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统一

2020-09-22 来源:客趣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l卷第3期 Vo1.2l No.3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ABA TEACHEl COI正.EGE 2004年9月 Sep.2004 论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统一 张宗福 ,董彬。 (1、阿坝师专中文系, 四川I 汶川 623000,2、阿坝州威州中学, 四川汶川 623000) 【摘要】思想文化的统一是秦汉时期统治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秦王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形成了金字塔 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诛格局,以法家思想独尊。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的失败,汉代统治者与思想家 经历了从黄老道家思想的实践到儒家思想的认同的过程,最终确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根据现 实政治的需要,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原始儒家进行改造,并使儒家经学阴阳五行化,加快了秦汉思想文化统一的步伐。汉 代儒学大讲阴阳灾异,加速了儒学的世俗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秦汉;思想文化;统治策略;儒家思想;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o8—4l42《20o4)O3一OO93一O4 On the Unification of Thoughts and Cultures in the Reigns of Dynasties Qin and Han ZHANG Zong—fu,DONG Bin (Chinese Department Aba Teachers College,Wenchuan Sichuan 623000,China) Abstract:The uniifcation of thoughts and cultu ̄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about Which the rulers in the Qin nd Harat dynasties were concerned. Rulers of the OAn Dynasty adopted the thoughts of legalists as their mling strategies,and the pyramid-like poliitcal system of the feudal monarchic autaxchy took shape wih tthe thoughts of the legalists predominating the whole country.The perdition of the Qin Dynasty indicates the failure of the toughhts of legalists as mling strategies.Thinkers and rulers in the Hart Dynasty experienced from the practice of Taoism to the recogniiton of Confucianism.Confucianism Was finally decided as ruling thoughts.Confucianism n tihe Hart Dynasty preached Yin, Yang, calamities and unearthliness, which accelerated the worldliness of Confucianism and posed a profound and everlasting effect on the Chinese cultu ̄es. Key words:O一 从秦代到汉代,统治阶级一直在寻求思想文化的统 仲舒为代表的思想家自觉吸收诸家思想,并根据现实政 治的需要对原始儒家的思想进行改造,形成思想文化上 并以此作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石和统治策 略。秦王朝运用法家的法术势的思想理论,建立了封建 君主专制的政体格局,但是秦的速亡,又以不可辩驳的 的大一统,以适应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政治 的需要。汉代儒学大讲阴阳灾异、宣扬封建迷信,这又加 速了儒学的世俗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实证明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诸多失误,并成为汉 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汉初统治者把黄老思想作为自己 的主导思想,虽然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 的作用,同时又表现出这一思想在政治上的软弱,使诸 侯势力恶性膨胀,导致七国之乱,因而汉朝的统治者和 本文试图理清这一思想文化发展的线索。 秦王朝的建立。统治者意识到思想文化的统一 对社会政治的重要性。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此促进思想 文化的统一 思想家找到一种统一的思想文化作为封建专制的统治 思想,这就为儒学的独尊提供了现实依据,先秦时期诸 子百家的思想元素在这一时期又找到了生存土壤,以董 收稿13期:2004—03一l0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秦王朝,主要以 法家的法术势作为统治策略,形成金字塔式的政体格 作者简介:张宗福(1965一)男,藏族,四川汶川人,阿坝师专中文系讲师;董彬,阿坝州威州中学一级教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4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 局,皇权至高无上。为了维护其统治,强化封建专制, 统治者必然要寻找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统治 者充分认识到自战国以来百家争鸣与群雄逐鹿、社会混 乱的局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意识到思想文化的统一对于 社会政治的重要性,因而秦王朝采取各种措施,以促使 思想文化的统一。 在建立统一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有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进行文字的整理与统一工作,以周朝大篆为基础, 吸取齐鲁蝌蚪文笔划简省的优点,创制形体匀圆、笔划 简略的官方文字——秦篆,颁行全国,就是所谓的”书同 文”。其二,统一车辆形制,即“车同轨”。以首都咸阳为中 心修筑驰道,东抵燕齐,南达吴楚,又修筑咸阳通九原的 “直道”,大大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和文化交流。其 三,统一度量衡,所谓“度同制”。其四,在各地设置掌教 化的乡官——“三老”,“以法为教”,以此来统一人们的 文化心理,所谓“行同伦”。其五,废除周代以来的封建建 国制度,打破地区壁垒,规划版图,大量移民,开发边境, 传播中原文化,所谓“地同域”。秦王朝统一文化的措施 是以强化专制君主集权政治为目的,但在客观上增进了 各区域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 同性。 为了促 !思想学术的统一,秦王朝主要采取两个重 要措施,即焚书与坑儒。《吕氏春秋》充分意i只到思想学 术上的百家争鸣,必然导致社会政治的混乱,因而把思 想的大一统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听众人议以治国,国 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秦统 以后,更注重“别黑白于一尊”,为了实现思想学术的 大一统,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焚书,《史记、秦始皇 本纪》:“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 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之同罪;令下三 十日不烧,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之书。若有欲学 法令,以吏为师”。焚书的举措,实际上是诸子百家思想 的禁令,同时也表明秦王朝的统治策略——把法家思想 作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基石,这是中国文化 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也是战国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 时代的终结。还有一事就是坑儒,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 士对其思想文化的专制犹为不满,尽皆逃亡,秦始皇严 令追缉.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 知之,以惩后、”(《史记、秦始皇本纪》)”焚书坑儒”开了历 史上封建君主思想专制的恶劣先例。 二、法家思想作为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策略的失 败。黄老思想在政治统治上软弱。西汉统治者不得不为 自己的统治寻找新的指导思想。为儒学的独尊提供了现 实依据 泰朝统治者为了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实行了象 “焚书坑儒”这样的文化专制政策,结果加速了秦朝的灭 亡。其兴之暴,其亡亦速,这表明法家思想作为封建君主 专制的统治策略是行不通的,不得不引起西汉统治者与 思想家的深刻思考。因而,在西汉前期,统治者多信奉黄 老(传说中的黄帝和春秋时的老子)道家思想,从“清净 无为”的思想出发,制定了休养生息的统治策略,社会生 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道家的“无为”思想,反映在政 治上则是面对地方诸侯王国势力的增长而无所作为,致 使其恶性膨胀,导致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统治者认 识到有必要在意识形态领域重新寻求更有效的理论作 为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这为儒学独尊提供了现实依 据。 法家思想在统治上的失败,黄老道家在统治上的软 弱,与农耕文化有深厚基础的儒家思想,自然受到西汉 统治者的重视。西汉统治者还十分重视儒家对暴秦的抨 击,认同儒家的仁政思想。刘邦从当初鄙视儒生,到笼络 利用他们为自己争夺天下效力,刘邦登基后,又令儒生 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地位和威严。 谋士陆贾从儒家思想出发,全面总结秦失天下、汉得天 下以及古今兴亡成败的原因,著论文十二篇。刘邦在去 世的前一年,甚至用太牢(牛、羊、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 祭祀孔子。文帝时的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 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 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国的实力。景帝时研治儒学 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可见,这是的儒家学者所鼓 吹的儒术和政治主张与先秦时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不 同,他们往往是从儒家的仁义的观点出发,又根据现实 政治的需要有所变通,因而容易被西汉统治者所接受, 同时也为后来的儒学独尊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儒家思想日益融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而逐 步成为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石。苟子和《易传》,就对法家 和阴阳家的观念有所吸收,提出了天、地、人相统一的世 界观问题,实际上提升儒家思想的哲学境界,也说明儒 家学说在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的基础上,才得以真 正保存和健康发展。《吕氏春秋》则自觉地综合百家,以 求思想上的一统天下。高诱说它“大出于诸子之右”,此 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仁义为品式, 以公方为验格。诸家合流,可见端倪。西汉时的儒家思想 已着眼于皇家统治的政治目的,渗透了法家精神——法 术势和”主静“、”无为“的君人南面术(道法家的思想), 这与建立在氏族成员的血缘观念和心理基础之上的原 始儒家有本质的不同。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方针,其目的是利用它宣扬“君权神授”、“大一统” 的思想,以此加强封建专制统治。但是他认同的是经过 西汉儒家修正的,融合诸家思想的儒家思想。以致后来 的汉宣帝在斥责太子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道杂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张宗福,董彬:论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统一 95 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这说明 西汉虽实行“独尊儒术”,实际上却是儒法兼施,同时又 不影响儒家在社会统治在的重要地位,这是由于儒家思 想与中国古老的经济社会传统有更深的联系,其理论以 极为久远的氏族血缘的宗法制度为根基,从而能在以家 庭小生产农业为经济本位的社会中始终保持现实的力 量和传统的有效性。 三、董仲舒把《公羊传》的阐释与现实政治结合起 来。将儒家经学阴阳五行化。促进了秦汉时期思想文化 的进一步统~ 汉代儒学内部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派别。 先秦典籍遭秦火焚毁,只有靠战国以来的学者口传心受 流传下来,到西汉社会稳定以后,人们用隶书抄录儒家 经典,写成定本,当时人称之为今文经。西汉时期,人们 又从民间和孔子旧宅墙壁发现一些先秦时用六国文字 书写的儒家典籍,被称之为古文经。只是抄录的文字不 同,却形成两个学术上的派别,他们对孔子的评价、对六 经的解释以及学术研究方法等都存在很大的分歧。今文 经学十分注重六经的“微言大义”中去探求、发现治国安 邦的道理,而古文经学则把孔子视为史学家,肯定他对 六经的整理。 今文经学派以《公羊传》为阐发其主要思想的经典, 董仲舒是主要代表人物,他把儒家的经学阴阳五行化, 建立了天人宇宙图式。他把“天”作为宇宙人问的最高主 宰,“百神之大君也”,同时,“天”又停留在单一的人格神 的意义上,它更多是一种与其它因素相联系相配合的结 构体,这些因素就是天、地、人、阴阳、五行十项。在这里, “天 是主宰,是”大君”,又是因素之一,他认为:“天有五 行,一日木,二日火,三日土,四日金,五日水。木,五行之 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 也。”他的五行宇宙论完全从政治伦常和社会制度着眼, 在他看来,五行相生,比作父子,子承父业,如寒暑相随, 五行又是官制,相互约束克制,这叫“相胜”,这样就构成 个反馈系统——“天道”。“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 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 水生寒,使人必以其序,官人必以其能,天之数也。”不但 五行如此,四时亦然:“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 有四政,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 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 备也。”天的四时如同人或君主的喜(春)乐(夏)怒(秋) 哀(冬)。“惟人道可以参天,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 事.春夏秋冬皆其用也。王者亦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 乐一世为事,好恶喜怒而备用也。然而主好恶喜怒乃天 下之春夏秋冬也——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习俗,而天以暖 清寒暑化草木。”“人有喜怒哀乐犹天之春秋冬夏也, 皆自然之气,其宜直行而无郁,一也。”董仲舒确认 人事政治与自然规律有类别的同形和序列同构,天时、 物候、人体、政治、赏罚都分门别类地列入这样一种异事 而同形、异质而同构的五行图表中,组成一个相生相克 的宇宙与人事结构系统,以作为帝国行政的依据。君主 顺着五行特性而施政,则人间太平、风调雨顺。反之则相 反。他们惯用自然现象如日蚀、地震、水灾、火灾、动植物 的反常变异(如”木有变,春凋秋荣”)来作为上天对人君 的警告一一这成为后世的常规。 宇宙系统论确定君主的专制权力和社会统治秩序。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道之三 纲,可求于天。”绝对君权和三纲秩序的法家理论在这里 得到确认。而且把无处不在的阴阳双方普遍赋予善恶的 价值内涵,所谓“卑阴高阳”、“贵阳而贱阴”、“恶之属尽 为阴,善之属尽为阳”,“阳行于_fJ顷,阴行于逆”,“善皆归 于君,恶皆归于臣”,从理论上确证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 和君臣父子的严格的统治秩序。这个神学唯心主义的基 本精神却又是为了强调社会秩序与自然规律相联系而 作为和谐稳定的整体存在的重要性,它把任何个别的因 素都置于这个整体之下:“故变天地之位,正阴阳之序, 直行其道不忘其难,义之至也。是故胁严社而不为不敬 灵,出天王而不为不尊上,辞父命而不为不承亲,绝母属 而不为不孝慈,义矣乎。” 他反对任刑滥杀,他认为“德”为“阳”,“刑”为“阴”, “天”是“好仁恶杀”,“天,仁也”,“暖暑居百而清寒居一, 德教之于刑罚,犹此也。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 而简其刑,以此配天”,“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 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把仁义 提升和放大到宇宙论的层次上来约束绝对君权,表面接 近原始儒学,实则接受了法家的思想。“故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在社会方面,他强调“孝”、“衣食”,“天生之孝,地养 之衣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在政治方面,他要树 立绝对君权,建立一套文官体制。他强调,“王者制官,三 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人,而列臣 备矣。吾闻圣主所取仪,金天三大经,三起而成,四转而 终,官制亦然,此其仪欤?”建构一个由“孝”,读书出身, 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 政支柱,确立了汉代的政治——教育,即士——官系统 与原始儒家的”修齐治平”的政教不同,这是从统一帝国 着眼的整套官僚体系。他把政治伦理统治建筑在宇宙自 然的比附上,在他看来,政治的治乱兴衰不再仅仅依 靠于作为首领的“圣人”,而是依靠遵循客观的“天 道”,而这“天道”也就包含建立这套官僚行政体制, 所谓“官制天象”。这套体制表面上分权从汉至清,行 政与监察(御史、清议)相互牵制】,实则服从于和从 属于血缘宗法的社会经济结构、官僚体制与社会人情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生 的关系学纠缠混合在一起。 董仲舒相当自觉地用儒家精神改造利用阴阳家的 宇宙系统。其一是用儒家仁义学说和积极作为的观念 改变了阴阳家使人拘谨服从的被动状况。其二是表现 出对灵活性的重视,所谓“春秋固有常义,又有应 变”, “春秋有经礼,有变礼”。其三是他的宇宙系统 不同于阴阳家的“拘而多畏”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 将孔子仁学中的情感心理原则输入了这个系统,从而 将自然人情化了。“仁,天心”, “和者,天地之所生 成也 ”“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仁也,人之受命于天 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相 附”。宇宙被情感化了,不象阴阳家或道家的那种超乎 人外、漠然寡情。他把天人视同一体,不仅有物质、 自然上的相连,且有精神上的相通,继承了儒家“天 地之大德日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内蕴。 四、儒妻 经学的阴阳五行化。大讲阴阳灾异。宣 扬迷信思想。加速儒学的世俗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 宇宙图式的建构标志着儒学的世俗化的开端,以 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派把儒家的经学阴阳五行化, 大讲阴阳灾异,宣扬迷信思想。董仲舒吹嘘他能够推 验灾异,求雨止雨,简直类似巫师。在西汉时期,今 文经学在思想学术领域占统治地位,受到统治者的重 视,在朝廷设立五经博士。而古文经只藏于朝廷秘府 或在民间流传,西汉末年,由于王莽一派政治势力的 支持,在学者刘歆的建议下,才立为官学,与今文经 抗衡,王莽为了篡夺西汉政权,改变政治和土地等方 面的制度,就从古文经特别是《周礼》中寻找依据, 古文经学有压倒今文经学之势,但王莽并不完全排除 今文经学,他很热衷符瑞,以证明他该做皇帝。东汉 建立以后,统治者又提倡今文经学,废除古文经学, 东汉的今文经学除了讲灾异外,还增加了谶纬一套迷 信谚{教 谶纬实际上是假托天神、先圣之言,诡为隐 语预决吉凶二 兆的一套迷信做法,是由西汉末年的五 行说演变而来的。东汉时,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 于自然界的灾异现象已不如从前看得神秘了,比如, 人们一向畏惧的日食在那时已经能够推出来了。光武 帝刘秀十分崇信谶纬,从而使西汉阴阳灾异之说的地 位不断下降,逐渐被谶纬取代。所谓谶、谶语,是一 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征兆。纬是对经而言的, 今文经学家们利用天上星象的变化来预b人事的吉凶, 并以此来解释儒家经典,其著作就称为“纬书”,其内 容杂乱,把解经和荒诞的言论混杂在一起(其中一些 是汉朝人对天文、地理、历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谶 纬之风甚为流行,朝廷施政和任用官员,都以谶纬作 决定。东汉章帝于建初四年(79年)在白虎观召集儒 生们来考论五经的异同,今、古文两派经学家展开了 激烈的争论,谶纬之说得到了肯定,今文经学受到统 治者的支持,会后,编著集今文经学之大成的《白虎 通义》,它促使今文经学进一步神学话。儒学的世俗化 在这里得以充分表现。今文经学的烦琐,让人无法卒 读,如:秦近君注解《尚书》,仅《尧典》的篇目二字 就用了洋洋十余万字,而且今文经学用迷信内容去附 会经义,这就注定了它必然衰落的命运。东汉的著名 学者贾逵、服虔、马融、许慎都是古文经学大师,东 汉末年,郑玄打破门户之见,兼通今、古文两派经学, 遍注群经,考订是非,择善而从,成为汉代经学的集 大成者。郑学的确立,结束了今、古文经学的激烈斗 争。 \l 儒学的世俗化虽然在东汉末年衰落,但是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阴阳五行论在中国社会思想和 观念形态诸多领域有所渗透,比如:风水观念、占b 推算等。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图式对人们的心理结构、 民族性格和精神面貌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人们在 心理满足于这种封闭性的实用理性的系统,既不走向 真正的科学的经验观察、实验验证,又不走向超越的 理论思辩和抽象思维。阴阳五行宇宙图式具有封闭性、 循环性和秩序性的特征。封闭性能给人们心理、性格 以自我满足感,他可以表现为骄傲自大、固执保守, 认为本系统内应有尽有、完整无缺、不必外求。循环 性则否定了真正的进化,从而向前只不过是复古,历 史演变不过是天道循环——“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 合”。秩序性带来的是安分守纪、听天由命,认为任何 努力无不受既定的秩序图式(天道)的限制和制约, 自认已被规范在某种既定的位置和不能逃脱的网络之 中,”思不出位”、逆来顺受、个体价值完全从属于外在 权威的超个性的普遍秩序。而周而复始的农业小生产、 自给自足的封闭的自然经济、久远强固的宗法血缘的 规范,则是维持这套系统的强大的现实基础。宇宙论 系统图式也给人们心理上以某些积极的东西。排斥外 物封闭性又有吸收消化外物以成长自己的宽容性和灵 活性,比如: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宗教战 争、宗教酷刑(除三武灭佛)。否定进化的循环论又可 以成为富有韧性坚持奋斗的信念基础,中国人很少真 正彻底的悲观主义,即便在极为困难的环境里,他们 相信“否极泰来”、 “时来运转”——这是符合“天 道”或“天意”的,他们相信循环无端的客观运转。 因循守旧秩序性又教育人们做事做人要照顾整体、把 握全局,以便是整体均衡,保持生活、身体、人际关 的和谐与稳定,个体在这一系统中获得归属感,而不 致感到孤独荒谬而皈依上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