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中国的传统孝道及其发掘与利用

2020-06-04 来源:客趣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3卷第5期 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0F HARBIN l『M、rERsrIY VoI_23 No.5 Mav 2OO2 2002年5月 [文章编号]1oo4_5856(2oO2)o5__0131__05 浅谈中国的传统孝道及其发掘与利用 邱冬运 (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 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绵延几千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中华传 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孝”随着社会文明和生产力的 发展而发展,并有其自身形成、演化的过程。本文针对当今社会人们对孝道并未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的 现状,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孝”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特点为脉络,对“亲亲”、 “孝养”、“孝敬”、“孝君”等具体内容作了发掘、整理,对传统道德的改造、利用做了阐述和分析。对传统 孝道批判继承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这对弘扬传统美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都具 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批判继承;传统孝道;民族凝聚力;传统美德 [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识码]A 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本国和 自己民族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积淀的指导, 任何个人的成长、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包括 传统道德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哺育。作为 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也不可能凭空产生,也必 一一(一)“亲亲”是人类所具有的“天性” 个人的孝意识起萌于知晓人事之时。但 般认为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康学伟博 中国人孝意识起萌于何n,-j-?学术界却说法不 。一士撰文指出“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 须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之中。“孝”,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中一项重要的规范,以其“天 之经,地之义”、“德之本”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必 然有其可以批判继承、吸收借鉴的内容。 一代”,他认为:“孝观念的形成当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二是个 体婚制的建立,而这两个条件的成熟,当在原始 社会晚期,即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他还指出: “此时的孝观念还远远不同于后世作为德目之 一、传统孝道的主要内容及其演衍、 变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绵 延几千年,内容非常丰富。他随着人类文明和 的孝道,因为阶级和国家尚未产生,这时的孝 观念只是一种敬亲爱亲的感情,并未超出自然 之性,尚不具有阶级性。” “亲亲”,即亲爱自己双亲的情感。据考证,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充实和发展,并有其自身 发展、演衍的过程和轨迹。循其发展、变化的过 程进行整理、挖掘、综合分析,才会有利于我们 孝的意识观念在西周时期早已流行,这在《周 书》、《诗经》等典藉中都有许多载述。如《诗经》 中的《小雅・蓼莪》就反复、深切地咏吟父母对子 女的养育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 对传统孝道的批判承继、开发利用。 [收稿日期]2002—01—09 [作者简介]邱冬运,曾用名邱冬蕴,女,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 32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正 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 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 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父母生养 哺育我,恩比天高,终生难报。这种明白自己出 身,懂得酬报父母生养之恩,亲爱自己父母的亲 亲情感,就是人类最初级、最基本的孝意识。 《孝经・圣治章》指出:“故亲,生之膝下……父之 道,天性也。”_2 人类的孝意识是人类血亲关系 的反映,是与生俱来的品德素养,这也是人类在 心理上或道德素养方面所具有的与禽兽有根本 区别的“人性”的本质特征。 (二)《论语》对“孝”的规定 什么是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 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 "。 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 孝”“道术"。可见善事父母,敬爱父母是传统孝 道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传统文化中,较早地 具体、完整阐述孝道的,则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论语》。孔子在《论语》中对“孝”作了一系列规 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方面内容。按其层次依 次为: 1.“能养。”即给父母衣食等物质方面的供 奉。《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2 J可见,这 是春秋时期人们对孝的较为普遍的理解和行 为。但孔子认为“能养”只是孝的最低限的要 求。 2.尊敬。《为政》:“至于犬马,皆能有 养” J。孔子指出对父母还要尊敬,只养不敬与 养犬养马没什么区别,还不能说尽孝。 3.和颜悦色。在父母面前要经常保持和 气、愉悦的容色。《为政》:“色难。” 2 孔子说对 父母服侍、让食等事是容易做到的,而始终保持 和气、愉悦的容色是很难的。 4.“无违。” 2 指事奉父母要不违背礼的规 定,包括“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0' ̄ll父母在不远游”‘<里仁”等。 5.“几谏。”《里仁》:“事父母几谏”,即父母 做了错事要婉转劝说,父母不听也要“又敬不 违,劳而不怨。” 关于孝的规定,在《礼记》和其他古代典藉 中也有很深刻的论述。如《礼记・祭义》提出: “孝子之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L3 J( ’说明只有对父母 有深深的爱,才能和颜悦色,才能善事、养敬父 母。深爱父母是孝的原动力。《孟子・万章上》 提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2]。《苟子・君 道》也提出:为人子要“敬爱而致恭” 4 J( )。这 些都说明孝养和孝敬父母是孝道的重要内容, 也是孝道的本意。 (三)“孝”的泛化 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孝的涵义也相应地发生 转移和延伸,发展到战国末期,则逐步趋向繁杂 和泛化。《孝经》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演变的特 点。 据考证,《孝经》为孔子弟子曾参或再传弟 子等后学所作,从汉代重新面世以来,一直被历 朝各代尊为至上圣典。《孝经》以孝为本,进一 步补充和发挥了孔子“孝”的思想,其主要内容 有: 1.爱惜自己。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认为爱惜自己也是行 孝。因为自身是父母给的,自己也要再延续血 脉,传宗接代。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认为孝子要修身、立德、建功立业,要光宗耀祖, 给父母和家族带来好名声,这样才算达到孝的 高标准。 3.“事君。”提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 君” 2]。起初事奉双亲,到中年事奉君王,为国 服务,这也是孝。正所谓“父之孝子,君之忠 臣” ‘战国策",“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后汉书))。这 种移孝事君,纳忠入孝,成了孝道中的又一条很 重要规定。 《孝经》还以孝为纲,把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庶人五个等阶人的各不相同的道德规范一 一作了陈述,如天子的“德孝加于百姓”,诸侯的 “不骄”、“不溢”、“和其民人”。卿大夫的“非法不 言,非道不行”,士的忠顺事上等等 4 J( ),并把 这些不同阶层人的道德都规定为“孝”。这是对 孝的泛化,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稳定和发展, 《孝经》被历代朝廷所推崇和重视,并组织注释、 讲解,成为千古圣书。 从孝道的演衍、变化的发展轨迹看,孝由孝 养、孝敬演衍、变化到孝忠君王,有其历史的和 社会的、自然的和人为的不同原因。在以父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邱冬运:浅谈中国的传统孝道及其发掘与利用 133 长为中心的原始氏族社会晚期,由于孝敬父母 与忠诚于氏族首领、血族宗亲是一致的,孝就具 有了忠的意义。当社会从春秋时期发展到战国 末期,社会形态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王 纲不振,周室衰微,各路诸侯争雄称霸,这样就 引起人们对忠君的思考和重视,一些思想家、道 德家为了调节君臣之间的关系,解决父权与君 权之间的矛盾,就从君臣两个方面提出君明臣 忠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家族中的孝道引入社会, 提出“以孝治天下”的主张_2 J。但是,随着封建 制度的确立和稳定,历朝各代统治者对孝道的 大力推崇,父慈子孝、君明臣忠的双方道德要 求,逐渐演变为孝父、忠君的单方面义务,致使 许多忠臣、孝子死于非命。如此之孝,被封建统 治阶级所利用,确实有其否定和批判的必然性。 但是在近代新思想新文化的批判大潮中,孝道 被视为纯封建主义的毒瘤而遭到彻底否定和彻 底批判,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也不 符合道德发展的自身规律。所以,孙中山先生 在《三民主义》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 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在国家 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我 们的‘忠’字可不可以用之于国呢?”“说忠于民 是不是可以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忠’字 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讲到‘孝’字,我们中国 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现在世界中 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 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孙中 山先生对“忠孝”的认识与阐释,对我们今天批 判继承传统孝道也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二、对传统孝道的推陈出新、改造利 用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 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 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 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 产。” 5 ’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大胆吸收和 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江泽民同 志也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 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 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 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他不断发扬 光大。”_6 并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中又提出在“以法治国”的同时,也要“以德治 国”。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建立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的具体指导方针,同时也是批判继承中国传 统孝道的具体指导思想。 诚然,中国传统孝道的矛盾性和两重性是 毋庸置疑的,它既有积极、进步的民主性精华, 也有消极、落后的封建性糟粕,而且良莠混杂, 瑕瑜互见。因此我们在批判继承的过程中,必 须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 发,在态度上不能继承一切、肯定一切,而是肯 定中有否定,吸收过程中包含必要的改造;也不 能否定一切、批判一切,而是否定中有肯定,摒 弃过程中包含必要的吸收。其批判继承的标准 是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性、民主性、进步性;在当 前,就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立适合社会义市场 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凡符合上述标准的就是“精华”,就应该 肯定、吸收;反之,就是“糟粕”,就要剔除、摒弃。 依照这样的原则,我们对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 作如下简析: (一)孝养和孝敬的直接继承 对父母的衣食物质等方面的供养和精神上 的亲近、尊敬,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是 对不同阶级和不同制度的社会都适用的“起码” 的道德低限,是“孝”的本意,这是完全可以直接 继承的道德内容。特别是现代社会,几代同堂 的家庭结构正逐渐为核心式家庭和独生子女家 庭所代替,孔子强调的对父母恭敬、亲近的孝敬 之道,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应该注意提倡和发 扬。 (二)父慈子孝的改造利用 在孝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思想 家、道德家曾从父母、子女的双方伦理关系出发 提出了双向道德要求,这就是“父义、母慈”,“父 慈子孝”。但是传统孝道是以“父为子纲”为根 本出发点的,父义是以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父母 为前提条件的,所以对父母慈义、子女孝敬的传 统道德规范要在肯定其进步性的同时,予以改 造。这就是剔除传统父子关系中的封建性,确 立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关系的平等性和民主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34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正 使父母、子女间,以及家庭成员间在地位和人格 上平等,并且都要承担和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 务。 (三)对“事父母几谏”、“谏诤”观的发掘和 改造 虽然孔子在孝的规定上强调子女要顺从父 母,但并不否认父母有缺点、错误不批评、规劝, 而是提出“几谏”。孔子之后的苟子,对父母缺 点、错误的态度更直接、明确。苟子提出“从义 不从父,人之大行也。”‘t苟子‘子道’ 认为在不符合 道德原则、不符合父母根本利益的情况下,不服 从父母反而是大孝。孔子和苟子等古代思想家 的“谏诤”观,虽然维护的是家族根本利益和当 时社会的整体利益,但可以改造、吸收为现代社 会家庭美德。这就是赋“谏”以民主之“谏”,赋 “义”以社会主义的“大义”,把家庭的民主、和谐 与社会的文明、进步相联系,使家庭利益符合于 集体利益,使个人利益符合于整个民族的利益。 (四)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但在封建社 会被大力提倡和推行,就是在中国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 国人民和共产党人也予以倡导和践行。伟大领 袖毛泽东1919年的《祭母文》和灵联对母亲的 追忆情深意切:“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 泪多。”1959年6月25日他回到阔别三十二年 的故乡时,还去祭看了父母的合坟。朱德总司 令1944年的《母亲的回忆》,对母亲的颂赞和哀 思也是那样感人至深:“得到母亲去逝的消息, 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 的经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 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走上革命道路。这种 知识,这种意志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 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 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 人能够过上一个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要做到的 和我一定能够做到的。”爱自己的父母、亲人,更 挚爱和忠诚于整个民族和人民,这就是共产党 人的崇高、博大的胸怀。 (五)孝道与爱国 “孝”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 情感基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 中更应该发扬光大。恩格斯曾指出,即使在阶 级社会中各阶级之间,既有对立的利益,也有共 同的利益,“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 ‘普通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 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 现实之中。” 】( 中国封建社会大力提倡和推 行的孝道,虽然为阶级统治的忠君治国服务,但 对整个社会文明、:有序地发展,对家庭稳定和生 产力的提高也起到积极、进步的作用。家、国利 益是相连的,由爱父母、爱家庭而爱祖国、爱民 族的传统积淀作用至今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华 民族这样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有着悠久历史和 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追宗溯祖,都是缘自于相 同的根系。这种生存、繁衍的血亲宗支的潜在 联系,必然构成民族内在的凝聚力,并且成为不 受时空约限的为人们所接受的凝聚力的核心。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 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 】(吣 人们由对 父母、家庭的爱而及对祖国美丽国土、悠久历 史、灿烂文化、优秀传统的爱的情感升华,必然 构成报效祖国的行为基础,并且在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会进一步弘扬。比如改革 开放以来,不少侨居海外的华裔、游子,都回到 祖国大陆寻根祭祖、捐款捐物,参与和支持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说明弘扬孝的美德对进 一步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推进祖国的统 一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然,在发掘和改造利用传统孝道的过程 中,对封建性的糟粕必须坚决给以摒弃和批判。 传统孝道中最根本的弊端就是“父为子纲”的父 家长制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和观念。传统道德 以家族为中心,使子女失去了独立人格,成为家 族的附属品,是必须批判的。“三年无改父之 道”、“父母在,不远游”、“几谏”中的盲从、“不孝 有三,无后为大”等陈章腐规,以及繁缛的孝礼 仪等,实际上也把孝绝对化,使孝成为愚忠愚 孝,也必须批判。 黑格尔曾说:中国的“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 的家庭孝敬”。可见,传统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 的构建上所具有的核心地位和奠基作用。因 此,对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也是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核心内容的进一步发掘、整理、综合、分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邱冬运:浅谈中国的传统孝道及其发掘与利用 135 其目的就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其符合我 们时代的要求,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4]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黑龙江:黑龙江教 育出版社,1996. 代化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宁业高,宁业全,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M].北 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2]向燕南,张越编著.劝孝・俗约[M].北京:中央民族 大学出版社,1996. [5]毛泽东选集(台订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 [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求是,1991,(1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3]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卷[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5. [8]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责任编辑:韩永学 On the Analyzing About the Digging and Utilizing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OIU Dong—yun (Harbin Economic MaJ1 ng Cadre College,Harbin 1 50040,China) Abstract:The piety is virtue owned by Chinese nation.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veral thousand),ear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s and culture.In the long history,the piety is devel— oping along with civilization and productivity,and it has a process of forming and evolving by itself. This article digs and puts in order the speciic contentfs to the“loving parents”,“providing supplying for parents”.“respecting parents’’and“filial piety to monarch’’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 materialism by Marx and the different stage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it also synthesizes and analyzes to the transfonnation and utilizing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The aim to critical inheritance the traditional pieD"is“to use ancient for today”and propagate the traditional virtue,add glory patriotism spirits, strengthen dae nation condensation.This is historic and realistic signiicafnce. Key words:critical inheritance;traditional filial piety;nation condensation;traditional virtu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