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该如何选择适合的就业区域
三月,是大学毕业生们忙碌的时节。令他们忙碌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更因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当然,一些大学毕业生都希望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找到一份稳定而待遇优厚的工作。然而,这样的工作岗位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人可能要去经济并不太发达的城市甚至是乡镇就业。从我国人才的区域分布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或许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人才的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才的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可以说,人才资源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因为任何生产、研发和都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一个地区如果聚集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往往能够推动当地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反过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自然就会吸引外面的优秀人才,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才“马太效应”。
以江苏省为例,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江苏人才的分布呈现自南向北递减的态势,即人才较多地分布于苏南地区,较少地分布于苏北地区。这是苏南经济远强于苏北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时政策导向也会促进人才的流动,从而改变人才分布的格局。仍以江苏省为例,2017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江苏省人才的分布格局已经略有变化,即苏北地区得到加强,借此可以推断,苏北经济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将得到较快的发展。 再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不难发现,我国人才的分布呈现自西向东的渐进式分布,即人才更多地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聚集。从人均受教育程度来看,也是这样一种格局。不过,当动态地来看区域间人才的变化时,我们就会发现,西部地区人均受教育程度的增长幅度明显要高于东部地区,这一点已经为2017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所证实。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积极推动,也是国
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引导之下的必然结果。
可见,人才的区域分布格局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受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策略是开发西部地区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应地,国家不仅会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相应的倾斜,而且在人才引进和用人机制上也会给予相当的优惠。
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人才特征的差别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人才按部门性质分成两大类---公共部门人才和非公共部门人才。公共部门是包括政府部门、教育和科研机构等在内,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务服务、维持社会公共秩序的部门。公共部门的人才,不仅仅包括以公共权力为基础、构成国家政权组织体系的人才,也包括拥有公共权力、执行国家法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各种纠纷裁决的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检察机关等的人才,而且还包括由政府直接投资兴办,在所有制形式上属于国有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而非公共部门则指所有不属于公共部门的各种类型单位、组织和团体。
根据2017年的一项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我国公共部门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类型来看,在政府部门中,女性比例非常低,不到1/3,而在事业单位和公营企业,女性比例大致可以达到1/2;从年龄构成来看,公共部门60%以上的职员年龄都集中于26至45岁,政府部门这个年龄段的人还要多一些;从受教育状况来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60%以上的职员受教育程度都在大专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事业单位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到了公共部门同样学历从业人员的68.12%。
数据显示,事业单位的人才以专业技术人员居多,而政府部门的人才则以办事人员及相关人员居多。很显然,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而对非公共部门人才基本特征的分析显示,非公共部门的人才受教育程度要低于公共部
门,但年龄要小许多,也就是说更加年轻化。这种现象不难理解,
公共部门由于其稳定性和相对可靠的收入保证,往往成为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故而门槛会相应地提高。同时,由于在公共部门,资历和经验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公共部门人才年龄构成相对偏大。而在非公共部门,由于就业机制较为灵活,特别是许多岗位并不严格要求学历,故而职员的平均年龄相对较低。
东中西三大区域在人才分布上的差别
从东中西三大区域人才的空间分布来看,在公共部门人才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基本相当,甚至中西部地区还要略高一些,然而西部地区公共部门职员的平均年龄要稍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但是在非公共部门,人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则呈现明显的自东向西递减态势,即在东部沿海地区聚集了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同时,职员的平均年龄也呈现自东向西的递减现象。 从人才流动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非公共部门,都呈现出自西向东流动的基本态势。当然,公共部门的流动率和规模远小于非公共部门,而在公共部门内部,政府部门的流动率远小于事业单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率远高于普通职员,是公共部门人才流动的主体。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流动性较弱的重点在于这些部门工作非常稳定可靠,福利待遇通常也要好于许多其他行业和部门,在西部和中部地区,这些部门是许多求职者的首选。
对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17年人口抽样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7年,人才自西向东流动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也越来越多地向东部地区聚集。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工资水平差异等是促使人才在区域间流动的重要动因。人才的流动在普遍呈现自西向东流动态势的同时,也存在从非省会城市向省会城市集中的现象。
不同规模城市和农村人才分布的差别
人才的分布不仅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根据2017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规模较大的城市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较高,但同时平均年龄也较大,而规模较小的城市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同时平均年龄也低。然而在同等规模的城市之间又存在着区域间的显著不同。在事业单位
的人才区域分布中,只要在同等城市规模之间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西部地区事业单位人才的受教育程度最高,而平均年龄最低。这种情形在政府部门也同样存在着。然而在非公共部门,格局则有很大的不同。在东部地区同等规模中比较,则会发现非公共部门人才的受教育程度最高,同时年龄也是最高的。
从收入水平来看,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大城市的工资显著高于小城市,城市的工资收入大于乡镇的工资收入,乡镇的工资收入大于乡村的工资收入。人才的流动也呈现自乡村向乡镇、城市集中的趋势,这跟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和相应收入高密切相关。其实,大小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工资水平的差距,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生活成本引起的,如果扣除生活成本的差异,实际收入水平的差距就要小许多。这点值得毕业生在择业时关注。 人才分布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人才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总体上说,人才大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发达城市,从部门分类来看,公共部门集中了许多高学历的人才,而非公共部门的人才流动性较大。
在了解了我国人才分布的这种格局和特征之后,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应该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有所定位,然后结合自己专业背景和特点来有针对性地选择就业的区域和职位。
从区域选择的角度来看,尽管人才有从西部向东部流动的态势,但应该注意到,东部地区由于集中了全国相当多的人才,故而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还要与那些从西部和中部来寻找就业机会的有着丰富经验的各类人才竞争,而这种竞争对初涉职
场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是很不利的。但是,如果选择到西部或中部地区就业,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要降低许多。
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区域经济发展往往与政府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密切相关。当前,我国正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故而相应地会在投资和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这种情形下,大学毕业生在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应地也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往往存在误区,认为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中工作和生活就是成功就业,这也是导致他们想方设法留在这些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无数的事例证明,适合自己的、有较大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的就业才是最佳的选择。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更充分地认识到自我的期望与社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并根据自身的特长来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就业的区域和岗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