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局麻药注射到硬膜外隙(硬膜外腔),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受到阻滞的麻醉方法,又称为硬膜外麻醉。有单次和连续法两种,一般用连续法。 【适应证】
1、常用于腹部、腰部、盆腔及下肢的手术;
2、颈部、上肢及胸壁的手术也可在硬膜外腔阻滞下完成; 3、术后镇痛。 【禁忌证】 1、不能合作者; 2、穿刺部位感染;
3、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颅内压升高者; 5、严重低血容量及休克者。 【操作方法】
1、病人体位 常取侧卧位
2、正中穿刺法(直入法) 在选定穿刺椎间隙行局部浸
润麻醉后,以导针穿透皮肤及棘上韧带。将硬膜外针沿导针孔刺入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然后缓慢推进。当针尖穿过黄韧带时,有阻力突然消失或出现负压现象,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经注射器回抽无脑脊液流出,注气无阻力,证明穿刺成功。
3、旁正中穿刺法 以选定椎间隙旁开1.5cm进针。局麻后以导针穿透皮肤,穿刺针沿导针孔向中线与皮肤夹角75°推进。穿过棘间韧带及黄韧带时,阻力突然消失或出现负压现象,回吸无脑脊液流出,注气无阻力,证明硬膜外穿刺成功。
4、置管 置管前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是否有裂痕或残缺。经穿刺针将导管插入硬膜外腔,导管穿过针口≥5cm时,一手顶住导管,另一手将穿刺针退出。导管在硬膜外腔的长度为3-4cm为宜。
5、骶管阻滞穿刺方法
⑴经骶骨孔穿刺注入局麻药阻滞骶神经的方法称骶管阻滞。适用于肛门、直肠、会阴部的手术;
⑵病人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先以手指触及尾骨顶端,在尾骨上方3-4cm处有一凹陷点,即为骶骨孔。该点的两旁为骶角,与左右髂后上嵴形成等边三角形;
⑶在骶骨孔行局部浸润后,将穿刺针成75°角刺入,当穿破覆盖于骶骨孔的骶骨韧带时有明显的落空感,再将穿刺针改为20°-30°角向前推进,即可进入骶管;
⑷注射器回吸无血液或脑脊液、注气无阻力后,将局麻药注入。
【常用药物】 常用局麻药
药物 浓度(%) 一次最大剂量(mg) 潜伏期(min) 利
多
卡
应 1-2 400 5-15 布
比
卡
因 0.25-0.75 150
10-20 罗
哌
卡
因 0.5-0.75 150 5-15 【注药方法】
1、实验剂量:应常规注入实验剂量,一般为2%-5%利多卡因2-5ml。注药5min后,未出现腰麻症状,且在相应部位未出现感觉减退,表明导管位置正确。
2、追加剂量:连续法在注入实验剂量5min后,并已静脉输液,方可注入追加量。追加量因人而异,一般为实验剂量的2-3倍。注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3、维持量:维持量为处量的1/2-1/3. 【并发症】
1、穿破蛛网膜 可蛛网膜下隙注药或于上一椎间隙重新穿刺向上置管。但是硬膜外用药应减量,且有发生腰麻的可能,应密切观察,以改全麻安全。
2、局麻药毒性反应 在注药过程中,如出现眩晕、耳鸣、
舌麻症状,多系血管内注药,应立即停止注药,并将导管退离血管,必要时改全麻。
3、脊髓损伤 穿刺针触及脊髓时,病人肢体有电击样异感。轻微者数分钟消失,可继续行硬膜外麻醉。重者异感持续不退,应放弃硬膜外麻醉并应用糖皮质激素,持续3d可减轻并发症的程度。
4、全脊椎麻醉 大量局麻药进入蛛网膜下隙,全部脊神经甚至脑神经都被阻滞,称为全脊椎麻醉。如能及时发现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常可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强调应用实验剂量。
5、导管折断 断端留在硬膜外隙者,若无症状,不必强求手术取出,但应加强随访。强调检查导管质量,对于拔管困难者,可将导管端按无菌要求保存好带回病房,1-3天再拔管。
6、感染 穿刺部位及硬膜外感染非常罕见,要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7、硬膜外血肿 穿刺和置管可能损伤硬膜外的血管引起
出血,但一般都不至引起严重后果。但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又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危险。术后应注意下肢运动的恢复情况,如怀疑出现硬膜外血肿者,应尽早确诊,于24h内手术者,多可恢复神经功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