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纸媒与电影初探
作者:李海红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2期
摘要:电影的引进初期冲击着中国观众旧有的文化观和世界观,也促使了中国传播史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纸媒运营策略的调整。随着纸媒研究這一领域的兴起,中国学术界对过往的电影期刊,各类杂志画刊,新闻报纸,市民小报等进行了广泛研究,成果丰硕;然而,少有学者对纸媒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考察。本文探讨电影与纸媒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简单论述以下几点关系,希望为往后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电影催成电影期刊的出现,影响了纸媒的营销方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写作方式与风格;而纸媒帮助中国电影形成自己的民族电影理论,对电影起着传播促进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交流。
关键词:期刊;民国;电影;家国
首先,纸媒研究是印刷史学的研究范畴,把纸媒当成具有文学历史价值的对象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文本形成过程中物质和文化条件与发展状况。中国的纸媒研究涉及广泛,这些纸媒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例如,中国的纸媒不仅发展比电影早,比电影更容易保存,也保存得更好更完整。众所周知,胶片的物理特性让电影的保存工作变得非常困难,社会动荡造成大量珍贵影片的遗失或者损坏。原始电影资料的缺失对研究中国电影发展形成一定阻力。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纸媒中关于电影的记忆就显得特别珍贵,他们是研究中国电影发展初期极其重要的依据。
总的说,中国早期电影与纸媒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第一,纸媒对电影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影还没与观众见面之前,人们是通过纸媒来了解电影的。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报纸,期刊,画报等对电影的广告宣传。在格里菲斯故事电影出现之前,电影因为叙事技巧不成熟及观众对电影编辑逻辑不熟悉,观影前的说明书成了非常重要的电影体验环节,影响着人们对电影作品的理解和感知。最后,中国电影在摸索前进中,纸媒对它的讨论反映了民间思想的交流,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推动了那一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第二,电影也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纸媒。因为有了电影,电影期刊杂志才应运而生。电影也影响改变了一些作家的写作方式。著名的例子有穆时英,刘呐鸥和张爱玲等。很多学者已经指出,他们的写作有明显的电影化倾向。 一、纸媒影响了电影
第一,纸媒是电影的先头兵,它预告宣传了电影的来临。中国纸媒对于影视作品的宣传作用可追溯到电影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之前,也就是幻灯片的放映报道时期。第一次中国境内电影公映发生在1896年上海徐园。而在这此之前,幻灯片公映已经存在了。纸媒在那个时期已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开始对这类活动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和详细的报道。例如,1866年的《上海新报》介绍了同文馆的一次幻灯放映情况。1885年《申报》也刊登了留美博士颜永京在上海格致书院公映幻灯片的一则启事。根据这些宣传我们得知,此时的幻灯片内容多为异国风光和奇闻逸事,观众里有文人和记者。公映后,《点石斋画报》的记者也对此次新闻事件进行了记录,报道里提及幻灯五彩纷呈的内容和八音匣的使用。①这些纪录表明,早在电影正式出现之前,纸媒已经积极地参与到影视宣传这个领域里来了。
第二,纸媒为影响了中国民族电影发展的方向。在民国初期的特殊国情下,当时的纸媒在讨论电影时不断重复的一个主题是民族性。这个民族性表现之一在于对内呼吁中国电影的崛起,对外批评抵制有损民族形象的电影。例如,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阎瑞生》(1921)在纸媒的谴责下遭到了禁演的命运。虽然放映期获得良好票房,但因为离奇凶残的内容,《申报》等纸媒认定其有损国家民族形象,最终被禁。对国外影片中有损民族形象的,纸媒同样也在舆论上进行呼吁。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就是在这一推动下建立的。例如,1930年的美国影片《不怕死》讲述了一位植物学家在旧金山中国城调查案件的故事。虽然主演是当时中国观众所喜爱的美国默片明星哈洛德罗克,但电影却因为把中国人描绘成犯罪份子而受到抵制。放映第一天,《民国日报》就收到了观众的投诉,外商经营的《蜜勒氏评论报》也批评了该片。这一切导致了公映该片的大光明影院的停业,并最终促使政府建立中国电影审核制度。
纸媒对放映的电影反应迅速,通过社会舆论对电影人施压,影响了电影工业的发展方向。这为还在摸索中前进的电影人提供了经验。在纸媒的监督下,流行于1920年代的武侠神怪电影和犯罪电影均因为选题问题放慢了发展速度。最终,武侠神怪等类型电影被灌以“怪力乱神”的名号进行减产,直到1930年2月被上海电影检查委员会彻底禁止。
第三,纸媒推动了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的交流。电影发展早期,大量西方电影涌入中国市场,中国观众也曾一度对之趋之若鹜,纸媒在这一时期也以报道西方电影为主。但这一现象在1920年代发生改变。主要原因是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崛起:不仅在数量质量上有了跨阶段性的进步,甚至开始出现了少量的电影出口。纸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记录,他们积极地为中国电影在国外放映的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让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的位置。1929年,上海新民公司的《西厢记》(1927)在英国伦敦展映。《影戏杂志》记载了该影片在伦敦的放映情况,全篇翻译了《太晤士报的批评》和《伦敦每日新闻报》对《西厢记》的评论。 二、电影改变了纸媒
电影的出现是影响中国纸媒发展的重要事件。首先,因为有了电影,才有了专门为它服务的电影期刊。电影期刊负责对电影进行传播,沟通信息,联络观众,加强电影作品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中国第一本电影期刊《影戏丛报》比电影出现晚了十多年: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于1905年上映,而第一本电影期刊在1921年2月3日正式发行。但从此以后,各种电影期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统计民国电影杂志数量时,谢其章总结道:“自《影戏杂志》(创刊)至1949年的近30年间,共计出版了约六七百种电影刊物(包括戏剧刊物,戏剧电影综合刊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电影副刊,电影专号,电影特刊,年鉴等)”。电影不仅引发了电影期刊的出现和繁荣,也使得其他期刊对营销策略进行调整,例如增添电影广告,明星剧照,电影海报,甚至电影专栏或者版面来吸引更多读者。为了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一些期刊也邀请普通市民参与电影讨论,为民族电影理论的形成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第一,电影说明书也是电影的衍生纸媒资料之一,研究电影史时不应忽略。电影发展初期就出现了电影说明书。电影说明书不是免费的,要由观众自己掏钱购买,通常是一页纸。作为对电影进行说明的纸质印刷品,说明书在解释故事的同时,还介绍电影公司,导演,演员,摄影风格,有时还印有对白等等。这些说明书旨在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电影。电影说明书是观影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信息也会影响对电影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例如,有位记者在观看电影《青年镜》(1925)后对电影公司提出了一些忠告,其中就有他对该片说明书中措辞不当的谴责。《影戏春秋》记者陈敏荪特意花了三角钱看了这部电影,得出的结论是“太难堪了。”原因之一是电影说明书。记者在文末展示了说明书,并指出:“既然称英商‘林发公司出品’。何以又说‘中国自制’。尚未开映。就说‘警示名片’”。足以可见说明书对观影过程的重要性。特别是当电影对白里夹杂方言时,例如《乌鸦与麻雀》的上海方言。对于不明方言的观众来说,此时此刻,说明书里的台词对能否明白故事内容就更显得至关重要。
第二,电影对民国时期作家的写作产生了影响。电影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作家对这一新生事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例如,鲁迅在许多杂文和书信中谈论到电影。张爱玲是一名优秀的电影编剧,也写了大量的电影评论,例如《银宫就学记》和《婆媳之间》。
然而,谈到电影对作家写作内容与方式影响,恐怕没有人能忽略新感觉派写手穆时英。这位精力旺盛的作家写了大量关于电影的专论。在香港《朝野公论》里发表的长篇“MONTAGE论”详细讨论了他对电影节奏,音响,镜头位置的看法。上海《晨报》里,穆时英的“性感与神秘主义”列举了他喜欢的好莱坞的女星们。
电影对穆时英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突出的就是他小说中强烈的电影化风格。他的小说强调电影叙事特有的视听感觉。在阅读穆时英的小说时,读者在脑海里能自然生出画面与声音来,仿佛有人在他们面前播放电影一般。李欧梵也在民国文学研究中指出,穆时英“和刘纳欧一起,试图在小说中实验一种电影似的散文体来表达他们所感受到的都市疯狂的节奏”。因此,穆时英小说在内容形式上都是盛情邀请读者去看,去听,去感受的。学者们也总结出他的小说里运用到众多电影技巧,例如跳切蒙太奇,电影式的镜头感等等。 三、总结
综上所述,纸媒和电影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依存。虽然现在传统纸媒开始衰退,纸媒在促进民族电影发展方面却是功不可没。反过来,电影也影响改变了中国纸媒的发展轨迹。二者关系对中国电影史和传播史都至关重要。对于他们的深入了解必然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中国电影,纸媒,和传播史的发展过程,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民国文化和社会状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张伟.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001. [2]谢其章.被人遗忘的民国电影刊物[J].書屋,2005,(4).
[3]陈敏荪.评《青年镜》—忠告林发公司[J].《影戏春秋》1925,(11).
[4]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1. 作者简介:
李海红(1978-),女,汉族,福建诏安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影像叙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