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壤问题及其对策

2024-05-19 来源:客趣旅游网
sunshine

文章编号:1008-181X(2001)03-0230-04

广东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壤问题及其对策

郑惠典1,肖辉林2,叶细养1,郑习健3

(1: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广东 广州 510500;2: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50;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 广州 510030)

摘要:讨论了广东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土壤问题;其主要问题可概括为:耕地面积锐减,后备耕地资源缺乏,人、地、粮矛盾日益加剧;忽视耕地养护,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严重。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经济发展;土壤;问题;对策;广东 中图分类号:S15; X14 文献标识码:A

Soil problems occurring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and the tactics of resolution

ZHENG Hui-dian1, XIAO Hui-lin2, YE Xi-yang1, ZHENG Xi-jian3

( 1: Gungdong General Station for Soil and Fertilizer, Guangzhou 510500, China; 2: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al and Soi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3: Guangzhou St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Guangzhou 510030, China )

Abstract: In the processe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a lot of soil problems have been occurring. The main problems may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sharply decrease in farmland, and lack of reserve farmland resources; ignoring farmland nursing, and thus leading to decrease in soil fertility; heavy loss of soil and water, and serious pollution of soil. After having discussed the causes and harmfulness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tactics of resolution. Key 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soil; problems; tactics; Guangdong

资源、环境、人口是当今全球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物质资料,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土壤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广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壤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治理对策,以期为广东的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存在的土壤问题

1.1 耕地面积锐减,后备耕地资源缺乏,人、地、粮矛盾日益加剧

广东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剧增,工业项目增加,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业发展,都极大地增加了耕地和环境压力。各种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及丢荒弃耕,使耕地资源急剧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据有关统计资料,1990年全省耕地总面积为252.883 万hm2, 1999年下降为227.809万hm2, 10年间减少25.074万hm2; 1999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031 hm2, 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是世界人均耕地的10%[1];广东人口数量大、增速快,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广东人口为8642万人,仅次于河南、山东,成为全国人口的

sunshine

第3大省;10年来人口增长1227万人,增长了19.64%,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后者为11.66%)。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使广东的人地、人粮矛盾更加尖锐[2~9]。

90年代初,农业部开展了系统的全国“四低”(低产田、低产园、低产林、低产水)、“四荒”(荒山、荒地、荒滩、荒水)调查,结果表明,在广东省宜农荒地中,可开垦耕地7.8万hm2,为当时耕地总面积的3.38%;这些可垦耕地主要分布在粤北和粤西丘陵山区、沿海岸的滩涂区,不但数量少,而且分布零散,开发难度大。由此可见,广东后备耕地资源非常缺乏。

1.2 忽视耕地养护,土壤肥力下降

重用轻养是耕地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对农业生产不够重视,有机肥施用不足,导致了土壤肥力下降。据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10]对全省地力监测点的调查,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相比,广东省水田土壤有机质平均从26.6 g/kg降至25.9 g/kg,全氮由1.43 g/kg降至1.33 g/kg,全钾由19.5 g/kg降到18.8 g/kg;速效钾由69.73 mg/kg降到65.37 mg/kg;pH值也从5.76降至5.47;而只有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广东水田土壤的主要肥力指标

sunshine

是普遍下降的。1988 -1997年,全省共改造中低产田132.84万hm2,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1],但仍有不少水田和坡耕地需要改良。

1.3 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受气候和成土母岩特性的影响,加上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广东水土流失相对较为严重。近十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造林绿化措施的落实,森林破坏的状况得到了初步控制,林木消长不平衡的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至2000年底,全省有林地面积已增加至992.6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9%。但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上马,特别是采石取土、交通道路建设和工业开发区机械夷平土地,破坏了不少森林植被和坡地原来的稳态结构,导致了更为突出的水土流失的产生[12];矿产资源的开采,山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大面积的毁林种果等,也导致了植被的破坏,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此外,城市坡地开垦引发的水土流失[13]也不可忽视。目前,全省仍有水土流失面积8650 km2。水土流失加剧,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例如,冲毁农田,淤塞水库,抬高河床,水旱灾害增多,并导致粮食作物减产。

1.4 环境污染和化学用品量增加,导致土壤退化和有害物质在农产品残留增加

在当代,由于人为作用,土地退化和水土污染问题日益严重[14]。工业“三废”的排放,直接或间接加大了环境压力,加剧了土壤污染[15~36],导致土壤退化。特别是乡镇企业星罗棋布,全省乡镇企业约有100多万个,量大、面广而分散,环境管理难度较大,其排污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使农产品质量下降。据本省农业商品基地调查结果,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检出率较高,镉、汞元素普遍超标;农产品(稻谷、甘蔗、荔枝、香蕉、红橙、碰柑、蔬菜、红茶、乌龙茶)中,铜、锌、镉、汞、铅等5种重金属元素均有不同程度地超标。

1997年全省化肥使用量按折纯量计算达169.3万t。其中氮肥施用量平均为417.0 kg/hm2,磷肥86.9 kg/hm2,钾肥141.7 kg/hm2。化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使作物增产,但化肥的过量使用,有机肥施用的不断减少,会导致土壤的酸性增加,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作物受污染;特别是大量偏施化学氮肥,会导致蔬菜类作物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严重污染。研究表明,在水稻上氮肥的损失率多为30%~70%,在旱地上

sunshine

则多为20%~50%[37]。可见过量施用氮肥,既污

染环境,又造成浪费[37~45]。

1997年全省农药使用量为7.96万t,平均为34.62 kg/hm2。长期以来,大量性质稳定、残留期长的有机氯农药的使用,污染了土壤、水体和作物。现在有机氯农药已经禁用,但农药品种繁多,加上广东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病虫的抗药性提高,因而人们所使用的农药品种和用量逐渐增加,特别是没有严格按照有关的农药使用规定,而将一些高毒农药如甲胺磷等用于蔬菜生产上,污染了农业环境,造成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因食用蔬菜而导致农药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46],可见农药的滥用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另外,农用薄膜由于不易分解和具有一定的毒性,随着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其带来的“白色污染”也正在蔓延和加重。

2 对策

2.1 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与人口增长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本省耕地严重不足,后备土壤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可供开垦的土壤资源质量大多数很低,如不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让其继续保持负增长的势头,势必给本省的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卢瑞华省长曾特别强调,要采取中国最严格的措施管理耕地,各级政府必须把保护耕地作为战略性的头等大事来抓,从全局上、战略上和政治上重视保护耕地。

应完善土地使用的有关法规,严格履行土地使用审批手续,把非农业用地降低到最低限度。对于工矿企业和乡镇企业非法挤占土地,坚决贯彻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逐步恢复地力。

与此同时,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从建国到70年代初,本省的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一直在千分之二十以上,实行计划生育后,虽有所下降,但其自然增长率仍然较高,为千分之十几。现在广东的人均耕地已经难以生产出足够的食物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需要。人口的继续增长,势必加剧食物的供求矛盾,制约农业的持续发展,给国民经济造成深刻的影响,因此,应继续加大力度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逐步缓解已十分尖锐的人地矛盾。

2.2 加强土壤退化治理,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生产力

治理土壤退化刻不容缓。地力是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基础,要取得高产、优质、高效,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培肥地力[47]。要培肥地力,就必须大面

sunshine

积种植绿肥和施用其它种类的有机肥。在高度集约化条件下,有机-无机肥的配合施用是培肥土壤、发展持续农业的基础。研究表明,种植绿肥是改良山坡地土壤的重要途径[48,49]。要注意培育土壤生态肥力[50],建立合理的施肥制度,优化养分循环,提高养分利用率。重视利用微生物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51]。

广东的耕地资源缺乏,要提高作物总产量,关键是要提高单产。因此,必须继续改造中低产耕地。 改造中低产耕地要贯彻“用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即实行用地与养地、改良与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肥与无机肥、地力建设与良种良法、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52]。

2.3 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土壤环境保护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土壤生态系统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因而,其结构、功能及生产力也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类活动的掠夺式经营,加速了水土流失[53],使生态平衡失调,使土壤资源和环境受到破坏[53~56],危害着农业的持续发展。要培肥耕地,首先必须搞好坡耕地的水土保持[57]。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应遵循如下的原则: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开发性治理为主;政策措施与技术措施相结合,调动群众的积极因素。

2.4 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资源

针对本省土壤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加大力度进行开发。在开发原则上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建设为目标;在开发方式上变资源消耗型为资源节约型,变经营粗放型为经营集约型。

要与自然相协调地利用土壤资源,深化土壤资源评价和管理。要在土壤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开发宜农荒地、荒滩和围垦海涂。

必须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尽可能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协调农林牧生产比例,充分发挥土地优势和提高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要在搞好生产布局的基础上逐步向“立体利用”、“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

2.5 加强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对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治,首先必须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使环境法制体系日臻完善。必须提高环保队伍的执法水平,严格审批污染型企业项目,严厉

sunshine

惩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和破坏的违法行为。同时,要深入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使全体公民自觉爱护环境,遵守环境法规。

对于建设项目,要坚持先评价、后建设,执行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设施与生产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发展清洁工艺,增强企业污染防治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防止乡镇工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根本措施在于控制污染源[17]。环境监测必须面向环境管理[58],应加强农田环境的监测工作,为土壤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2.6 加强土壤科学研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在当前,土壤科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土壤与环境质量问题[59]。土壤学研究应关注困扰人类的问题,应关注可持续发展[60]。应加强对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改良的研究,制定既可以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也可以增强土壤资源和生态可持续性的技术体系,防治土壤退化;加强对区域土壤资源的动态变化和人口承载力的预测研究;加强区域土壤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编纂委员会. 广东农村统计年鉴 [M]. 北京: 中

国统计出版社, 2000.

[2] 万洪富, 肖辉林. 土壤学与广东持续农业的发展 [J]. 热带亚热带

土壤科学, 1995, 4(2): 107.

[3] 杨国义, 钟继洪. 广东省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 热带

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8, 7(3): 228.

[4] 陆发熹. 广东土壤及其农业利用改良区域 [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

学, 1998, 7(4): 308.

[5] 黄玩群, 许炼烽. 广东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J]. 热带亚热

带土壤科学, 1998, 7(4): 339.

[6] 吴顺辉, 戴军, 胡月明, 等. 广东省耕地减少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2): 92.

[7] 杨国义, 钟继洪, 林美莹, 等. 广东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2): 103.

[8] 骆伯胜, 罗莲香, 卢普相, 等. 广东人口粮食动态模型的建立及土

地生产力分析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3): 186.

[9] 苏少青, 林碧珊. 切实保护耕地 实现广东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1): 81.

[10] 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 广东省土壤肥力监测总结 [J]. 热带亚热

带土壤科学, 1994, 3(4): 264.

[11] 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 广东省改造中低产田十年工作总结 [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8, 7(4): 351.

[12] 黄广宇, 王继增, 陈楚龙, 等.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造成的

sunshine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104. [13] 吴志峰, 王继增, 邓岚, 等. 珠海市坡地开垦引发的水土流失及

其防治措施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4). 254.

[14] 龚子同, 陈鸿昭, 骆国保. 人为作用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1): 7.

[15] 戴树桂, 刘广良, 钱芸, 等. 土壤多介质环境污染研究进展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1): 1.

[16] 魏俊峰, 吴大清, 彭金莲, 等. 广州城市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形

态分布研究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1): 10.

[17] 颜文, 池继松, 古森昌, 等.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土壤(沉积物)重金

属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3): 177. [18] 廖金凤. 广东省南海市农业土壤中铜锌镍的环境容量 [J]. 土壤

与环境, 1999, 8(1): 15.

[19] 高太忠, 李景印. 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与治理现状 [J]. 土壤与环

境, 1999, 8(2): 137.

[20] 毛友发, 仇荣亮, 温志良. 陆地生态系统酸沉降缓冲能力影响因

素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2): 141.

[21] 李芳柏, 钟继洪, 谭军. 广东集约化养猪业的环境影响及其防治

对策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4): 245.

[22] 杨志新, 刘树庆. Cd、Zn、Pb单因素及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

影响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1): 15.

[23] 罗海滨, 李权认. 江门市农业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2): 84.

[24] 董克虞, 林春野, 王征. 氯代苯酚结构与农作物毒性关系的研究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2): 96.

[25] 周东美, 王慎强, 陈怀满.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复合污染的

交互作用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2):143.

[26] 王狄, 李锋民, 熊治廷, 等. 铜的植物毒性与植物蓄积的关系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2):146.

[27] 林岳城. 揭阳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2):

171.

[28] 陈世俭. 铜污染土壤添加有机物质的生物效应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3): 183.

[29] 李其林, 黄昀, 骆东奇. 重庆市蔬菜基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污

染特征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4): 270.

[30] 方凤满, 王起超. 土壤汞污染研究进展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4): 326.

[31] 南忠仁, 李吉均, 张建明. 干旱区土壤小麦根系界面Cd行为的环

境影响研究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1): 14.

[32] 夏立江, 温小乐. 生活垃圾堆填区周边土壤的性状变化及其污染

状况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1): 17.

[33] 俞元春, 丁爱芳. 模拟酸雨对酸性土壤铝溶出及其形态转化的影

响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87.

[34] 张乃明. 大气沉降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91.

[[35] 庞奖励, 黄春长, 孙根年. 西安污灌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对西

红柿影响研究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94.

[36] 何江华, 魏秀国, 王少毅, 等. 广州市蔬菜地土壤-蔬菜中重金属

Hg的含量及变化趋势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4): 待刊.

[37] 朱兆良. 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1):

1.

sunshine

sunshine

[38] 张福锁, 马文奇. 肥料投入水平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2): 154.

[39] 黄绍敏, 宝德俊, 皇甫湘荣. 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潮土硝态氮的

分布及合理施肥研究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4): 271. [40] 黄绍敏, 张鸿程, 宝德俊, 等. 施肥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及分布的

影响及合理施肥研究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3): 201. [41] 樊军, 郝明德, 党廷辉. 旱地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

布与累积的影响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1): 23.

[42] 杨少海, 徐培智, 刘国坚. 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农业措施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3): 235.

[43] 姚建武, 艾绍英, 周修冲, 等. 热带亚热带多雨湿润区旱地土壤

氮肥淋溶损失模拟研究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4): 314. [44] 黄满湘, 章申, 唐以剑, 等. 模拟降雨条件下农田经流中氮的流

失过程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1): 6.

[45] 张庆利, 张民, 田维彬. 包膜控释和常用氮肥氮素淋溶特征及其

对土水质量的影响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98.

[46] 何述尧 蔡汉泉. 广州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环境问题的对

策探讨 [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8, 7(1): 86.

[47] 曾祥添. “三高”农业与土肥作用及对策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171.

[48] 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 坡地绿肥对红壤与赤红壤坡地土壤的改

良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1): 76.

[49] 邓南荣, 吴志峰, 郭治兴, 等. 退化坡地土壤改良与发展绿色食

品生产的途径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167.

[50] 章家恩, 廖宗文. 试论土壤的生态肥力及其培育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3): 253.

[51] 章家恩, 刘文高.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154.

[52] 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 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造低产田 [J]. 热

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8, 7(4): 354.

[53] 唐克丽. 土壤侵蚀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及防灾减灾的机制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2): 81.

[54] 龚子同, 陈鸿昭, 石华, 等. 从长江洪水看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

性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1): 5.

[55] 张兴昌, 邵明安. 侵蚀条件下土壤氮素流失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3): 249.

[56] 卢金伟, 李占斌. 土壤侵蚀退化研究进展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1): 72.

[57] 郑邦兴, 莫润苍, 黄庆. 耕地保护与三高农业 [J]. 热带亚热带土

壤科学, 1995, 4(4): 238.

[[58] 郑习健.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必须面向环境管理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4): 338

[59] 赵其国, 吴志东. 深入开展“土壤与环境”问题的研究 [J]. 土壤

与环境, 1999, 8(1): 1.

[60] 张甘霖, 龚子同. 世纪之交土壤学研究的挑战和契机 [J]. 土壤与

环境, 1999, 8(2): 130.

sunshin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