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语态、语法、思维方式对比研究邢纬地 辽宁大学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语音语调、时制、动态、词性等方面差异明显,对于语言学习者、英语应试者来说,可能仅仅了解了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但英语语言特点及汉语语言特点这“两张皮”虽然存在差异,但这背后也体现了两种语言的某种同一性。本文主要以英汉语言之间的时制动态、语法、被动语态对比为切入点,剖析英汉之间的主要差异及其背后的同一性。
关键词:英语;汉语;中英语言差异
一、英汉语言语法对比
(一)汉语语法特点
汉语与其他语言最大的不同点是:汉语并没有遵循语法范畴。其他语言的语法范畴基本遵循的是双轨制。一方面是是动词、名词、形容词类的划分,另一方面是主—谓—宾或主—系—表的句子主干类型。而语法正是将句法结构和词性划分联系起来纽带。名词做主语。宾语或表语,动词作谓语,这样将词性和句法联系在一起再对应相应的时态就形成了完整的语法体系。而汉语并没有遵循这种语法体系。因为汉语没有具体的词类划分,只有动词性性质的词和名词性性质的词,所以汉语中的词汇往往既可以当做动词也可以当做名词。
(二)英语语法特点
英语语法中,既有词性的划分也有句法结构,语法结构则十分明显。故英语语言更注重表意,如果把词性划分和句法构造分别对应,对英语进行机械的,则理解不到句子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要摒弃这种字对字翻译的误区,让译文神似形不似。而汉语言更注重表形。汉语通常用四字短语,或整齐句式,对仗工整,词尾押韵。
二、英汉语言“时制”和“动态”及被动语态
(一)英汉语言中“时制”、“动态”的特点
英语当中既有“时制”的语法范畴也有“动态”的语法范畴,时态是这二者的统一体;例如:I have done my homework.本句既有时制的变化又有动词进行的相应变化。而汉语中则不然,他只有“动态”的变化而没有“时制”的变化。汉语当中用“已经”、“了”、“过”来表示动态的语法。例如:我吃饭了。我做过瑜伽……等等。[1]
(二)英汉语言被动语态对比分析
英语语言中,常用无生命的名词主语,所以惯用被动语态;在汉语语言中,从语法上看不出任何表示被动的语法标记,可以说汉语里没有被动语态只有被动表达。而在英汉互译中,有时也很难将源语的被动表达完全对等的译成目标语。
eg.(1)The guitar was played by my old friend.
(2)Why he has done that was not understood by my family.
(3)她被人偷了五万美金。
第一句和第二句都不能逐字的翻译成汉语的“被”字句,第三句也不能逐字的译成英语的被动句。
因此,在英汉互译中,就要做出相应的句式调整。在英汉语言中,无论是被动句还是被动表达,都有其适宜性和可行性。但有时具体的被动情形还要放在具体的语用中考虑。有些被动句在语法范畴和基本语义上都无大碍,但由于语用方面的问题,这些被动句的适宜性就大大降低。
例如:(4)a.安迪作弊被老师发现了。 b.安迪被老师看见作弊。
?c.安迪作弊被楼下的流浪狗看见了。
例(4c)的不妥之处在于,安迪作弊不会因为被一只流浪狗看见而受到任何负面的影响;而(4a)和(4b)会被我们接受是因为当事者不愿意被人发现的事情却被人发现了。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被动概念描述的是受施者受外力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描述结果状态的过程。被动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实施者出现的被动句,另一种是无实施者出现的被动句,在无实施者出现的被动句中,实施者
[2]
往往隐含在具体的语境情境中。
(4)?a.The corner was turned by her.b.The book has been turned by her.
前者表达欠妥而后者则被大家接受,是因为前者的主语并不受动词所表达的动作的影响:不论是否转弯,角落都在那里。而后者主语则随着动作的发生而产生了状态的变化。
三、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英汉翻译,表面上是两种语言的转化,实际上则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化。思维方式差异是造成英汉两种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要研究两种语言的差异,必须要研究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差异是由多种因素造就而成的。中国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靠最直观的体验和感官上的感受去认识世界,中国古代先民们崇拜自然,顺应自然,同时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们通过自然现象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强调“天人合一”、君权
[3]
神授。而西方,由于其较早的进行工业化,无论其探索实践的广度和宽度上还是自身地理位置文化方面的因素,西方的思维方式都强调个人利益,探索自然科学和理性认识。此外,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例如,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造就了“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女性要三从四德。而西方的沿海国家,这种地理位置再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思维方式,他们重竞争、开拓、扩张、重视科学理论和技术。而进行文艺复兴的国家还重视个体,注重反叛。中西方
下转(第207页)
作者简介:邢纬地(1995-),女,汉,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辽宁大学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
205
语言新探
颜师古注:“孟康曰:‘穴多作鐍,其形如玉鐍也。’如淳曰:‘有气刺日为鐍。鐍,抉伤也。’”这里“鐍”当作“刺”义。又或作“棘”。黄庭坚《龙眠操》之一:“我为直兮棘吾趾,我为曲兮不如其己。”“棘”即指“刺、锥”。《川方》作“锔”,同音借用。
42
鋊[y]:<形容>指器物的棱角、锋芒经过磨损变得光滑。《说文•金部》:“鋊,读若浴。一曰铜屑。”本指“铜屑”。如《史记•平准书》:“二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焉。”清孙衣言《古今钱略序》云:“摩鋊剪郭,以更铸作钱也。”“磨鋊”从磨取铜屑这个动作义引申出凡物用久而渐磨损的意思。明杨慎《俗言•魔鋊》:“《五音谱》:‘磨砻渐销曰鋊。’今俗谓磨光曰磨鋊是也。”《蜀语》:“磨之渐销曰鋊○鋊音育……杨升庵在朝,一中官问曰:‘牙牌磨鋊,鋊字如何写?升庵以鋊字答之。今俗读作遇。凡牙齿老,木石诸物磨销,皆曰鋊。’”今四川话仍在使用,如“鞋底都被磨鋊了”,即“鞋底因受磨损而变得光滑”。
“鋊”亦可用作比喻,如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一章:“你表婶娘的耳朵早听鋊了。”义为“听过很多次”。也作“勚”。《说文•力部》:“勚”字段注:“凡物用久而
上接(第205页) 劳敝曰勚。”
31
《说文•目睩[lu]:<动>指眼珠转动,注视貌。
部》:“睩,目睐谨也。”《广韵•屋韵》:“睩,视貌。”如《王逸<九思•悯上>》:“哀世兮睩睩,諓諓兮嗌喔。”“睩”的“注视”义,在四川话中广泛应用。《蜀籁》:“丁丁猫想吃红樱桃,眼睛都望绿(睩)了。”“睩”俗作“绿”,“睩”的“注视”义至今仍活跃在珙县话中,如“在那里睩起咋子”。
以上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和古籍文献的佐证,对10个珙县方言的本字进行了考证,但由于文献资料和本人能力有限,考证还有不足之处,有待补充。
参考文献:[1](明)李实著,黄仁寿、刘家和校注.蜀语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0.
[2]唐枢.蜀籁[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3]蒋宗福.四川方言词语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2.[4]纪国泰.蜀方言疏证补[M].成都:巴蜀书社,2007.5.[5]黄尚军.成都方言词汇[Z].成都:巴蜀书社,2006.9.
[6]李荣主编.成都方言词典[Z].江苏:江苏教育出版,1998.12.
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由于其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逐渐发生变化,逐渐形成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伦理性和认知性
中国古代先民信奉“君权神授”,夸大自然的力量。而中国古代对自然的探索,其目的不是了解自然的奥秘而是为统治阶层服务,为社会政治和社会现实服务。儒家倡导“克己复礼”为仁,礼为周礼,即让自己的言行符合周朝的礼制,以此来稳定周朝的社会秩序。法家韩非子倡导刑不避大臣,以严苛的刑罚来减少犯罪行为,巩固中央集团的统治。而西方文化,以其发源地希腊为例,希腊沿海的地理位置使其手工业、航海、商业发达,也使希腊先民对气候、天文、几何、数学产生了兴趣。西方人探索自然世界不为现实的目的服务而是学术性思考,西方愈发减少对客观世界的模糊推测和描述,而是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逻辑分析方法和种种推理、证明
[4]
的思维方式,所以西方形成了认知性的思维方式。
(二)意向性和对象性
中国古代道家学派认为“道”是宇宙的起源,道法自然。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宋明理学倡导“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表明,古代先民不以自然本身为认识对象,而把自然人性化,将主观和客观融为一体,追求的是人的善行而非求知求真,产生的是善与恶、美与丑的评价。而古代先民,为了求善,一方面修养身心,另一方面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社会纲常。这就造就了主体意向性思维,而不是对客体的客观性思维。古代先民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具有明显的主观特
点。西方思维方式则把客体看作是主体以外的存在,一方面西方可能会把主题和客体割裂开来,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则会用理性的实验方法和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探索自然、利用自然、从而改造自然。这种思维方式就强调了外在的事物都独立于人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主体和客体是分开的而不是混淆在一起的,并以实践为桥梁,用科学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这种思维方式极具对象性。
四、结论
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有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具体学科的建设上。本文则着重分析了英汉语言诸多差异中的一部分,不足之处还请补充完善。而吕叔湘先生说:“学好外语应当有助于提高运用汉语的
[5]
能力,而不是相反。”同时,英汉语言之间的对比,也是为了两种文化互相交融,两种思维方式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管英汉语言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语言的对比是离不开文化的,同样也离
[6]
不开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对比。
参考文献:[1]熊学亮.第一称零主语的ICM分析[M].现代外语,2001 (1):34-44.
[2]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的原型研究[J].外语研究,2002 (1):19-23.
[3]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吕叔湘序.见陈平《现代语言学研究》[M].重庆出版社,1991.
[6]徐国璋.语言对比研究的阶段小结[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 (03).
2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