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InnerMongolia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2010年第1期(第12卷 总第49期)
No.1 2010(Vol.12 SumNo.49)
*
5晋书6所见驺虞幡考略
p 张秀萍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驺虞幡出现的原因和历史背景考察分析,说明两晋时期驺虞幡具有巨大威力的原因主要在于司马氏家族给原本带有仁义之意的驺虞幡涂上一种神秘色彩,并赋予皇权的象征,以期达到自己偃武修文、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关键词:晋书;驺虞幡;威力
中图分类号:K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0)01-0325-02
一、引言
/晋制最重驺虞幡,每至危险时,或用以传旨,或用于止兵,
右初,员十人。朝会宴饗,则将军戎服,直侍左右,夜开城诸门,则执白虎幡监之。0根据这一记载,我们至少可知殿中将军适逢朝会宴饗时在皇帝左右直侍,夜晚执白虎幡负责监督宫城门之开启。又5资治通鉴6卷八十二:/-贾后亦欲因此除玮,深然之。是时内外扰乱,朝廷汹懼,不知所出。.张华白帝,遣殿中将军王宫齎驺虞幡出麾众曰:-楚王矫诏,勿听也!.胡三省注:晋制,有白虎幡、驺虞幡。白虎威猛主杀,故以督战;驺虞仁兽,故以解兵。0那么,我们可知驺虞幡和白虎幡都为晋制,可以说是司马氏建晋以来的一种创造性应用。驺虞幡的出现是在司马炎建立西晋,既然东晋承袭了西晋的制度,所以一直到东晋仍然使用驺虞幡来解危,从而驺虞幡在整个晋代(西晋和东晋)都得以施行。
5尚书全解6卷二十二云:/武王既克商矣。于是四月三日始自商还至于丰则弔民伐罪其事毕矣!于是偃武修文。乐记云:武王克殷,渡河而西,车甲衅而藏之府库,倒载干戈包以虎皮,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此则偃武修文之事也。0/既然驺虞为仁兽/晋武帝平吴之后,以为全国统一了,可以偃武修文,息役弭兵,示天下以大安0我们知道晋朝皇帝的先辈是/以孝治天下0的,当时社会重视名教,名教之本是统治者所鼓吹和标榜的忠和孝。晋朝天下是篡夺曹魏得到的,曹魏的统治者为了粉饰自己统治权的合法化,证明其是/顺应天命0的,同时让自己的臣子可以恪守人臣之节,怀有事上之义,于是他们就大力提倡孝道,因为儒家用来维系名教的道德标准与规范,即所谓的孝友、礼法等等,这些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而且孝子往往会是忠君之人。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儒家豪族服膺的是儒家的名教。之所以重孝,是因为根据儒家的教义,修身治家的道德方法,亦适用于治国平天下。以孝友礼法见称于宗族乡里,就成了儒家豪族人物的一个明显的特点0。
因此,司马炎在建立晋朝后,一方面继承了汉魏的一些制
见之者辄懼伏而不敢动,亦一朝之令甲也。0在西晋以前和东晋以后的各个朝代,史书中都没有出现关于驺虞幡的记载。本文拟就驺虞幡为何在晋代的出现及其具有无比威力的原因等问题试作一些初步考察。
二、驺虞幡的出现原因
最早在文书中明确提到/驺虞0的是5诗经6。辞海:/驺虞[1]:5诗#召南#驺虞6:-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孔颖达疏:-驺虞,义兽,不食生物。.一说驺是古代掌马的官,虞是古代天子围猎之所,管理走兽的官。5商君书#禁使6:-今夫驺、虞,以相盟,不可,事合而利同者。.[2]古乐名。
5墨子#三辩6:-周成王因先王之乐,有自作乐,命名5驺虞6。.05诗经通义6卷一曰:/按毛传云:驺虞,益兽也。白虎黑文云云。故召南之终至仁如驺虞,然后王道成焉。0至于幡之意,5辞海6解释如下:/幡:¹同-旛.。旗幡。古乐府5孔雀东南飞6:-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º通-翻.。变动貌。5荀子、大略6:-幡然迁之。.又-幡信.:古代以幡传命,称为-幡信.,犹符节之类。5汉书、艺文志6:-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摹印章,书幡信也。.0赵丰等在对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及敦煌研究院等的360多件幡实物的分析基础上,对敦煌出土唐代幡的形制、材料和装饰手段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幡的用途和使用方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幡除了作为佛教法器使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发愿和供养幡。0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驺虞幡应是一种上面画着驺虞的旗帜。其作用类似于符节,用于传递诏令。
5宋书6卷四十5百官志下6:/殿中将军,殿中司马督。晋武帝时,殿内宿卫,号曰三部司马。置此二官,分隶左、右二卫。江
*收稿日期:2009-09-24
作者简介:张秀萍(1974-),女,甘肃甘谷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第12卷 总第49期)
度,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去为自己的仁、孝推崇寻找理论依据。找来找去最后将目标定在代表仁、孝的驺虞之上。既然驺虞能为周武王不用兵打仗所引用,那么,这也正可以为世代通经、家门礼法著称的皇族司马氏所利用,采其多少带着神秘色彩的涵义,然后以驺虞幡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来发号命令。如此看来,驺虞幡唯独出现在司马氏建立的晋代,是和这个服膺儒教的家族对驺虞的推崇密切相关的,是这个家族标榜仁、孝的一种手段。
无恙,吾临敦上流,亦未敢便危社稷。吾适径据武昌,敦势逼,必劫天子以绝四海之望。不如还襄阳,更思后图。0即命旋军。0又/殷浩考虑为桓温所废,将谋避之,又欲以驺虞幡住温军,内外噂沓,人情震骇。0
从以上史书的记载可了解驺虞幡为尚书台所掌管。中书令负责具体事务,如由中书令直接派遣殿中将军执驺虞幡去解危。/西晋尚书台组织,比东汉严密,有以太傅录尚书事者,大权独揽,称为录公。另设尚书令及仆射,设六曹尚书、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以后,有时省置驾部。当时,以令、仆及六曹尚书合称/八座0。六曹之设,以后亦多变动,大体西晋设六曹,东晋设五曹,此时尚书之职掌,已大体相当于后世吏、礼、兵、户部0。另外,我们可看出,5晋书6中所记驺虞幡多出自惠帝朝,在八王之乱中应用最多,这与西晋初期宗室力量占有绝对优势有关。晋初宗室子弟往往在朝廷身居要职,在地方充当握有重兵的地方军政长官。儒家思想中的孝、悌、仁、义等伦理道德观念对西晋宗族成员的约束力要比东晋的朝臣大得多,所以晋室南渡后,东晋朝臣势力强大,驺虞幡的威力遂有所减弱。
三、驺虞幡的威力由来
在考察驺虞幡的威力之前,必须先了解驺虞幡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由哪个职官来管理的,其主要首领的地位、职责和作用是怎样的?
驺虞幡第一次出现,是在5晋书6卷三十六5张华传6。/楚王玮受密诏杀太宰汝南王亮、太保卫瓘等,内外兵拢,朝廷大恐,计无所出。华白帝以-玮矫诏擅害二公,将士仓卒,谓是国家意,故从之耳。.今可遣驺虞幡使外军解斗,理必风靡。上从之,玮兵果败。0又5晋书6卷五十九:/帝用张华计,遣殿中将军王宫齎驺虞幡麾众曰[楚王矫诏。]众皆释杖而走。玮左右无复一人,窘迫不知所为,惟一奴年十四,驾牛车将赴秦王柬。帝遣谒者诏玮还营,执之于武贲署,遂下廷尉。0/5宋书6卷四十5百官志下6:/殿中将军,殿中司马督。晋武帝时,殿内宿卫,号曰三部司马。置此二官,分隶左、右二卫。江右初,员十人。朝会宴饗,则将军戎服,直侍左右,夜开城诸门,则执白虎幡监之。0从中可知殿中将军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晋武帝时三部司马在殿内承担宿卫职责,同时还设有殿中将军与殿中司马督二官,分别隶属于左、右卫将军。殿中将军的职能有二,即朝会宴饗时在皇帝左右侍从,平常也应当有此功能,夜晚执白虎幡负责监督宫城门的开启。张金龙5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6中认为:/左右将军之设置是西晋禁卫武官制度最大的变化。司马昭设中卫将军,司马炎为晋王时分置左、右卫将军,进一步扩大其权力地位和禁卫能力。西晋建立后,左、右卫将军便成为新朝禁卫武官中极重要的制度,左、右卫将军隶于中军将军、北军中侯或领军将军(中领军),负责殿内禁卫。其所辖有殿中将军、殿中司马督、三部司马等职,二卫各辖五位殿中将军和五位殿中司马督。0既然殿中将军手持的驺虞幡为皇帝的权力地位和禁卫能力的象征,那么,只要驺虞幡一出现,众皆释杖而走便不难理解了。又5晋书6中记载将诛赵王伦时的情景:/允所将兵,皆淮南奇才剑客也。舆战,频败之,伦兵死者千余人。太子左率陈徽勒东宫兵鼓譟于内以应,允结陈于承华门前,弓弩齐发,射伦,飞矢雨下。主书司马畦秘以身蔽伦,箭中其背而死。伦官属皆隐树而立,每树辄中数百箭,自辰至未。徽兄淮时为中书令,遣麾驺虞幡以解斗0此处中书令遣驺虞幡。5晋书6卷二十四云:/中书监及令,案汉武帝游宴后庭,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仆射。成帝改中书谒者令曰中谒者令,罢仆射。汉东京省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非其职也。魏武帝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监、令盖自此始也。及晋因之,并置员一员。0此中书令主管尚书奏事。/时王师败绩,敦求台驺虞幡驻卓。卓闻周顗、戴若思遇害,流涕谓卬曰:/吾之所忧,正谓今日。每得朝廷人书,常以胡寇为先,不悟忽有萧墙之祸。且使圣上元吉,太子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晋武帝一方面要宣扬自己偃武修文,另一方面又要标榜自己服膺儒教。于是就给原本带有仁义意义的驺虞幡涂上神秘色彩,以之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最终赋予这一权力以生杀大权。就在这一骗一吓的过程中,驺虞幡自然就产生了威力。对于那些不管是宗室诸王还是掌握大权的文臣武将来说,要他们拒绝驺虞幡的威力,是要有一定的承受力的,在统治者所灌输的/人臣之节,事上之义0的信条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就被不断放大、最后产生出巨大威力。t参考文献:
[1]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注(补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1.171.
[2]辞海(词语分册#下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214.[3]辞海(语词分册#上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805.
[4]宋书(卷四十))))百官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249-1250.
[5]资治通鉴(卷八十二惠帝元康元年#291)胡三省注(第六册)[M].
北京:中华书局.2610-2611.[6]尚书全解(卷二十三#经部)[O].
[7]王仲N.魏晋南北朝史(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7.211.[8]晋书(卷三十三))))何曾传(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994.[9]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M].合肥:黄山书社,
2000.8.
[10]晋书(卷三十六))))卫瓘传附张华传(第4册)[M].北京:中华书
局,1072.
[11]晋书(卷五十九))))楚王玮传(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
1579.
[12]宋书(卷四十))))百官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249-1250.[13]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2004.231.
[14]晋书(卷六十四))))武十王传(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
1721-1722.
[15]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M].合肥:黄山书社,
2000.8.
[16]晋书(卷三十六))))卫瓘传附张华传(第4册)[M].北京:中华书
局,1072.
[17]晋书(卷五十九))))楚王玮传(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
1579.
[18]宋书(卷四十))))百官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249-1250.[19]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2004.231.
[20]晋书(卷六十四),武十王传(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721-1722.
3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