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练字太难,特别是练楷书,规矩太多,⽤笔太做作,练得很⽆聊。但是,后来发现,很多字是有规律的。并不需要完整的、整本地去练习,只要抓住⼏个有代表性字,狂练,直到练出感觉,练出信⼼,就可以了。
因为颜体笔画肥厚,初者特别是⼩学⽣因⼿法不稳,动作幅度粗重,写瘦劲的线条⽐较难⼊⼿,所以选择颜体⼊门,⽐较实在。为了使鉴赏⼒较低的中⼩学⽣对范本容易理解和把握,选择墨本字帖来训练是⼤有好处的。因为颜真卿楷书成熟时期的墨本作品在字的数量上稍为少些,这⾥选择《谭延闿临颜真卿⼤字⿇姑仙坛记》⾥的墨本字作为范本来讲解和让中⼩学⽣临摹。谭延他的字,亦如其⼈,有种⼤权在握的⽓象,结体宽博,顾盼⾃雄。是清代钱沣之后⼜⼀个写颜字的⼤家。颜真卿楷书⾃从被⽶南宫批判之后,⼀直不很被重视,宋、元、明三代不出⼀个善写颜字的⼤家。从民国⾄今,写颜字的⼈没有出谭延闿右者。
正因为谭延闿临摹⽔平相当⾼,对于学⽣来说,从他的字⾥完全可以感受到颜真卿楷书的形和神的,等把笔画学得较上⼿后,再去临摹颜真卿的真迹⾃然就会得⼼应⼿了,这不失⼀种学习颜真卿楷书的好⽅法,退⼀步来讲,就算继续把谭延闿所临的颜体学好,那在中⼩学价段也⾜矣,谭延闿所临的颜体的⾼度并⾮⼀般⼈所能及的。这样学习颜体的途径在书法教育界⾥尚为少见,但这在我10多年的少年⼉童书法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认可,并且是很有效的。
⽑笔书法的笔画是笔锋在纸上运转⽽直接完成的。因为笔锋柔软,不同的着纸⽅式就会产⽣不同的形态。⼀个只会写钢笔字的⼈,拿起笔去临摹古代书法作品,要准确地写出这千姿百态的笔画形状,恐怕还是束⼿⽆策。笔锋该从哪⾥⼊?从哪⾥出?笔锋在笔画运⾏中如何摆动?这都是笔法的重要内容。学习中,我们应该弄清以下三点:
(⼀)中锋和侧锋
所谓中锋,是书写时“令笔⼼常在点画中⾏”(蔡邕《九势》)。中锋运笔时,笔锋是往后摆的,即笔锋所指的⽅向与运笔⽅向相反,这种⾏笔⽅法能使笔画外廓光洁。在传统的书学中,常⽤“锥画沙”来作形象的⽐喻,意思是中锋⾏笔,墨渗到纸⾯上,笔画中⼼墨浓两旁变淡,好象锥尖在沙⼦上划过,其沟痕中间深⽽旁边渐浅。
所谓侧锋,就是运笔时笔锋偏于笔画的⼀侧,这种运笔经常会使笔画的⼀侧残缺,⼀边浓⼀边淡。中锋⽤笔厚实、丰腴、有⽴体感,是园柱形;侧锋书写则相对薄削、偏平、棱⾓外露,呈铁⽚状。中锋含蓄之美更接近于中国⼈的审美习惯,书法的⽤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个没练过书法的学⽣,在纸上乱写乱画,到外都会有侧锋出现,但中锋运笔则需要主动去调整才能达到,因此,应该引导学⽣多体会中锋运笔的⽅法。
(⼆)藏锋与露锋
⾏笔过程中,将笔锋藏在点画之中,不露出锋芒,叫藏锋;若笔锋露出笔画的外边缘则叫露锋。藏锋运笔,笔锋含于笔画之中,有内刚外柔、含蓄沉稳、浑融厚重之感;露锋运笔,笔毫锋芒外露、棱⾓突出,有潇洒奔放、飒爽飘逸之美。宋代姜⽩⽯在《续书谱》中说:“有锋以耀其精神,⽆锋以含其⽓味”。在笔法教学中,藏露锋的训练,重点应在笔画的起收之上。李溥光说:“⼀笔之妙,妙在起⽌,起⽌得当,则画⽆不美”。藏锋起笔,要将笔锋逆⼊,也叫逆锋,藏锋起笔如篆书、颜体楷书;露锋起笔即按运笔⽅向顺⼊,⾏草书的笔画⽤得⽐较多。收笔时要表现为藏锋则需回锋收笔,如唐楷,⽽要表现为露锋则提笔出锋,如悬针竖。学⽣研习应对藏锋⽤笔多加注意。
(三)转锋与折锋
转锋是运笔过程中,笔锋⽅向渐渐改变,⾏笔线路为圆转。折锋是笔锋⽅向突然改变,⾏笔线路为⽅折,两种⽤笔⽅法产⽣的效果不同,即“转以成圆,折以成⽅”。
所谓“转以成圆”,意思说转锋能使笔画呈浑圆弧形,在运笔时,笔锋逐渐转绕,使笔画外形圆,笔锋内裹于笔画中间。所谓“折以成⽅”,意思是说折笔能使笔画成⽅状,在运笔时,笔锋稍提起然后突然改变⽅向⽽⾏,使笔画外形有⽅⾓出现。转、折锋⽤于笔画的起收和转折之处。转锋⽤笔流畅轻顺,给⼈圆柱体感觉,以李斯式的⼩篆的最为典型,折锋⽤笔斩截劲健,给⼈⽣铁板的感觉,以龙门造像记为最明显。圆转属阴柔之美,⽅折则属阳刚之美,在古代的各种作品中,很少有绝对的⽅和绝对的圆,⼀般书家都是⽅、圆兼⽤,转、折锋交错进⾏的。以下是从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节选出来的字。以供参考。⼀、练习:横和竖(三、王、⼗、半、中)
⼆、练习:撇和捺(⼤、⼿、⼜、年、⼊)
三、练习:点(⼼、涵、浮、并、尚、⼩、於、感)
四、练习:钩和挑(宗、求、观、表、见、咸、⾷、以)
五、练习:折(⾃、名、了、⼭、⽛、矣、母、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