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机构实习计划范例

2023-04-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教育机构实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立体化教学模式

),女,浙江宁波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翻译学。(上海 2014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60-02

纵观教育史,每一次教育传播媒体的革命势必引起轰轰烈烈的教育变革:专任教师带来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的第一次转型;文字的发明和普及推动了第二次教育革命;印刷术的发明迎来了第三次教育革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推动了第四次革命浪潮。信息技术引入英语课堂,也必将引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文件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这份纲领性文件提倡采取以网络化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鼓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大学英语教学朝个性化、自主式方向发展。这一新模式向传统“书本+粉笔”的单一授课模式提出了挑战,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我国各地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呈现了积极探索、成果林立的改革局面。本文在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并科学分析实践误区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配套教材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总结

1.成果一:教材媒质构成的革新。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自1986年问世以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多次予以修订和改编。新版本汲取以往教材的精华,推陈出新,不断改进。现选取2000年后出版的三套广泛使用的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配套媒质构成做出统计(如表1所示)。

2.成果二:教学技术效果的提升。自《课程要求》出台至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两大环节都运用了新型教育技术,使得“教”和“学”都体现出生动、清晰、便捷、互动等特点。。

3.阶段性成果总结。表1、表2显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相比,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确取得了不少进步,努力向《课程要求》所提出的“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要求迈进。新教材主要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信息化。。可见,教学技术信息化既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又是教学效果全面提升的硬件保障。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几大误区

1.误区一:立体式英语教材=纸质书本+电子版本。大学英语教材在多媒体方面最广泛的应用就是配套光盘。但是,目前的不少配套光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读写教程光盘往往将纸质书本的内容照搬到了屏幕上,即仅提供了电子版本的课文和练习,或者在此基础上补充了配套的PPT课件和练习参考答案。虽然能够方便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开展课文讲解和练习校对,但是在教学内容上既没有实现“量”的突破(在“量”上仍然与纸质书本保持同步),也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在“质”上没有改变“教师讲授+学生笔记”的传统授课模式)。这就造成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主要依靠纸质书本和教参开展教学,配套光盘形同虚设。可见,立体式英语教材≠纸质书本+电子版本。

2.误区二:信息化技术教学=课件投影+光盘播放。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演变为两种模式:读写教程授课过程中,教师运用投影设备将教材配套光盘可见或自制电子课件投影至大屏幕,用以分析语言难点和语法重点;。。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主要依靠“课堂面授”,缺乏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可见,信息化技术教学≠课件投影+光盘播放。

3.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平台=练习软件+自动评阅。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正在努力搭建多媒体教学平台,为自主学习提供智能化技术支撑,但目前的实际情况表现为教学平台无法真正推动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例如不少平台推出在线配套练习软件和自动评阅系统,鼓励学生上网完成练习,然后自动得到回馈,即自动评阅得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平台往往由于多方面原因遭遇冷落:一是没有师生即时互动环境,学生缺乏动力;二是传统习题使得任务形式过于单一,学生缺乏兴趣;三是自动评阅体系虽然提供评阅结果,但是无法真正完成“解惑”,尤其是翻译、作文等主观习题,其评阅信度本身就存在质疑,效果难以保障。可见,多媒体教学平台≠练习软件+自动评阅。

三、积极构建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

1.构建方案一:搭建课堂自主建构框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这一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陈坚林教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营造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情境,充分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有效实现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和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相结合,帮助学习者积极建构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前者即机辅教学,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运用于外语教学,其作用主要是以演示讲解为主(图形、动画、仿真等);后者即机辅学习,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广泛地运用于外语教学,主要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工具、资料、答疑、等)。据文秋芳等知名学者所述:“教育要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为目标,学生一旦具备自学能力,就能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新挑战和承担新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增强自我责任感、效能感、成功感以及维持奋发向上的动力和永不退缩的激情。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薄弱环节即如何更有效地推动机辅学习的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发挥组织者、设计者、鼓励者的作用,从任务、协作、资源、服务、测评、趣味、动机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CAI与CAL相互配合、高效运作,协助学生自主建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

2.构建方案二:打造高效网络协同平台。目前较为常见的教学平台即配套练习软件和自动评阅系统。作为机辅效果的主要体现,这类软件一般只用来强化现有知识,例如语法重点、习语搭配、词汇用法等,有利于对书本内容进行较好的理解和消化。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质疑死记硬背式教学方法的价值。Morrison和Lowther等研究人员指出,由于缺乏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协作,缺乏相互沟通和竞争的学习情境,这种较为机械而单调的学习软件显然不适合学生建构新知识。顾君忠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学具有协同要求,协同教学是由认知规律所决定的。课堂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环境和促进学习的合作环境。。李香敏等学者指出,教育手段现代化意味着高速传输的信息化网络,以及构建适应个别化学习的环境和资源,因此建设校园网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性要求。一方面,教师事先设计学习任务并将相关信息资料上传至学习平台,并在整个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参与咨询、监督和评定角色;另一方面,小组成员依托学习平台开展一系列诸如“领取学习任务”“协同分工合作”“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各自任务”“课堂汇总报告”等课后学习活动,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又有助于他们自主建构拓展新知识。

3.构建方案三:开拓学术英语教材方向。。根据《框架》精神,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即为上海高校学生专业学习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服务。《框架》明确了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以学术英语为导向,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通用学术英语水平和逻辑思辨推理能力,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提高作为21世纪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现代大学的概念,来自英文“University”,该词汇的前身即拉丁文“Universus”,其中“Unus”表示“一”,“Versus”表示“沿特定方向”。因此,“Universus”的字面上的意思即“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现代科学技术在众多领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更加坚定了我们对新世纪的大学生的期待:具备专业知识、具备自学能力、具备钻研精神。因此,有必要针对高校低年级学生开展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积极开拓学术英语教材,在打通“大文类 V.S. 大理类”学术壁垒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新学术英语教材不仅有助于理工科学生提高人文修养,而且有利于文科学生把握现代科技动态,培养现代国际视野。同时,也能够协助学生顺利完成高年级专业英语学习的转型与衔接。

四、小结

正如陈坚林教授所述,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迎来了计算机功能的高端时代,使得计算机在教学上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突破:计算机不再仅仅局限于完成演示、播放等辅助功能,而是能够全方位、立体式地提高教学效果。面临时代新挑战,大学英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进展,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广大一线教师应当从自己的教学体验中汲取经验,不断从理念框架、教学方法、配套教材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J].外语电化教学,2006(12).

[2]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5(8).

[3]顾君忠,贺墚,王河.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教育机构实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 云计算;高等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

高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高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高校校园网络化、管理科学信息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以达到教学科研现代化。高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必将推动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步伐,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近些年,我国高校正在由传统的单向型、封闭式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开放式、多样化的“教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及网络资源,使教学条件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来设计教学模式。2008年12月,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首次提出了“云计算辅助教学(CCAI)”和“云计算辅助教育(CCBE)”的概念[2]。

本文针对国内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以CCAI的理念为出发点,分析了CCAI在高校信息化教育中应用的规律,研究了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CCAI在高校信息化教育中的应用规律

1、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教育应用的现状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由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网格计算发展来的,云计算泛指云计算服务、云计算平台、云计算构架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既是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关键战略性技术和手段。云计算融合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奠定高校教育理念创新的思想基础。

2008年初,Google宣布在中国启动云计算学术合作计划,与中国大学建立学术合作项目,共同推动云计算在中国的普及[3]。2009年12月14日,IBM宣布将携手北京工业大学,联合打造中国首例科教云——“北京工业大学云计算实验平台”,将面向学校、企业、政府以及开源社区提供高性能计算资源及服务,开创中国教育科研机构的全新的IT资源服务及供应模式[4]。

2、对CCAI在高校信息化教育应用规律的分析

CCAI为我国高校信息化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化教育系统建设的成本和难度。CCAI在高校信息化教育应用的规律如下:

(1)利用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技术节约高校信息化教学硬件成本,提高硬件使用效益。如图1所示,利用云计算的IaaS技术,将计算任务交给由大量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和计算机资源组合构建的CCAI平台 “基础设施层”,把计算结果组合在一起传递给“教学服务层”。

(2)利用云计算的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技术为高校提供更高效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和共建。在CCAI平台的教学服务层,高校借助云存储将信息化教育资源存储在云端,同时,各级教育机构、部门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人员利用云计算的PaaS技术共同建设信息化教育资源。

图1 CCAI平台层次结构图

(3)利用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技术为高校提供经济的应用软件定制服务。在CCAI平台的教学应用层,高校借助云计算的SaaS技术,不需要为商业软件做大量的资金预算,就可以得到廉价甚至是免费的教学资源、组件及应用软件。利用云计算的数据即服务(Data as a Service, DaaS)技术为高校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高校利用云计算的DaaS技术来实现数据容灾,从而避免了因病毒入侵、硬件损坏等引起的数据破坏和丢失。

(4)由于地理、时间等因素的制约,网络在线培训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如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开办的“教师发展在线”学习平台。而云计算的网络环境为高校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更丰富的专业化发展模式。

二、云计算服务支持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

以CCAI的理念为出发点,在利用CCAI平台搭建的个性化教学环境下,教师通过适当的传递方式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内容,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协作,从而达到较为优化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是CCAI与“教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包括了CCAI的支撑理论、CCAI平台的学习环境、云端各种教育资源及CCAI下“教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等,其结构如图2所示。

1、CCAI的支撑理论

CCAI下“教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的混合,其更深层次的支撑理论是不同学习理论,如人本主义思想、教育传播、活动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的多元化混合[5]。

2、CCAI平台学习环境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辅相成,其基本实现形式为师生模拟课堂教学与学生通过CCAI平台学习的有机结合,其本质是对信息传递方式的研究。在CCAI平台学习环境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有在线课程、远程学习、在线互动平台及网络仿真实验室等,充分发挥了网络学习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规模与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3、云端各种教育资源

在CCAI平台的云端,存储了各高校共同建设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师生通过网络就可以便捷、高效地访问这些共享的资源,从而为高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

4、教学设计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兼具CCAI和“教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双重特色,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的对象、内容及资源、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的设计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1)教学目标。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根据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的教学原理,设计和完善教学目标。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综合分析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各个知识点的类型及相应的学习目标等。

(2)教学的对象、内容及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对象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特点,因此教学设计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了解教学对象的特征,包括对所学知识的动机和态度、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来分析学习内容和知识点,从而确定各个教学单元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还是通过CCAI平台施教。在CCAI平台中,云存储机制把传授的知识存储在云端,教学对象可以自己安排时间进行有关知识的在线学习。同时,教学对象通过CCAI的多种信息传递方式,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建构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的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学习活动的具体内容有课堂讲授、自学、CCAI平台上的协作学习与交流讨论、提出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资料收集等。在CCAI平台,可以将基于云计算的协作学习、教师的面授指导与自行规划学习三者有机结合,从而缩短了学习项目开发和利用的时间,减少了相应的一系列费用。对于不同的教学类型,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CCAI,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都必须重视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以教学目标、信息传递方式、学习活动等为依据,采用适当合理的评价方法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最初制定的教学目标。

三、小结与展望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思路的引导下,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积极推广云计算辅助教学,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高效转变,对高校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课程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实验室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云计算的发展必然会将我国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带入一个新纪元。

【参考文献】

[1]李勇,刘文云.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06(3)141-143.

[2]黎加厚.低碳型教育与云计算辅助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73-77.

[3]王萍,张际平.云计算与网络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73-77.

[4]程鸿.科教云落户北工大“计算”以服务为目标. ,2009-12-19.

[5]黄荣怀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教育机构实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CDIO 一体化课程体系 古建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08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倡导工程教育应当从科学向工程回归。。

。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找到如何完善自身知识框架的方法和途径。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有机、系统地将项目设计结合起来,通过有计划的服务活动与结构化的反思过程,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活动,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构建以项目为主导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新体系是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2.1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有精心规划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项目,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体化课程体系基于学院能力指标体系,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构建专业培养目标,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高度融合、高度关联的课程与项目,建设从三级到一级项目逐级递进的一体化课程。

2.2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要点

深厚的技术基础工作认知,CDIO的基础教育,不是简单削弱基础课程,而是根据工程的需要,为某个工作流程或整个过程重要的、持久需要的基础;为今后发展、进取需要的基础;建立一个长期为学生提供认知和发展的框架,学生能够从基础来分析、思考和设计问题。因此,重要的是如何将知识融入实践项目中。创建新产品、工艺和系统,CDIO为学生创造现代工程师的工作环境,以团队为基础创新工程产品、流程和系统,通过以项目为基础和动手学习,培养工作经验而整合课程,工作环境考虑先进性。

了解研究科技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不仅是了解技术,还要了解它如何影响社会,以及相应的责任;他们必须保持高度的道德标准,同时在服务社会和企业的过程中,制约商业化环境因素。

3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3.1 开设古建筑工程导论课程

开设工程导论课程,有利于让学生理清专业学习的结构和基本思路、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引起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并加强学习工程的动机。。通过聘请古建筑设计或施工方面的专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到本学校进行职业的介绍和主题讲座;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到古建筑设计或施工现场参观,给学生最直观的职业环境体验和职业过程了解。使学生明确将来的任务和责任,更有利于在学校的项目教学中开发CDIO技能。

3.2 课程按照项目分级

依据教育心理学知识技能迁移的基本原理和学习层级理论,按照项目的规模、涉及的能力范围及程度划分为三个层级,通过三级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进行项目设置时,要求包括两个或更多个设计制作实践项目,让学生能通过构思、设计、制作、实现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获得。

一级项目,综合项目,包含古建筑主要的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综合项目。通过引入行业与岗位实际项目重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技能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化项目的能力。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的一级项目有:仿古建筑设计项目、古建筑修缮设计方案项目、古建筑施工方案编制项目等。

二级项目,课程群项目,基于多门课程、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主要训练应用多项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的二级项目有:古建筑工程经济标编制项目、古建筑施工组织方案编制项目。

三级项目,课程项目,基于单门课程,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而设,主要训练专项技能及应用能力。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的三级项目有:木作工程修缮设计施工项目,瓦作工程修缮设计施工项目,油漆彩画工程设计施工项目等。

3.3 集成化课程体系

以项目为主,把学科穿插其中做关联。这需要教师的团队合作,无论教技术课、专业技术课或者专业课的老师都要共同合作,研究怎么把课程关联起来。进行课程的整合,例如可以将古建筑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应整合成一门课程。化整为零可将原有的知识点分散到各专业技能课程中,例如将中国建筑史一课中的木作、瓦石、油漆彩画知识分别放到专业技能课程讲解。前置体验课,例如在学习专业技能课的设计和施工课前,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项目的难易程度,将一级项目在前面1-3学期实施,然后在第4学期里设置二级项目的综合训练项目。5,6学期通过一级项目综合项目设计和在企业实践,提高学生在实际生产实践中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更好地进行同行业岗位对接。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2]查建中,何永汕.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三大战略[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教育机构实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 实践教学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一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之一,受到各个院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院校都设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概况

2004年7月1日新的《贸易法》正式实施,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增加。2006年中国外经贸培训网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的外贸企业已骤增至18万,5年内国内外贸企业的数量将是目前外贸企业的2倍。外贸主体在迅速壮大,但外贸人才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存在大量的供给缺口。我国外贸人才主要是由高等院校培养,目前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约380所。所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每年几万人,与百万的需求相距甚远。而根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经济类毕业生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按照每家新增企业需要3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

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不愿承担培养和训练毕业生操作技能的的费用,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但是,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进入到企业后马上就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

二、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企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数量问题,选择“越多越好”的占54.1%,认为“只是关键岗位需要”的占43.2%。企业招聘时看中的首先是实践能力,其次分别是持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可以看出,企业更看中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就是应用创新能力。由此看来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很多,从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来看,具体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

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在具体业务中的岗位要求。

2、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

在1998年以后.我国政府改变以往以计划为主的调控经济的手段,不断加强宏观市场经济调控手段的运用,通过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发挥来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一时间,国内高校也开始重视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类课程,各种经济类理论课程进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在总培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各校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自然就向纯经济类课程体系趋同。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集中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

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和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的特点下,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各种实习。但在高校评价体制以科研为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实践集中体现在商品流通过程而非生产过程等客观背景下,高校专业教师不得不集中精力侧重研究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以提高科研成绩,外贸公司和企业也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所以,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面对无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精通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流向企业等现实问题,从而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培养方式过于倾向课堂理论教学。

上述国内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的趋同性,最终形成国内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单一和相近,该专业的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因此,一般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要立足社会需求,注重能力培养,构建一个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举措之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科研、生产合作教育是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一条成功经验 ,是实现经济、科技、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根本措施。为加强学校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领导,学院成立了产学研领导小组,开始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措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在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采取走出校门到企业第一线实践锻炼的方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了共建立了上海通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经过实践,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也使企业对学生有准确全面的评价。。

举措之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

在近两年内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建立专项基金,以支持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验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项目、实验教学教材出版等,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论证,提出实验教学教改项目的选题指南和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要求,确保实验教学教改项目和教学软件开发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除此之外,我们为了使实践环节教育得到落实,制订了规范周密的实践环节教学总计划与执行计划,增强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的校内模拟实习环节。

举措之三: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第一,努力提升教师实践业务素质。对于外贸实践阅历缺乏的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校适当安排专业教师到条件较好的重点经贸院校去进修培训,也将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3-6个月,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中实行 A、B角色轮换制,规定各系部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鼓励、支持部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企业去兼职或担任一定的职务;建立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来院讲授专业课。通过这几种途径,迅速提高“双师型”队伍的素质。

第三,积极推行见习导师制。地方本科院校可以积极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从外贸企业中聘请一些具备熟练业务操作能力的工作人员作兼职导师。由每个见习导师负责指导10-15名学生,集中一周左右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见习,让学生有机会充分了解真实环境下外贸业务的整个流程。

举措之四:创建学生实践活动中心

。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陈乃芳.特色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2]白玲.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3).

教育机构实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植物标本馆 教学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96-01

数字化植物标本馆是将各种原植物的形态特征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并存储起来。数字化植物标本馆里的“植物标本”是使用数码相机、摄像机或扫描仪将植物的形态特征数字化,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处理,以图、文、声、像的形式全面地展示植物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生态学特性,具备强大的信息和知识收集、传播和的功能。是一个由网络连接的“互连空间”或“信息空间”。数字植物标本馆的特点是:收集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手段,建立数字化植物标本馆越来越受到教学和科研部门的重视。西方发达国家在数字化植物标本馆的建立上已有过成功尝试。我国开展数字化植物标本馆的时间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规模。为此,笔者申请了校教育基金《东北林业大学教学实习基地数字化植物标本馆的初步构建》。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自然保护区、东北林业大学校园这几个主要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对象,对其主要维管植物以数字化形式体现与构建。

1 制作工具的选择

。可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直观生动、交互性强、实用方便,有利于多形式,风格化再现展示内容。

2 植物分类系统的选择

蕨类植物采用秦仁昌教授于1978年发表的新系统排列的。裸子植物按照郑万钧教授于1978年发表的中国裸子植物的系统排列的。对于被子植物,我们采用克朗奎斯特(A.Cronquist)分类系统,它比较能说明被子植物的演化规律和分类原则,而且压缩了目数,得到较多人认同和采用,并与《树木学》、《植物分类学》课程所选用教材系统一致。

3 教学实习基地数字化植物标本馆的初步构建

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数字化植物标本馆包括蕨类植物2纲、3目、8科、11种;裸子植物1纲、1目、1科、9种;被子植物2纲、44目、80科、365种。凉水自然保护区数字化植物标本馆包括蕨类植物2纲、2目、5科、7种;裸子植物1纲、1目、1科、8种;被子植物2纲、35目、59科、215种。校园数字化植物标本馆主要包括乔木、灌木、木质藤本三部分。其中乔木20科、80种;灌木17科、85种;木质藤本4科、9种。

。有查询功能,可实现快速查找、定位;背景方面,根据不同的部分,设计响应的屏幕类型。。

在结构上:根据数字化植物标本馆的主要框架及教学功能,确定标本馆的主菜单(如教学实习基地简介和该基地主要植物等)和各级子菜单(先分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被子植物分木兰纲和百合纲,再按纲往下分级)及按钮,实现所表达内容转换的顺利跳转。整体上设计简洁,应用方便,生动直观。

4 建立数字化植物标本馆的体会

4.1 与传统植物标本馆相比数字化植物标本馆的优势

传统的植物标本馆以腊叶标本为主,需要组织大量专业人员不定期对植物进行调查、采集、制作、装订、保存等工作,直观性较好,但在采集的时间、制作、保存和其生态环境方面存在局限,既耗费人力、物力及大量财力,标本又极易损坏,不能保持其原貌,查询不便,保存信息量少。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构建数字化植物标本馆,可全面地展示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生态学特性,“植物标本”色泽永远是真实和鲜艳的,同时也减少许多体力劳动和繁杂的手工制作过程;节省大量投资。。通过网络联机进行远程或访问,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交流,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当然,传统植物标本馆也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绝不能以数字化是潮流,是趋势而忽视或者放弃对现存的植物标本的防虫防霉等传统的保护手段。

4.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虽然数字化植物标本馆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网络安全、保存问题等一些缺陷,这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解决。。在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如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把整株、枝叶、花、果实各态拍摄或收集全面;文字方面缺少与近似种的比较,只是单纯的对植物形态进行描述;由于时间关系,只配有背景音乐,没有调配旁述。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不断的改进、补充和完善,使它能够更充分的发挥作用。

4.3 推广价值

从2004年开始,我校及黑龙江省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用了数字化植物标本馆作为辅助教学课件,从教学实践结果来看,这种手段扩大了教学内容,多信息、多角度刺激学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公开教学和学生的反馈中反映了该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通过此项研究,以点带面,推动数字化植物标本馆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三茂,田晔林.21世纪植物标本馆的发展方向.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18(3):208~210.

教育机构实习计划范文6

一、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辽宁省农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广大师生对教育信息化在农村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了高度的认识。在农村,大多数教师掌握了简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所教课程中,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

目前全省已经有3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主要用于接收中央电教馆制作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已形成以省、市两级平台为基础、以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络为依托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共享。

辽宁省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现有农村中小学8059所,已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共有852所,全省校园网覆盖率达到10.57%。2006年,我省农村中小学在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基础上,又加大了资金投入的力度,为学校配备高性能计算机。。

二、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滞后的教育观念制约着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因为“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所以观念问题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校“以考试成败论英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一天”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当问道“你们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都有哪些举措”时,大部分教师会说他们拥有多少台计算机、有哪些设备等,却很少提及怎么用。虽然一些农村的中小学已经完成了建机房、购设备、布网线等硬件建设,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有的教师仍然沿用“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这是我省部分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始终处在“打字练习”和“学科课堂演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的症结所在。

2.信息设备利用率低,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真正整合

目前各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数量虽然在逐渐增加,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师资队伍的相对薄弱,造成设备使用率很低。学校学生上微机课,每周只有一节。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信息技术为主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那更谈不上了。对于运用,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屏幕(与电脑相连的电视屏幕)的教学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一些学校投资近万元的资金,只能供领导或个别教师作为一般上网服务使用,没有在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学生机之间虽然相连,但不能与因特网构成一个网络共享资源系统。这些都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还需要提高其效能。

3.师资问题:短缺而薄弱

队伍问题、人才问题是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最大难题,也是短时间难以解决的最大难题。农村学校由于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因素,在引进人才方面受到制约,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寥若晨星。

三、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观念建设

观念层面的变革应当成为我省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全社会、各级教育部门、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充分认识农村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事、是尽快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的好事、是迫在眉睫的急事。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我省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切实加快发展我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缩小同发达地区的距离。

2.师资到位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师资培训是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首先,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对学生、对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标准之一。

其次,要设计科学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涉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信息伦理和道德修养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