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气自动化专业概述范例

2023-09-03 来源:客趣旅游网

电气自动化专业概述范文1

【关键词】 课程体系 优化改革 特色思考

电气自动化技术对新型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供配电系统、计算机测控系统、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机电设备销售、安装及维护、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及维护等。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的不足

传统的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一般针对电工电子及继电控制等,并明显偏重电气控制。而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交叉融合,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等高度结合以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化与智能化。还有目前开设的一些课程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如 《自动控制原理》等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基础方面的课程, 课程内容除了一些有关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外,其课程中所讲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装置与器件,大多数都与当前工业现场使用的新型技术、装置等脱节。目前许多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的教学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电气自动化课程和内容常常只是根据本校的场地、设备、考证要求、教师素质来开设,教学内容多呈散乱的低水平状态,难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随着生产设备科技含量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新兴行业不断出现,电气自动化专业要保持其自身的特点,必须强化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改革。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来开设的电气自动化基础课程基础上,将当前通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如将 PLC技术或变频技术穿插到电机控制、继电器控制等技术中,以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不足的问题。二是单独开设自动控制原理、PLC、自动检测、单片机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业网络、组态技术、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要求我们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经过调研和实践论证,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自动化领域应用广泛的新技术课程。如:“变频器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EDA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组态软件”等课程。同时,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将《C语言》与《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两门课程合并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如将《工厂常用电气设备》与《电机与拖动》这两门课程合并为《电机及电气控制》;将应用相对较少的“工厂供电”的内容进行整理更名为“供配电技术”,同时把该门课程变为企业课程,让授课内容更贴近生产一线等。

三、新课程体系的特色思考

1. 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综合性,体现其现代性与应用性

新构建的电气自动化课程内容应该以基础技术为主,兼顾技术的综合性,它是新构课程内容整合的一个重要原则。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要想在课程体系中实时反映最新的技术,无论从设备、师资和教学资料等方面,都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课程的先进性不完全等同于技术的先进性。但是,教学内容的遴选应该是当前较普遍应用的技术,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整合进教学中来 。如触摸屏,人机界面技术,组态网等。

2.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技能训练

整合后的新课程体系应注重实训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训环节,提高实践技能。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电力电子、电器产品装配及维修)、计算机应用能力(单片机技术、电子EDA技术、电气 CAD、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能力 (自动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 训练。完善实训条件,独立完成技能实训,同时加强对实训过程的指导和管理,真正建立起适应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建设能否达到目的,关键在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鼓励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进修学习,提高学历 、学位和专业实践技能,同时从其他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聘请理论新、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高职高专在实践教学中,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在分析、预测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基础上,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不断的优化与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把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突出强调职业岗位针对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卢小锦.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1(30).

电气自动化专业概述范文2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体系 教学资源库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自2004年设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高技能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推广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重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组成建设团队,围绕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岗位和维护维修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学习单元,融合学校和企业教学资源,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学团队的合作与分工,融“教、学、做”为一体,工学结合,形成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学院内部监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社会评价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修正、完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2课程建设

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制订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引入岗位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开发课程标准,建设了与全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1.3教学资源库建设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了多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技能水平考核,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编写充分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特色教材和技能测试题库。

1.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解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采用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紧抓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2.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双方共赢的原则,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机制,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

2.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理念及运作方式,引进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合作项目年度效益评价机制,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校企优势互补)、运行机制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基地功能多样化。学生在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目前建成校内实训基地达到20余个,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学生进行专业技能集训,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从而具备校外顶岗实习能力。

2.2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强化生产性实训

近年来,电子电气工程系在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仅通过“订单式”培养建立了稳定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也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了高压控制实验室、电子产品制作等生产性实训室。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实现“实训与生产相结合”、“教学与技术开发相结合”、“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通过现场教学与现场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生产的互动,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达到22个,保证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3.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培养、聘请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工作锻炼、承担项目开发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获得高级维修电工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水平证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工作思路,充分考虑兼职教师的工作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管理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选为山东省教学团队。

4. 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校企共管机制,实现实习岗位对口、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做到:一个目标、四个落实、六个到位。一个目标: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达到100%。四个落实:顶岗实习单位落实、企业指导教师落实、考核标准落实、实习经费落实。六个到位:顶岗实习全过程管理到位、学生顶岗实习到位、教师指导到位、顶岗实习课堂建设到位、考评跟踪到位,经费支撑到位。逐步建立起校企联动、分工协作、共同考核、证书管理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

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改革和实施,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有了很大改善,培养出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建设成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门国家级2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教学团队。同时毕业生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技能过硬而受到社会广泛欢迎,部分学生很快成为企业业务骨干,深得企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7]12号).

[3]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2年第12期.

[4] 吕鑫祥.新形势下对技术型人才的重新审视[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2,(3).

[5] 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石伟平,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2,(1).

[7] 王成方.对高职教育中技能培养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8] 丁继安,吴建设.高职学生应用能力特征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8).

电气自动化专业概述范文3

一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队伍

该项目具有能力较强的研究队伍,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掌握教学规律和授课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并具有多项研究成果。课题组老师均担任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有着较深的认识,这些都有利于课题开展。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老师,都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经历过其他课题的研究,并且针对所研究的课题,他们大多数人有相关的研究经验,有数篇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其次,实施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的老师,专任教师中同时具有技师资格证和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双师”素质教师占100%。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历5年以上的占50%。研究队伍的构成,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正常进行和实现预期目标。

二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过程按照“调研、方案设计、实践、成果”研究方案进行。第一阶段为初步研究阶段。研究教育部高职教育教学纲领文件;开展职业岗位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人才需求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整理出人才需求调查报告。第二阶段为人才培养方案拟定阶段。根据前一段的工作总结,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并进一步优化;拟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成果形式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相应课程的课程标准。第三阶段为实践与修订阶段,通过三年人才培养改革实施实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设核心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第四阶段为形成成果阶段。完善并形成最终“基于就业导向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交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批;确定教学条件建设方案;完成研究报告;并建成电气自动化专业院级、省级精品课程。

三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方法

该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采用由外到内、由宏观到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运用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检索法、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方案研究工作。在具体操作上,以学校开设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班级为研究对象,进行循环招生、循环教学、循环试验,在实践中构建和完善符合岗位要求、满足就业竞争力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内容

该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取向调查分析

针对京津冀、山东省内、长三角经济带的多个厂家和参与各个工作岗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做了大量调查,得出调查结论,明确人才培养改革的紧迫性。

2 基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对所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的职业领域和主要就业岗位群,最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较强的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从事自动化产品的电气系统安装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维护、自动化工程设备升级改造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 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过程采用六步法完成:(1)通过市场需求调研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2)通过岗位分析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3)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4)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应具备的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5)通过职业能力分析确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6)最后完成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即从教学内容归纳出课程体系。

在构建时,组织专业教师、企业的一线专家等组成分析小组,在课程设计专家的指导下,引入创新教育理论,采用能力/素质分析的方法,根据能力解析表和专业教学目标,提出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考核评价标准,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最终确定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成包含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群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模块、选修模块(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模块、专业集中实践模块等,构建了“三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

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寓于课程体系全过程来实现。

4 开发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做、学、教一体化”教学

在教学团队指导下,采取边开发边实践再反馈的思路,开发一体化课程。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按照图1的方法进行分阶段教学。制定了合理的一体化学习效果评价方案,加强过程性评价。

五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与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从改革研究到最终方案实施,已经经历了五届毕业生,从企业的反馈到毕业生的评价,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企业的认可度都非常好。其成效具体表现在:第一,形成了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企业需求密切衔接的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提升了高职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好评率。第三,建立了以符合企业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第四,构建了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第五,建设了院级、省级精品课程群。第六,打造了一批高水准的师资团队。

1 参与人员广泛是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成功的保证

在人才的培养的各各环节,除了优秀专职教师的倾心付出,学院还聘请、引进了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师和一线的技术人员。这一点上突破了原来只是聘请企业专家的做法,而是通过更广泛的人员的参与,更加真实地了解了企业岗位的设置、人才需求、人才类型等许多的信息。

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综合改革,先后与包括亚太集团、皇明集团等多家公司签定了共建协议,投资上千万元,在实验实习、毕业生就业、科技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建设了设备先进、能满足教学、科研、实习等需要的实训基地。该项目已经运作两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建成的省级精品课程群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重要成果

构建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院级、省级精品课程,是课题组及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初期目标,而在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最终也实现了这一目标。精品课程的建设,完善了专业课程资源,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施的重要依据。

5 以大赛为抓手,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是创新途径

教学团队的成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如山东大学生机电创新设计大赛、山东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职业技能比赛等,这些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这些竞赛用到了许多的工程和企业常用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六 结语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教学中去,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确定了指导方向,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相关专业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波,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

索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电气自动化专业概述范文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发展;应用

作为高科技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是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需求日益加大,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背景下更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它的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密切相关。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钢铁行业中,是一个创造性的盛举,因为它不但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更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经济性,有利的保护了资源,节约能源。此技术使钢铁企业原本落后的生产力,提升到科技与创新的新阶段。

1、电气自动化概述

电气自动化,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自动化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制造业、钢铁冶金业、采矿业等,可以说电气自动化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会涉及到。不论是小零件的设计应用,还是卫星火箭的控制系统,都离不开电气自动化。它通常结合于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操作、自动控制程序、电力电子技术手段、信息处理方法、研制开发系统和经济管理方面。在我国,电气自动化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虽然进行了改革,但也没影响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反而是范围更加的扩大,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目前,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保证着各个领域中生产流程的顺畅进行。

2、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快速的今天,电气自动化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另一个理念,即电气自动化系统。

电气自动化系统作为一个统一化的平台,它包括了自动化项目的各个周期,从设计、实施、测试、开机运行到维护等环节。根据用户的需求,应用PLC进行设计,然后通过互联网技术对现场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保证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顺畅。这样既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更方便了电气自动化系统和生产系统、办公系统的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主流市场都是以PC为基础的人机界面,这样的控制系统能更灵活地进行人机处理和维护;一般的现场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也就是将中央控制器、PLC的CPU、监视系统、远程的监控点、变频器等设备连接起来,将输入输出的信号及大量的信息传输到中央控制器上,达到更好的监测效果。

目前的电气自动化已经有了自身的标准,使电气自动化日趋国际化、高效化。这个标准是随着OPC技术的出现,在编程技术上颁布的IEC61131标准。它的实行,让全球的PLC生产商统一成标准的编程语言和语法。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以及嫁接改造的完成,电气自动化也成为现代设备控制和工艺过程控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从生产线的连续生产工艺控制,到单机生产控制,从单个工艺指标的检测到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PLC、DCS、FCS、工控机等电气自动化技术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3、我国钢铁企业中电气自动化的具体应用

在钢铁企业中,从小的电气元件到大的机器设备,都离不开电气自动化技术,组成了独有的钢铁自动化系统。它的功能和性能随着各方面的技术的提高,也在不断的完善、增强和发展中。下面就一些重要的内容做以介绍:

3.1电气元件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中,一些电气元件应用范围极广。这些电气元件包括:高压断路器、继电器、传感器、变频器等,它们不但应用于生产工序中,还应用在检测方面:(1)高压断路器由高压负荷开关和高压隔离开关组成,这两个开关的配合,能够切断正常负荷的电流,也能承受短路电流,并能形成自动跳闸,保证电路和设备的安全检修,电源断开后,能进行绝缘下的检测,找出故障,保障了人身安全;(2)继电器是实质上是一种在电路中起着自动控制、安全调节、转换并保护电路的用小电流控制大电流的自动开关,它有着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一旦出现故障,可以通过自动化控制装置快速切除故障部分,达到防止事故扩大的目的,不仅系统能可靠运行,也保证供电的连续性;(3)传感器是一种将所需检测的数据变换成方便计算的物理量的转换类电气件。它的类型多样,有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4)变频器是一种改变电源频率的控制装置,基本采用交流转换成直流,再转换成交流的方式。变频器在锅炉中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有变频补水设备、变频控制设备、变频调节系统、变频调速系统。

3.2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的应用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具有可靠性高,编程方便,易于操作,运行环境要求低,与设备连接方便的优点,所以在钢铁企业中受到欢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主要应用在铁水脱硫处理、连铸工序、转炉的加料和卸料、吹氧、出碴、除尘、水循环等流程中,完成各环节的自动控制,进而提高炼钢的质量,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能源,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3.3各种检测中应用到的电气自动化

因钢铁行业对出钢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对检测及检验过程要求也格外严谨。采用自动化手段,可以从原料的选择到质量的监控,都能步步把关,做到质量为生产的第一生命线。

。这样对生产的环境就要进行严格的检测,针对生产中排放到空气中的燃气是否含有带毒的灰尘或是粉末,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是否会泄露,导致危害工人的生命安全以及造成空气的污染等,针对此情况的自动化检测程序包括:粉尘在排放过程中成分的检测,炉料中GAS含量检测,回收率检测,加热过程中废气成分检测等。经过这么多道针对废气及排放量的检测,以求降低空气污染的可能性,使各方面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人工检测存在一定的误差,并且效率低,对检测有着局限性。所以应用自动化的检测技术,在很多环节上做到了精准、精确。比如对轧钢过程中对铸件的尺寸的测量,应用到了红外温度测试仪器,利用红外线将铸件的数据直接扫描并显现成像,减少了误差。铸件表面和内部缺陷的检测,也涉及到电气自动化,可以将一些肉眼看不见的瑕疵检测出来,提高了成品率。此类的技术还有:平整度检测、表面覆盖度检测、表面缺陷检测等。

在生产中,电气自动化的技术不局限于此,在这里不能进行详细的论述。总之,电气自动化在钢铁生产的各个环节得以充分地利用,为钢铁企业创造了更高的价值。

电气自动化专业概述范文5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电气自动化概述

电气自动化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简称,电气自动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电子技术对电气运行实现的自动化控制,它通过集成系统,实现对电力系统进行维护和应用。目前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它应用的范围已经伸展到各个行业,从小到一个开关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其身影。电气自动化领域对高水平的人才需求影响很大。电气自动化主要从事的是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科研开发等领域。一般来说,电气自动化在控制系统和操作应用时,会对准确的数值进行记录,从而将量变和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相结合,促进控制设备的重大发展。

二、电气自动化的现状

(一)平台开放式的发展

OPC技术的出现,IEC61131的颁布,以及微软的窗口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未来的电气技术的结合,计算机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IEC61131标准使得编程的标准实现标准化。同时IEC61131重新定义了它的语法及意义,因此,这也意味着不会出现其他的标准方言。当前,IEC61131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比啊阻焊,且被各大控制系统的厂商广泛的采纳和应用。

窗口平台是事实上的工控标准平台,微软技术已经成为工业控制的标准平台和规范。现如今PC以及网络技术在商业和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普及。在电气自动化的领域内,PC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主流。此外,在控制层采用的窗口作为操作系统平台的好处就是易于使用和维护。

(二)信息技术和电气工业的自动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电气自动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由于市场的需求不断的增大,所以来说,市场的需求促进电气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融合。信息技术在对工业世界领域内的渗透主要来自两个不同的独立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能够扩展到自动化的设备、机器和系统中,二是企业的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对产生过程中进行实时的存取。同时,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设计思想

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中的设计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集中监控方法、远程监控方法、现场总线控制方法、集中监控方法最常见,其优点则是运行和维护都较方便。在且对日常维护要求较低,并且系统设计也比较容易。但是该控制方法把各项的系统功能都集中在一个处理器中,因而处理器的任务艰巨,并且其速度也受到较大的影响。远程控制方法的优点是灵活性、可靠性,能够帮助节省一定数量的电缆、安装费和组装材料等,但是该方式只是适合检测小系统。现场总线的控制方法其优点可以使得系统的设计具有更加的针对性,并且具有远程控制方式的优点,对于不同的间隔有不同的功能,并且可以根据间隔的情况进行设计。

四、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电气自动化的新局面必须深入的贯彻到中国转型的过程中,应该贯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新的中心思想。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应该为中国的企业寻求一个新的健康发展的道路。电气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是电气自动化的分布式、开放化和信息化。电气自动化的分布式能够确保各个模块独立工作;开放化的结构能够使得系统同外部整个网络相连接;信息化能够使得系统信息本身处理相关的信息能力。同时,电气自动化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而实现网络自动化和控制一体化。

(一)统一监控

对未来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来说,为了满足用户的方便,便于用户管理,实现设备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进而实现网络自动化和管理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应该以现有的系统为基础,对这些系统实现统一的监控。统一的监控能够减少时间和费用,并且对于维护的部分来说也更易操作。

(二)总线监控

总线监控能够推动电气自动化的进程,总线监控能够使得组态灵活多变,成本低廉,进行安装时节约费用,它集众多的优点于一身,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总线监控能够减少资金的投入并且缩短安装时所耗费的时间。应用总线技术能够为设备信息和生产信息提供通信平台,广泛应用自动化领域。

(三)计算机监控技术

计算机的监控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监控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设备与网络的结合,同时也实现了自动化和管控整体化的过程。在电气自动化的过程中,计算机监控技术能够有效地对系统进行维护,并且还能够准确的检查出哪些部分的系统出现问题,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能够避免人为的采用保护措施。

(四)网络结构的应用

网络结构的应用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无疑加速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进程。网络结构的建构实现了网络与网络的连接,网络结构它是实现自动化的重要条件。网络结构中存在网络配置、数据管理等相关的功能,并且网络结构也为电气自动化的进程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而近些年来,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电气自动化技术。因此,电气信息化技术在国家生产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应该寻求一条健康的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应该总结近些年电子自动化发展的经验教训,转变发展理念,把新时代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电气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以期实现电气信息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马巍.浅谈电气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

电气自动化专业概述范文6

关键词: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工业电气自动化是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自动化系统的发展与进步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前提,需要技术攻坚人员能够全面提高自动化研发主观能动性,强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进一步研发与完善,并从各方面给予强化,以更好的服务于工业建设,为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为实现经济建设的国际化提供最为有效的科技保障。

一、电气工业自动化系统概述

信息技术对工业世界的渗透来自于两个独立的方向:一方面是从管理层纵向的渗透。企业的业务数据处理系统要对当前生产过程的数据进行实时的存取;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横向扩展到自动化的设备、机器和系统中。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产品所有的层面,不仅包括控制器和仪表,而且包括传感器和执行器。标准的浏览器可以存取企业的财务、人事等管理数据,可为企业管理层所利用,也可以对当前生产过程的动态画面进行监控,在第一时间了解最全面和准确的生产信息。。

在保持产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我们中国的企业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寻找一条更为健康,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因为工业自动化企业,惟有不停地吸收高技术的新营养,方可为开创工业自动化的新局面添加全新的动力。

二、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现状

现代的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电气设备,分别安装在各配电室以及电机的控制中心部位, 它们的配件数量多的,执行的信息处理任务庞大,在一般情况下,工业电气设备系统的配件如果一旦损坏,维修工作比较复杂。通常都希望关键的设备可以在正常的操作运行状态下。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备构造机构本身具有联锁逻辑比较简单、操作机构复杂的特点,而控制方式也主要是应用在工业的电系统之中,其主要设备监控是需要接入DCS 系统,如果在应用中使用两台系统一起运行,那么一台系统的检修,就不会影响另一台系统的运行,因此,需要考虑两台机组DCS 电气控制的模式,这样就保证了控制的稳定性。

除了要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还要确保系统在运行时各种数据处理和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同时提出相应的应急措施, 确保电气系统可以在最好的状态下运行。

三、我国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前景

大力发展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自动化生产技术方面的差距,而且可以通过我国对工业电气自动化的自主研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更大的推动作用。

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主要是结合现代高科技革命的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使工业电气自动化在计算机网络的操作之下,实现各个运行部分的紧密配合,实现操作的一体化。这样的一体化技术,可以使机器操作变得更加流畅,是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要将电气自动化的网络连接,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 就要在网络中建立起独立的网络,实现把安全危险分散,促进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信息化就是实现设备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网络自动化和管控一体化。如今,已经到了开创电气自动化的新时代,如何实现自主研发,是未来电气自动化发展的目标。

四、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

所谓其发展,也就是说系统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于现代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实现网络、操作一体化。也就是说,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实现各部分有序的工作,使得工作机体更加流畅与和谐。

Windows正成为事实上的工控标准平台。微软的技术如Windows NT、Wind0WS CE 和Internet Explore 已经正在成为工业控制的标准平台、语言和规范。PC 和网络技术已经在商业和企业管理中得到普及。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基于PC的人机界面已经成为主流,更多的用户基于对PC的控制系统以其灵活性和易于集成的特点所大量的采纳。Windows易于使用和维护以及与办公平台简单的集成,这就是控制层采用其作为操作系统平台的好处。

五、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策略

1、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平台

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首先要采用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这个相对统一的开放平台对于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意义重大。利用该平台可以实现自动化运作的模式,在实施和测试等每一个环节的运行中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利用该平台设计的自动化系统,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设备的损耗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该平台还应满足客户的另一个重要需求,即开发平立于最终的运行平台。 NT的软件PLC、嵌入式NT系统还是基于Windows CE的控制系统中,在这方面,基于PC的自动化产品满足了以上要求。

2、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与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对于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电气自动化系统而言,网络构建至关重要。整个网络的结构既要保证现场控制设备以及企业管理系统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还要与计算机的监控系统紧密配合。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对现场所运行的设备进行监督和控制。在进行系统网络规划时,无论选择与现场设备通讯的现场总线还是与上级计算机或办公系统通讯的以太网,所选择的网络产品必须能够保证从办公自动化环境到控制级直至元件级的整个系统范围内的通讯。而且,在整个网络中贯穿着集成的网络配置和编程、集成的数据管理以及集成的通讯等功能,即所谓的全集成自动化技术。

3、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与标准化的程序界面

成功的自动化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标准化的程序界面。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工作时间与成本费用的控制,还可以提高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流的快捷性。在与企业的MES系统、ERP系统连接时,基于PC平台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意义非同寻常。

这就是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真正魅力所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不仅能够实现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精准度的大幅改进,更能从根本上节约生产成本以及人工成本,让智能化办公成为可能。

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能够实现办公环境的标准化应用,计算机系统在电气化管理和系统的平台之间建立了一个连接,保证了不同程序之间的通讯和交流,这是未来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4、需要更专业的技术人才

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在安装和设计时,通常容易忽视对设备控制人员的职业培训。一些生产的厂商和系统工程单位在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安装运行以后,才重视对设备操作人员以及维修人员的岗位培训。电气自动化系统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就应当让未来操作这些设备的人员观察熟悉整个系统的安装流程,这样做能够加强他们对系统的深刻认知。加上经过正规的训练,设备的操控人员就会更加明白为何电气自动化系统会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安装。

结语:综上所述,伴随电气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我们相信,未来我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将更加快速,并更加充分的利用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优势作用,以更好的推进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创新,为更好的实现我国工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而且随着电气自动化设备的不断研发,电气自动化事业也将不断的迈向新台阶,并充分发挥其无以伦比的自动化技术优势,为真正实现我国工业建设的智能化、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广文,李修伟.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3).

[2] 邓范伟.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发展现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7).

[3] 郭维.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及策略[J].机电信息,2011,(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