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范例

2023-11-21 来源:客趣旅游网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 色彩教学 色彩运用能力 教学

一、重视学生对的感受

在接受小学教育之前,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色彩训练和学习,因此对于色彩的感受大多为本能的认识。这些认识大部分和他们的生活经历,以及人类原始记忆有着一定的关系。学生在对色彩没有认识的基础上,往往他们的感受来得更直接、更感性,这是成人无法比拟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画出来,完完全全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这才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教学。

。学生给了我很多意外的答案,如花朵上的颜色,不仅说出了花朵身上的颜色,还给出了花瓣尖端部分的颜色,这是成人都很难观察和感受到的。

二、色彩传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色彩的基础知识相当丰富,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重视知识点的内容结构,采取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手段,从而让他们在了解的前提下,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如在《三原色三间色》一课中,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几句话就概括了,如果平淡无味地直接告诉学生,其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对它肯定不会形成具体的印象,更谈不上理解。这节课上,学生认识到了原色调配间色的过程,明白了原色和间色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效果还算理想。在随后作业中,问题逐步出现了,很多学生面对水粉颜料感到盲然,经常忘记如何调配,或者根本想不到调配颜色进行绘制,往往直接用颜料中已有的间色绘画。这就没有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只让学生知道这些色彩的知识,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动手运用它,进而熟练掌握它。

。2.现在美术课堂教学日渐依赖多媒体设备,教师在课件制作方面下足了工夫,但是在精美的、煞费苦心的课件背后,教师是否真正了解它带来的效果呢?就本节课而言,第一次课,我觉得过多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没有实际感受到色彩活跃在纸上的魅力。在第二次教学中,我适时改变了教学思维,将美术课堂还原到最原始的状态,就像工艺师傅手把手教徒弟一样,我一边做一边讲解,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体会到了纸上艺术的魔力,更直观地了解了相关知识。。本节课中我在学生动手调色的过程中,不断巡回指导学生,每每有不懂和不明白的地方,我都及时解答,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不把问题留到课后,做到当堂课的问题当堂课解决,让学生充分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对绘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站在学生视角,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三、提高学生运用色彩的能力

在目前色彩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和技法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导致实际运用中表现不佳,浮于理论层面。色彩教学在传授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法的同时,教师更应该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法,以便提高学生对色彩的应用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呢?

1.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

在《画性格》一课中,我大胆将课堂放手给学生。首先,我让四个组长自主讨论每个小组成员的性格特征,然后让组长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接着我让他们根据记录下来的内容,用色彩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性格特征。在这之前,我并未讲过每种色彩表达的性格特征,所以学生脑中没有固有理论知识的束缚,很多都是发自内心的对色彩的感受,以及互相讨论交流出来的结果。比如,很多学生都认同“红色”代表“爆性格”,“蓝色”代表“文静性格”等。这些结论与书本上传授的知识相似,但是这是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发现学习而来的,更深刻,并且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2.利用好范画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小学美术 核心素养 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57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各种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美术课程,其价值主要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创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那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创设有效情境,提升学生识图能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教材纲要和教学实际情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如,在三年级《魔幻的颜色》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认识并运用三原色和三间色,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色彩知识学习及相关的调色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心情,更好地享受绘画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美术素养。

二、巧妙应用教学技巧,增强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高年段的美术教学中,都会渗透一些基本的美术基础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论性太强的技能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巧妙运用一些教学技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将这些技能由难变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轻松掌握。

例如,在《主次分明的构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绘画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拼图或添画的方法将画面中的主体放在显眼、重要的位置上,还可以搭配上动画课件的巧妙运用,将构图知识进行生动化、形象化。。通过不同角度的演示,让学生看到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构图,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构图方式。画面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不断地将抽象的知识概念变成具体、客观的可视现象。

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技巧,整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美术教学内容安排得生动、有趣、形象,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表现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评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不断提升。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还是在学生的作品展示中,教师都应该及时地给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自身的存在感,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创作热情。同时,教师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思考,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美术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大部分客观的事物都能够成为学生进行描绘的对象。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要有针对性,不要流于形式,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而积极的审美观。如在《染纸》的教学中,学生对宣纸的特殊浸染效果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调一调。教师对学生这一热情行为应给予肯定,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操作平台,适当地给予指导,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动手尝试,从而积极自主学习新知识,更好地完善自身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素养。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范文3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模式传统陈旧,缺乏针对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因而,要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突出师范性。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主要渠道。其培养的人才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新课改实施后,对美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却仍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的方向,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要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一、缺少师范性的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多数高师院校仍套用美院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视学科课程,尤其是其中的技法类课程,这类课程占总学时量的80%以上;而教学论、教学法和教育实践等课程仅占总课量的5%左右。教育实习一般为4周~8周,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重技法轻理论,重专业(美术)轻职业(教师),缺少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很难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是学科课程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绘画技能的培训,缺少画理分析,更缺少学生评价环节。美术史论课的教学也多是教师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当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时就很难适应。三是不重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两字训练、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课件制作等。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如何突出师范性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要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1.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调整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势在必行。一是减少部分绘画技法课的开设时间,转变教学观念与要求。如删减素描课教学的部分内容,改变纯光影素描的训练要求,以线和结构素描训练为主。。如增开“儿童画欣赏与创作”、“手工制作”、“色彩创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与评述”等课程。三是在选修课中,增开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赏析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在课堂:一是在技法课教学中增加绘画常识内容。如构图、透视、解剖、色彩常识等。二是增加优秀作品赏析。优秀作品包括中外名作和优秀学生作品,目的是通过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三是增加学生的评述环节。。这样,一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变机械、被动学习为理解性、主动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是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口头表达能力。面对评述对象要想评述好,学生必须事前有所准备。同时,学生在评述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以提高,为学生将来适应教师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视教育实践,丰富实践内涵

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先教育见习,了解中小学的教学情况,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师的美术教育实习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一次性实习,时间一般为4至8周。这种“晴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来说,很难起到培养教育实际能力的作用,只能算是一次简短的基础教育考察。我们应参考和借鉴其它国家教育实习的有益经验,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改革过去单一的一次性的实习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渐进式的教育实践方式,统筹安排教育实践。同时,丰富教育实践内涵。高师教育实践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重视教育见习、模拟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学校行政管理实习和课外、校外教育实习等,从而改革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现状。使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阶段式目的实习等有机结合,各种实习相互交融,并通过不同的教育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各校也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性质、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以及学生特点,开发有本校特色的实习形式。

4.加强对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板书、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等。近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两字一话”等传统教学基本功方面,能力很不如人意,让很多人感叹“今不如昔”。如多数青年教师板书较差,部分青年教师乡音较重,说不好普通话,这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高师教育专业要重视对师范生基本功的训练,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就应有序安排,精心组织,辅导训练,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基本功展示和比赛,加强基本功训练。此外,更要加强现代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信息收集与处理、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课程开发等。使得我们培养的未来的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下的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使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在局部把握审美的要求,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从心灵上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高师美教教育专业只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89]教社科字003号.1989.

[2]刘丹.浅析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范文4

儿童画表现的是儿童的思维方式,成人认识世界是凭着理性,而孩子则凭着想象。我认为评价学生绘画作品首先要肯定和鼓励,用孩子的眼光去欣赏它,赞赏其中点点滴滴的创造,不追求画面的完美,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给孩子前进的力量,推进他的创造性活动。其次,要寻找发现学生画中独特的想象力,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应鼓励孩子以说画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作品,共同挖掘作品的独特魅力,孩子们的画有内容想象、色彩想象、形象想象,而且联想方式也不同。如在画小鸟时联想到鸟的一家,画鱼时联想到海底世界,还有科学幻想,奇思妙想,如海底怪鱼长出翅膀飞上蓝天,恐龙复活统治地球,汽车能上天入地等等。我们应从这些想象入手,抓住点滴不同,给予特别的鼓励和赞叹。

如何把学生引入美术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应该是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其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大课题。美术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是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小学生绘画是学生运用色彩、线条、结构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反映自身生活的一种形式,也是小学生认识美,表现美的重要形式。辅导学生绘画是要让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并为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在绘画活动中体验愉快的情感。特别是创造才能得到锻炼。如果辅导老师在学生期间教授“技法,技巧”这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的绘画变成一张张概念的作品、这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水平。学生在发育时判断能力较弱,手腕,手指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眼、脑、手三者的配合不完全协调,其绘画基本处于涂鸦阶段。他们的作品在成人看来毫无章法,但这恰恰是他们纯真心的显露。小学生绘画的主要特点就是重兴趣,意趣,在某种程度上舍弃形似,造型上多用夸张,变形手法,由于他们的身心特点所决定,他们看到的东西决不是画面上所表现的东西。在小学阶段教师注重教一些绘画上的技法和技巧这无疑是拔苗助长,过于注重技巧,以像与不像作为评价学生美术作品的标准会使得小学生因为老是体验不到成功与满足的愉悦而对绘画失去信心,所以我们教师在辅导中应多加引导,善于发现,而不能光教技法技巧。在小学初期阶段要以多种美术游戏形式来吸引他们,让孩子们感受到美术活动的快乐,培养其兴趣。

小学美术教学的设计要以尊重学生心智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训练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培养思维能力为目的,并向学生渗透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教育。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与锻炼小学生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对艺术的真善美的鉴赏能力、对形象的记忆能力,以及对构思的想象能力,从而获得对生活的艺术再创造与表现的能力。小学生普遍喜欢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明快的色调。色彩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对比感受。由于儿童对颜色具有强烈的心理对比感,所以画起画来或大红、或大绿、或深蓝、或凝黑,不拘一格,参差错杂。这是儿童由颜色对比产生的夸张感受的表现。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认识颜色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辨别能力,在掌握色彩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调色的技能,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观察美、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

六岁以上的儿童大脑重量已经非常接进成人的脑重了,他们对周围的生活观察越来越细致。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取代了意识动作思维,而占据主导地位。这时的儿童,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活动,他们的思维活动中概括性增强了,灵活性也更大了。这也促使儿童有了独立满足自己需要的意向,他们需要画自己的画。所以教师要尊重小学生,充分运用他们的全部感官和大脑,去面对要画的内容。小学生画画要借助写生、临摹、速写、默写等绘画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但是,如果把这些方法作为唯一的训练手段,会使学生养成很多弊病,会助长小学生的依赖性,造成不对照实物或图象就不能作画的恶果。因此,必须辅以默写及其他绘画方式的练习,以巩固提高孩子的形象记忆能力,不断积累众多的生活感受。使小学生形成概念、尝试练习逐步形成对绘画的正确思维方向,并将之纳入学生绘画写生的知识体系。在掌握学习方法,探索学习规律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绘画知识向写生能力转化,使他们体验美、接受美、联想美、塑造美。

小学生绘画的内容有命题画、意愿画、装饰画和欣赏绘画。命题画就是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绘画练习.意愿画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由确定内容的绘画。装饰画是以花纹装饰某个物体的绘画,这种画的构图要求有一定规律,整齐、对称和有节奏,体现出图案的美。欣赏绘画就是让学生学会看内容健康、形式优美的画。小学生的命题画和意愿画应交替着画。装饰画可以使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方位,如几何形体的中心、角隅和边缘,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画画的计划性,培养他们的空间几何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欣赏绘画揭示给学生一个道理:美术作品无唯一标准、无固定画法 。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从个人情感体验出发,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掌握自己的学习规律。使学生朝不同方向思考,不拘泥于一条途径。美术教学中的迁移拓展知识不仅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应用,而且有利于课后知识的延伸。如欣赏艺术大师们在写生基础上创作的艺术作品。其中有不同手法的头像作品:线面结合的写实作品、夸张变形的卡通作品、简练概括的简笔画作品;有不同材料制作的作品:浮雕肖像作品、版画肖像作品等。孩子的各种基本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抓住了多种思维的迁移,那么,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自然也会同时得到提高。要想培养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没有高水平的基本能力做后盾是根本不可能的。通过学生的美术创作,学生的基本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提高,这就是思维训练的教育性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美术教学对于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个小学生不喜欢美术。因此美术教学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术教学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艺术思维才能、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而且提高了小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对事物美丑的识别力、对美的事物的创造力,以及提高了小学生的审美思维素养和综合思维素质。所以,小学美术教学与思维训练的研究也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研究,对完善小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艺术可以教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关于艺术教育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他还提到了一则《癞蛤蟆的诅咒》寓言。从而论证了他的关于艺术技巧的不可传承思想。他认为:人类的心灵主要有两个方面组成:理智与直觉。直觉是人类的天性,儿童的直觉远远超越了成人的直觉,因为成人往往会被经验、理性的感知所束缚,新掌握的技巧往往会脱离意识的控制,成为第二天性。笔者认为: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言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你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儿童画是儿童特有的一种语言,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是儿童与我们交流的工具。我们要努力去理解并认识其意义,革新内容;从过程入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画家,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总之,儿童美术教育只有从儿童特点出发,真正实现审美、认识、教育(包括智力、情感等因素)三者并举的功能,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美术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出现的三种情况却不容乐观。其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陪衬和摆设,学校没有充足的教学设备。美术课只起点缀作用,可有可无。其二、名义上是兴趣小组或美术特色班,实为应试教学。其三、把美术教育作为纯绘画性的技能训练,用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 结合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开展一些较为理性的探索、创造性写实技法训练,也是相对可行的。当然,我们反对那种把美术教育作为纯绘画性的技能训练,用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的做法。正如本人上面所述,由于学校没有充足的教学设备,结合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开展一些较为理性的美术技法训练这一构想,在目前大多数学校中依然得不到实施,因而也导致多数爱好美术的少年儿童,由此失去张扬个性发展的机会,从而也埋没了众多具有绘画潜质的孩子。把美术教育作为纯绘画性的技能训练,用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的做法,也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个人成长发展的可持续性造成了某种潜在意义上的伤害!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范文5

。。

1 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如何让学生喜爱这门课,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认为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因此,学生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激发其热爱美术的热情。应该给学生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这样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追击。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才能培养其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

2 创设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在小学教学中,美术课程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美术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从小就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审美观,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产生,轻松、愉悦的环境会使人产生良好的心情,好的心情就会带来绘画的灵感,必然就会画出优秀的作品。比如在教学《表情丰富的脸》一课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在音乐声中,通过一系列画面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氛围中,当学生被形态各异的表情深深吸引住时,调动了的积极性,激活了内在的兴奋点,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

3 扩大知识范围,增强想象的新颖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多姿的生活、丰富的知识浓缩入课堂中,运用相关挂图、各种电教媒体,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把生动形像的图像进一步丰富到学生的大脑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加工改造出各种新形象,促进他们想象力的发展。比如在教学《海洋生物》一课时,因为同学们很少有机会到神秘的海底世界去欣赏奇异瑰丽的海洋生物,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录像《神秘的海底世界》,色彩艳丽、姿态万千的海洋生很快就吸引了同学们的视线。他们深深陶醉在色彩斑斓的海洋世界里,这时,教师适时启发他们想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从中体验到美术的美,领略到美术所特有的丰富精神内涵[1]。

4 制定相应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小学生对于老师的评价是非常重视的,所以老师要有正确评价的艺术,前面提到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们所绘画的内容风格也会有不同,比如有粗犷的、有精细的、有生动的、有形象的、有想象的、有色彩单调的。这些作品都是学生的创造和真是想法,所以不论什么样的作品,老师都应该多鼓励和褒奖,在教师的正确评价下看到自己的进步,让他们在进步中巩固与培养兴趣。

5 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通过自己找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小学高年级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在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还要给学生提供一片绘画的蓝天,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正行,趣亦浓;课已止,趣犹存”,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正行,趣亦浓;课已止,趣犹存”,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不断发展。

小学美术课是小学课程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是提高学生审美观念,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美术环境等多种方式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只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减负增效,才能培养他们的美术兴趣。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艺术;全面发展;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66-01

美术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要以提高学生总体素质为目标,不能单纯地认为美术课仅仅是教学生绘画,教学生依葫芦画瓢,具体地说,美术课上,也要教书育人,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巧的训练,也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儿童天生对任何事都有兴趣,什么都想去学一学、做一做,模仿一下,从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涂鸦,然后随着认识的提高,技能的增加,年龄的增长,这些兴趣都会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美术的热情截然不同,对不同的学生,教师都要用心去感悟,从基础从学生的根本出发,让学生们的身心技能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1.备好学生、备好课

上好一堂课首先一点你对你所要教育的对象要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学生,年龄、生理、心理各有什么特点,有所了解,你才能上好这节课,低年级学生有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活泼好学,注意持久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概括水平处于概括事物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阶段,儿童早期的绘画是天真烂漫的,在他们的想象中,我们既看不到细节,也看不到透视变形,只看到一种原始的大概的外部形状,画出的东西飘忽不定,不能准确地到达应有的位置,但他们也能用他们所认识的方法表达出物体的样子来,因此,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上,不要刻意去叫学生什么,怎么画,而是让他们发挥想象力随便画。

要备好课,教师要教什么,在这节美术课上要教学生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教者心中要有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方面的技能,这就要备好课,例如:一年级的《春天的色彩》一课的教学,这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在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春天美丽的色彩,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春天大自然的美丽,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春天的美,我就把学生带到校园的小树林,花圃旁,让学生去观察草、花、树的色彩,再到公园里了解,蓝天、白云、小河、小路、绿树等,去找春天的色彩,加深对春天的认识,同时激起绘画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再通过对一些优秀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美。

2.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低年级学生在绘画创作时,开始不知该画什么,好似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这时你千万不要告诉学生什么东西怎么画,而是告诉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美的,让他们尽情的画,小学阶段不需要画出多好的素描、速写,而是培养好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是,创作画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发展智力开拓思维。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小学生不容易想象创造出富有自己想法的画面,这是他们长期模仿而产生的结果,下笔程式化,思维过程化,不是自己观察想象加工主动创造出来的画,而是不动脑筋的记忆结果,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动脑让学生去思维去想象,例如:通过投影录像示范画,出外写生,还有把绘画步骤编成儿歌活泼生动又容易记忆。调动小学生作画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表现所想反映的内容,使学生心情舒畅,激发创作欲望,并对他们的作品及时予以表扬,使他们增强创作信心。例如:在《古代城堡》的教学中,主要是要求大家巧想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来制作城堡,笔者不仅出示我示范的作品,而且利用废旧可乐瓶做成的成品让学生欣赏,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让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完成可以放在展台上让大家观赏,这样学生制作认真、积极,作品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极富创造性。

3.激发兴趣,兴趣是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轻松的课堂,能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让学生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低年级课堂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使用多种手段激发兴趣,给学生一种新奇有趣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1课堂激趣。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应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各个环节都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写文章一样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即为课堂教学有一个漂亮、吸引人的开头。好的导语,三言两语,扣人心弦,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来。"猪肚",即课中要像猪肚那样丰满结实,课堂节奏要有起有伏、引人入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要调控课堂气氛,要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交往互动。教学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幽默、生动、风趣、有磁性。英国学者罗素曾说过:"一切学科的本质上应从心志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能凝聚注意力,开发思维,使课堂鲜活起来。"豹尾",就是课堂结尾要像豹子的尾巴一样有后劲,既具有拓展学习兴趣和空间的功能,又能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3.2声像激趣。时代在发展,教学手段也要更新。声像激趣就是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集图、文、音、动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不可见为可见。。能创设赏心悦目的情景,再现有关场景,展示细微过程,刺激学生各种感观的参与,使单调、抽象的问题或事物趣味化、直观化。运用多媒体,手段新颖,学生耳目一新,兴趣盎然。同时,可以刺激学生远离网吧,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电脑在网上搜集资料,参与课件制作,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