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产学研创新体系中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2022-12-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2013年第16期 经济研究导刊 No.16,2013 总第198期 EC0N0MIC RESEARCH GUIDE Serial No.198 产学研创新体系中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张琳倩 ,杨彤 ,潘萍 (1.西安工程大学,西安710048;2.长沙师范学院,长沙410100) 摘要:产学研创新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源共享也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推动 力,使得学科与产业之间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整体利益最大化,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率,对学科与产业协同发 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以及资源共享的必然趋势;通过借鉴国际社会的共享经验,建立科技 资源共享机制与相关制度;营造共享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构建科技资源的共享体系等。 关键词:资源共享;资源利用率;共享效率;创新;科技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067—03 产学研创新体系一直是学术界的重点研究话题,它的模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共计2 409所,高 式包括个人对企业、分散的学科对企业,以及更高一级的产 等学校R&D人员29.9万人年,占全国总数的10.4%,科技经 学研战略联盟等。在产学研体系中,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 费支出688.9亿元,占全国总数的7.9%;2011年中国研究机 不仅是以个别企业的形态出现,也不仅是以若干单个企业的 构3 673所,拥有R&D人员31.6万人年,占全国总数的11%, 简单联合的形态出现,而是以诸多相关企业和机构所组成的 科技经费支出1 306.7亿元,占全国总数的15%。201 1年国 产业集群的形态出现的;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内职务发明申请专利共324 224件,授权专利9 506件,其中, 也不仅是以若干学科的简单聚集的形态出现,而是围绕产业 高校申请专利占19.4%,科研机构占7.8%;2011年高校授权 技术创新的战略需求,以诸多相关学科所组成的学科集群的 专利占28%,科研机构占9.7%。总体来看,高校与科研机构 形态出现的,基于此,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也就随之产生,亟待 的科技投入占全国的1/3左右,且科技产出高于全国的1,3。 建立相关的资源共享机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创新效率。 可见,中国的高校与科研机构资源比较丰富。 目前在产学研体系的研究中,对于如何提高科技资源利 但由于成果转化迟缓,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原因,造成长 用效率,实现科技资源共享的办法却不多。同时,从相关文献 期以来,大量的科研基础设施闲置,科学数据的共享程度较 情况看,国内外学者在资源共享评价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少, 低。有相当一部分科技资源未能及时、有效地配置到企业科 缺少这方面的评价模型研究,导致在决策时缺少参考依据。 技创新活动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了科技创 因此,本文针对目前的产业发展新形势,研究产学研体 新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机会损失。再者,科技资源不能共享不 系中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对于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来说, 仅造成了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而且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和科 一方面,它能够帮助企业和学校科研机构之问实现资源共享, 技进步的瓶颈。 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实现技术、知识、人才和信息资源的完整 对接与融合。另一方面,它是因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而构建 二、科技资源共享的必然性 的,都是针对企业的创新任务而展开活动的,是根据企业的 虽然高校、科研机构拥有知识和技术的比较优势,但缺 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状况来进行评价的。 乏对市场的把握和将技术商业化的能力,而这些正是企业所 对于国家来说,这种资源共享机制是在国家创新战略层面 长。企业贴近市场,了解并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客户的现在 上的结合。这种结合要求以落实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 和未来的技术需求,但是,目前中国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为目标,以国家战略产业的发展需求和 不足,亟需引入外部科技创新资源,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 提升地区高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可 市场竞争力。所以,通过产学研的结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 持续地整体提升国家和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业在技术创新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互相取长补短,一方面, 一、中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科技资源现状 使得企业能够正确把握研发方向,实现产品的持续创新;另 一方面,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也得到了实际应用,获 目前,中国高校、科研机构积聚了丰富的优势科技资源, 取利益回报。 收稿日期:2013—03—19 作者简介:张琳倩(1982一),女,山东郓城人,硕士,从事战略管理、企业决策及组织创新研究。 一67— 所以,通过技术合作,资源共享,建立一种优势互补、风 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方式,不仅有利于抓住新 的市场机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优势,而且可以实现 共同愿景,满足各方的利益和战略意图。 三、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技资源是一国科技创新能力建 设的基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技资源的 相对滞后和利用效率低下。因此,如何及时、有效、科学合理 地将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科技资源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相 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中国推进自 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度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重要 战略任务。 (一)科技资源共享的内涵 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I=取决于科技资源的数量、 质量、配置和开发、利用的效率。科技资源包括科学数据、科 技文献、科学仪器设备、研究实验基地和自然科技资源等等。 要实现这些科技资源的共享,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共享机 制,加强人们的共享意识,提高共享积极性,合理兼顾各方利 益,建立资源共享安全保障,使科技资源得到较大程度的共 享,提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 (二)科技资源共享的模式 科技资源的共享,最重要的作用在于避免资源的浪费和 重复建设,提高共享效率。理想的资源共享模式取决于科技 资源的整合、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完善的运行制度。 首先,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目前,中国的资源共享效 率依然较低,成果转化比较缓慢。2009年,中国科技部、财政 部推动建设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网站“中国科技资 源共享网”,旨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促 进全社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中国科技创新 能力。共享网于2009年9月25日正式开通。在共享网络平 台运行的过程中,针对重要的核心科技资源,加大共享力度, 真正实现“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无缝对接;及时对短缺 的资源进行充实,完善各类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共享效率,提 高共享度。二是发展各种中介机构,培养专利代理人员和技 术经纪人等专业人员,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快技术成果 转化。_二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引进技术骨干,鼓励科技人员之 间的协同合作,提高共享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四是完善相关 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在科技资源共享 过程中的权责,探索不同类型科技资源的共享模式,制定切 实可行的制度规范。拓展科技资源共享的形式,逐步形成技 术协同开发、共同参与生产经营、技术许可或转让等技术合 作型共享,和技术咨询、服务、培训、互访等人才合作型共享 协同共进的共享模式。 四、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管理 (一)科技资源共享的利益分配问题 科技资源的共享,由于涉及到各方技术专利即利益分配 的问题,有时资源拥有方不愿共享其专有的技术资源。导致 68一 资源的成果转化迟缓,资源闲置或技术创新能力有限。所以, 一般来说.好的资源共享方式,是通过对权利义务的合理界 定,以各方利益的调整,提升各方的积极性,增加参与者的利 益,从而使资源共享度达到最大化,提升各方创新效率 .科技 资源共享机制,就是要通过对科技资源所有者、占有者、科技 资源中介服务者、科技资源需求与使用者的利益调整,均衡 资源所有者、经营者与使用者的利益,建 资源利益分配制 度,保障资源共享各方的合法权益,在降低资源共享的交易 成本基础上,提高共享效率。 众所周知,科技资源共享对中国创新体系建设有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对科技资源共享活动中各成员问的收益进行分 配,有效地激励更多的科技资源共享,引入资源贡献率这个激 励因素,以保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长期稳定运行。对于贡献 率这个激励因素,可以灵活应用,把它与资源提供方的收益比 率联系在一起,根据所提供资源的质量、种类、量等来测度利 益的分配,根据资源的成果转化率与实际产生的创新效率,来 决定权、责、利的主导方,以提高资源共享积极性和利用率。 (二)科技资源的成果转化 科技资源的成果转化应根据科技资源的来源、大小和市 场需求进行分类,多渠道推进的方式来实现。目前.中国的科 技资源成果转化大概分为三种方式:大型企业内部研发机构 的研究成果,首先进入企业自行转化渠道;其次,高校和科研 机构等研究单位取得自主科研成果后,科技成果持有人依托 大学或者研究单位现有的政策和环境,通过兴办产业实体实 现科技成果转化,例如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西安交大科 技产业园等大学产业园;最后,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问合 作的技术成果,主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以技术交易、仓1 新孵化等形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进入技术交易市 场,通过当地的技术交易中心进行转化。 (二三)科技资源共享的安全保障问题 1.保障科技资源提供方的专利权。科技资源拥有方,可以 根据国家专利法相关规定,对自己的专有科技资源申请专 利,以保护其核心科技的权益,防止有盗用或擅用资源的非 法行为。同时,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保护资源拥有方的专有 权,维护资源使用方的使用权,协调双方的利益分配,以提高 资源利用率,提升资源共享质量与效益。 2.建立科技资源共享的标准规范。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强 协调,共同制定出切实可操作的可共享资源的选择、运行规 则和服务执行标准。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国家统一部署 F,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的优势,建立起区域性的共享网络,南 区域性再向全国性推广和普及。 3.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支持。对于科技资源的共享,法律 法规的出台和完善更是必不可少,一疗面它以最权威的形式 保障着资源共享相关方的权益,另一方面它也赋予科技资源 共享机制一种合法的身份,只有在法律界限内,明确了国家 科技资源的归属权,明确了依托单位的权、责、利,才能推动 同家与地方,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 (四)科技资源共享的政府支持 科技资源共享的政府支持主要在于坚持政府导向和市 场导向相结合,通过资金介入和政策介入,引导企业和高校、 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实现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以合理的组 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 织方式促进科研成果的扩散和应用。第一,政府介入技术的 要的关键时期,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 研发和成果转化,设立重大科技专项经费・,通过研发经费的 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们必须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赞助,引导高校等研究机构面向区域技术需求和实际问题选 增强国家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首先体现在科学技术的 择研究课题。第二,引导组建政产学研共同体,通过引入金融 创新,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以及科技资源的共享度方面。在此, 机构和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等战略投资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集 科技资源的共享已经被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如何提高资源 中技术和设备,共同分担研究成本和风险,同时设置技术标 的共享度、资源利用率,如何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均衡 准和技术转让条款,避免技术垄断,促进技术推广。第三,全 各资源提供方的利益,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中国在科技 面开放科技信息数据库,构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 资源共享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共享的 联合高校等研究机构积极组织国内外各类型技术研讨会,促 机制和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所以,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资源共 进研究人员互通科技信息需求。 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并在政策法规的支持 五、结语 下,提升资源共享的效益,协调资源的有效配置。将公共利益 和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联系起来,实现科技资源的效 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面对13 益优化,促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栾恩杰.中国应尽快推进科技资源共享IN】.科学时报,2004. f21王蓉.资源循环与共享的立法研究f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l栾恩杰.科技资源共享不容忽视[N].文化报,2004. [4】李逸平.夯实基础设施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N】.科技日报,2004. [5】栾恩杰.关于推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意见建 ̄[EB/OL].东方网,2004. 【6】谢嘉惠.基于社会资本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机制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毛泽阳-广东省部产学研结合五年回顾IJ1_广东科技,2010,(17). 【8】王雪原,王宏启.基于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fz】.北京:中国科技论坛,2007. 【9】马宁.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中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研究IJl_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5). [10】游雪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见成效【N].科技日报,2004. 【111李逸平.夯实基础设施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N].科技日报,2004. [12】缪蓓蓓,谢富纪.区域公共服务平台——R&D资源共享有效性分析lJ1.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 『13]袁晓斌.基于社会资本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框架模型构建研究m.科技管理研究,201l,(5). 【l4】杨勇.资源共享是科技创新的基石[J】.河南科技,2009,(12). 【责任编辑陈丽敏】 (上接39页)时时处处都需要管理。所以,云南农村工业和建 性。三是云南农村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落实不到 筑业的管理缺位,发展凌乱,表明了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管理 位。地方政府对农村工业发展的管理不够严格,缺少指导性、 意识急需提高,急需加强管理。二是新农村建设中,云南农村 操作性强的规章;地方政府对农户房屋建设的土地使用许可 工业和建筑的发展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短期、中期、长期规 管理不到位,基层党组织、村委会对农户房屋的地基厚度、房 划,缺少清晰的任务和目标的指引,不仅云南地方政府缺乏 屋高度、大门朝向等事项的引导和调解不到位;地方政府在 农村管理和规划人才,而且很少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去作 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者角色发挥不够,征求农户意愿少,没 出具体的市(州)、县、乡(镇)农村工业和建筑业发展规划,导 有探索出一些农户十分认可的办法。例如,农户先获得政府 致了土地占用、农户建房、庭院硬化、改厕、改圈、改灶、农产 扶持建设资金,农户建房、改厕、改圈等建设完成后,再由政 品加工业、特色工业等村庄建设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 府有关部门和机构去考核验收,这种方法深受农户喜爱。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 ̄[EB/O L1.http://gov.ce.ca,2003—05—14. [2]十一五时期云南农村经济发展情况[EB/0L].商务部网站,http://www.sina.con.all,2011-03一O1. [3]刘晓颖,谭晶纯.云南电网公司五年铸就新辉煌 B/OU.云南日报,http://www.sina.com.all,2007—12—14. 【4]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2010年云南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杨猛.帮助云南40余万人口脱贫“十一五”滇沪对口帮扶合作推进新农村建 ̄[EB/OL].http'J/rol1.sohu.com/20110808/n315703740. shtml,201 1-08—08. [责任编辑陈丽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