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驱气窜治理方法研究
【摘要】CO2驱油过程中,气窜的发生是影响驱油效果及降低采收率的最重要因素,但不同类油藏、不同开发阶段发生气窜的主要原因各有不同,因此针对气窜原因及类型选择合适的封窜技术十分重要。本文在对不同类封窜体系机理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田树101区气窜井组特点,选择进行泡沫封堵,并优化了调剖方案,从而取得良好的调剖效果。
【关键词】CO2气窜 水气交替 凝胶 泡沫
<b>1 前言</b>
CO2是一种低密度、非粘稠、高流动性的流体,粘度远远低于地层水和地层原油,因此在CO2驱油过程中,不利的流度比将导致粘性指进,降低波及效率;同时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裂缝等的存在,亦会导致气窜的发生,从而降低了驱油效率。树101实验区树93-碳16、树96-碳12、树96-碳16井气窜后平均单井日产油量由3.9t/d下降到1.6t/d,气油比平均由22.8 m3/m3上升到145.3 m3/m3,因此CO2驱必须抑制气体的过早突破才能获得较高的石油采收率。目前CO2封窜主要从改善CO2流度或封堵窜层两方面来开展封堵技术研究,主要有水气交替、泡沫、凝胶、沉淀等化学封窜方法。
<b>2 四种封窜技术特点评价</b>
2.1 泡沫封堵技术
技术优点:一是泡沫体系具有“堵高不堵低”的特性;发泡剂在地层中具有良好的再
次发泡能力,而且对低渗层位不会造成永久性的污染;二是泡沫剂本身是一种表面活性剂,能较大幅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使原来呈束缚状的油通过油水乳化、液膜置换等方式成为可流动的油;三是泡沫流动需要较高的压力梯度,从而能克服岩石孔隙的毛管作用力,把小孔隙中的油驱出。
技术缺点:特低渗透油层中应用的泡沫剂要求粘度小,易注入,由此也导致携药剂能力弱,易分层。应用泡沫调剖时需现场配制,现场搅拌。
技术适应性:治理注气开发初到中期出现的气窜问题。
2.2 凝胶封窜技术
根据树101实验区的油藏特点,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共筛选出了2种凝胶封窜体系——SC-1无机凝胶、SCA复合凝胶,这两种凝胶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技术优点:在树101井区油藏条件下,SC-1、SCA溶液粘度基本与水相同,在特低渗油藏中具有良好的注入性;SC-1、SCA凝胶对窜流通道的封堵效率达90%以上;
技术缺点:凝胶体系会使高渗透层、大孔道完全或部分堵塞,油相渗流阻力增大,对低渗透层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技术适应性:适宜封堵具有明显窜流通道的油层,例如高渗透、大孔道地层;也可以调整人工裂缝缝长,治理裂缝性油层气窜。
2.3 有机胺盐封窜技术
胺封窜剂是一种小分子胺类化合物-乙二胺(CH2NH2),乙二胺大量挥发,与CO2、地层水中的金属离子接触并反应,生成大量的氨基甲酸盐,其不能完全溶解,部分以晶体状态滞留在较大的孔道中而产生封堵作用,从而可以抑制二氧化碳的窜流。
技术优点:一是乙二胺封堵后有良好的运移、封堵性能,且耐高温、耐CO2腐蚀性能强,封堵可以长期有效;二是乙二胺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封堵性能,确定合适的注入速度及前置、后置段塞,乙二胺对CO2驱未被驱动的油层不会产生伤害;三是对乙二胺体系进行非均质模型驱油实验,结果显示:乙二胺封窜后有良好的扩大波及体积的效果,由于堵后注气压力升高,混相程度增加,高渗层中采收率也将大幅度提高。
技术缺点:一是乙二胺本身具有毒性,对健康、环境等均有危害,且易燃;二是通过对乙二胺润湿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含油饱和度较高时,其封堵强度降低。
技术适应性:目前在CO2驱油过程中,用乙二胺体系进行封窜还处在室内试验阶段,其现场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2.4 水气交替技术
技术优点:一是通过改善气油流度比,扩大气的波及效率,提高原油采收率;二是现场注入流程简单,技术含量低,易推广;
技术缺点:一是水的存在会阻碍CO2和烃类混相的形成;二是CO2干气不存在腐蚀问题,当水存在时,CO2极具腐蚀性;三在水气交替实施过程中,易产生冻井问题;
技术适应性:一是水气交替适用于注气开发后期,严重气窜后,采用注水方式提高波
及效率。二是水气交替在特低渗透率砂岩中的适应性有待观察,因为在这种砂岩中,水的流度很低,变换注入方式有可能会降低注入速度。
<b>3 树101试验区泡沫封堵技术现场试验</b>
3.1 树96-碳15井泡沫封堵注入参数
结合油藏条件和各种封窜技术的特点及适应性,2010年9月,对树96-碳15井开展了泡沫调剖现场试验。设计注入方式为:油管正注,90m3发泡剂SD-4+50t液态CO2交替注入,交替25个周期。实际累积注入泡沫剂2300m3,注入CO2气体1038.8t。
3.2 树96-碳15井泡沫封堵效果分析
(1)注入压力升高,吸气剖面得到明显改善。
注气压力有所上升,调剖前注气压力19.1M P a,调剖结束时注气压力达到24.1MPa,上升了5MPa。
各层相对吸气量明显改变,调剖前YⅡ41和YⅡ42相对吸气量分别为30%、70%,YI6不吸气,调剖后YI6层相对吸气量增加为41%。注气优势方向由NE70.7°变为NE60.6°,气驱波及面积由7.3×104m2变为10.1×104m2。吸气指数由40.2t/d.MPa降为9.0t/d.MPa。
3.2.2 目标油井气油比明显下降。
树96-碳15连通油井井组日产油保持稳定,树96-碳16井气油比明显下降,气油比
由调剖前的794m3/t下降至目前的225m3/t。
<b>4 下步建议</b>
综合考虑泡沫、凝胶、有机胺盐、水气交替四种封窜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应性,鉴于有机胺盐封窜技术尚需进一步研究,建议对早期气窜井采用泡沫调剖的方法,调整吸气剖面,而且不会对低渗层造成永久性污染;对于具有大型窜流通道、气窜较强井,应采用凝胶体系进行深部封窜,封堵强度高,对地层有一定程度的污染;注气驱后期,窜流通道无法封堵后,可以尝试采用水气交替的生产方式,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
参考文献
[1] 白金莲.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9
[2] 段雅杰.适合于杏树岗油田的调剖剂的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