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系统;突发性传染病;救治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员的流动性较之从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随着人员流动性的增加[1],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及传播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及社会的稳定。突发性传染性疾病因其不确定性,往往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因此如何有效的对突发性传染性疾病进行救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基于此,笔者采用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对突发传染性疾病进行了临床救治的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2方法
;;③技能、理论知识培训:对护士进行传染性疾病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由经验较为丰富的护士展示患者的隔离、人员的防护、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及标本采集等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培训护士的综合素质;④科室间的支持与管理:救治过程中,护理应急小组应对患者的救治进行督导,指导科室间的协同合作,从而确保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结构及数量的稳定;⑤医护人员的心理支持:一线护理人员优于工作压力较大,极易出现高度应激的心理状态[3],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护理质量,因此护理应急管理小组成员应多关心医护人员,给予一线护理人员必要的鼓励、支持及抚慰,以改善一线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
1.2.2临床观察指标分别以两组护士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护理效果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作为临床观察指标。
1.2.3统计学方法统计两组护士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结果,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护理效果比较结果进行χ2检验,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结果进行ridit分析,以P
3讨论
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可在突发传染性疾病救治过程中,使临床护士沉着应对患者,且护理人员的数量及结构稳定,不良情绪较少,可积极的参与救治工作[4],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同时通过对救治病区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可保证医疗救治物资及设备储备充足,救治过程中可以有序、及时的送至病区。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护士救治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P
总之,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可提高突发性传染病临床救治过程中的效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于保证突发传染性疾病的救治圆满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扈学琴,周燕萍,王桂桃.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10):48-49.
[2]李葳,吕双梅,靳继红.应急系统在医院腺病毒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J].求医问药,2012,10(7):873-874.
关键词:层级管理;急诊科;护理应用
我院为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2011年就诊74271人次,2012年急诊就诊量81245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急诊科就诊的时间较为集中,尤其是在每天的12∶00~14∶30和19∶00~24∶00这两个时间段增加明显。为了保证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于2012年4月份试行了分层级管理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现有床位500个,临床科室20个,护理人员350人。急诊科床位10张,床位处于满负荷状态,有护士25人,年龄23~45岁。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15人,护士5人。学历:大专14名,本科11名。
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除负责急诊急救工作外,还要负责成人输液,清创缝合等治疗工作。共配备护理人员25名,其年龄20~44岁,平均(28.15±6.53)岁。职称:主管护师5名,占20%;护师15名,占60%;护士5名,占20%。工龄:>8年6名,占24%;5~8年8名,占32%;2~4年8名,占32%;5年13名,占52%;3~5年5名,占20%;1~2年5名,占20%;
1.2方法
1.2.1急诊科护士开始使用层级管理的办法,除了护士长,输液室主班职位不变,其他的职位分别实施了分层管理办法。按照能力和级别相对应的方式来安排岗位,班次轮流,确保每一班都负责有效。按照职称、工作时长和工作能力等要素把科室的护士分成A,B,C 3个等级。A等级(主管层):护理管理岗位4个(主管护师4人),负责急诊科的主要抢救工作及管理协调,并协调下一个等级的护士展开护理工作;B等级(操作层):临床岗位12个(主管护师1人,护师11人,护士6人),主要担负着护理急诊科基本护理治疗事务;C等级(基础层):基础护理岗位7个(护士7名),主要负责基础护理事务,以及少数的生活护理事务。
1.2.2分层级选拔任用将急诊科护理人员按岗位分为护士长,主班N3级护士,副班N2级护士,副班N1级护士,共4个层次的行政管理架构。主班N3应具备条件:护师以上职称、工龄>5年、入科时间>3年、综合能力较强,通过民主推荐、理论技术考核后择优录用,共评出主班5名,后备主班2名,任期1年。
1.2.3工作职责:主班N3护士有行政管理权限,负责沟通协调,可根据需要对本班工作人员进行调配,属本班护理质量负责人,组织与指导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主持护理查房,解决疑难问题,按计划落实对本组护理人员的培训。副班N2护士属本组治疗护理的具体执行人,服从N3主班护士的领导。同时在副班N2护士中再进行2次选拔,选出综合能力相对较强者主要负责综合诊间及抢救区护理工作,综合能力稍差一些者主要负责输液区工作。合理安排人力,在工作繁忙时段可以增加副班N1护士,各班次均由主班N3负责。辅以分层级奖金激励机制,各层级奖金相差10%。
1.2.4分层级培训制订各层级核心能力培训计划,包括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临床思维判断能力、教育与培训、协调组织应急能力5方面内容。从以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培训重点的N1级开始,逐步晋升到以教育培训、协调组织应急能力为培训重点的N3级。采取逐层培训的方式,即由护士长负责主班N3及N2的培训,N3主班负责其小组班次成员的培训并贯彻落实临床小讲课及护理三级查房制度,并定期组织考核。各自制定教学及学习计划。
1.3效果评定标准
1.3.1护士工作满意度评价 急诊科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的调查方式:选择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MSQ)短题本,一共有20个问题,问卷的评分办法选择likert的五级评分办法,1分代表很不满意,2分代表不满意,3分代表中立意见,4分代表满意,5分代表很满意,满分是100分,获得的分数越多就表示患者越满意护士的护理工作。
1.3.2急诊科留观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评价的主要指标主要采取封闭式的选择题,题目内容包括了护士的管理效果、护士的外在仪态、护士服务的态度、护士的护理执行效果和健康教育5项,总共20个小题,问题是正向式的提问,满分100分。将问卷发给患者填写前,对患者进行填写的指导,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详细的解答。调查问卷发放之后,等待患者全部填写完后,马上收回[2]。
1.4统计学方法 调查表数据统计、研究的软件为SPSS16.0统计软件,急诊科护士未实施层级管理和实施层级管理后的护士工作满意,以及患者对急诊科护理服务的评价所获得分数表示成(x±s),结果的对比选择t来检验,P
2结果
在急诊科展开层级管理过后的2个月,选择留观的50例患者对25位护士近期的工作效果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30份,全部有效。同时,展开了护理质量评分的调查活动,发出问卷调查50份,全部有效。将两个调查活动所获得的结果和2009年急诊科进行的同数量调查活动进行准确的对比,对比的结果表明,急诊科实施了层级管理后,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效果满意度有了很大提高,患者对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质量的评价也较2009年高出很多。使用t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增强了主动服务意识 急诊科护士进行了层级管理之后,护士的护理工作开始变得更加的积极,由于层级管理的分层管理模式,提高了护士工作的有序性。以往急诊科护士的工作都是按照医嘱进行,而实施了分层管理模式后,护士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投入护理工作中[3]。例如,只要有新到急诊科的患者,护士就会积极主动的上前接待,向患者讲述病房的情况,并叮嘱患者要注意的问题,从而令患者一开始就提高了对护士的信任度。由于护士的主动接触,可以清晰的了解患者的需要,从而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患者的日常需要。研究结果数据表明,急诊科展开分层管理之后,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得分从没有进行层级管理时候的(76.640±13.215)分上升到了(86.325±11.613)分,最突出的方面就是报酬和护士的工作量,再者就是这个工作能够得到提升的概率。有学者曾研究后发现,依靠护士的层级管理方式和绩效管理办法,能够令护理人员的工作成就感大大提高,不论是理论素养还是具体的工作水平,和本文研究结果都极其的吻合[4]。
3.2提高了护理质量 各项护理考核指标均较实施前提高(P
4结论
综上所述,使用层级管理的方式来激励和约束急诊科护士的护理工作是极为有效的方法,依靠层级管理的方式,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医患关系明显和谐,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同时,由于进行了层级管理,部分护士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程度增加,同时,工作传达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这些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赵连翠.分层次护理管理在循环内科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20):270-271.
[2].潘永秀,徐银帆,廖兵飞.护理层级管理对护理质量提高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635-636.
[3]刘红.分层次管理模式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管理研究,2011,25(6):1562-1564.
[4]方芳,程云,周剑英,等.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对基础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2):114-117.
[5]肖柳红.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34):55-56.
[6]李亚洁,彭刚艺.护理工作管理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8.
[关键词] 应急能力;病情观察能力;低年资护士;评估及培养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9(b)-0149-04
护士应急能力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可以敏锐、及时地发现患者的不同病情及其变化状况,并给予分析、判断,利用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做出沉着、果断、合理的抢救或护理处置的综合能力[1-3]。该能力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危。当前,由于临床上低年资护士的比例较大,他们的护理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存在不足,临床经验、病情观察能力不高,同时对病情的动态变化缺乏准确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4-5]。另外,随着临床上危重疑难病例的增加,为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及护理质量的提高,加快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护理领域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内容[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学历:本科7名,大专70名,中专43名;职称:护士107名,护师13名。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干预培养方法
对我院低年资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急及病情观察方面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进行统计归纳。具体操作由院内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的评估小组,根据模拟应急病例及具体病例中的护理操作对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和应急配合两方面。
1.2.1 实施流程管理,增强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 低年资护士由于实践经验的欠缺,在病情观察及应急配合中均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尤其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由于急救时现场较为混乱,情况较为急迫,护士在救治过程中程序紊乱,操作盲目无序,与医师配合不敏捷、缺乏默契,甚至可能延误抢救时机,影响抢救成功率。对此问题,首先各科室针对本专科中经常发生的危急病情、少见但发生后可导致严重后果的病情制订了抢救流程,涵盖用物准备、病情评估、操作步骤、效果判断、整理记录等内容。接下来,各科室组织科内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帮助大家理解、记忆。并且,将流程制订成小册子,使其携带方便,便于低年资护士自学。抢救流程帮助低年资护士在临床工作,尤其是抢救工作中理清思路,一是保证急救设备、药品的完好备用;二是对病情做出初步评估判断,识别危急状况;三是按抢救步骤有序实施各项抢救措施;四是判断抢救效果拟定下一步处理措施;五是按规范整理用物、完善记录,整个抢救过程序贯进行。实施流程管理,不但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得到增强,处理应急事件的条理性也得到明显提高。
1.2.2 督促低年资护士学习专科理论知识,增强其病情观察能力 敏锐的病情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可让护理人员对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处理,赢得抢救时间,而这一能力的基础和后盾则是护理人员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为了加强护士的理论功底,各科室护理部门制订、完善了专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危急重症的判断及其抢救流程,专科护理体检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组织主治医师、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开展专题讲座,针对专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要点、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健康指导等进行全面讲解;督促低年资护士自学专科理论知识,定期考试;同时,在规范晨交班、护理查房、病例讨论时,针对性地对典型、危重、死亡病例进行讨论,总结经验,认识不足,降低护士病情观察过程中的偏差与遗漏率,促进低年资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
1.2.3 开展情景模拟训练,提升低年资护士的应急处置能力 给予低年资护士设置一种相对逼真的工作场景,让其参考具体工作中的要求,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以此来培养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救治现场的紧迫气氛,使护士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反复训练,使低年资护士逐步克服紧张、慌乱甚至胆怯的情绪,理论知识和技能得到锤炼,增强应急与危机处理意识,达到独立面对紧急状况时需具备的处理应对能力。另外在情景模拟训练中,指导老师也应根据抢救护理流程给予相应的、具体的、临场的情景变化,引导并启发低年资护士举一反三,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培养其综合判断、快速反应、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
1.2.4 分批进行ICU轮转,提高综合实战能力 急诊科、ICU等是急危重症患者集中率较高的场所,面对的患者往往病情复杂多变,抢救仪器及设备相对较多,定期的轮转可增加低年资护士参加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机会,熟悉并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提高急救时配合协作能力。针对每次的抢救,从抢救流程及各种应对措施中总结经验,提出不解并寻找不足,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逐步提高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综合实战能力得到提升。
1.3 研究指标
干预半年后,针对培训前后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进行评分比较,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及患者满意度,其中患者选题为在我院各科室同时期行治疗的病历资料齐全、配合调查的患者中进行,共100例。各项指标0~30分,分值越高,代表培训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培训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低年资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结果显示,应急配合不足主要体现为操作欠规范迅速,抢救程序化不强,急救物品准备不全、存在短缺及过量情况,急救应对较为慌乱、情绪不稳定、缺乏沉着应对,其中抢救程序化不强比例较高,为35.0%;病情观察不足主要体现为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观察方法不正确、不能预见性观察,病情评估不准确,发现问题欠及时,其中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比例较高,为25.0%。见表1。
2.2 培训前后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经培训,120例低年资护士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另外,其护理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水平也往往较低,对病情的观察要点掌握不够,缺乏动态观察病情及评估的能力。护士的这些能力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危[7-16]。因此,对低年资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的评估,可很好地帮助分析在病情观察及应急配合中的各项不足或缺点,有的放矢。
本研究针对护士在紧急救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程序紊乱、操作盲目无序,与医师配合不敏捷、缺乏默契等问题,制订了相应的抢救流程,涵盖用物准备、病情评估、操作步骤、效果判断、整理记录等内容,并将流程制订成小册子,成为“口袋书”。流程化管理,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得到增强,在临床工作,尤其是抢救工作中思路更清晰,处理应急事件的条理性得到明显提高。敏锐的病情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可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突发状况并给予处理,赢得抢救时间。一般来讲,低年资护士往往面临临床思维范围狭窄,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直接,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缺乏,实践经验不足,专科理论知识欠缺等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系统规范化的培训方式,由各护理单元制订、完善专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并督促低年资护士自学专科理论知识,定期考试,核查学习效果。同时,在平日的工作中要及时记录、总结分析救治中出现的重点内容,组织主治医师、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开展专题讲座。以科内培训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给予其具有专科特色的培训,从多方面来拓展低年资护士临床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低年资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提高[17-19]。另外,针对低年资护士紧张、慌乱甚至胆怯的情绪,本研究设置了一种相对逼真的工作场景,让其参考具体工作中的要求,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以此来培养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救治现场的紧迫气氛,使护士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指导老师根据抢救护理流程给予相应的、具体的、临场的情景变化,引导并启发低年资护士举一反三,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通过反复模拟训练,增强其应急与危机处理意识,达到独立面对紧急状况时需具备的处理应对能力。 另外,面对危重症患者集中率较高的场所,要更好地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逐步提高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急救时配合协作能力,使综合实战能力得到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急配合不足主要体现为操作欠规范迅速,抢救程序化不强,急救物品准备不全、存在短缺及过量情况,急救应对较为慌乱、情绪不稳定、缺乏沉着应对,其中抢救程序化不强比例较高,为35.0%;病情观察不足主要体现为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观察方法不正确、不能预见性观察,病情评估不准确、缺乏不能连续动态观察时对原有问题的评价,发现问题欠及时,其中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比例较高,为25.0%。经培训,120例低年资护士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采取有效的培训途径,可提高护士在应急环境下的分析判断、果断决策处理的能力,对于应急情况的处理更得心应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和高效的护理。
综上所述,低年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给予其相应的培养干预,可明显提高护士在应急环境下的分析判断、果断决策处理的能力,保证抢救的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救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玉霞.产科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788-789.
[2] 胡清,金勤,王琦,等.微型培训模式在ICU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4):4188-4190.
[3] 吴晓贞,宋启慧.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4):171-172.
[4] 李素莲,李同莲,平,等.骨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及方法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117-118.
[5] 金芳,邓颖辉,李梅,等.实景模拟演练在提高儿科低年资护士综合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4):20-21.
[6] 雷伟娜.普外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147-3148.
[7] 林建琼.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8):330-331.
[8] 徐贤平,申屠瑶芬,朱金萍,等.浅谈低年资产科护士的培训[J].浙江医学教育,2011,10(1):29-30,33.
[9] 邓惠萍.儿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0,21(12):2250.
[10] 苏敏.低年资急诊儿科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137-138.
[11] 林婵兰,庄婵音,黄芳平,等.护士情景模拟抢救考核结果分析及管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10):1327-1328.
[12] 左玉兰,董晓慧.情景模拟下心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4):137-137, 120.
[13] 张正芳.内科低年资护士培训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21):2729-2730.
[14] 何永飞.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低年资护士专科水平的效果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1):46-48.
[15] 黄益萍,徐朝霞,姚培琴,等.产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风险管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100,123.
[16] 高江美,谢珠红,钟爱英,等.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用床边综合能力培训的效果观察[J].浙江医学教育,2014, 13(1):45-47.
[17] 王艳红,斯银平,齐翠,等.模拟演练在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9):227-227.
[18] 张珂.神经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103-104.
关键词: ROY适应模式 急诊护生 压力源 管理
诊护理以急、忙、多学科性、易感染性、涉及暴力事件多为特点,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护士[1]。作为护理队伍后备力量的护理学生,本身面临学习和工作的激烈竞争,再加上不能适应急诊的特殊环境,压力随之上升。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过大的压力可使机体失调,导致心身疾病[2]。实习护士若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压力源,不仅影响她们的实践能力,甚至动摇她们毕业后从事护理事业的决心,作为带教老师有责任帮助实习护生缓解压力。本文试运用ROY适应模式,把护生看成一个有适应能力的系统。从主要、相关、固有刺激三方面全面识别急诊环境下引起护生的压力源。从控制压力源和提高护生的适应能力两方面来管理护生实习压力,从而促进护生的适应性反应,消除不适应性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在本科实习的256名护生。其中本科生73名,大专生128名,中专生65名。年龄在19~25岁之间,平均年龄22岁。独生子女183名。
1.2方法 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对实习4周结束后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
担心发生差错事故,面对病人紧急情况,不能提供有效的处理和担心接触传染性疾病这三大压力在我科实习生中尤为明显,与曹颖等研究[3]的护生压力源的顺序不同,考虑这可能因为急诊护理工作特点引起。中专生压力水平最高,独生子女压力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与姚齐和等[4]研究一致。
3.Roy模式的应用
3.1识别急诊护生实习中的压力源
Roy根据压力源在适应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分为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5]。
3.1.1主要刺激 指当前最明显、最强烈影响护生适应行为的因素。根据上述研究表明:我可护生主要刺激为担心发生差错事故,面对病人紧急情况,不能提供有效的处理和担心接触传染性疾病这三个方面。
3.1.2 相关刺激 指现实存在的,可能对护生有影响的刺激源。本研究以压力为因变量以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护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对急诊护生压力水平影响最大。①急诊护理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要求高,随时处于一种高度的心理应激状态,如果护生不具备强健的体魄,就不能适应这种劳动强度;②作为角色榜样的带教老师是否能为人师表,其所用带教方法是否科学,也影响护生的行为;③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对医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患者不愿接受由护生提供的护理服务。如静脉穿刺,大多数在急诊实习的护生都遭到过患者的拒绝,护生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认为自己不行,逐渐变得消沉起来。
3.1.3 固有刺激 是指原有的构成本人特地性的刺激,影响护生适应水平,但性质不明确的刺激源。①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护生年龄大多在22岁左右,且独生子女占大多数,较任性,易受外界影响。刚上临床时,因通过一段时间专业学习,对护理专业充满憧憬,而当社会上的人们因受传统习俗、社会偏见等影响,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较低的评价时,则对职业的发展丧失自信,表现出对护理的职业不感兴趣,对前景发生困惑和动摇,产生职业自卑感,失落感;②人际交往能力缺乏。护生正处于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一个逐步成熟、健康发展的阶段。而当前教育方式的特点是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她们面临着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时,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差,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6]。
转贴于
3.2管理对策
Roy认为,人在面对刺激时,能否做出有利的反应,取决做于自身的适应水平,即适应能力范围,当全部刺激均作用于适应范围内时,输出的将是适应性反应。反之,则输出不适应性反应[5]。我们通过控制和改变各种刺激因素,减少压力源作用的力度和范围和提高护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她们更好的适应急诊环境。
3.2.1选拔优秀的专科护士做带教老师。作为带教老师,不仅要精通急诊专科知识,熟练各项急诊专科操作,还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热情待人的个性特征,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
3.2.2专科岗前培训 实习护士在来急诊科实习前,召开实习生会。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标;介绍急诊环境布局;介绍各种抢救药品、物品的摆放和管理;介绍各班工作程序、制度和职责;强化训练基础理论和操作,合格后方予上岗;确认每个护生的带教老师。作为带教老师应热情接待,减少护生的陌生与不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爱与归属的需要”。实习护士来到急诊室除了带教老师积极主动做好自我介绍外,还应做好护生与其他科室人员之间的介绍,让护生有一种被接纳的归属感。
3.2.3 严格执行放手不放眼。在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和护生一起进行操作,应多做示范,边操作、边解说、边提问,让她们多想多看,然后再让她们自己动手操作,由简单操作到复杂操作,由基础操作到专科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护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操作,心理压力相对小些[7]。
3.2.4教会护生沟通技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应教会护生沟通技巧,提高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她们与患者建立相互之间信任的护患关系。在确定护生已掌握操作技能的前提下,鼓励大胆操作。成功者给予肯定,树立专业信心,失败者也要给予客观评价,及时纠正。
3.2.5培养护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介绍先进事迹,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挫折。让她们知道挫折是难免的,培养她们稳定而快乐的情绪和情感,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她们看到急诊工作的重要性和护生在急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稳固专业思想,
3.2.6 充分评估护生个性与特征、制定个性化带教方案。研究表明不同的个性特征,对压力适应能力不同,我们在充分地评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适应水平后,因材施教,制订适合个人的学习计划。
3.2.7强化消毒隔离规范,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在带教过程中,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强化护生消毒规范概念,教会她们正确自我保护的方法,合理避免意外发生。
3.2.8帮助护生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学生离开学校,走上临床,带教老师就成为护生的最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沟通,了解护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理解、关心和帮助,指导她们有效应对,加强学生对困难的承受力,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顺利完成实习。
参考文献:
1、梁雪梅. 22~33
2、Oermann M.H.,Standfest Km.bifferences in stress and challenge in clinical practice among AND and BSN students in varying clinical courses〔J〕.Joumal of Nursing Education,1997,36(5):228~233
3、井坤娟,王艳茹, 赵勤俭.应用RoyT适应模式理论分析高等职业护生存在的压力源及管理对策〔C〕.护理研究,2003,17(3):294~295
4、姚齐和,赵传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4)11~12
5、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9~121
【关键词】手术室;安全管理;护理干预机制;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院手术量的不断增多,手术安全隐患也逐渐增多,因此一套创新的手术室安全管理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2010年8月之前于我院就诊患者400例为对照组,均未实施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同时选取2010年8-2012年5月进行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患者380例。依据患者所进行手术特点及个体情况,对其实施相应的护理安全干预方法。
1.2护理方法
。首先对护理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依据实际护理工作,针对存在的护理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明确各种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依据制定的计划于医院中实行护理风险的管理工作。同时还可根据医疗事故的处理条例,对以往存在的医疗问题进行分析,并吸取教训,以便对目前存在的潜在护理风险进行识别与确定。其次,应针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比如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摔伤、烫伤及坠床等意外制定相应的护理应急方案,并可定期的针对相应的应急方案实施演练准备,使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发生突发护理事件时,以最快的速度及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1]。最后,应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制度,以便有事件发生时,可对事件的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在手术室护理中,发生意外事件的几率较大且难以预测,如术中患者发生压上、手术物品的清点不够清楚、患者的私密信息遭到泄漏等相关风险事件,都需在次日进行探讨与分析,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总结相应的解决对策。
1.2.2手术室护理人员须定期进行培训针对手术室中的护理人员,应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并根据护理安全干预措施举行研讨会进行分析。在进行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针对护理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尤其是一些护理理念较差、服务意识欠缺及缺乏稳定性格的护士,应对其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安全护理教育[2]。对于科室内部所发生的人员变动或工作内容的变动,应及时的按照实际制度进行考察,从而对其补充及落实,尽量减少手术室管理制度中的漏洞,定期的对手术室的安全进行管理干预。护理人员应该增强自身责任感,加强对患者的关心,了解患者的病程,以便按照“以老带新”的制度进行层级培训,并合理排班。
1.2.3提高手术室风险意识,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针对护理人员,手术室应定期进行培训,使其对相关科室内的护理安全策略进行学习了解,并及时将需要加以注意的地方指正出来,以便进行改善。还应该对手术室内的器械仪器、应用物品的放置规范程度进行检查,确定紧急物品的状态,是否能救急备用。
1.3观察指标观察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实施后的效果,其中包括护理干预的治疗、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发生护理缺陷的情况等。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手术室安全管理中常见风险及产生的原因见表1。
2.2实施护理安全干预后患者满意度及医疗纠纷差错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属于风险性较高、技术性相对较强及护理程序较为复杂的一个场所,同时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性格、专业能力及处理方式行为等心理层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3]。因此创建一套有效的安全护理干预机制,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干预护理,降低手术室事故发生率,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还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强手术成功率,降低医疗纠纷差错发生率。所以在手术室的安全管理中,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是可起到重要作用的,应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李论,金仲品.严格实施手术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关键[J].当代医学,2011,17(22):12-13.
【关键词】综合护理;安全管理模式;骨科患者;患者满意度;护理治疗;护理差错
护理安全是指在护理操作的整个实施的过程中,病人未出现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包括机体功能或器质、心理的损害以及各种缺陷、甚至发生死亡[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迅速,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对护理的要求也逐渐加强。笔者现将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分析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分别抽取2011年度与2012年度骨科治疗的患者120例进行分析讨论,对照组2011年度的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在10-77岁,平均年龄在(38.29±3.76)岁,病房内护士为23名,年龄在20-43岁,平均年龄为(30.65±3.52)岁,其中学历为中专的护士有5名,大专学历的护士15名,本科学历的护士3名,职称护士15名,护师7名,主管护师1名。观察组2012年度抽取的12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在11-76岁,平均年龄在(37.29±3.66)岁。病房内护士有24名,年龄在20-44岁,平均年龄在(30.78±3.67)岁,其中学历为中专的护士有6名,大专学历的护士14名,本科学历的护士4名,职称:护士15名,护师8名,主管护师1名。两组进行比较无论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手术方式、住院时间以及疾病程度,还是护士的年龄、职称、工作技术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1.2护理安全管理
1.2.1护理安全管理方法由院领导护理部建立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分层管理模式。①护理部制定护理安全管理模式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由上级院领导对护理部进行考核。②护士长负责本科室护理安全管理的全面工作,并由护理部对护士长进行护理管理的全面考核。③由护士执行护理安全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加强安全教育的培训,树立护士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实施患者安全管理标准,营造安全文化的氛围。遵守护理分级管理制度、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制度、护理质量考核制度,并在安全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标示的使用。。因此从环境设施到风险因素的防范,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高效的护理行为。护士长建立起以安全管理为基础,减少医疗事件的发生为核心,提高护理质量的护理模式。护士考核内容包括护理工作量、文明素质、护理质量等方面。
1.3考核标准进行统一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评价标准。对各项护理安全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根据评分进行最终比较。考核评价指标以优秀为主(分数在90分以上者)。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两个时间段的临床护理影响分析,其中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护士考核优秀率、护理质量以及护理差错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讨论
本组研究中,证明我院实施护理安全综合量化管理模式的骨科住院病房的实施情况与未实施前做比较,结果护士考核优秀率与护理安全较实施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开展综合护理安全管理,动员骨科全体护士、转变原有的护理观念,使护理人员护理目的,主动加强自身专科技能的学习。护理管理中弹性排班提供无缝隙护理服务,增强了薄弱环节的护理人力,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我院实施综合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仅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也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患者满意度大大上升。综合量化管理模式的分级管理能促进此模式的实施,使其达到最好的预期效果。分级管理能多方位、多层次的发挥不同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业务水平能力,对于提高护理安全质量,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红芳,李想.护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896-4900.
[2]王茹,冯百玲.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