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质 量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种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 国际单位:千克(kg)
(2)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 进率:1t=1000kg=103kg;1kg=1000g=103g;1g=1000mg=103mg。 (4) 看P109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 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砝码和镊子
(3) 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4.练习: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如:空烧杯、烧杯里的水等) 小结:
教学反思:
。
第2节 密 度
●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的含义,掌握密度的单位及物理意义。 2.会计算物质的密度。
●教学重难点:密度含义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新课教学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g) 木块1 木块2 石块1 石块2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可见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
体积(cm3) 5 10 10 20 质量/体积(g/cm3) 10 20 4 8 0.5 0.5 2.5 2.5 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克每立方厘米(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铁块密度多大? 解:铁块的质量为:m=1.97t=1.97×103kg
m1.97103kg33铁块的密度为: 7.910kg/m3V0.25m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m3水的质量是1.0×103kg。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4.巩固练习: 小结:
教学反思: 。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进一步熟悉天平构造及其使用; 2.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
2.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
新课教学
1.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学生观察图6.3-1、图6.3-2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和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量筒使用时应放平稳
(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的凹面相平; 2.测固体体积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此时水和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固体的体积。 实验过程
1.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教师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讨论:采用什么方法测量能尽量减少误差。
教师指出:(1)本实验测盐水的质量的方法与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
(2)为了计算方便,盐水的体积应尽量取整数。 学生实验操作。
3.测量不规则的塑料的密度(其密度比水小):悬垂法和针压法测体积。 4.总结实验步骤。 5.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小结:
教学反思: 。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密度知识的应用。 2.知道物质的密度还与温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呢?
1.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计算:
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铅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
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而且从密度表中可以看到花岗石的密度之间,如果一块花岗石密度恰好是,我们能说它是铝吗?显然不能。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
2.密度与温度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教材P120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3.水的反常膨胀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结冰了吗?(湖底还有鱼存活)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小结:
教学反思: 。
复习课 质量与密度复习
●一、质量 1.质量
定义:物体所今物质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质量。 单位:kg,g,mg,t 2.质量的测量
工具:天平,秤(磅秤,台秤等) 方法:(用天平的测量质量的方法) 3.质量的特性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二、密度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正比例关系。 2.密度
①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②密度的单位: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kg/m3。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 有时密度的单位也用克每立方厘米,符号是g/m3。 1g/cm3=1×103kg/m3
3.一些物质的密度值(常温常压下)
①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也不相同。 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不同。 ②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关;
③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是0.9×103kg/m3;还有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3kg/m3;
④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⑤水的密度值:1.0×103kg/m3,表示体积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1.0×103kg。
读作: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每立方米。 4.密度的应用
密度的应用:利用公式ρ=m/V变形可得到m=ρV和V=m/ρ,即在知道物质的密度和体积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质量;在知道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体积。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量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①认识量筒:单位,量程,分度值。
②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垂直,与液面相平。如果量筒中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相平,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相平。
③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量筒直接测量。
④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法。 a.“溢杯法”测量固体的体积。
b.先测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水和完全浸没于水中的固体的总体积V2,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V=V2-V1。
3.测量固体的密度(石块):
[注意]要先测石块的质量,再测石块的体积。 4.测量液体的密度(盐水):用剩余法测体积
5.测量不规则的塑料的密度(其密度比水小):悬垂法和针压法测体积。 教学反思: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