病种。哮喘我们以Prepeller Health作为案例。
3、中国慢病管理竞争格局:行业竞争激烈,闭环模式较少
31 慢病管理的核心是构建个人大数据做疾病管理
慢病管理从人体采集生命体征或者用药、就诊数据,对数据结果进行连续跟踪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患者按照解决方案继续采集数据,持续跟踪持续反馈,慢病管理本质是人的数据管理,包括采集准确并且连续的数据,并能分析数据,对数据结果给出诊疗建议
数据采集:要注重准确性和人的适应性,采集数据的设备必然是医疗级产品,并且能方便快捷与云端进行对接。
21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在积累了大量数据后形成一定的规律和算法,才能有一定的初始反馈
通过数据分析给出诊疗建议:疾病本身受多因素影响,给予诊疗建议的一般是医生,医生充当了数据反馈中的重要环节。如果不通过医生而直接通过算法给出智能的诊疗建议,则相应的诊疗建议应该符合医疗标准(目前此标准还不明确),受到政府认可,这相对较难,很多企业在试图将病种细化给予相应的智能建议。
32 行业竞争激烈,低成本整合资源形成闭环的企业可能更优
所有能采集数据,拥有患者健康数据入口的都可能成为参与者,潜在竞争对手众多慢病管理行业竞争激烈,智能设备(体征数据)、药品电商(用药数据)、远程医疗(诊疗数据)、医患平台(诊疗数据)、患者病历平台(档案数据)等等能采集数据和产生数据的入口都可能切入到慢病管理,成为潜在竞争对手,其中与人体相连的智能设备采集到的数据是数据源头,掌握数据源头后可以为自己所用,也可以为其他平台导流,这固然是最好的采集数据的方式,但是采集数据对智能设备的研发
22
要求和资金要求都较高,无应变能力的企业很可能会在投入大量钱财物后因为产品升级而面临淘汰,因此掌握数据源头是一把双刃剑。 智能设备(体征数据)、药品电商(用药数据)、远程医疗(诊疗数据)、患者病历平台(档案数据)是常见的慢病管理数据入口,除此以外,以下也可能成为竞争对手。
医保不支付情况下,真正做成熟闭环服务的少,多是做某一个环节,这是因为政策不支持,做完整闭环投入大
行业参与者虽然较多,但国内做完整闭环的较少,要么采集数据,要么分析数据,很少做完整闭环。闭环是指符合上述慢病管理的全部核心要素(采集准确和连续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能将数据的诊疗建议反馈给患者),我们发现,大多数慢病平台都只能做其中一个环节,其他环节都在不断扩展中,我们认为这与慢病管理缺少付费方,而投入又相对较大有很大关系。 自身搭建所有资源做完整闭环投入大。做数据最原始的采集需要做体验较好的硬件,这对研发水平和人员技术要求很高,要做出医疗级的诊断设备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积累是难以实现的。做数据持续采集和诊疗反馈,必须有医生的督促和协助,在无付费方和医生动力不足情况下,移动医疗企业要寻找到合适的医生资源,需要对医生做出一定的激励,资金和精力投入都较大。 远程医疗只允许B2B端,电子病历并未成为个
23
人产品。目前远程医疗尚不能直接通过B2C实现,这决定了慢病管理企业想提供后段治疗级别的服务,需要跟线下医疗机构合作,才能给患者提供完整的服务,同时电子病历现在并未成为个人产品,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存在信息孤岛,个人的数据并不完整。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做个人完整闭环存在一定的瓶颈。
较看好保险合作模式,如保险不支付,较看好能低成本整合相关资源完成闭环的企业
在产品质量保证情况下,谁能先获得保险青睐,谁就能批量获得用户,得到医生支持,从而走在行业前列,Welldoc的案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慢病管理中我们较看好与保险或政府合作的模式,有了支付方,推进就会更容易。
在保险尚不能作为支付方情况下,做数据闭环才能对客户形成最大粘性,互联网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无需所有资源自建,数据和流量之间可以相互导入,医生资源也可以相互导入。在医保不支付情况下,在慢病管理这样高投入低收益的起步期行业中,存活时间够长、有效用户积累越多、能坚持到最后,才能笑到最后,慢病有很多病种,不同病种的痛点和盈利模式都存在很多差异,我们归纳出在自费情况下更可能胜出的
24
模式共性是:低成本整合相关资源完成闭环,盈利模式设计较好的企业。 什么叫低成本整合相关资源完成闭环?我们以以色列Natali的ECG模式为例,ECG虽然是用户自费,但是低成本整合相关资源对用户做心电管理,可以形成较强粘性。
小结:慢病管理本质是人的数据管理,包括采集准确并且连续的数据,并能分析数据,对数据结果给出诊疗建议,所有能诞生健康数据的厂家都有切入到慢病管理的可能性,所以行业竞争对手颇多,那么谁最后最可能胜出,我们认为:
1、在产品质量保证情况下,谁能先获得保险或者政府支持,谁就能批量获得用户,得到医生支持,从而走在行业前列,Welldoc的案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慢病管理中我们看好与保险或政府合作的模式,有了支付方,推进就会更容易。2、在保险尚不能作为支付方情况下,做数据闭环才能对客户形成最大粘性,我们探讨在自费情况下最终可能胜出的模式共性是:低成本整合相关资源完成闭环,有较好的盈利模式,能形成客户强大粘性的企业。
4、有技术或医生资源更可能成为整合者而胜出
25
在中国,谁能低成本整合资源?前面已经论述,保险介入慢病管理是较优的盈利模式,谁能榜上保险,就更能低成本整合相关资源形成闭环。那么在自费情况下,现有的模式中谁更可能胜出呢?因为有多种病种、多种盈利模式,很难说谁最后可能胜出,我们在此对自费情况下慢病管理可能胜出的模式进行探讨,供大家参考。我们仍然将慢病管理分为采集数据和数据反馈提供服务这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都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的企业可能在采集数据上占据先发优势,聚集大量用户,从而吸引后段优质医疗服务与其合作,通过技术的投入能降低整合后端资源的成本;有的可能在数据反馈提供医疗服务环节做得好,反向来吸引用户,吸引采集数据硬件企业来导入流量,从而节省硬件研发上的投入。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移动慢病管理的突破口,但是在每一个突破口上,我们尽量寻求可能胜出的企业。我们的分析框架分为自建的难度,整合的难度(包括:对被整合对象的议价力、整合所面临的竞争对手)。
41 采集数据方面,较看好“产品优+渠道优”或者医疗资源丰富企业
以下这三个采集数据方式,难以说哪个更优,但是每种方式中,都较看好有相关优势的企业。
26
411、从患者入口直接采集数据
难度大,较看好产品设计领先和渠道型企业,行业胜出者将核心受益,可以C2B反向议价,去议价其他环节的资源
自建数据包括让患者录入数据或者直接软硬件结合通过传感方式录入,因为多数慢病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录入数据相对较麻烦,是逆人性的,除非有特殊的强制办法,比如类似welldoc医生开处方,否则很难让患者坚持手动录入数据,因此软硬件结合通过传感器便捷的从人体采集数据大概率会成为未来直接采集数据的主流方式。 用硬件采集数据,对硬件等要求较高,拼技术、拼销售渠道,目前低端硬件的竞争较为激烈,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但是高端软硬件竞争(采集数据准确、顺人性设计并且与云平台实现便捷对接的硬件)相对较少,硬件产品更新速度快,需要技术和资金持续投入。 从未来趋势看,构建每个人的大数据需要考虑综合因素,目前各个进入者的数据采集模式不同、不相互共享就会形成各自为局的信息孤岛,而从服务方来看,医疗服务资源有限,不可能和多家企业合作,因此未来在数据采集上必然要走向相对统一的格局,虽然目前多数参与者入场,但是未来这个行业经历激烈竞争后,行业集中度将提高,硬件数据采集的赢家更可能从产品设计领先、销售渠道优良的企业中产生。谁掌握数据入口,谁就相当
27
于抢占了数据的源泉,一旦产生了用户规模,就可能利用C2B形成反向议价力,对于产业链的后段比如服务、软件公司等形成较强议价力和整合能力。但是目前行业竞争格局尚不稳定,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都是同质化,即使有产品,在掌握数据入口后,还要非常依赖后续的医生服务,才能对用户形成闭环管理,从而形成粘性。
412、从患者入口做数据整合
整合竞争激烈,谁能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整合能力可能更强
很多企业不生产硬件,不直接采集数据,不能掌握数据源头,地位相对被动,但是它们也可以通过整合其他平台数据进入慢病管理,问题是被整合者多数也是属于移动医疗产业,自身有数据后发展慢病管理水到渠成,慢病管理企业对数据采集企业的议价力更多的取决于他能不能在后续提供更好的服务,与采集数据的企业实现双赢。从整合者的竞争格局来看,整合这件事几乎谁都能做谁都想做,想整合数据的企业众多,整合过程中购买流量也越来越贵,我们认为谁能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整合能力可能更强。
28
413、从医生切入
通过医生间接导入患者,较看好医疗资源丰富的公司
类似Welldoc、Omada以及Glooko都是在医生端做宣传,让医生配合去做相关硬件或者App的推广,患者顺应性更高,医生如果同时提供相应医疗服务,则对患者的粘性更强。从国内发展情况看,患者入口已成红海,难以发挥核心竞争力,从医生或医院作为切入口成了很多企业介入慢病管理的较佳选择,以此作为切入口,在医疗资源上有较多积累的企业可能更容易胜出,
42 数据反馈提供服务方面,较看好有“医疗级智能算法”和医疗资源丰富企业
通过前期采集数据的行为,将流量导入到慢病管理平台后,能否让患者持续保持粘性和数据测量,核心在于慢病管理平台能否提供精准及时的诊疗服务。可以将此环节具体拆分为数据分析(是否智能和医疗级决定了患者使用是否便利,是否能够节省大量人工成本以及后面整合医生的难易度)、远程给予咨询(医生或药师提供的非医疗级服务)、线下医生就诊或者通过B2B就诊(医生提供的医疗级服务)。即给予诊疗建议的方式有
29
四种:分析数据后给出智能诊疗建议;医患之间的咨询建议;B2B远程医疗(目前B2C暂不允许);整合线下医疗资源与患者实现对接。
智能建议需要大数据测算符合医疗级标准,拥有核心算法并优先通过医疗认证,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并在后段整合医生更容易(可以参见Natali 的ECG模式),形成核心竞争力。但是中国目前并未出台医疗级智能建议的标准,所以智能建议尚处在萌芽和边缘的地带。
咨询建议在整个慢病管理中承担了很重要的中介作用,可以通过电话或者远程视频实现,连接患者与高端医疗资源,提高患者依从性(比如Omada方式,通过远程干预和提醒,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就医效率(比如Natali 的ECG模式中,医生会远程给予老年人相应建议,84%的人通过远程咨询后不需去医院,6%建议去医院经过简单治疗,10%人需要住院,大大提高效率),值得指出的是提供咨询建议的角色可以是药师、社区医生、家庭医生等,此类医疗资源的人力成本要低于聘用高级职称医生或者专科医生,通过这些连接患者与高端医疗资源,可以有效节省医生成本,并且也能黏住用户,因此拥有此类医疗资源较多的企业可以在咨询建议这个环节中占据一定优势。
30
整合医疗资源与患者实现诊疗对接应该是有粘性但也很难的手段,中国医疗资源本身就较为稀缺,另一方面医疗机构集中度比较低,并且多是公立医疗机构,全部自建难度较大,有能力整合属地化的医疗资源让患者实现对接的企业将在慢病管理中更占优势。
此环节,拥有医疗级智能算法的企业(中国目前普遍对此界限和标准模糊);自有大量医疗资源的企业(如民营医院、药店、体检机构等)或者能整合医疗资源提供诊疗的企业,更有可能从行业胜出。
43 兼谈资本要求,四类企业资本持续能力可能更强
在正文中反复提及,慢病管理短期难以找到支付方,而从投入看,无论是硬件设计,还是促使医生服务(比如可能要给予经济补偿),资金投入都较大,因此,慢病管理企业前期必然要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垫付,或者合理设计交叉补贴的商业模式(如有流量优势的企业向药企收取广告费、如销售慢病管理相关产品收费等)获取一定收入来源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把流量建立稳固后,后续可能会有较多变现模式。 从更细分的角度看,部分较刚需的病种即使逆人性,病人也会愿意自我管理,愿意自费支付,可能更早找到盈利模式,比如心电监测、哮
31
喘、慢肺阻等病种。我们认为做刚需病种的企业可能更早找到自费盈利模式。 总体而言,在慢病管理这样高成本低收益的行业中,资本金要求较高,从资本运营角度,以下四种企业在资金上遇到的瓶颈可能更小,一是本身资本比较充足的(这个其实并不可持续,海外有做慢病管理的公司也因债务违约而退市,但是本
身资金充足会给公司及时调整商业模式更多缓冲期);二是做刚需自费病种,向患者收费;三是通过卖产品来交叉补贴;四是已经拥有较多流量,可以通过广告来交叉补贴。
小结:从模式上看,期待保险介入后慢病管理模式走向成熟,如果医保不支付,在自费情况下,各个移动慢病管理公司都是在各个环节寻求突破口,延续第三节,较看好能低成本整合各类资源对患者形成闭环管理的企业。但是谁最可能胜出,互联网企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只要你在某一方面做到足够优秀,都可以去吸引其他资源集聚从而降低成本,但关键是你能否在你细分的突破口发挥自身优势做到行业前茅,我们归纳的几种未来可能胜出的模式中,其实细分下来就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患者入口直接采集数据,较看好产品设计领先和渠道型企业,行业胜出者将核心受益,可以C2B 反向议价,去议价其他环节的资源,通过技术的投入能降低整合后端资源的成本。一
32
种是拥有医疗级智能算法(可以节省人力)、医疗服务资源较为丰富(自有或者能整合)的企业,能够低成本完成布局,也能通过服务牢牢黏住用户,更有可能胜出。
5、行业内主要公司机遇分析
报告前瞻性的展望了未来移动慢病管理的发展以及行业核心竞争力,然而从国外经验来看,做得较早的企业多数并未稳守先发优势,仅有纳入保险支付项目的企业发展相对较好,行业在全球都处于起步期,尤其在中国保险不支付、医生
不积极情况下,行业高投入低收益,任何进入者未来发展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慢病管理是个全新的事物和商业模式,拥有巨大的理论空间,并且能增强客户粘性,在初期会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但由于行业处于萌芽阶段,慢病管理目前还处于主题投资的范畴,在可预期的2-3 年之内,国内企业做慢病管理都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以下结合上述行业介绍,对行业内相关上市公司的慢病管理模式做了一个梳理
乐普医疗
33
医生端导入用户,通过卖产品交叉补贴慢病管理服务
团队:公司原有团队
运营模式:针对心脑血管患者搭建健康管理、就医住院、治病、买药、术后健康的心脑血管领域重度垂直平台。慢病管理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可见交叉补贴的商业模式设计思路)。
获取用户、采集数据的方式:有8 大流量入口:移动医疗设备、O2O 平台、问诊/预约就医/健康管理系统APP、家庭健康服务平台、第三方检测中心、远程会诊中心、高端新型医疗服务机构、心血管专科医院群等
整合医疗服务模式:公司既自建部分医院,也通过合作的方式整合相关医疗资源。
盈利模式:产品(药品、器械)和服务的销售收入 项目进展:网上平台搭建中
52 鱼跃医疗
医生端导入用户
34
苏州医云项目: 团队:鱼跃医疗与鱼跃科技(鱼跃医疗控股股东)、吴群(鱼跃医疗副董事长)、张勇(原公司独立董事)、姜迅(此前在阿里巴巴、盛大、平安健康负责架构建设)、母剑明共同投资设立苏州医云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苏州医云) 运营模式:与医生合伙做平台,未来在统一平台下将设立多个子平台/社区(目前有18个子社区,每个子社区均由富有经验的三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负责组建),平台负责提供综合服务、信息递推、为临床医生提供助手,在各个社区所获得的利润大部分将归属医生及其团队所有(比例预计可达60-80%),剩余部分归属医云平台。 获取用户、采集数据的方式:医云平台签约医生将线下的病人导入到线上。通过免费赠送带上传功能的血压、血糖仪促使病人上传数据。 提供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医生,抓住中华医学会的大医生,跟一个科室合作而不仅仅是医生,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吸引专家入驻医云平台,并强化专家在平台上的黏性(目前签约的专家均为三级医院的主任医师,其科室年门诊量均在10万人次以上,并且相关医师已与医云签署了排他性合作协议),进而通过专家资源打造患者对于平台的黏性。
盈利模式——短期依靠服务费及血糖试纸,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客单价逐渐提升:短期来看该平台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销售血糖仪、血糖试纸,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视会员的发展情况收取会员费,涉及医生的相关问诊行为也将进行收费(公司认
35
为相当部分内分泌疑难杂症病患均是自费病人,如果拥有良好的专家资源嫁接收费是可行的)。从长期来看,公司则希望在逐步建立起平台生态圈后配合政策的出台(如远程诊疗、医保嫁接、互联网处方药销售政策)获得部分境外新药品的代理权,并收购部分具有良好产品品质的国内二三线药厂,实现医生资源-耗材-药品-互联网的闭环(如医保或网上诊疗政策不放开,公司也会考虑通过与医保药店合作或收购医院的方式予以解决)。 项目进展:网上平台搭建中
53 福瑞股份
医生端导入用户
团队:公司原有团队 模式:针对肝病患者搭建肝病慢病管理平台。 获取用户、采集数据的方式:和一大批医院成立合作医院,由合作医院申报并成立爱肝一生管理中心,将爱肝一生中心的患者从线下导入到线上做管理。 医疗服务提供模式:爱肝一生医院医生线上线下均可提供服务 盈利模式:自产药品及代理
药品的销售,慢病管理服务收费 项目进展:网上平台搭建中
36
54 翰宇药业
从用户端通过无创血糖仪导入用户
团队:公司原有团队 模式:针对糖尿病患者搭建慢病管理平台(未来可能向其他慢病管理领域延伸) 获取用户、采集数据的方式:无创血糖仪(普迪医疗无创血糖仪中国独家代理权,预期2015年8月份完成临床试验,11月份可获得欧盟认证批文(香港、澳门地区,在产品获得欧盟认证批文后即可申请市场准入许可)。公司预期国内将以二类医疗器械向CFDA申请审批,预计在获得欧盟批文后需约8-12个月得到国家药监局批文) 医疗服务提供模式:整合社区医生、医院医生提供服务 盈利模式:销售血糖仪,每月收费 项目进展:产品尚未获批,待产品获批再迅速推广销售,获客,打造慢病管理闭环。
55 通化东宝
从医院端导入用户
模式:通过医院做产品售后服务导入用户 获取用户、采集数据的方式:针对原有使用公司产品的院内病人,公司的直销队伍在医院终端通过售后服务方式将患者导入到自己的移动慢
37
病管理平台 产品和服务:2015年公司将打造 “东宝糖尿病”平台,开发舒霖伴侣瑞特GM260血糖监测系统进入医院工作,并开展以提升患者售后服务质量为核心的线上和线下的病人管理,公司战略成为专业的糖尿病生产企业以及专业的提供服务的企业。 盈利模式:销售药品和服务 项目进展:项目规划期56 糖护科技:从用户端通过产品导入用户
模式:通过向用户销售手机血糖仪导入用户
产品和服务:糖护士比传统的血糖仪小巧,把显示屏换成了用户的智能手机,测试时把糖护士插进耳机孔,采样测试之后的数据就可以直接显示在手机屏幕上;因为和软件结合,数据能长期存储和管理。
基于此数据,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实现血糖监测、数据存储自由分享给用户远程问诊、日常饮食和运动建议还给用户药物提醒和建议,使用户做到全方位糖尿病自我管理系统。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