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
发表单位:佛山市政府网 发表时间:2009.07.10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转发至:
中国是一个青年人口大国。6至35岁人口达6亿7千万,约占总人口的55%;其中,15至29岁人口3亿2千万,约占总人口26%。如果按照联合国对青年的定义,15至24岁的中国青年人口约有2亿,占总人口的15.5%。
青年群体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中国青年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放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并为此制定了跨部门的综合性青年政策。
中国的青年政策首先体现在《宪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宪法还对包括青年在内的全体公民及一些特殊群体的权利和义务做出规定。把青年发展问题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体现了中国立法机关、政府及社会对青年群体的高度重视。
中国的青年政策还体现在全国人大及中央政府制定的其他法律、法规中。《义务教育
法》、《收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都以青少年为专门对象,为保障青少年权益,明确了青少年问题解决的法律措施。此外,象《残疾人保障法》、《婚姻法》等也都包含了青少年群体的特殊要求。从1950年开始,中国政府还把每年的5月4日定为中国的“青年节”加以庆祝,14岁以上的青年在这一天可以享受到半天假期。1994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也专门为青少年辟出章节,在青少年的教育、就业、环境保护、卫生健康、权益保障、参与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和行动纲领,并且把《青年法》的制定提上日程,描绘了中国青年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中国的青年政策也体现在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中。《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章专门阐述了党和共青团这一青年组织的关系。章程规定了这一青年组织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并且指出,“党要坚决支持共青团根据广大青年的特点和需要,生动活泼地、富于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充分发挥团的突击队作用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作用”。这一规定保证了青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需要能够充分有效地得到反映,并且指出了青年需要的实现方式。此外,党还根据不同时期青年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对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要求。
中国的青年政策还体现于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机制上。中国政府没有专司青年事务的部门。中国政府充分相信青年组织,希望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协助管理政府的青年事务。全国青联实行团体会员制,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青年组织都是全国青联的会员组织。各地也建立了相应的地方青年组织,全国形成了统一协调的青年工作体系,保证了青年工作的高效和有序。90年代以来,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还先后制定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和《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它们也是中国青年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青年政策充分鼓励青年参与政治生活。
目前,在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仅30岁以下的青年代表就有45名。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为全国青联设立了24个席位,为共青团组织设立了10个席位,这还不包括其他界别中的青年代表。在地方人大和政协代表中,也都有一定比例的青年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青年代表们代表青年的意志,反映青年的声音,充分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政府部门,国家也十分重视青年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加大培养力度,一大批青年干部在各级政府部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青年政策是有中国特色的青年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青年政策。正是在这一政策框架的指导下,中国青年工作从中国青年实际出发,以服务青年、服务社会为基本宗旨,并借鉴国际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年来,中国青年组织围绕青年教育、就业、参与、权益保护、消除贫困、环境保护、业余生活等问题先后实施了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教育领域,从1989年开始实施希望工程,通过募集、设立基金的办法救助失学少年儿童,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10年来,共募集资金人民币17亿多元(约合2亿美元),资助建设了7500余所希望小学,救助220多万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希望工程也已成为中国90年代社会各界最广泛参与的最有影响的公益事业。我们还在大、中学校实施了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素质,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则在小学和幼儿园普遍开展,目的为培养少年儿童的初步生存与发展技能。针对青年在信息时代对现代科技的迫切渴望,我们开展了百城市青年CRE达标行动,预计到2000年底全国100个大中城市的100万名青年将接受到规范、系统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培训。今年以来,我们还正在推进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构建青少年的图书信息网络,鼓励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
在就业方面,1994年2月起,我们在国有企业开展了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以岗位训练为基本途径,以导师带徒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提高青工素质、振兴产品质量为目标,到目前为止已有4万家企业、3000多万名青工投入到活动中,涌现出150多万名岗位能手。为适应城市化进程和6500万农村进城务工青年的需要,1997年起,我们推出了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计划,在全国建立1000所民工学校,每年对100万名农村进城务工青年进行培训。近两年来,我们又开展了中国青年创业行动及下岗青工创业行动,建立青年职业培训体系和服务网络,设立青年创业基金,为下岗青工提供转岗培训。
在青年参与方面,为动员青年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我们于1993年起开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已建立起2500个志愿服务站、7000个服务基地和数万个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先锋队。1994年1月起,我们在交通、邮电、金融、民航等行业发起了青年文明号活动,动员青年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奉献,文明服务,促进职业道德和社会风气的改善。1996年10月以来,我们又开展了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动员青年建设良好的社区秩序、优美的社区环境和完善的社区服务,提高社区内青少年素质,形成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为配合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我们实施了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 在青年中开展科技知识的学习与传播,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发明创造,促进青年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在青少年权益保护方面,我们在青年组织内部专门设立了青年权益保护部门,并参与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起草工作。1994年,青年组织还联合政府、立法等部门成立了全国保护明天行动组织委员会,实施保护明天行动,在全国形成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网络。我们还设立了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表彰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在消除贫困方面,我们通过全国少年儿童手拉手互助活动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通过大中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文化知识、科技信息和卫生服务送到农村,
通过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让科学技术的星星之火燃遍农村大地,实现科技致富。
在环境保护领域,从1956年全国青年造林大会以来,中国青年共建设较大规模的青年绿化工程4960个,义务植树30.8亿株。其中,黄河青年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青年造林绿化工程以及青字号太行山绿色工程等都在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今年开始,我们又实施了绿色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行动,希望通过在社会各界的资金帮助下用5年的时间在黄河、长江等主要江河流域大规模建造生态工程。
在青少年业余生活方面,我们用健康的精神食粮来塑造青少年的心灵。目前,全国有正式出版的以青少年为阅读对象的报刊上百家,我们并且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青少年信息网络,各地的青年宫、少年宫也成为青少年业余生活的重要阵地。我们还编辑出版了三辰影库,把世界上最好的影片献给中国的青少年,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青少年。我们定期举办乡村青年文化节,通过科技大集、文体大赛、卫生大扫除等活动,引导农村青年移风易俗,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此外,在预防青少年犯罪、药物滥用等领域,我们配合政府和立法机关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或行政法规,并利用电视、报纸、展览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进行教育,防患于未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从本月生效,从上月25日至本月24日,我们正在中国人民军事革命博物馆举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大型展览,引起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也欢迎大家在会后前去观看。对于失足青少年,政府和社会采取不歧视、多帮教的态度,帮助他们尽快转变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重视加强国际合作。我们注意到《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在执行手段上强调国家一级、区域合作及国际合作三级框架。近年来,全国青联等青年组织从中国青年和青年工作的实际出发,坚持“和平友好、独立自主、相互学习、平等合作”的原
则,与世界上130个国家的250余个青年组织建立了交往关系,与包括联合国在内的28个国际组织保持着交往关系,并且在华成功举行了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多边活动。广泛的国际交往增进了中国青年与世界青年的相互了解和共同进步,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中国青年的贡献。
青年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年工作取得的成绩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积极帮助。
面向新世纪,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青年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青年面临的发展问题仍很艰巨。我们愿意与国际上关心青年发展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一起努力,为解决世界各国青年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人类发展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上海青少年发展“十一五”规划
(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审定,2007年3月16日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人才资源,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十一五”时期,上海青少年将在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阶段性进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上海青少年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上海青少年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
(一)据2005年上海1%人口抽样调查,生活在上海的14-35周岁青少年共665万
人,占全部常住人口总数的37%;其中,外来青少年273万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62%。2006-2010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少年人口的整体素质会更高,人口构成更加多样化,社会流动更加活跃。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口比例将明显增加;本地青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略有下降;外来青少年人口日趋增多。
(二)“十五”期间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上海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为青年一代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促进了青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青年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科学文化的传播者、城市精神的实践者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青年群体的健康发展,将形成一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发挥重要作用。
(三)“十一五”时期是上海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既是新的发展机遇期,也是新的发展考验期,更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前,青少年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难与问题。为此,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政府主导,依靠制度创新,整合各方力量,努力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青少年与城市的和谐互动、协调发展,不断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十一五”时期上海青少年发展的总体目标
根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上海青少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不断优化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环境,保障青少年充分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
项权利,充分享受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文化教育、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服务,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与祖国共奋进,和城市同发展。力争到2010年,使上海青少年的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与国际同等发达城市的青少年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三、上海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优先领域
教育、就业、参与、健康、闲暇活动、维权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是上海促进青少年发展的六个优先领域。今后将视具体情况增加或调整新的优先领域和内容。
(一)教育
在教育领域促进青少年发展,就是要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保障青少年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提高青少年整体受教育的水平和层次,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于青少年思想教育全过程,促进青少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不断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
――主要行动
1、切实保障青少年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到2010年,实现普及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保障符合条件的来沪从业人员子女有接受与本市同年龄段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和享用各类文化设施的权利。通过政府、社会等渠道,扩大教育总投入,对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重点加强郊区农村学校的建设。在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基础上,加快扩大高中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提高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的比例。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2、提高青少年整体受教育的水平和层次,优化青年人力资源结构。到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90万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加快高等教育资源的开发,大力造就一批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更多适应国际化需要的优秀青年人才。高度重视和强化青年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切实把就业指导纳入中高等教育课程。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其中的优秀者通过授予“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等方式给予表彰奖励。支持各类教育和社会服务机构增进青少年的国际交流,大力培养青少年的世界眼光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全面提高青少年运用外语的整体水平。
3、加强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完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不断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普遍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逐步加大各类课程中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比重。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的互动沟通,完善青少年实践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和十八岁成人仪式等载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利用“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和各类传统节日、纪念日,集中开展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树立各类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优秀青少年典型。
4、促进青少年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建立由学校、社区、家庭和青少年共同参与的终身教育体系,指导青少年实践终身学习。充分运用开放性、信息化的教育手段,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拓展青少年学习的途径。在社区中广泛设立社区学校、家长学校,充分发挥社区和家庭的教育功能,实施青少年社区教育方案,指导社区和家庭成员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为青少年提供更加开放便利的受教育条件,进一步建立规范有序的社会教育培训市场,积极倡导青少年每天业余学习不少于1小时。
(二)就业
在就业领域促进青年发展,就是要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青年充分就业,鼓励青年积极创业,改善青年就业结构,加强青年就业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不断提高青年的整体就业竞争力。
――主要行动
1、保持相对稳定的青年就业率。各级政府要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努力使青年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青年失业比例。支持青年在社区服务等领域灵活就业,按照国家规定给予政策援助。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开业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规范各类职业中介服务市场。采取针对青年群体的就业援助措施,如社区提供就业援助服务,积极帮助就业困难青年实现就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的都市型产业,继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青年就业和失业者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险。
2、大力支持青年创业,改善青年就业结构。鼓励青年自主创业,支持青年以智力成果、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设立企业,逐步完善青年创业辅导、风险投入、低息贷款、贴息贷款等政策。建立规范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体系,提高青年的就业层次,改善青年的就业结构。通过项目独立开发、资金扶持等手段,加快青年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使青年成为高级技工中的骨干力量,使核心行业、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中的青年就业比例不断提高。
3、加强青年就业的制度和机制建设。扩大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在改善就业、支持创业中的作用。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不断完善青年职业见习制度,充分发挥
青年职业见习基地在提高青年的就业竞争能力中的积极作用。建立青年失业预警机制,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及时准确地汇编青年就业数据资料。建立规范的青年职业培训制度,切实保障青年有参加职业培训的机会和时间。通过在学校建立职业指导站等途径,有序协调和安排青年的就业指导,力争使青年获得职前培训的比例接近100%。逐步增加青年职业培训的经费投入,继续开展对失业青年的免费培训,鼓励企业、社会等力量为外来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积极促进郊区青年就业。
4、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青年的整体就业竞争力。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青年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企业积极开展青年职业生涯导航计划,引导青年科学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道路,不断提高青年的整体就业竞争力。
(三)参与
在参与领域促进青少年发展,就是要全面动员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优化青少年组织和青少年社会参与的环境,从而不断提高青少年参与的能力和成效。
――主要行动
1、全面动员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广泛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青年突击队、青年工程立功竞赛活动,共青团号(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行动,推进技能振兴行动和就业创业行动,引导广大青年爱岗敬业、创造奉献、追求卓越,不断提高青年在上海经济建设中的贡献率,充分发挥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行动,增强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推动青少年积极投身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更广泛地发现、培育、凝聚各类优秀青年人才,激发创造活力,发挥主体作用,为上海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2、积极支持青少年有序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指导各级共青团、青联、学联和少先队组织认真组织青少年学习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引导青少年有序参与社会重大决策的讨论,规范组织选举、听证、评议等各类民主实践活动。积极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大力提高青少年的参与能力。加大选拔优秀青年入党和优秀少先队员入团的工作力度。
拓宽青少年政治参与的领域,提高参与层次。充分发挥青少年组织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在有关青少年的地方立法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注重听取和吸纳青少年组织和青少年代表的意见与建议。充分发挥青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和使用,提高决策和政策执行机构中的青年比例,提升青年干部参与决策、政策执行的能力和水平。
3、引导和组织青少年积极参加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市青少年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组织和激励青少年参加志愿服务等道德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青少年在“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上海市民践行公共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增强青少年“关爱他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奉献爱心”的社会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初中学生每年20天、高中学生每年30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引导青少年每年参加累计不少于40小时的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支持共青团组织广泛开展“青春与世博同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等活动。鼓励和推进各类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为青年志愿者创造各种志愿服务的机会和舞台。加强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4、优化青少年组织和青少年社会参与的环境。切实加强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少年组织建设,委托共青团组织承担政府青少年项目,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少年事务。支持青少年积极参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的建设和民主管理,保证青少年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鼓励社区、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共同拓宽外来青少年参与城市建设和生活的渠道,开展各类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活动,帮助外来青少年尽快更好地融入城市,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健康
在健康领域促进青少年发展,就是要全面实施青少年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大力推进青少年群众体育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服务,从而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主要行动
1、全面实施青少年健康教育。卫生、教育和宣传部门每年要有针对性地编纂和出版青少年健康普及读物,并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以学校和社区组织为依托,营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环境。中小学校和社区要加强对不合理膳食、吸烟等有害健康的因素和行为的监测、控制,加强学校午餐营养指导,帮助青少年充分认识吸烟的危害;全面加强对青少年生殖健康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自护自救训练和“青春红丝带”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等宣传服务活动。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完善青少年健康指导咨询服务,加强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
2、深入开展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卫生、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开展学生常见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根据本市青少年的疾病谱变化,重点做好青少年营养不良和肥胖、视力低
下以及口腔疾患等学生常见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3、大力推进青少年群众体育活动。加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加快各类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为青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人人运动”活动,引导青少年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倡导青少年科学健身,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青少年生长发育监测,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4、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服务。大力支持各级各类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心理援助热线等工作载体和心理辅导队伍的建设,逐步建立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工作体系和科研体系。各级学校要逐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推进“温馨教室”工程。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等载体,逐步建立、完善社区青少年心理咨询点。
(五)闲暇活动
在闲暇活动领域促进青少年发展,就是要重视对闲暇活动的指导,发展青少年文化艺术事业,加强对包括网络在内的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培育青少年社团组织,从而使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主要行动
1、切实将闲暇活动指导纳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保证青少年享有平均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闲暇时间。政府支持每年组织拍摄一定数量少儿题材的故事影片,积极扶持制作国产动画片,开发适合青少年需要的动漫作品和网络游戏,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青少年读物和视听产品。宣传等部门要积极制作、刊播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公益
广告,并逐年增加播放时间。共青团、学联、少先队组织等要结合青少年特点,积极组织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
2、大力扶植、发展青少年文化艺术事业。加强青少年文艺创作、表演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青少年文艺骨干力量。建立面向青少年文化作品生产的激励机制,对青少年优秀原创文化产品的宣传、运用和开发,实行必要的资助或奖励政策。加大对青少年文艺演出的政策扶持力度,组织开展“让青少年走近经典”等文艺巡演活动,办好“上海优秀儿童剧展演”。每年至少举办1次较大规模的综合性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活动中,充分展示青少年文化的特色。逐年扩大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的规模并不断提高层次,定期举办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节等。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切实把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建设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继续拓展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功能,新建若干个综合性的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不断提升青少年活动设施的质量。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活动场所。支持共青团组织等加强“青年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青年卡”的功能,本市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低费开放,其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
4、高度重视网络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加快青少年信息化知识普及,广泛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积极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文化、公安、工商、电信等有关部门要严格规范各类网吧的运营,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不能建网吧,确保青少年健康上网。鼓励和支持有关政府部门及共青团、青联、学联等组织建立各类符合青少年需求的特色网站,大力推进“城市青年网”、东方网少年频道和“未成年人网络天地”网络电视平台的建设。鼓励并支持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民族精神和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开发,
不断满足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
5、注重引导和培育各类青少年社团组织,规范管理各类服务青少年的民间组织。加强对各类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团组织的引导、管理和服务,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闲暇活动服务,建立、完善政府购买社团服务的管理机制和评估机制。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和开发社区中青少年闲暇活动的内容和功能。加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的职业化、专业化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队伍。
(六)维权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在维权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域促进青少年发展,就是要在推**安建设中,全面落实各项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特殊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青少年维权网络,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主要行动
1、全面落实各类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切实保护青少年的各种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进一步研究完善具有上海特点的青少年保护政策,并逐步建立青少年危机干预的管理机制。积极发挥青年组织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青年组织对有关青少年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开展民主监督。
2、保障特殊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切实保障残疾青少年、罪错青少年、贫困青少年等各
类特殊青少年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权利。完善社会救助网络,为青少年孤儿、残疾青少年、家庭困难青少年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残疾青年提供适当的教育与就业的机会,为失学、失业、失管的社区青少年以及外来青少年提供生活、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完善工读教育,积极教育和转化行为不良的青少年。积极预防并严厉打击各种利用未成年人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3、建立健全青少年维权网络。优化家庭、社区、学校环境,预防家庭、社区和校园暴力。进一步发挥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职能,加强对失学、失业、失管的社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建立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并逐步在学校和社区中配备专业青少年社会工作者,构建青少年保护机构、学校、社区、家庭、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等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维权网络。
4、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建立普法教育的长期制度,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法治观念,提高青少年的自我防范能力。充分发挥市青少年法制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努力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媒体要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探索建立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评估体系。
5、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积极推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体系建设,逐步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低龄化态势,减少未成年人参与恶性犯罪的比例,使未成年人犯罪占未成年人人口的比例控制在万分之十以下。预防因药物滥用、网络不良影响及生活困难等引起的青少年犯罪,提高青少年对毒品及其预防抵制知识的知晓度,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毒行为。不断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努力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对电子网络和文化娱乐服务场所的监管,大力解决各类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探索完善少年司法制度,建立健全对违法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实施缓处考察、诉前考察、判前考察等考察教育制度。
四、促进上海青少年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力度。在经济保持增长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逐步增加对青少年发展的政府投入,对各类从事青少年服务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以及各类公益性的教育阵地和场所,按照国家规定给予政策支持。将促进青年充分就业作为优先事项,全力为青少年提供接受教育、掌握技能和参与社会等方面的机会。
(二)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关注并不断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充分运用各类教育宣传手段,切实加强包括未成年人和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构筑精神支柱。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导勇开城市文明风气之先的精神,激励青少年为城市提供文化创造力和崭新活力。促进不同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青少年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引导青少年开展海外交流,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三)完善社会保障。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保障青少年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消除对残疾、贫困以及罪错等特殊青少年的歧视。在各项社会福利政策中,体现对青少年切身利益的关注;在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心理健康、艾滋病预防等领域,为青少年提供科学指导和保健服务。
(四)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青年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青少年事业健康发展创造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方广泛支持的良好环境。认真执行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加快研究并制定服务各类青少年群体的具体政策。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政策的决策咨询制度。进一步鼓励全社会力量支持和从事青少年事业,积极培育和管理各类服务青少年的专业化组织或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充分发挥其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各级政府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多办实事。
五、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
(一)组织实施
1、由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负责领导、协调、组织、监督本规划的实施。
2、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的各成员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各自的职责和分工,提出年度实施方案,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在建立政府青年事务机构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本市政府青年事务管理新机制、新模式,进一步创新和理顺本市青年事务管理体制。
(二)监测评估
1、由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并提交监测评估报告。同时,研究建立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将其纳入政府部门统计序列。
2、由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根据监测评估报告,定期编撰上海青少年发展报告,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来源:上海政府网[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