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名称: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实验器材:光聚座(支架)、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 实验步骤:
1、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放在光聚座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调整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2、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能在纸屏上看到蜡烛的像。 3、改变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
4、研究:对比每次成像后蜡烛与透镜的距离变化,像的大小变化,像的位置的变化。
实验现象:在纸屏上看到一个倒立的蜡烛的实像。 实验结论:
(1)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2)当凸透镜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3)当凸透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二、实验名称: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纸筒(长约15厘米、直径约3厘米)、橡皮模、橡皮筋、火柴(棉球)、细线、小镜子。
实验步骤:
1、把纸筒去掉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棍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2、将橡皮膜扎破,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实验现象:
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棍跳动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动着火柴棍跳动。 实验结论:我们听到声音是因为鼓膜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名称:体验嗅觉和味觉的相互影响
实验目的:体验嗅觉和味觉的相互影响 实验器材:眼罩、苹果、橙子等 实验步骤:
1、蒙上眼睛,品尝苹果的味道。
2、嗅橙子的同时吃苹果,感受苹果的味道。 3、两次吃苹果时,味觉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
第一次吃苹果味道甜甜的,第二次吃苹果味道比第一次淡。实验结论:嗅觉器官指的主要是鼻子,而味觉器官主要指的是舌头,当嗅橙子与吃苹果同时进行时,从人体感觉上来讲嗅觉就会影响到味觉。
四、实验名称: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刺激的敏感度
实验目的:感受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刺激的敏感度。 实验器材:眼罩、棉棒等。 实验步骤:
1、一名同学戴上眼罩,另一名同学用两支棉棒轻轻触碰戴眼罩的同学的手指尖、手背、手肘。
2、让戴眼罩的同学体验哪个部位感觉有两支棉棒、哪个部位感觉只有一支棉棒。
3、同学交换体验,交流体会,并记录测试结果。 实验现象:戴上眼罩能感觉到棉棒触碰的部位。 实验结论:皮肤是人体的触觉器官。受到触碰等外界刺激后,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触觉就产生了。皮肤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
五、实验名称:玻璃球击穿蒙杯口纸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被举高的玻璃小球具有能量,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
实验器材:纸杯、沙子、宣纸、玻璃球、皮筋等。 实验步骤:
1、在纸杯的底部放上一些沙子,让纸杯重心下移,防止纸杯歪倒。
2、在纸杯口上蒙上一块大于杯口面积的宣纸,用皮筋将蒙杯口的纸扎紧。
3、在距离纸杯口竖直向上方向约30cm的位置将拿着的玻璃球自由下落,观察玻璃球高度和速度的变化以及纸杯上宣纸的变化。
实验现象:
1、当小球轻轻放在宣纸上,纸完好无损; 2、再将小球从高处自然落下,发现纸破了。
实验结论:宣纸被玻璃球击穿,说明玻璃球具有能量。玻璃球被举高具有势能,在下落过程中高度降低势能减小,速度增加动能变大,势能转换为动能。
六、实验名称:摩擦生热
实验目的:探究摩擦是否可以产生热量。 实验器材:木板、砂纸、铁片、火柴、手钻。 实验步骤:
1、两手快速相互搓十几下,搓完放在脸上感受温度的变化。2、用砂纸迅速来回摩擦铁片后轻轻用手触摸铁片,感受温度的变化。
3、擦燃火柴,观察火柴的燃烧。
4、两人合作,用手钻钻木板,过一会儿用手轻轻摸钻头和木板上的钻孔处,注意不要被烫伤。
实验现象:搓手后,感觉手变热了;摩擦铁片后,感觉铁片变热了;擦火柴头后,火柴头会燃烧起来;用手钻钻一会儿木板,会摸到钻头和木板上的钻孔处变热了。
实验结论:摩擦会产生热量,机械能可以转换成热能。
七、实验名称:能量的相互转化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生活中能的各种形式,明白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器材:铁条、瘪了的乒乓球、水杯、塑料梳子、碎纸屑。
实验步骤:
1、反复弯折一段铁条,摸摸弯折处的温度。
2、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在水杯里,往水杯里倒入热水,观察发生的现象。
3、用塑料梳子在头上来回梳头,接着拿塑料梳子往碎纸屑里一放,观察发生的现象。
4、双手来回搓,体会手上的感觉。 实验现象:
1、铁条弯折处的温度比铁条其它地方的温度高。 2、瘪了的乒乓球慢慢鼓起来了。 3、梳子会吸起一些碎纸屑。 4、搓手时感觉手部会发热。 实验结论:
1、在反复弯折铁条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成了热能。用热水烫瘪了的乒乓球,乒乓球鼓起来了,这是热能转化成了机械能。用塑料梳子来回梳头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成了电能。搓手感觉热,是机械能(动能)转化成热能。
2、能量有多种存在形式,它们之间是互相转化的。
八、实验名称:制作太阳系模型
实验器材:纸板、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小皮球、圆规、圆珠笔。
实验目的:
1.知道组成太阳系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实验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用小皮球表示太阳,固定在中心位置,由于八颗行星都是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纸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用圆规参照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画八个圈。
3、把橡皮泥制作的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实验现象:直观的展示出太阳以及八大行星的位置与大小。实验结论:根据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的大小与太阳的距离,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用实物展示出来,就是在建立模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